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青年中心建设调查报告_项目组织论文

城市青年中心建设调查报告_项目组织论文

城市青年中心建设调研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研报告论文,青年论文,城市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团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青年中心建设的决定》精神,进一步加大城市青年中心建设力度,开创城市青年中心建设的新局面,团中央社区和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同组织实施了“城市青年中心建设状况”调查。本次调查采取以问卷调查为主,以座谈、访谈和资料研究为辅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采取分层等距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上海、杭州、重庆、南宁、沈阳等五个城市作为样本地区,共发放青年问卷2000份,青年中心工作人员问卷500份,并全部回收,有效回收率分别达到99.7%和99.9%。

课题组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同时参阅对比了近几年的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形成了对当前城市青年中心建设状况的一些基本分析和评价,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城市青年中心建设现状的基本分析和评价

随着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新变化,使共青团组织和青年工作面临着时代的严峻挑战,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历史机遇。建设青年中心正是团十五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重要举措,也是共青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青年工作社会化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青年工作体系,加强共青团服务能力建设的重大基础工程。

从2003年提出建设青年中心的任务以来,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建立城市青年中心2000余个,有力地提高了城市社区青年的组织化程度,推动了青年组织的创新,促进了青年工作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活跃了基层的青年工作。根据本次调查的综合数据和基本情况,我们对城市青年中心建设的现状作出如下分析和评价。

(一)青年对建设青年中心的必要性及其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对青年中心的发展前景持谨慎的乐观态度,但仍有二成以上青年对青年中心表示“不知道”和“不了解”

调查数据显示,青年中认为建设青年中心“非常必要”(32.5%)和“有必要”(53.3%)的比例达到85.8%,而认为“没有必要”的仅占8.8%,还有5.4%表示“说不清”。在青年中心工作人员中,对建设青年中心必要性给予充分肯定的比例则达到94.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青年中心虽然从提出到现在不过两年多的时间,基本上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建设青年中心是符合绝大多数青年的意愿和要求的,因而在青年中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认同和支持。

调查数据还表明,多数青年对青年中心的发展前景抱有信心。在问及“您对青年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是否有信心”时,有85.6%的青年表示“非常有信心”和“比较有信心”,而表示“没有信心”的仅占14.4%。对青年中心的发展前景,有30%的青年认为“非常广阔”,39%的青年认为“比较广阔”,两者之和达到69%,还有16.4%的青年认为“虽有前景,但一时难以显现”,而表示“没有什么发展前景”和“说不清”的青年分别为4.7%和10%。在青年中心的工作人员中,对青年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抱有信心的达到91%,认为青年中心发展前景广阔的占76.4%,认为“虽有前景,但一时难以显现”的占14.4%,而认为“没有发展前景”的仅占1.6%。由此可见,不论是社区青年还是中心工作人员,对青年中心的建设普遍抱有信心,对青年中心的发展前景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在这里应当指出的是,他们的信心和乐观态度来自于对青年中心价值和作用的认同与肯定。在评价青年中心的作用时,列前9位的选项依次为:联系和组织青年的新型纽带(33.1%);服务青年的有效载体(31.7%);有效整合了社会资源,形成社会化运作机制(25.6%);提升了共青团服务青年的能力和水平(21.1%);为青年提供了活动阵地和设施(15%);为青年提供了社会参与的新渠道(13.2%);共青团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13%);增强了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12.2%);满足了青年的多元化需求(11.8%)。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建设青年中心是共青团适应社会变革,进行组织创新的新探索和新尝试。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强力冲击下,团组织对青年的管理和引导功能正在不断趋于弱化,缺乏有效的服务手段和载体,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青年中心正是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社区青年组织,完全适应了团组织变革创新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适应了社区青年的多元化需求。两年多的实践表明,青年中心的建设适应了团内、国内和国际上组织创新的潮流和趋势,是一项成功的重要举措,在团内和青年中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初步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在调查中,还有一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就是在参与问卷调查的青年中,有18.3%表示不知道有青年中心这回事,还有22.7%的青年表示对青年中心“不了解”。这种情况表明,青年中心由于建立的时间较短,作用和影响力发挥的还比较有限,知名度尚未形成,但也突显了我们在宣传方面缺乏力度,在推广策略和品牌战略方面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二)多数青年对青年中心建设现状感到满意,对其性质和职能定位有明确认识,超过六成的青年认为青年中心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在社区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调查数据表明,有32.8%的青年表示所在社区已经建立了青年中心,还有35.4%的青年反映所在社区的青年中心正在建立,表示尚未建立青年中心的青年占31.7%。由此可见,青年中心的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覆盖率有明显提升。在调查中,我们测试了青年对已建青年中心的满意度,结果有70.2%的青年对青年中心的建设现状表示“非常满意”(21.4%)和“比较满意”(48.8%)。工作人员对青年中心建设的满意度则达到78.4%,明显高于青年的评价。这表明大多数青年对两年多来城市青年中心建设的进展状况是基本满意的,因而给予了积极的正面评价。但是,也要看到还有29.8%的青年对青年中心的建设状况给予了负面评价。这反映出青年中心的建设虽然进展较快,但整体水平仍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和青年的多元化需求,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

