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兼用高产冬小麦——中旱11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冬小麦论文,水旱论文,高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品种来源: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育成,2002年定名为中旱111。2005年3月通过北京市审定。
特征特性:冬性,中熟。长芒,白壳,白粒,穗圆锥形,穗大、粒大,一穗粒数30粒左右,千粒重44克左右,品质较好。成穗率较高,株高85厘米左右,茎秆坚韧,抗倒伏,抗条、叶锈病,白粉病轻,抗寒,抗旱,耐盐碱,抗干热风。
产量表现:2003北京市节水组区试,在春季不浇水、不施肥的情况下,平均单产300.5kg;2004年北京市节水组区试,平均单产385.91kg,比京冬8号增产11.2%。
适应地区:适宜于北京、天津、冀中、冀东北、山西中部和东南部,山东德州、潍坊、惠民,陕西渭北高原,甘肃陇东,以及辽宁大连、旅顺等旱地和水地皆可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施足底肥,一般亩施二铵30kg,尿素10kg,旋耕前施入土壤中。适期播种,山西地区以秋分节前后播种为宜,亩基本苗旱地25~35万;水地20~30万。旱地早春用碌碡压麦,并随即搂麦松土,以保墒增温,促进麦苗早发快长。水地在浇足冻水的基础上,春季根据水源情况,主攻拔节肥水。
(摘自《山西科技报》2006.11.2.(11)
联系电话:0351-415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