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民间捉鱼游戏的民俗学解析论文

贵州苗族民间捉鱼游戏的民俗学解析论文

·民间体育·

贵州苗族民间捉鱼游戏的民俗学解析

□ 程纪香,1关文2

(1.凯里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2.凯里一中,贵州 凯里 556000)

摘 要: 贵州苗族民间捉鱼游戏历史悠久,与苗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价值,对其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对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苗族民俗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贵州苗族民间捉鱼游戏进行整理研究,发现民间捉鱼游戏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化内涵与功能价值也在发生改变,对此进行研究,有助于唤起苗族人民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苗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 全民健身;捉鱼;民俗学

在苗族图腾中鱼文化浓厚,苗族姑娘的服饰、背带等,苗族人们的房屋门槛上等都会有着鱼形图腾,它象征苗族人民对吉祥美好的向往,也寄托着镇邪避灾的愿望。捉鱼游戏是贵州苗族的一种民间风俗,在苗族地区传承已有千年,但各地的意义又大不相同。有的地方起源于原始集体渔猎,有的地方起源于孟春男女郊游。文章借助民俗学研究方法,对贵州苗族的民间捉鱼游戏进行分析,对其健身、娱乐等功能进行探讨,以期能给民俗学、民族学、体育学的相关学者对民俗体育活动的研究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也为苗族民间捉鱼游戏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贵州苗族民间捉鱼游戏的保护与传承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 贵州苗族民间捉鱼游戏概况

1.1 起源及分布

贵州苗族捉鱼游戏,有着明显的村寨特点,有着不同的目的。如台江的捉鱼游戏,多存在于姊妹节时,节庆活动内容之一;施秉的捉鱼比赛,则是为了吃卯,祭祀,祈祷有个好收成。各地的捉鱼活动多以节日、节庆、祭祀活动为依托。贵州省的捉鱼游戏以施秉县柳塘镇高塘苗寨的捉鱼游戏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

贵州施秉县柳塘镇高塘苗寨的捉鱼游戏,主要是庆祝传统节日“喽么”,即“吃卯节”,这是当地苗族人民的盛会,欢度“吃卯节”是他们独特的习俗,这一天会举行上万人的捕鱼游戏,是中国最大的民间捉鱼场景,场面壮观,捉鱼结束会将捉到的鱼和稻田中采到的谷穗一起摆放到桌上用来祭祀,然后将鱼宰杀,配美酒、唱苗歌、跳苗舞,以庆贺和祈祷丰收。据传,高塘苗寨的卯节捉鱼活动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目前贵州规模最大的苗族捉鱼活动。

月亮一定是从人的心头升起来的。不然她怎么可以美得和我们心里想的一模一样。把电源关了以后,月光和火光一起给所有人的脸都打上了柔光,柿子树上挂着一个个黑黢黢的影子,有歌声从篝火的深处传来,无梁可绕,却钻进了人的心里再也出不来。有些东西会让人失去年龄,彻底地打开心门。这样一个围着篝火看月亮的夜晚,非常的适合说出你的秘密。

贵州苗族"闹鱼节",盛行于贵州麻江县河坝一带。有400 多年的历史,举办时间为农历六月初二至十六,姑娘小伙盛装出行,将从山上割来的“都令”,实为一种有毒的草药,放进泥坑,而后大家围着坑舂药,边舂边跳边转圈,药舂好后,主办人将“都令”放进河里,手捧河水连喝三口,然后故做昏昏欲倒状,表示中毒。这时众人欢呼,表示鱼药见效,一切鼠兽病虫害都将被闹死,以后粮食丰收有保障。接下来主办人将准备好的鱼撒进田里,让大家去争抢,抢到就归自己,谁抢的多,谁家福气就越多。

3.1.4 动力欠缺

3.2.1 加强对民俗捉鱼活动的宣传与研究

“宣讲有高度也有温度,让我们心潮澎湃。”一场场娓娓道来、切中肯綮的宣讲,犹如一场场“及时雨”,在垦区的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共鸣,引发深度聚焦。通过宣讲,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在交融,共识在凝聚,力量在传递,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把握更全面,理解更深刻,对推进农垦改革的信心更坚定,思路更清晰,方向更明确。