在对青年中心性质和职能定位的判断上,多数青年的认识也是比较明确的。在问及青年中心的性质时,有38%的青年认为是“以服务青年为目标的新型社区青年组织”,在各选项中列在首位,还有17%的青年认为是“公益性社会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但是,也有22%的青年认为青年中心是“共青团组织的延伸”,认为是“青年活动中心”和“青年联合会”的青年也分别占13.1%和8.4%。实践表明,青年中心是在共青团的指导下,以联系、服务、引导青年为目的,以会员制和理事会制为主要运作方式的新型社区青年组织,是具有公益性特征的非政府组织。对青年中心的这一性质特征,有超过半数的青年认识比较清晰和明确,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青年还是把青年中心看作是“共青团组织的延伸”,看作是“青年联合会”或者是“青年活动中心”,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误区,需要各级团组织今后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解决部分青年在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形成对青年中心性质的正确定位。

在问卷调查中,多数青年认为青年中心主要有五项职能,依次为:服务职能(57.3%);组织职能(57%);创新职能(51.5%);管理职能(25.8%);整合职能(25.1%)。工作人员对青年中心职能的选择排序则与青年完全一致。由此可见,青年最看重的是青年中心的服务职能、组织职能和创新职能,选择比例要远高于后两项职能。这是因为青年中心是服务型组织,具有强大的服务功能,为青年和社区所有人群服务既是它的根本宗旨,也是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手段;青年中心又是高度组织化的社区青年团体,具有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功能以及严密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青年中心还是一个具有自我创新、自我发展能力的青年社团组织,对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灵敏高效的反应机制,能够通过发挥创新功能不断调整和应对急剧变化的客观环境,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调查结果显示,有69.6%的青年认为所在地区的青年中心在社区中的地位有“显著提升”(16.7%)和“有所提升”(52.9%),而认为“没什么地位”和“有所下降”的青年仅占10%。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青年中心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青年中心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影响不断增强,地位稳步提升,已经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当问及“您所在社区的青年中心是否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时,分别有15.8%和51%的青年认为有“很强”和“较强”的亲和力与吸引力,超过了被调查青年总数的六成,但也有33.2%的青年认为“不太强”和“不强”,接近青年总数的三分之一。这表明,在评价青年中心是否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的问题上,青年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异,评价趋于两极化。这主要是因为青年中心的建设时间尚短,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因此,在青年中出现两极化的评价并不值得奇怪。

