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全年生产养殖技术要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蟹论文,要点论文,养殖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河蟹养殖从最初的资源放流型养殖,到目前的集约化高密度精养,从分散型向地域集约化发展,从大水面的增殖,进一步发展为小水面的各种形式的精养,并收到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经过多年的养殖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建立了一整套河蟹养殖技术体系。其主要核心技术包括:采用生态育苗技术,培育壮苗;推广综合强化法培育大规模蟹种技术;采用生态修复技术,修复养殖水环境;推广“池塘+湖泊”的接力式养殖模式;降低蟹种放养密度,采用稀养、混养和轮养;北方稻田种养新技术崛起,稻蟹共生,一水二用、一地双收等。 春季河蟹放养做好选苗工作 新一轮的河蟹养殖已开始,为了有较高的养殖成功率,提高养殖效益,在养蟹前要进行养殖规划,同时做好早期池塘的管理工作。 苗种选择 正如种庄稼一样,种子很关键,质量好的蟹苗,河蟹活力好、生长快、规格大、不易发病。所以在苗种选择时,应该严把质量关,去除残苗、弱苗、过大或过小的蟹苗。 蟹苗鉴别 购买蟹苗时,要注意鉴别蟹苗种:一、非长江水系的蟹苗种不宜买,其生长缓慢、早熟现象明显、个体偏小、死亡严重、回捕率低。这类苗种形体近似方形(长江蟹苗椭圆),背甲颜色灰黄,腹部灰黄且有黄铜水锈色(长江蟹银白色),额齿较小且钝。二、未经完全淡化的蟹苗不宜买。应购买淡化时间较长(5天以上)、经过降温处理的蟹苗。可用下列方法来判断:未淡化好的苗带杂质和死苗较多;颜色不是棕褐色,夹有白色的;用手指捏住蟹苗3~5秒钟放下后,活动不够自如,爬行无力或出现“假死”。三、早熟蟹苗种不宜买。有的蟹虽小(有的只有2.5克),但性腺已经成熟,体内渗透压升高,不能适应淡水环境,开春后直至第一次蜕壳时会逐渐死去。这种蟹背壳呈墨绿色,雄蟹螯足绒毛粗长发达,螯足、步足刚健有力,雌蟹肚脐变成椭圆形,四周有小黑毛。四、氏纹弓蟹苗不宜买。沿江沿海一带又叫铁蟹、蟛蜞等。淡水河中较多,长不大(最大50克),品质差。因其幼体外形和中华绒螯蟹酷似,所以常有人捕来以假乱真。稍加注意,不难发现:氏纹弓蟹背甲方形,步足有短细绒毛,色泽较淡。 放苗密度 放苗不宜过多,放苗过多河蟹规格偏小、环境难管理、河蟹易发病。所以建议放养当地苗1200~1500只/亩,外地苗1500~1800只/亩为主,根据蟹苗质量进行合理放养。放养密度多少的选择,应该保证亩产量在150公斤的同时,以尽可能提高规格为目的,不建议过分追求产量。 水草的选择 河蟹是杂食性动物,需“荤素搭配”,吃素可明显降低发病率。伊乐藻为主,搭配其他可食水草,如苦草、竹节草、黄丝草等,这是河蟹养殖的最优选择。建议伊乐藻占水面面积的50%~60%,其他可食水草占水面面积的10%~20%。水草的布局应考虑河蟹有适当的活动空间、水体流动良好、饲料投喂方便等。合理的水草布局可以保证池塘良好的水质和河蟹有良好的活动空间,有利于减少死蟹。 提高成活率 清塘可采用传统的石灰和漂白粉清塘,不建议盲目采用敌杀死、敌百虫等清塘,这样易引起蟹苗中毒,从而降低成活率。放苗:蟹苗先放在塘边适应气温;用池塘水浸泡使之吐出胃、鳃上面的泥巴或杂质,适应水质;每150公斤蟹苗使用1瓶“LY-生命素”+1包“营养快线”浸泡蟹苗恢复体质;放苗后第二天可以适当恢复蟹苗的体质,提高蟹苗的适应能力和抗应激能力。 晴天肥水 晴天温度相对高,适合藻类生长,容易肥水。丰富的藻类可以起到稳定水体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早期蟹苗的成活率,而且肥水在控制青苔、防止水浑、提高虾蟹生长速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注意选择肥料,建议选择河蟹池塘专门配制的可溶性肥料。 