大班科学小实验活动——不透水的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班论文,科学论文,不透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设计思路
在有关纸的一系列活动中,幼儿通过了解纸的发明、演变、制作过程以后,对纸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亲自动手制作纸艺的小实验后,体验到实验成功的乐趣,并引起了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幼儿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发明品质优良的——不透水的纸。我们为幼儿提供各种实验材料,让幼儿通过实验,体验创造发明的成功感。
二、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纸的制作过程,试验制作不透水的纸。
2.养成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习惯。
三、活动准备
(一)知识准备
1.观看纸的发展录像,初步了解纸的发展过程及制作纸的高新技术。
(1)观看录像,了解纸的发展过程和制作过程。
(2)了解制作纸的高新技术——纸材料与其他材料的结合使一些纸具有特殊功能。
2.做制作纸的小实验。
(1)知道纸的制作材料和制作过程。
(2)尝试自己动手用纸材料制作纸。
3.有关纸的资料:纸的发明和发展史,纸的制作过程,制作纸的高新技术。
4.小组讨论:发明一种不透水的纸。
(1)我们做的纸有些什么缺点?
(2)怎样才能使纸不透水?
(二)物质材料准备
幼儿实验制作的纸,过年用的利是封,过塑纸,浆糊,水粉颜料,蜡笔,指甲油,润滑油,洗洁精,透明胶,过塑胶,墨汁,墨水,水粉笔,刷子等工具。
四、活动过程、内容
(一)延伸制作小实验,引发新问题
教师引导:昨天,我们做了一个关于纸的小实验,现在大家把自己做的纸和老师手上过年用的利是封的纸一起放进水里,然后再拿起来。看看有什么不同?大家讲一讲,我们做出来的纸有什么缺点?
引导幼儿大胆操作,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证明那些纸的缺点,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新发现。
幼:把两种纸从水里拿出来,自己做的纸用手一戳,穿了一个洞,过年用的利是封纸没有湿。
幼:我们做的纸放水里后容易撕烂。
幼:我们做的纸容易透水,过年用的利是封纸不透水。
教学反思:
通过小实验对比,幼儿发现自己制作的纸容易透水的不足之处。再引导幼儿思考新的问题:“怎样使纸不透水?”
(二)引导进一步尝试,制作不透水的纸
1.启发幼儿根据自己对纸已有的经验猜想各种方法。
师:我们做出来的纸还不够好,可以做不透水的纸吗?
幼:我们可以做不怕水的纸。
幼:有了不透水的纸,水倒在书上也不怕了。
2.鼓励幼儿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猜想怎样才能使纸不透水。
幼:可以在纸上涂颜料。
幼:可以在纸上涂蜡笔或者贴上透明胶。
幼:可以在纸上涂一层油。
教学反思:
教师提供机会,让幼儿猜想怎样才能使纸不透水。对于幼儿的猜想,教师不断定正确与否,而是鼓励他们大胆地去猜想,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幼儿就很有兴趣地急于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获得成功。
3.教师和幼儿一起寻找材料。
请幼儿提出哪些材料可以使纸不透水,请幼儿收集这些材料,然后大家一起认识这些材料,并作记录。
表1:幼儿使用表格
4.幼儿选择自己猜想的材料做实验。
(1)鼓励幼儿大胆选择自己猜想的材料与自己制作的纸结合,看能不能使纸不透水。
幼:选择润滑油做实验时,把纸涂了一面,就放进水里验证,然后把结果写上“不成功”。
幼:选择蜡笔涂在纸上,涂得不够均匀,有的地方透水,有的地方不透水,拿着纸来问老师:怎样记录?
师:指着涂蜡笔的地方和没涂的地方问泽诚为什么这些地方不透水,而另外这些地方透水呢?
(2)指导幼儿把验证结果用表格记录下来。
表2:幼儿使用的记录表格
教学反思:
把材料只涂在纸的一面,这种情况出现在很多小朋友身上,老师在幼儿操作前应提醒他们要把材料涂在纸的两面。
5.请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验经验和记录,总结出能使纸透水和不透水的材料,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总结实验结果。
师:你选择与纸结合的材料,哪些可以使纸不透水,哪些材料与纸结合纸会透水?
幼:我用蜡笔、润滑油、浆糊涂在纸上,纸不透水。用水粉颜料涂在纸上,纸会透水。
幼:我用蜡笔、指甲油涂在纸上,纸不透水。用浆糊、墨水涂在纸上,纸会透水。
师:到底浆糊能不能使纸不透水呢?我们请他们俩再做一次实验。
教师把各小朋友总结的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表3:教师使用的记录表格
教学反思:
当结果发生矛盾时,教师启发幼儿再一次进行实验,发现浆糊干了以后不透水,浆糊没干就会透水。于是他们自己找到了如何用浆糊使纸不透水的正确方法。
五、拓展性活动
如果幼儿在自己动手制作成功不透水的纸以后,对不透水的纸还充满兴趣,可以继续引导幼儿进一步用不透水的纸制作玩具。
1.用卡纸做了一艘潜水艇,把这艘潜水艇放进水里,会怎么样?
2.有什么办法使它放进水里也不会烂呢?
3.请小朋友用纸做一艘不怕水的潜水艇。
4.实验结束后,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活动评价
在整个活动探索的过程中,幼儿充满兴趣,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为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而进行实验。幼儿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激发了探索欲望。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并没有立刻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幼儿进一步实验,自己找到答案,从中提高了幼儿动脑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和主动思考探索的科学精神,逐步形成了遇到问题积极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