(三)以加强服务能力建设为核心,创新工作项目,服务青年需求,给青年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青年中心是服务型组织,服务能力建设是青年中心的一项最重要、最根本的建设。青年中心的建设成效最终要体现到服务青年、服务社区的实际效果上来。在调查中,有27.6%的青年认为青年中心是“服务青年的有效载体”,在10个选项中列第一位。由此可见,在“青年中心,服务青年”这一根本问题上,广大青年与各级团干部一样,已经形成了共识。

调查数据显示,在社区青年中心提供的各项服务中,列在第一位的是项目化服务(29.9%),居第二位的是志愿服务(25.3%),其他依次为:会员制服务(22%);社会化服务(16.9%);菜单式服务(5.3%)。在各种服务活动中,青年最欢迎最喜欢参加的是文体娱乐服务(37.2%),其次是志愿服务(35.1%),列3至10位的是:文化学习服务(31.8%);技能培训(31.3%);旅游服务(28.1%);信息交流(17.7%);就业服务(14.2%);知识竞赛(13%);心理咨询(11.9%);网络服务(9.2%);爱心超市(7.5%)。实践证明,以项目为依托,为青年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满足青年的各种需求,是最受青年欢迎和最有效的服务方式,也是青年中心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的有力保障。各地青年中心创造的许多服务项目,如爱心超市、月萍编织社、图书银行、工岗快递、温馨话室、读书俱乐部、青年成长论坛、“青春飞扬”街舞大赛、青年职业见习计划等等,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已经成为服务青年的有效载体,受到了广大青年的青睐。

调查结果表明,已建立的城市青年中心有35.1%设立了网站。其中,40.7%建立了会员数据库,33.9%设立了短信平台,40.1%创办了网络论坛,还有49.9%设置了青年热线,及时全面地为社区青年提供信息和网络服务。为了强化青年中心的服务功能,有34.1%的青年中心为社区青年发放了青年卡,通过青年卡及时、便捷和有效地为青年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青年卡的服务效能,多数青年表示认同,并给予了积极评价。有78.4%的青年认为青年卡在服务青年方面“很有作用”(22.3%)和“比较有作用”(56.1%)。在中心工作人员中,也有83.2%认为青年卡在服务青年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网络服务有效地弥补了常规服务手段的不足,进一步拓宽了青年中心的服务空间和服务范围,为社区青年搭建了新的服务平台。

青年中心还为社区青年提供了培训服务。调查数据表明,有39.6%的青年参加过青年中心组织的各种培训,而没有参加过培训的青年占60.4%,超过了半数。在参加培训的青年中,接受过一次培训的占46.6%,二次培训的占32.2%,三次以上培训的占21.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服务,是城市青年中心服务青年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青年中,有43%表示青年中心为自己提供过服务,而表示青年中心没有为自己提供过服务的青年占57%。在目前的情况下,有四成以上的青年得到过青年中心提供的服务,这已经是一个不俗的成绩了。但是,青年中心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以及服务的实效性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改进空间,需要不断地加以总结和提高。