注重营养 随着温度略回升,蟹苗逐渐开始摄食,这个时候应该注重营养。在注意投喂高蛋白饲料的同时,可以增加一些功能全面的营养产品,拌饲料中一起投喂,补充全面营养,增强河蟹体质。 在河蟹养殖中,早期管理看似简单却需要足够的细心和耐心。所以首先要加强早期池塘管理,精心为蟹苗考虑,细心给予蟹苗呵护,才有可能在养殖中期少些担心和忧虑,养殖后期多些收获和喜悦。 夏季河蟹生长做好水质调控 夏季,河蟹进入生长阶段。此时养殖户要适时投喂饵料,并做好水质调控和疾病防止等工作。 水质水位调控 5月,水位控制在50厘米深,透明度一般保持在25~30厘米深,并随着水温升高逐渐增加水位,高温季节水深控制在1.5米左右。5月初,亩施有机肥200公斤调节水质,以促进水草和螺蛳的生长。自7月上旬,根据水质变化情况,每半月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改善底质,使水质达到“肥、活、嫩、爽”。 饵料投喂 饵料主要以投喂螺蛳、小杂鱼和颗粒饲料为主。在河蟹饲养过程中,饵料要坚持“两头精、中间青”的原则。每亩蟹塘先投放200~300公斤活螺蛳,螺蛳分两批投放。在清塘后及水质清瘦时,及时使用过磷酸钙钠肥宝等速效肥料、肥水。投饲遵循“四看四定”的原则:一、“四看”投饲。看季节: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投喂比例,6月中旬前为60:40,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45:55,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65:35。看天气:天晴多投,阴雨天少投。看水色:透明度大于50厘米时多投,小于30厘米时少投并及时换水。看摄食活动:发现过夜剩料应减少投饲量,脱壳时应增加投饲量。二、“四定”投饲。定时:每天两次,早晨6~7时投喂,投饲量占30%,下午4~5时投喂,投喂量占70%。定位:沿池边浅水区定点“一”字形摊放,每间隔20厘米设一投饲点。定质:青、粗、精结合,确保饲料新鲜适口,提倡投喂配合饲料、全价颗粒饲料,严禁投腐败变质饲料。定量:日投饲量的确定按3~4月为在池蟹体重的1%左右,5~7月为5%~8%,8~10月为10%以上。 适时增氧 根据天气变化情况,适时开启增氧设施,使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病害防治 5~8月,亩用纤虫净0.8公斤兑水全池泼洒杀虫,隔天亩用生石灰7公斤杀菌;半个月后亩用生石灰5公斤兑水全池泼洒消毒,隔半个月再用一次生石灰;隔1个月用季铵盐碘0.4公斤/亩全池泼浇一次;6~9月是病害易发季节,每月投喂一次以100公斤饲料中添加2%的中草药和维生素C或者复合维生素制成的药物,连续投喂7~10天,防止肠炎和其他病菌的侵入。用药时,应严格避开河蟹的蜕壳期。 秋季河蟹收获抓好病害防治 秋季是河蟹生长季节,也是河蟹收获的关键季节,养殖户应认真抓好秋季管理工作。 抓好巡塘工作 进入秋季,河蟹大部分已成熟,俗话讲:“秋风响,蟹脚痒”。大部分性成熟的河蟹都会上岸,在防逃设施边活动。因此,一定要坚持每天早晚巡塘,抓好防逃、防偷、防敌害工作。要加高加固塘坝,检查防逃设施,防止河蟹外逃。在夜间安排好值班,防止人为偷盗,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利用人工驱赶、工具捕杀、药物毒杀老鼠、水蛇等,严防敌害生物危害。 移栽水草 秋季蟹池内应移栽水葫芦、水浮莲、水花生等漂浮植物,用绳或竹竿拦成一片。成片水草可起到遮阳降温作用,为河蟹提供阴凉的栖息环境。此外,河蟹池中应栽种轮叶黑藻、苦草等,以便河蟹摄食和躲避敌害。水草的覆盖面占池面的1/3,对腐烂的水草应立即捞除,以免败坏水质,滋生病菌。 