1.2 规则及方法

贵州苗族人捉鱼使用的工具古朴实用,且做工精细复杂讲究。主要有“篓”和“笼” 、“罾”、“笱”等。在什么样的场地选用什么样的工具都有着具体的习惯,这也体现着苗族人民祖先的生活智慧。“篓”,苗语称“dieeb” 音译为“跌”,适用于在田里时间长,背在背上装鱼用;“笼”,苗语称为“vux nail”音译为“瓮奈”,用来关放活鱼或是捉鱼时装鱼用;“罾”,苗语称“zangx”,音译为“臧”,用于田间捞鱼;“笱”,苗语称“guk”,音译为“用奈”,需要瞄准鱼的逃跑的方向,将鱼罩住,然后再把鱼从笱里抓出来。游戏方法各地相差并不大,就是在活动开始之后,众人拥入鱼塘,借助工具捉鱼,一般是谁捉到谁要,后面则是吃鱼喝酒。

1.3 功能与价值

捉鱼的过程,需要人们奔跑,反应要灵敏,活动有竞争,活动过程中还可以一边抢鱼一边扔泥巴,对一个人体能和耐力以及吃苦耐劳等体育精神都是一个挑战和锻炼,有着明显的强身健体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变迁,最初的功能已经随着社会功能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古代苗族人民捉鱼游戏的社会功能更注重择偶、祈福等,而现在更多的是娱乐、健身、促进民众情感交流等。且目前贵州苗族的捉鱼游戏更多与节日、比赛、旅游节目等相关联,捉鱼游戏的形式和社会功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验证筛选得到的菌株SC-18在葡萄酒中的实际降酸能力,我们将SC-18和CH35分别接种于山葡萄酒中,该酒为吉林通化产区野生葡萄品种酿造而成,成品酒色泽为深紫色,花色苷含量高、酸度高,具有一定的区域典型性。该款酒的常规理化指标见表5。根据两株菌各自的含水量进行折算,最终CH35冻干乳酸菌粉的接菌量和SC-18菌泥接入量相同,20℃培养20 d,以未接菌的原酒为对照样,降酸结果见表6。

2 贵州苗族民间捉鱼游戏的民俗学解析

2.1 民俗文化符号与记忆

贵州苗族本身是一个无文字记载的民族,捉鱼游戏又是一种民间民俗体育游戏,因此有关此项目的研究和记载非常的少。虽然贵州是百节之地,但是各地的节日庆祝各有特点,以捉鱼游戏为主要节庆内容形式的地方集中在黔东南州等地方。其他地方对这项民俗游戏认知、了解相对较少。多数人们只认知到是捉鱼吃鱼,对其文化内涵、传承的重要性认识较浅。

2.2 民俗文化传承载体

苗族人民有着浓厚的鱼图腾文化,在姑娘的服饰、家中的装饰上都会有鱼形的图腾存在。同时捉鱼游戏承载着苗族人民对风调雨顺、嫁娶生子、姊妹情深、祖宗庇佑等美好情感愿望的诉求。虽然地域不同,举行的时间地点也不尽相同,但它的文化内涵却十分的相似。捉鱼活动是苗族人民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捉鱼游戏本身是一种自然游戏,也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生活劳动方式,蕴藏着苗族人民对渔猎生活的历史记忆和情结。

2.3 人民文化自觉的体现

通过笔者的田野调研,同时对不同地域捉鱼游戏的对比发现,苗族人民的捉鱼游戏承载着人民不同的祈福与愿望,与当地的礼俗活动密切相关。如村寨里粮仓下的捉鱼活动,是为了保佑来年五谷丰登;姊妹节上的捉鱼活动,多是女性参加,可以增进母女姊妹之间的感情;闹鱼节上的捉鱼游戏,是为了祈福等等。如今随着乡村旅游政策的鼓励与开放,这一民俗体育游戏也向游客开放,让游客切身体会苗族人民捉鱼的热闹。但当地人口中所说“不热闹”、“不是那么回事”,其实就是他们对自己这一苗族民间民俗文化自觉行为的体现。这种文化自觉行为,是在苗家人生活过程中长期耳濡目染所形成,潜移默化的深入到了苗族人们思想文化形态之中,不会受到外面经济形态、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从民俗学角度来看,捉鱼游戏的记忆已经深入人心,是苗族人民约定俗成的惯性。与苗族人民的生活融为一体,在历史的文化生活过程中,已为大多数苗族人所接受。无论自己是否会参与到捉鱼活动中去,捉鱼游戏都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这就是苗族人民的文化共识与文化自觉,也是捉鱼游戏可以在苗族人民生活中流传上千年的重要原因和内在驱动力。