(四)青年中心为青年搭建了新的社会参与平台,近九成的青年表示愿意参加青年中心的活动,活跃率有了明显提高

从调查的情况看,城市青年中心已经成为共青团组织与青年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新型桥梁和纽带,成为青年社会参与的新渠道。当问及“您是否愿意参与青年中心的建设”时,有83.8%的青年表示“愿意参与”,表示“不愿意参与”的仅占16.2%。在青年中,表示“愿意参与”青年中心活动的达到88.5%,表示“不愿意参与”的仅占11.5%。在接受问卷调查的青年中,经常参加青年中心活动的占18.6%,有时参加的占46.1%,偶尔参加的占26.9%,而从未参加过的仅占8.4%。这种情况表明,青年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的多元化需求,反映了青年的意愿和要求,因而激发了青年的参与热情,成为与青年进行互动的一个有效平台,在参加青年中心各种活动的过程中,青年的参与意识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在已经成立的青年中心中,经常开展活动的占25.2%,有时开展活动的占43.4%,偶尔开展活动的占16.5%,三者之和达到85.1%,而没有开展过活动的仅占14.9%,与200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同类调查数据相比,没有开展过活动的青年中心比例(39.7%)下降了24.8%,活跃率有了明显提高。在活动效果的评估上,有22.3%的青年认为“效果显著”,70.2%的青年认为“有一定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仅占7.5%。由此可见,团中央书记处提出的青年中心不仅要建起来,还要活起来、亮起来的建设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落实。但是,也必须看到,已建起来的城市青年中心还有相当一部分缺乏内在活力,流于形式,难以正常运转起来,对社区青年缺少吸引力和凝聚力。在调查中,多数青年反映,他们之所以不愿参加青年中心活动,主要是因为这些活动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39.5%);不适合青年特点(34.1%);内容枯燥、形式单一(26.5%);缺少互动(16.8%);不适合青年需求(13.5%),还有14.1%的青年表示“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参加”。其中,最突出的原因是不适合青年特点和青年需求。因此,要实现青年中心的大面积活跃,使之在服务青年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就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解决好这些问题,真正把青年中心建设成极具活力和服务力的新型社区青年组织。

(五)青年中心的资金渠道日益趋向多元化,社会化筹资方式在资金来源结构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大,已成为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特殊过渡阶段。这种“二元结构”的特点也必然会反映到城市青年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上来。一方面,青年中心的运转会受到“行政机制”和“自治机制”的双重支配,另一方面,青年中心也要依靠“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方式去获取资源,以满足青年和政府机构的“双重需求”。这是目前青年中心在活动经费来源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对全国五个城市60多个青年中心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青年中心的资金从总体上说来自于“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方面。对工作人员的调查显示,他们所在的青年中心资金来源渠道依次为:政府拨款(46%);社会赞助(41.3%);团组织支持(39.7%);会费收入(19.2%);服务收入(12.9%);项目合作收入(5%)。而青年对青年中心资金来源的选择则是:社会赞助(48.2%);政府拨款(46.3%);团组织支持(24.6%);会费收入(21.8%);服务收入(14.9%);项目合作收入(9.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工作人员和青年的选择大体一致,所不同的是,工作人员认为政府拨款在青年中心资金来源上居第一位,而青年认为社会赞助则列在资金来源的首位。与2004年1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调查相比,在青年中心的资金结构中,政府拨款(61.2%)的比例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而社会渠道所占的比例则有显著上升。由此可见,随着青年中心的迅速发展,青年中心的资金渠道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社会化筹资方式所占份额正在逐步增大,并有可能取代政府拨款成为青年中心获取资金的最主要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青年中心资金来源中,项目合作收入列在末位,所占比例最低,这是今后应当着力解决的。

在服务收费的问题上,青年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在目前提供的各项服务中,收取费用的仅占9.6%,收费时给予优惠的占35.5%,而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占54.9%。青年则表示,在接受的服务项目中,收费的占21.6%,收费时给予优惠的占24.4%,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占53.9%,与工作人员反映的比例大体一致。那么,青年中心为青年提供服务时到底应不应该收费?在调查中,青年自己回答了这一问题。有12.9%的青年认为“服务应当都是有偿的”,23.2%的青年表示应以“有偿服务为主,适当提供无偿服务”,还有22.3%的青年认为“有偿无偿应视情况而定”,而认为服务应当“都是无偿”的青年占40.9%。由此可见,多数青年认为服务应当是有偿的。在充分体现公益性和志愿性的基础上,部分项目适当收取服务费用也是必要的,服务收费应当成为青年中心资金来源的一个辅助性渠道,用以补充青年中心运转经费的不足。

(六)组织建设模式趋于多样化,一支具有较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已初步形成

从本次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各地青年中心的建设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8种,按工作人员选择的比例高低依次为:政府主导型(32.8%);社团联盟型(23.5%);团内捆绑型(20.5%);联合建设型(7.8%);城乡互动型(6.2%);项目组合型(3.8%);市场牵动型(2.2%);系统合作型(1.6%)。团员青年对以上8种建设模式选择的比例与工作人员基本一致。