改良好水质 养殖过程保持水质清新,有条件的最好用微流水养殖。在秋季,每隔15天左右,应泼洒浓度为15×石灰水以调节水质的pH值,促进河蟹生长。7~1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以不超过原塘水的三分之一为宜,池塘水深保持1.2米左右,透明度控制在35厘米深左右。气温降低后,昼夜温差大,水质易恶化,应勤换水,并注意水温差不超过3℃,保持水温相对稳定。 合理投饲 入秋以后,正值河蟹育肥时节,应适当增加精饲料投喂,如豆饼、黄豆、小杂鱼、螺蛳、蚌、动物下脚料等高蛋白饵料,以利于河蟹聚积体能。每天投喂2次,日投喂量是河蟹体重的5%~8%。 抓好病害防治 秋季是蟹病的多发季节,应做好以下病害防治工作: 感冒:秋季,昼夜温差大,有时可在10℃左右,河蟹很难适应,容易诱发感冒,导致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而死亡。预防办法:平时要注意调节水位,控制水温剧变,注入新水时温差不要大于3℃,水面要有水葫芦、水花生等覆盖植物(不要大于水面的1/2)。天气变化时,要适当加深水位。 消化不良:因气压、水温变化,很容易引起河蟹消化不良而死亡。防治办法:一是改变水质,定期用石灰水消毒;二是食物中定期添加抗菌药物和生长素。 自然死亡:每年9月至11月,都有一批生长两年的河蟹由“黄蟹”脱壳成为“绿蟹”,进入生命的最后阶段,常会自然死亡。 冬季捕捞结束做好塘口管理 河蟹养殖11~12月捕捞结束后,冬季塘口管理是下一个养殖周期的重要基础工作,对下年养殖好坏有非常大的影响。有较多养殖户重视平时管理,忽视现阶段的工作,进入正常生产后,出现水质调控难度大、病害增加等情况。在翌年3月初蟹种和套养品种放养前,要着重做好塘口的环境改良和水草种植,为养殖品种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条件。 捕捞干塘要尽早结束 通过一年时间的河蟹养殖,池塘底部积累了大量的饲料剩渣、动物排泄物等有机质;蟹池中水草生长吸收的氮、磷营养物质,以及冬季降温后水草枯萎腐败产生的有机质全部沉积到池塘底部,淤泥发黑发臭;排干池水后,池塘底泥中有害病原体也特别多。为了有效提高底部环境质量,需要1~2个月进行改造。河蟹捕捞高峰一般在11月,进入12月少量剩余河蟹立即干塘捕捉,不要为了等后期蟹价上涨而延长养殖时间。淤泥过多塘口,厚度超过10厘米或者连续2年以上未清塘的,采用机械清淤,把富含有机质和病原体的底泥上层清理出塘口。之后,保持池底无积水,连续晒塘、冻塘时间要保证1个月以上,彻底疏松底泥,通过空气中的氧气分解氧化保留底泥中的有机质,同时利用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杀灭部分病菌。底泥改造后,有利于维持养殖期间水体溶氧的平衡,能减少不良天气时水体的缺氧事故。如果确定需要推迟销售水产品,可以规划小塘口,把养殖品种集中囤养,空出其他养殖面积。 合理安排水草品种和区域分布 河蟹养殖离不开水草,水草既有净化水质、提供植物性饲料和增加河蟹栖息空间的作用,又有吸收水体中氧气,造成水体缺氧的负面作用,要正确把握水草品种和数量,以尽可能发挥水草的作用,同时减少它的不足。晒塘清塘消毒后,池塘水体控制在10厘米深,安排好水草种植:要扩大地方性水草的区域,1~2月种植黄草(微齿眼子菜),用网片隔离出一定水面,留作4月种植苦草和轮叶黑藻,三种水草占塘口水面的30%~40%,伊乐藻只能少量种植,占水面的10%~20%。多种水草间隔布局,形成水草带,易于水体流动和光合作用。 检修池塘和设备,并落实好品种来源冬季水位较浅,利用有利时机整修池塘,同时对机械等生产设备进行检修,落实好蟹种和其他套养品种的来源。 联系电话:0371-69333565河蟹全年生产与养殖技术要点_蟹苗论文
河蟹全年生产与养殖技术要点_蟹苗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