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全年生产养殖技术要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蟹论文,要点论文,养殖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河蟹养殖从最初的资源放流型养殖,到目前的集约化高密度精养,从分散型向地域集约化发展,从大水面的增殖,进一步发展为小水面的各种形式的精养,并收到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经过多年的养殖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建立了一整套河蟹养殖技术体系。其主要核心技术包括:采用生态育苗技术,培育壮苗;推广综合强化法培育大规模蟹种技术;采用生态修复技术,修复养殖水环境;推广“池塘+湖泊”的接力式养殖模式;降低蟹种放养密度,采用稀养、混养和轮养;北方稻田种养新技术崛起,稻蟹共生,一水二用、一地双收等。 春季河蟹放养做好选苗工作 新一轮的河蟹养殖已开始,为了有较高的养殖成功率,提高养殖效益,在养蟹前要进行养殖规划,同时做好早期池塘的管理工作。 苗种选择 正如种庄稼一样,种子很关键,质量好的蟹苗,河蟹活力好、生长快、规格大、不易发病。所以在苗种选择时,应该严把质量关,去除残苗、弱苗、过大或过小的蟹苗。 蟹苗鉴别 购买蟹苗时,要注意鉴别蟹苗种:一、非长江水系的蟹苗种不宜买,其生长缓慢、早熟现象明显、个体偏小、死亡严重、回捕率低。这类苗种形体近似方形(长江蟹苗椭圆),背甲颜色灰黄,腹部灰黄且有黄铜水锈色(长江蟹银白色),额齿较小且钝。二、未经完全淡化的蟹苗不宜买。应购买淡化时间较长(5天以上)、经过降温处理的蟹苗。可用下列方法来判断:未淡化好的苗带杂质和死苗较多;颜色不是棕褐色,夹有白色的;用手指捏住蟹苗3~5秒钟放下后,活动不够自如,爬行无力或出现“假死”。三、早熟蟹苗种不宜买。有的蟹虽小(有的只有2.5克),但性腺已经成熟,体内渗透压升高,不能适应淡水环境,开春后直至第一次蜕壳时会逐渐死去。这种蟹背壳呈墨绿色,雄蟹螯足绒毛粗长发达,螯足、步足刚健有力,雌蟹肚脐变成椭圆形,四周有小黑毛。四、氏纹弓蟹苗不宜买。沿江沿海一带又叫铁蟹、蟛蜞等。淡水河中较多,长不大(最大50克),品质差。因其幼体外形和中华绒螯蟹酷似,所以常有人捕来以假乱真。稍加注意,不难发现:氏纹弓蟹背甲方形,步足有短细绒毛,色泽较淡。 放苗密度 放苗不宜过多,放苗过多河蟹规格偏小、环境难管理、河蟹易发病。所以建议放养当地苗1200~1500只/亩,外地苗1500~1800只/亩为主,根据蟹苗质量进行合理放养。放养密度多少的选择,应该保证亩产量在150公斤的同时,以尽可能提高规格为目的,不建议过分追求产量。 水草的选择 河蟹是杂食性动物,需“荤素搭配”,吃素可明显降低发病率。伊乐藻为主,搭配其他可食水草,如苦草、竹节草、黄丝草等,这是河蟹养殖的最优选择。建议伊乐藻占水面面积的50%~60%,其他可食水草占水面面积的10%~20%。水草的布局应考虑河蟹有适当的活动空间、水体流动良好、饲料投喂方便等。合理的水草布局可以保证池塘良好的水质和河蟹有良好的活动空间,有利于减少死蟹。 提高成活率 清塘可采用传统的石灰和漂白粉清塘,不建议盲目采用敌杀死、敌百虫等清塘,这样易引起蟹苗中毒,从而降低成活率。放苗:蟹苗先放在塘边适应气温;用池塘水浸泡使之吐出胃、鳃上面的泥巴或杂质,适应水质;每150公斤蟹苗使用1瓶“LY-生命素”+1包“营养快线”浸泡蟹苗恢复体质;放苗后第二天可以适当恢复蟹苗的体质,提高蟹苗的适应能力和抗应激能力。 晴天肥水 晴天温度相对高,适合藻类生长,容易肥水。丰富的藻类可以起到稳定水体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早期蟹苗的成活率,而且肥水在控制青苔、防止水浑、提高虾蟹生长速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注意选择肥料,建议选择河蟹池塘专门配制的可溶性肥料。 