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形势下的多维解释与基础理论_学校文化论文

什么是新形势下的多维解释与基础理论_学校文化论文

学校是什么——新形势下的多维解读和基本学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维论文,学理论文,新形势下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40-01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2277(2007)03-0015-03

一、学生的维度:精神的伊甸园

(一)学校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初级化、格式化和正规化的通道

对于孩子们来说,社会文化环境和家庭生活环境的社会化意义固然不可抹杀,但是从根本上或主流上来看,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最为正规、主流的渠道,不是别的,正是学校所具有的形式、制度、活动和传统影响,赋予其不可替代和无可争议的社会地位。这可以从如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作为社会实践和家庭生活的中介,学校是青少年接触客观形式化社会的基本设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产生活关系的缩影,因而具有同一性;同时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而又有其特殊性。尽管家庭的关爱、邻里的行止、传媒的宣示,既有可能对他们产生着社会化的作用,更有可能形成学校内的“社会资本”[1] 效应,却都达不到学校影响的正规化、主流化、系统化的程度,而只能作为一般的而不是特定的社会影响源而存在。

第二,作为社会文化精华的集散地与批发站,学校是青少年领受文化历史精髓的最有效的渠道。只是在这里最易于引起和已经广泛地出现的一种极端偏差,即过分强调和只注重学生对传统的接受而忽视了学生对于文化的主体态势和主动过程,造成了青少年对于文化内容的机械从属和被动,使得当前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强调学校的文化传递功能就等于抱守落后的学校观念。然而,无论在此功能发挥的过程中会出现多少偏差,学校这一功能本身是无可否认的。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功能的存在,学校才得以成为青少年最有效的一般社会化的社会设置。

第三,作为整个社会的初级形式或特殊形式,学校群体及其生活方式对于青少年认识什么是社会、什么是群体特别是组织来说,都具有最初和最基本的意义,当代年轻个体,基本上通过学校而达致对核心社会的初始了解并进行定向社会化的。

(二)学校是青少年由个体性学习转向群体性学习、由直接经验式学习转向间接经验式学习和由主要向日常生活学习转至主要向书本教师学习的场所

家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学校应当重视家庭教育资源的综合作用[2]。事实上,在进入学校之前,孩童们是以个体独立活动的形式在生活、嬉戏中获取经验,发育身心。进入学校(如果不那么严格的话目前至少可从幼儿园算起)后则在学习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学习环境具有了群体性,同学之间的互相作用使得他们开始经历一种新的学习形式。从此,其学习生活以间接经验式学习亦即由教而学为主取代了个人初始性的直接经验式学习,即靠日常生活中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来感悟和习得。虽然在现代教育理论的视野中群体性、间接性的学习具有这样那样的弊端或偏差,但是这里所体现出的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对于学校来说却是带有本质性的。这样一种转变,使得孩子们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和以最有效的方式站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线上,同时获得自身文化成长的最大收益。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并令人深思,那就是虽然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和学习化社会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个人体验和自我发展似乎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理想,但是从根本上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及教师功能的削弱和地位的降低,而应该理解为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合理的定位。在这个意义上,learning也许可以更为本质地表征education,但是却永远不可能完全取代它。

(三)学校是学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在与师长的沟通及与他人的冲突、碰撞中学习建立起个人良好自我意识系统、自我适应机制和自我超越能力的独一无二的加速器

学校文化的“教育性、选择性、创造性以及差异性”[3] 等,决定了学校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基本活动,必然要为学生的社会化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保证。当然,作为一种亚文化的学校组织制度对于不同的国家、社会、教师或学生来说,并不意味着某种必然的过程和结果,而是在具体的运作中体现出不同的倾向来。学生个体只有在与他人经常的、规范的、合理的互动中,才能真正建立起有效的自我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所扮演的正是某种定向加速器的角色。