从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青年中心日趋多样化的建设模式中,政府主导型、社团联盟型和团内捆绑型所占比例最高,三者相加达到了76.8%。因此可以说是目前青年中心建设中的主导型模式。在这三种主导模式中,除社团联盟型以外,其他两种均带有明显的“官办”色彩,这是青年中心建设在起步阶段所具有的一个突出特点。今后,随着青年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化,“官办”色彩将会日益减少,青年中心自主创新、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特点会更为突出,以市场和项目为依托的建设模式所占比例也会逐步增大,成为主导型建设模式。

实践表明,青年中心建设,关键在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工作队伍,是推进青年中心建设的根本保证。调查数据显示,在本次调查的五个样本城市中,青年中心工作人员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5%,高中或职高文化程度的占25.9%,大专和本科文化程度的分别为35.4%和27.9%,硕士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2%。在工作人员职业构成方面,志愿人员占39.4%,团干部占33.8%,街道社区干部占13.1%,专业社工占8.5%,高校学生挂职占4.6%。在调查中,工作人员对自身素质进行了自我评价,有91.7%的人认为“素质很高”(23.2%)和“素质较高”(68.5%)。青年中则有87.8%认为工作人员队伍具有较高的素质,而认为素质较低的占12.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各级团组织的努力下,经过两年多的实践锻炼,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人员构成多样化、具有较高素质、专兼结合的青年中心工作人员队伍。多数青年对工作人员队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寄予了殷切的期望。这支队伍的形成,为青年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对策和建议

根据对当前城市青年中心建设现状的分析和评估,针对青年中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现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青年中心的性质,正确处理五个关系

由于青年中心仍处在创建初期,因此对她的认识也必然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青年中心建设的决定》对青年中心的性质作了明确的表述:“青年中心是在共青团领导下,面向广大青年,以联系、服务、引导青年为目的,以会员制、理事会制为主要运作方式的新型城乡社区青年组织。”我们认为,青年中心不仅是新型的城乡社区青年组织,说到底,它还是青年非政府组织。青年中心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1.地域性。青年中心都是在当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并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开展活动的。它虽然可以跨地域发展会员,也可以进行区域性联网,但仍然以自己所在地区作为基本活动范围。

2.自治性。青年中心是具有法人地位的自治组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完全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在青年中心内部也拥有充分的自由空间,每一个会员都有权参与中心的重大决策,都是中心的主人,可以自由加入或退出中心。

3.民间性。青年中心不是政府机构,也不是“第二团委”或青联组织,而是按照自主和自愿原则建立起来的非政府性青年社团组织。它没有政府机构所拥有的权力,开展活动、获取资源主要依靠沟通、协商、互惠与合作、运用民间手段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

4.服务性。青年中心是服务型组织,服务青年不仅是它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是它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5.非营利性。青年中心不以赢利为目的,但可以有适当收入,也可能获得一些利润。这些收入或利润只能用于公共服务事业,为青年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而不能在中心成员之中进行分配。

6.志愿公益性。青年中心的内在驱动力不是利润动机,也不是权力原则,而是以志愿精神为背景的利他主义和互助主义。它的工作人员组成以及开展的各项活动,都带有一定的志愿性和公益性,以低成本和低收费的方式为广大青年提供有效服务,满足青年的多元化需求。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青年中心的青年非政府组织的性质特征,还必须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一是青年中心与党委和政府的关系。青年中心是非政府、非营利性社团组织,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与党委和政府部门是“掌舵”和“划桨”的关系。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制定和掌握宏观政策,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即“掌好舵”;而青年中心则要当好“桨手”,努力在政府和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发挥好协调和“中介”的作用。青年中心还可以通过委托、代理、承包和购买等方式,从党委和政府手中承接一些项目,不断密切自己与党委和政府在青年事务与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关系。