注重营养 随着温度略回升,蟹苗逐渐开始摄食,这个时候应该注重营养。在注意投喂高蛋白饲料的同时,可以增加一些功能全面的营养产品,拌饲料中一起投喂,补充全面营养,增强河蟹体质。 在河蟹养殖中,早期管理看似简单却需要足够的细心和耐心。所以首先要加强早期池塘管理,精心为蟹苗考虑,细心给予蟹苗呵护,才有可能在养殖中期少些担心和忧虑,养殖后期多些收获和喜悦。 夏季河蟹生长做好水质调控 夏季,河蟹进入生长阶段。此时养殖户要适时投喂饵料,并做好水质调控和疾病防止等工作。 水质水位调控 5月,水位控制在50厘米深,透明度一般保持在25~30厘米深,并随着水温升高逐渐增加水位,高温季节水深控制在1.5米左右。5月初,亩施有机肥200公斤调节水质,以促进水草和螺蛳的生长。自7月上旬,根据水质变化情况,每半月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改善底质,使水质达到“肥、活、嫩、爽”。 饵料投喂 饵料主要以投喂螺蛳、小杂鱼和颗粒饲料为主。在河蟹饲养过程中,饵料要坚持“两头精、中间青”的原则。每亩蟹塘先投放200~300公斤活螺蛳,螺蛳分两批投放。在清塘后及水质清瘦时,及时使用过磷酸钙钠肥宝等速效肥料、肥水。投饲遵循“四看四定”的原则:一、“四看”投饲。看季节: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投喂比例,6月中旬前为60:40,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45:55,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65:35。看天气:天晴多投,阴雨天少投。看水色:透明度大于50厘米时多投,小于30厘米时少投并及时换水。看摄食活动:发现过夜剩料应减少投饲量,脱壳时应增加投饲量。二、“四定”投饲。定时:每天两次,早晨6~7时投喂,投饲量占30%,下午4~5时投喂,投喂量占70%。定位:沿池边浅水区定点“一”字形摊放,每间隔20厘米设一投饲点。定质:青、粗、精结合,确保饲料新鲜适口,提倡投喂配合饲料、全价颗粒饲料,严禁投腐败变质饲料。定量:日投饲量的确定按3~4月为在池蟹体重的1%左右,5~7月为5%~8%,8~10月为10%以上。 适时增氧 根据天气变化情况,适时开启增氧设施,使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病害防治 5~8月,亩用纤虫净0.8公斤兑水全池泼洒杀虫,隔天亩用生石灰7公斤杀菌;半个月后亩用生石灰5公斤兑水全池泼洒消毒,隔半个月再用一次生石灰;隔1个月用季铵盐碘0.4公斤/亩全池泼浇一次;6~9月是病害易发季节,每月投喂一次以100公斤饲料中添加2%的中草药和维生素C或者复合维生素制成的药物,连续投喂7~10天,防止肠炎和其他病菌的侵入。用药时,应严格避开河蟹的蜕壳期。 秋季河蟹收获抓好病害防治 秋季是河蟹生长季节,也是河蟹收获的关键季节,养殖户应认真抓好秋季管理工作。 抓好巡塘工作 进入秋季,河蟹大部分已成熟,俗话讲:“秋风响,蟹脚痒”。大部分性成熟的河蟹都会上岸,在防逃设施边活动。因此,一定要坚持每天早晚巡塘,抓好防逃、防偷、防敌害工作。要加高加固塘坝,检查防逃设施,防止河蟹外逃。在夜间安排好值班,防止人为偷盗,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利用人工驱赶、工具捕杀、药物毒杀老鼠、水蛇等,严防敌害生物危害。 移栽水草 秋季蟹池内应移栽水葫芦、水浮莲、水花生等漂浮植物,用绳或竹竿拦成一片。成片水草可起到遮阳降温作用,为河蟹提供阴凉的栖息环境。此外,河蟹池中应栽种轮叶黑藻、苦草等,以便河蟹摄食和躲避敌害。水草的覆盖面占池面的1/3,对腐烂的水草应立即捞除,以免败坏水质,滋生病菌。 改良好水质 养殖过程保持水质清新,有条件的最好用微流水养殖。在秋季,每隔15天左右,应泼洒浓度为15×河蟹全年生产与养殖技术要点_蟹苗论文
河蟹全年生产与养殖技术要点_蟹苗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