2.4 民俗活动重要内容

贵州省民间节日众多,参与人群广泛。捉鱼活动一般在田间、乡村内举行,场地方便,又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捉鱼游戏也就成了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如台江捉鱼游戏就在自家的水上粮仓下举行,不仅是热闹非凡,他们还认为这样会保佑新的一年粮食满仓。

任何企业营销活动都有可能出现不可控制的风险。首先,要尽力控制企业中的可能出现的风险,对出现的风险要把损失降到最低。一方面,在策划销售项目的过程中,企业要对风险进行预测和化解,对于不可避免的风险,及时建立配套的补救方案。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企业要对项目不间断地进行监控和分析,避免风险的出现。企业需要根据项目的进展,定时进行阶段性的项目进展预测,对于预见到的风险要及时准备备选策略,对于已经出现的风险,要紧急采取备选方案。

捉鱼游戏是苗族人民原始交流机会,它的祈福、物色对象等社会功能明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主要社会功能及价值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甚至消失。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多的是借助现代化工具,而不是借助这类民俗活动,它也就少了发展的动力。

3 民俗传承与保护中贵州苗族民间捉鱼游戏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3.1 困境

受城镇化影响,原始村落大幅度的减少,原始的捉鱼场地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捉鱼场地的大量减少导致捉鱼活动难以大规模的举办。外加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村落里的原本可供捉鱼的水田、鱼田缺少管理,捉鱼条件恶化,游戏的开展自然也就难度增加。

民俗文化符号可以为人民对某一具体民俗,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产生特殊的记忆,使这一项民俗活动深藏人民脑海之中。从面目存储形式来看,贵州苗族民间捉鱼活动更多的是触觉民俗符号,民众通过参与捉鱼活动,在脑海里产生对捉鱼活动时身体直接体验的记忆。这种捉鱼活动时的身体愉悦、兴奋、甚至疲劳都将给苗族人们带来最为直接的情感体验,当这种体验与受众的审美文化等需求再度相符的时候,就会引发受众的共鸣,唤起他们心里的文化记忆。比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地方的捉鱼游戏已经成为旅游项目之一,但是捉鱼活动时的那种快乐、热闹,依然使参与过的苗族人民联想到自己参与时的情感体验。

3.1.2 形式异化

早期的捉鱼,承载着苗族人民的美好愿望,人们的兴趣乐趣都十分高涨。但受城镇化的影响,很多捉鱼活动已不再举行,同时受到乡村振兴政策的鼓励,很多村寨将村落的原始民俗体育活动向旅游项目转化发展,很多地区的捉鱼游戏已演变为展演或是游客参与比赛的形式。原本的文化内涵和意义逐渐消失,它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寓意也渐渐淡化。现代捉鱼新形式对原始民俗习惯也有了很大的冲击,致使这项民俗传统文化走向失真。

3.1.3 条件不足

3.1.1 文化缺失

贵州台江姊妹节时,捉鱼游戏是必备节目,台江苗族人民认为鱼产卵较多,代表容易产子,是多产的象征,这也代表着苗族人们繁衍后代的一种诉求。所谓捉鱼活动,更多的是为苗族姑娘小伙创造物色对象的机会。还有贵州毕节,种水稻前的捉鱼游戏,以求风调雨顺;隆里苗族姊妹节水中捉鱼,以求姊妹母女身体康健;榕江开犁节的捉鱼游戏,以求五谷丰登;三都、镇远等地端午节的捉鱼比赛,以求祖宗庇佑。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发现,贵州苗族捉鱼游戏多是起源于生产生活,而分布较为广泛,有苗族的地方,几乎都有,只是目的不同,规则有所区别。且各地的名称也各有区别,如在凯塘叫哈嘎旺奈,各地举行的时间、节日也各不相同。但这项传统的民俗文化,依然以不同形式开展并传承着,不仅是祖辈劳动记忆,也是能带给苗族人们非凡快乐的身体运动。

①设置相似度阈值T,记录关键帧的数组为keyFrame[n],其中n为动态行为关键帧数。初始化循环变量i=0,将起始帧作为关键帧保存到keyFrame[0],并将第2帧记为当前帧;