二、教师的维度:价值的T型台

(一)学校是教师社会与个人价值得以显现的主要场所

教师的天职在于传递文化,在于教育学生。教师的基本社会价值在于文化上的承前启后和历史上的继往开来,教师的基本个人价值在于对文化的创造性加工整理与传播和对学生的创造性教育与助长。而学校,总体而言,可以说正是使教师得成教师,学生得为学生之所。教师作为独立社会个体的个人价值可以有很多,甚至即便扮演教师角色也未必一定要在学校,但是从其最基本的职责履行过程和历史发生的角度看,学校与教师,学校的功能与教师的价值显现从来都是不可分离的,两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教师因学校而为师,学校因教师而促学。教师是学校的主体,然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当然地由学校而确定。相反,教师价值的性质、大小及其外显却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基本属性和地位。就是到了现代教育技术日渐成熟的今天,学校的存在形式较传统的存在已有并且将继续表现出更大的差异,乃至于学校“消亡”的惊呼不断,也仍然很难说学校可以脱离开教师而独立存在。教师之所在,学校之所存。

(二)学校是教师个人潜能得以舒张的地方

传统的观点认为,教师的个人能量主要在教育过程之外而准备、而奠基。现代教师理论认为,学校和教育岗位既是教师个人能量、素质发挥的地方,更是教师个人潜能得以发掘、能力得以提高、价值得以增值的课堂。有论者指出,“教师文化塑造的理想目标是建立自然的合作文化”[4]。一方面,教师在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进步、与学生共同成长,教育过程不仅仅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不断提高、成长的过程。另一方面,较之一般专业而言教师间更易形成合作团队的倾向,使学校成为了教师真正发掘和现实舒张自身的潜能的先验的寓所。

(三)学校是教师心灵得以净化的圣坛

教师一行,需要的是人格的魅力、学问的精深、德行的高尚;教育之道,在于人格的感染、心灵的启迪、思想的碰撞。学校,无论其形式如何演变,其内容多么庞杂,教育的根本职能,决定了对为师者的天然的要求与诫进,意味着对教师修为的永无止境的要求与期待。作为学校主体另一方的学生的追求与冀盼,更是一种独特的动力与压力,促使教师日积日进,向善不辍。也许,这正是作为未来社会、未来人群、未来思想与文化孕育地的学校的奥秘与魅力之所在。

(四)学校是教师个人理想得以实现的殿堂

在当今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科学技术的繁荣,社会个体理想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趋向。然而对于教师来说,学校就是他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地方,教师的希望可以在学生身上实现,教师的人生可以在教育中闪光。教师对真、善、美的追求、探索与热爱,通过学校这一特殊的社会形式而得以依附,得以成形,得以显效,得以昭彰。如果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那么,学校就是人类社会在发展的漫漫进程中所找到的所建造的一个贮存、播种、孕育和实现理想的殿堂。通过学校生活,教师融自己于天真烂漫的孩子的世界,有烦恼但更有欢乐,有失败的经历更有成功的喜悦。正是在这里,他们用心、用个性、用身心帮助孩子们创造一个文明的世界,价值的大厦,智慧的明堂。在这里,他们必须也应该能够与孩子们同生活、共探索、一起成长。

三、社会、国家的维度:必要的中介

(一)学校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的希望,也是社会的理想。有论者指出,通过主体与主体的社会互动,一方面,可以提供认识他人观点、思想的机会,促进其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互动可以直接促进学生的社会敏感性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关于他人的直接知识[5]

作为社会的缩影,学校是复制、传播社会文化的基架。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学校在为社会守望着它已有的传统、历史乃至虚妄。在这个意义上,学校成为保守的、植根于过去的和无可超脱于文化传统的。它代表着历史的成就,概略式地重现着社会的历史过程,并且在某些地方、在某种程度上还比较顽固地秉持某些特定牍章。然而,也正是在这承继历史、背依过去、接受传统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孕育着社会的希望和理想。

作为社会的希望所在,学校模塑和再造下一代于其间。如此,孩子们方得扎根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之中,汲取养料,积累能量,先强文化之身,继健精神之体,虽无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却有脚踏实地的成长。作为所在文化传统与体系之一员的成长,虽肩负着历史却未必都一定沉重,因为任何超越的意识,任何跳动的火花,任何嫩枝绿叶,都产生于既有的经验系统,既有的文化母体,乃至既有的陈薪病树。

