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创造视角下内部审计成本的控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内部审计论文,成本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内部审计成本是一种守约成本
现代企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两权分离催生了委托代理关系。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尽管对企业资产拥有所有权,但并不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而将资产委托给企业经营者。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享有资产的占有权、使用权和部分处分权,但同时又承担了使资产保值增值的义务,即负有受托经济责任。委托人为了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必须加强管理和监督,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决策和控制体系,而内部审计正是其采用的一种必要手段。代理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需要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监督,让委托人充分了解其努力程度,以降低委托人进行逆向选择的风险。
企业经营者作为代理人,为了取得外部股东信任而发生的自我约束支出,称为守约成本。守约成本是代理人为取得委托人的信任,从而使双方利益最大化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内部审计成本是委托人为了维护其经济利益而发生的监督费用。内部审计主要用于协助管理当局完善公司的内部管理,降低公司的成本支出,从而使公司利益最大化。内部审计的原始动机是为管理者服务,在公司制企业中,其服务对象和动机依然不变,因此内部审计成本是一种守约成本。从表面上看,企业内部审计成本一般包括内部审计人员的人力成本、培训费用、管理费用、时间成本和开展专项审计工作的资金成本。如果内部审计机构级别高、内部审计人员多、内部审计项目多、内部审计任务重,内部审计成本就比较高;反之,则内部审计成本较低。
审计成本控制就是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力求以最小的审计成本最有效地实现审计目标。企业进行内部审计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准,强化内部审计在防范和化解企业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创造价值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二、影响企业内部审计效用的因素分析
1.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合理,独立性较差。目前,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合理,隶属关系不清,导致内部审计无法顺利开展。一般来说,内部审计、审计委员会和公司的管理当局共同构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三个重要支撑点,也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关键所在。但是在我国目前公司治理环境下,内部审计以及审计委员会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我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安排中,董事会与经理层重叠,从而使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较差。有的企业的财务部门负责人兼任内部审计部门的领导,更使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独立性的要求较高。一般认为,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根据《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内部审计事项应由董事会负责。但在实务中内部审计事项往往受制于高级管理层,由此内部审计部门往往难于摆脱窘境——“一仆服务于二主”,其独立性大打折扣。
2.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理解与尊重。我国自1983年实行审计制度后就产生了内部审计,并且成为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努力,内部审计机构快速发展,许多部门和单位在加强企业管理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部门和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目前从一般单位和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有的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不少人对审计工作不理解,轻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对内部审计有抵触情绪。有的人对内部审计存有偏见,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检查、监督,甚至认为其就是“挑毛病”,从而对内部审计怀有畏惧心理。有不少企业将内部审计机构同其他部门合并,甚至有的企业在精简机构时将其撤掉。由于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内部审计的作用就不明显,从而让人们产生了内部审计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识又导致了组建内部审计机构步履缓慢、内部审计难以发挥作用的连锁反应。
3.专业人员配备不全、综合素质偏低,限制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标准说明》规定,内部审计师应具备会计、企业管理、统计、计算机、审计、工程、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有的只掌握了某一方面的知识,因而难以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深层次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人员不具备必要的知识及业务能力,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情况,从而难以提高或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另外,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忙于具体业务,忽视了理论研究,导致其审计水平不高,其审计结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有限。加之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不健全,审计理论与业务实践不能与时俱进,因而不能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审计要求。不仅如此,内部审计部门在有些单位的地位不高也使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与热情,他们常常被误解,因而感觉到开展审计工作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困难。显然,这不利于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继续学习与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其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
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效用的发挥。内部审计界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有为才有位。”然而由于体制或机制的原因,导致内部审计“无法为”或“不能为”。这就形成一个怪圈:原本就不为大众所接受的内部审计,当其难以发挥作用时,其产生的成本就成为众矢之的。由于人们对内部审计的固有偏见,导致企业往往把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支出作为利润的减项处理。
三、实施积极的内部审计成本控制——提升内部审计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1.理顺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释放内部审计创造价值的动力。无疑,理顺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合理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机制、确保内部审计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西方企业通常根据企业管理体制和业务内容,确定其内部审计的组织体系及其与领导层的隶属关系。一般来说,内部审计机构直接隶属于本单位的最高管理层。笔者认为,最好的选择是企业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工作,并向审计委员会负责,遇有重大事项和问题可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对包括总经理在内的高级管理人员实行审计监督与评价。审计委员会一般由不参加董事会的外部董事组成,该委员会的设立必须经董事会批准并成为其常设机构。审计委员会由董事会领导并能直接向其报告工作,在组织中居于较高地位且不受管理层和业务部门的干涉,能够独立地履行职责。由于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机构关系密切,两者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因而其对支持和保证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显然,将内部审计机构置于最高管理层领导之下,增强了其独立性,提高了其在组织中的地位。独立性不仅是审计的本质特征,而且是使审计能够发挥作用,并做到客观、公正的必要条件。审计独立性的实质,就在于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不存在经济利害关系,主要表现为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及经费来源等方面应具有独立性。当然,审计独立性只是相对的独立,并非绝对的超然独立,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是如此。
2.内部审计创造价值是更积极有效的成本控制。与企业内的其他部门不同,内部审计部门不参与产品的设计、研究、开发、制造、采购和销售,因此其似乎不是一个创造价值的部门。内部审计只能通过提出建议来帮助上述作业增加价值,因此,控制内部审计成本可以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展开。从开源方面来说,就是要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创造价值的能力。内部审计创造的价值主要应包括这样两部分内容:①显性价值。通过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从而减少损失。由此而创造的价值,我们称之为显性价值。它是传统内部审计着力追求的目标,即通过事后审计把已经发生的损失降到最低,并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而后加以改善,这种审计效果比较明显。②隐性价值。隐性价值应被理解为非直接性的价值,它一般是通过在企业价值创造活动中充当参谋和顾问的角色而实现的。通过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可能会改变一项战略,也可能会优化企业行动方案,从而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内部审计增加隐性价值的重要表现。内部审计在增加隐性价值方面具有优势,这是因为内部审计部门更加了解企业状况,他们的工作更贴近企业实际,能够在企业内自始至终地按照公司规章办事。
另外,内部审计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外部审计所不能替代的。内部审计人员熟悉企业并掌握着专业知识,使得内部审计比外部审计更有效率。内部审计也是一种反馈机制,管理部门可借以弥补各种程序上的缺陷,避免对内部控制、财务状况甚至整个公司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3.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实时审计及事中审计。众所周知,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在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上具有及时性、稳定性及可靠性等特征,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是大势所趋。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和网上经济实体的出现,使经济交易、资本决策可在较短期间甚至瞬间完成,这就对会计核算和审计工作提出了挑战。利用计算机进行内部审计,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审计信息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及会计工作实施有效监督与评价,对企业资金、各种资产进行密切跟踪。要利用计算机进行内部审计,就必须改变目前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审计方式,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在信息化条件下实施审计监督与评价的能力,逐步实现审计过程的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前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当然,在审计技术方面也将由以手工操作和检查账目为主较变为以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为主。通过全过程的审查、监督与评价,可找出会计工作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