农田复种指数扩大,绿肥种植逐年缩小甚至淘汰,普遍实行大宗作物长年连作,麦田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共生,防除难度加大。随着绿麦隆推广应用,麦田看麦娘密度迅速下降,日本看麦娘、硬草密度急剧上升,成为优势种群,伴生早熟禾、野燕麦,局部区域如东台还有毒麦。阔叶杂草稻麦轮作区以猪秧秧、大巢菜、牛繁缕等为主;南部棉旱粮地区麦田阔叶杂草以卷耳为主,伴生猪秧秧、婆婆纳、牛繁缕等;北部淮北沙土麦田播娘蒿发生严重。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甲、绿磺隆等超高效除草剂推广后,卷耳密度迅速下降,田间阔叶杂草以婆婆纳、猪秧秧为主,伴生卷耳、牛繁缕等,渠北旱茬麦田麦家公发展也十分迅速。

3.2 对策

一次浇筑实际体积相对较大,而断面却很小,底板厚度可达95cm,两侧厚度也超过200cm,为局部大体积混凝土,为避免卡开裂,应做好温度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应密切留意入模温度与浇筑速度,在必要的情况下采用掺加冰块的方法进行降温。在完成浇筑后,应及时进行覆盖与洒水养护。

1) 在DPST模式中:当原油需长距离运输时,例如从巴西到中国,会选择一个中转点(油库或锚地)倒油,将原油从DPST转到常规油船上,由常规油船运输到目的地;当原油只是短距离运输时,例如从巴西到美国,没有转驳倒油的过程,由DPST直接将原油输送至目的地(见图2)。

由于捉鱼活动只是很多传统节庆里的一个部分内容,有时还不是主要内容,人们对其认识不深,应该加强对其的宣传。同时研究学者就应该关注这一民俗体育活动,对其历史渊源、民俗学研究价值、人类学文化价值等问题进行全方面的研究。这样才有助于捉鱼活动走进大众视野,走出贵州,走入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同时也丰富其理论研究基础,给予理论支持。

3.2.2 加强苗族人民文化自觉的培养

一项民俗文化最好的传承就是本民族的人祖祖辈辈都知道、都参与、都传承。要想捉鱼游戏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发展,首先就是苗族人民要加强本民族文化的熏陶与感染,通过教育、宣传等增加苗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责任感,同时唤醒苗族人民对捉鱼这一民俗体育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以及强烈的自信感。

3.2.3 借助学校、社会、政府,完善传承工作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都需要有社会政府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家大量发展民族传统文化,鼓励民族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校园传承是最大的传承载体,让学生从小就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培养良好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3.2.4 捉鱼游戏的转型与开发过程中注重真实性的保存

目前民俗体育旅游业渐渐发展起来,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满足游客的情感体验,捉鱼游戏慢慢转型为一种旅游项目。随着这个旅游项目的开发,捉鱼游戏本身的历史涵意日渐消失。在后期的转型与开发过程中应该注重它真实性的保存,这样才能使这项民俗活动真实的传承下去。

作为一种民间民俗游戏,现已经受到了经济市场的冲击、竞技活动与现代体育的考验,但在苗族地区仍然顽强的生存着。一方面是国家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另一方面,就是他自身良好的适应能力。目前国家高度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保护好这一苗族独特的民俗体育游戏,传承其民族文化记忆,是学者们亟待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戴维红,许红峰.民俗体育研究回眸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8(09):47-50.

[2] 王俊奇.关于民俗体育的概念与研究存在的问题——兼论建立民俗体育学科的必要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02):16-20.

[3] 陈莉.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定位及其策略选择[J].体育与科学,2010,31(01):56-59.

[4] 宁丽娟.贵州传统乡村旅游与民俗体育文化互动发展——以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08):193-196.

[5] 晁福林.谈先秦时期的“民”与“俗”[J].民俗研究, 2002(1):143-.

中图分类号: G852.9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6-1487.2019.04.024

基金项目: 2019 年凯里学院“民族做特”专项课题(MZZT201902)。

收稿日期: 2019-06-26

作者简介: 程纪香(1984-),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旅游。

标签:;  ;  ;  ;  ;  

贵州苗族民间捉鱼游戏的民俗学解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