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我们要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通过努力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努力挖掘地方资源,讲好身边故事;努力打通课程设置,推进全科育人;努力丰富育人主体,探索多元育人等途径建构起科学有效的思政育人模式,积极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新时代 思政育人 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思政课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一课”。要通过思政课堂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时代命题。初中《道德与法治》是新编的部编教材,它从历史逻辑、价值内涵、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的三个功能。
一、历史逻辑: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1.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重要内涵。
中国五千载文明史是新时代国家崛起最坚实的文化基石,给我们以更深远的历史体悟和价值思索。如教材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60页相关链接,在课堂上,我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在课堂上播放戏曲、太极拳、儒家著作等内容的视频和图片,使学生们感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民族精神框题,我让学生讨论探究女排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如果女排姑娘在赛场上失利了,女排精神还存在吗?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女排精神就是以高昂的斗志、顽强的作风,不断诠释着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女排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女排精神不会因为一次赛场的失利就不存在了,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女排精神,树立立志报国的坚定信念。
2.家国情怀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奋勇不屈的精神内核。
自鸦片战争以来,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苦苦探寻,但都没能阻止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厄运。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真正地“站了起来”。经过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的春雷震动了华夏大地,四十年的发展带来惊天巨变,中国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的家”。习总书记说过:“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会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幸福美满上”。如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我设计了许多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像通过观看学校变迁图片,使学生们感受学校的飞速变化;晒晒你和家人的幸福瞬间,让学生们通过衣食住行等变化,真正体会到国家富强的真正内涵,形成国富民强的价值观。
二、价值内涵:培育新时代优秀青少年,助力民族复兴
1.培育家国情怀,培育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积极培育家国情怀是扣好学生思想的第一粒扣子。如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第71页探究“双百人物”的活动,让学生们课前搜集人物资料,讲解双百人物的事迹,并回答你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什么样的精神力量?他们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使学生们真正懂得这些“双百人物”,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祖国的骄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先行者,进而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立志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新征途。
2.培育家国情怀,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道路上勇往直前,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整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文化体系。如我在讲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第一课《坚持改革开放》,课堂上,我提出为什么社会主义可以发展中国?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 为什么国家要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说说我们劲松镇这些年发生了哪些变化等等。让学生们通过学习思考深刻领会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和伟业,从而牢固树立起“四个自信”的意识。
3.培育家国情怀,厚植民族复兴潜力。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如在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的拓展空间,共圆中国梦环节,我让学生们结合自己实际设计一份圆梦计划书,引导学生初步思考自己的生涯规划,并结合自己实际把个人梦与国家梦相结合,鼓励学生用实际行动助力中国梦,与时代同进步,与祖国共成长。
三、实践路径:构建立体式大思政课堂,培育家国情怀
1.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下成长起来的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本色。我在讲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中的《凝聚价值追求》时,先让学生体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爱;认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使命;感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忠贞,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家国情怀建立在坚实的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真正实现爱国主义精神“记于心,践于行”。
2.挖掘地方资源,讲好身边故事。
加里宁曾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首先,我在思政课上挖掘和弘扬地方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我们的家乡大兴安岭为例,大兴安岭是新中国的重要木材基地,在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中,我们勤劳勇敢的大兴安岭人爬冰卧雪、开山劈岭、筑路架桥,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战天斗地,不计得失,形成了催人奋进的“大兴安岭精神”。因此,在思政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要继承和弘扬我们可歌可泣的“大兴安岭精神”,思考新时代家乡发展的时代课题,承担起建设我们家乡的历史使命。其次,在思政课堂上,我通过挖掘和宣传地方模范榜样,为学生树立爱国的生动标杆。如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我们劲松镇八公里处的库楚河战役的英雄们、“五六大火”中的救火英雄等等,通过讲好红色故事、讲好身边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融入家乡,感悟爱国情怀的优质教材。
3.打通课程设置,推进全科育人。
首先,我校突出了全学科育人的理念,做到思政育人人人有责。我校采取了推行集中备课、跨课程备课、研讨式备课、多学科教学等形式,尤其对于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共融性强的人文社会性学科,应该积极承担起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
4.丰富育人主体,探索多元育人。
良好的家风家教具有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成人和成才。我们学校建立了定期家访、学生情况反馈、家长意见收集等制度,另外,我校依托各类组织,打造多维度育人环节,建立了“班级-少先队-团组织”三位一体的思政育人链条,充分发挥班干部、队干部、团干部育人的优势及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融入组织的怀抱,感受组织的关心。
《道德与法治》是新版的部编教材,在新时代、新背景下,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的新思想、新素材、新理论,我们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升、不断拓展,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努力探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
参考文献
[1]新华社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9,03,09。
[2]习近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论文作者:宋洁 于春晖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12月总第3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0
标签:大兴安岭论文; 情怀论文; 家国论文; 学生论文; 精神论文; 思政论文; 民族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12月总第3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