作为社会的理想,学校引导孩子们走向人类心向往之的彼岸。在这里,有社会与个体的冲突,有文明自身发展的阶梯落差与变异,有未来与历史的不一致。但是,有效的学校,最终将使得它们走出对立,走向和谐,走向同一。

(二)学校是国家推行政治理念,宣传思想意识,施行社会基则、确立行为规范、造就合格公民的机构,更是培养社会劳动者、充实和发展生产力以及谋求经济技术发展的摇篮

这里,有政治、经济、思想、道德等诸方面的目标、任务及问题,但是,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学习,师生的成长,通过社会化及个性化的有效实现而达成。任何超越学生发展规律和教育客观规定的要求、指令和政策,注定是要失败的。

四、文化的维度:历史的中继站

(一)学校是文化遗传的过滤器

大众文化与生俱来的商业性、消费性、当下性、犬儒主义等特征,对于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具有一种潜在的消解作用[6]。而学校是因文化积淀而生,为文化传承而在,经文化过滤而为的。在其功能发挥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先对纳入其视野的文化内容进行基本的筛选、过滤、组织以便使之“教育化”。这样,对现有社会文化内容的梳理、选择,就成为学校文化功能中的第一要务。不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变化,学校的文化遗传功能常在,学校的文化过滤作用永存。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学校“文化遗传”的基本功能,不能由于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出现了新的特点,就不重视甚至忽视它的存在与意义;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强调学校的文化过滤作用,在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社会价值与观念交融碰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今天,如何进行文化的甄选与过滤,显然是学校必须正视的课题。

(二)学校是文化扬弃的调谐器

学校以人文同构为其基本职能,以文化新人的形成为其本体目标,并在文化的扬弃过程中转化为现实。文化扬弃是文化传承的前奏,文化扬弃的过程、标准、结果都集中体现于学校。一方面,文化扬弃依据个体的发展特点、规律和需要。学校首先过滤文化,取精去糟,而后教育学生,实现新人在过滤的文化中的社会化和个体化。同时,作为扬弃后文化教育结果的个体,又会自觉不自觉地承认它,接受它,宣传它并运用它,使此文化在社会上得到更广的认可和接受,进而调节着新旧文化的冲突和矛盾。另一方面,依据社会的发展,学校作为一种社会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强制性,学校教什么,由谁来教,如何检验、评价,并不是随意的。一般来说,社会(主要是统治者)从自身需要和社会的发展出发,选择教学内容,任命教师,甚至受教育者,并规定检验评价标准,扬弃文化。此外,它还可以强制性地处理旧文化,加速旧文化的消失。所以说,学校是文化扬弃的调谐器。

(三)学校是文化再生的孵化器

再生(reproduction),并非仅指单纯的复制(copy)、重复(replication),还指再生(regeneration)。学校通过人的文化和文的人化实现着文化的再生。一方面,传递已有文化,使传统文化在代际间得以保存、再生;另一方面,通过教育,使文化在短时间内在较大人群中实现传播、认可,获得再生。但学校传递传播的文化,并不是先前文化(旧文化)的简单重复,而是经过一定的孕育、培育而成的另一种文化。事实上,加工改造文化,孕育培育文化,既是文化生命延续的需要,又是缓解由文化积累速度加快而带来的个体认识和掌握文化的有限性与文化无限增长之间的矛盾的需要。学校作为文化再生的孵化器,不仅要传递传播已有文化,更要对它进行加工改造,孕育新生命。

(四)学校是文化创造的加速器

尽管在学校产生之前,在学校产生后的学校外的场所存在着文化创造,但学校作为人才的塑造基地,文化的聚集中心,仍然扮演着作为人为结晶的文化的创造加速器的角色。首先,学校通过人才的再生加速文化创造。学校是人和文化互化的场所,在人文互化的同时,又实现着人文的互适、同构,并使文化在新人的承认、接受中获得重构,实现创新。学校人文同构的有目的有意识性加速着文化的创造。其次,通过研究加速着文化创造。学校,尤其是一些高等院校,在所开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不断认识和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开发新产品,创造新文化,从而加速着文化的自然进程。

标签:;  ;  ;  

什么是新形势下的多维解释与基础理论_学校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