二是青年中心与共青团组织的关系。青年中心由于其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和地位,填充了一个无论是党和政府还是团组织都不擅长的社会位置,能够在团组织想做而不能做、能做而又很难做好的领域内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成为团组织联系、沟通和服务青年的强有力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城市社区中引人注目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是青年中心与社区的关系。青年中心的建立,为社区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青年参与社区建设的新渠道和互动的平台;社区也为青年中心提供了广阔的服务领域和多方面的社会资源,成为青年中心建设和发展的有力依托。所以,青年中心离不开社区,社区也迫切需要青年中心的参与和加盟。青年中心与社区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两者不可或缺。

四是青年中心建设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在对城市青年中心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在青年中心建设上存在着片面追求数量,忽视质量,急于求成的倾向。在青年中心建设转入全面推进阶段时,要特别强调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数量,不搞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也不搞一哄而上,而是要保证建一个,活一个,亮一片,使青年中心真正成为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有效载体,在青年中牢固确立自己的地位和形象,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五是城市青年中心建设和农村青年中心建设的关系。在领导体制上,农村青年中心建设归口在青农部,城市青年中心建设则由社区和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分管。在青年中心建设的初期,这种领导体制具有其优势,但是,随着青年中心建设的迅猛发展和不断深化,城市和农村青年中心分别归口领导的方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了。为此,我们建议尽快成立全国青年中心管理协会和青年中心工作指导委员会,对城市和农村青年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实行统一的规划、协调和管理,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推动城市和农村青年中心的创建工作协调有序地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二)建立以青年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和项目为依托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增强青年中心的内在活力

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以社会多元化需求为导向,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两年多的实践经验表明,青年中心要真正做到服务青年,就必须坚持以青年需求为导向,建立以市场和项目为依托的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青年中心的内在活力,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调查表明,资金困难是当前制约青年中心建设和发展的最突出的“瓶颈”。目前,已建立的青年中心有相当一部分因极度缺乏资金而难以运转,导致缺乏活力,处于维持状态。在5个调查样本城市青年中心的资金构成中,政府拨款列第一位(46.3%),其次为团组织支持(24.6%),而服务收入和项目合作收入仅占17.9%。政府拨款和团组织支持仍是青年中心资金来源的主渠道。但是,光靠政府拨款和团组织“输血”,给予的资金支持毕竟十分有限而且难以持久,不可能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美国霍布金斯大学2003年对全球42个国家非政府组织进行比较研究的结果显示,其平均资金来源结构为:政府资助占38%,社会捐助占11%,项目合作和经营收入为51%。由此可见,这些国家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来源渠道,市场化和社会化取向十分明显,政府资助并不是居于支配地位的主要渠道。

实践表明,从青年的多元化需求出发,确立市场化和项目化取向,是青年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生长点和突破口。在今后青年中心的建设中,必须积极引导各地的青年中心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建立项目依托,优化资金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自我发展能力。要充分发挥青年中心牵动面广、成本低、效率高的自身优势,不断拓展与企业、高校和非营利组织等社会组织的合作空间,在坚持公益性的基础上,探索市场化和项目化的合作方式,同时要继续争取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强化与政府部门的合作,通过承办和购买政府项目、发展加盟单位、建立对口联系等多种方式,广泛获取资源,强化“造血”功能;进一步完善项目论证、规划、监督、考核和评估等制度,努力打造“爱心超市”那样的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的服务品牌,吸引青年参与,服务青年成长和发展,实现互惠双赢。条件成熟的省(市)团组织,还可以建立青年中心发展基金,通过基金式运作进行“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杠杆”作用,促进青年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撰稿:李五一

审定:李学谦、王路、安国启

标签:;  ;  ;  ;  ;  ;  

城市青年中心建设调查报告_项目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