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敏[1]2008年在《新型在宅养老模式的城市住宅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进入21世纪后,老龄化将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必将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观念,这成为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政策框架。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居住质量是所有政府、社会、建设者和投资者都共同关注的问题。城市老年人在退休后逐步离开职业群体,其生存状态更依赖于社会系统和居住环境。传统的家庭养老作用受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而削弱,而我国还无法拿出大量财力物力来发展社会养老,能否为城市老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安养环境事关社会稳定和发展。本文针对城市老年人居住模式以及居住建筑的研究为中心展开论述,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出发,以多学科的视角来探讨老龄化问题及老年人群特点。通过详实的实态调查材料,以及国内外养老模式与政策的分析,发掘存在于城市老龄化现状中的老年人居住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以“在宅养老”模式构筑老龄化社会城市居住环境体系,深入探讨了“在宅养老”模式的核心问题,对住宅设计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希翼得出适于我国的养老模式、居住方式和其住宅形式。文章以“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思想出发,对老年居住体系设计理念进行了剖析。从普适性、潜伏性、针对性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对老年人住宅设计理念进行探讨,以建筑学的专业视角来消除年龄歧视,构建福祉城市环境。
王涛[2]2003年在《老年居住体系模式与设计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老龄化问题既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又是社会的重大挑战之一。随着我们进入21世纪,老龄化将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经济、社会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观念,这成为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政策框架。人进入老年后由于自然的规律,生理和心理都将出现许多变化,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居住质量是所有政府、社会、建设者和投资者都共同关注的问题。 国家老龄委依据我国国情提出了老年居住体系的概念,符合我国目前老年居住现状。本文以这一体系为中心展开论述,从老年居住体系的各构成要素出发,全面分析了老年居住体系的模式构成。论文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出发,以多学科的视角来探讨老龄化问题及老年人群特点。通过详实的实态调查材料,以及国内外养老模式与政策的分析,来引出本文中心议题—老年居住体系。文章对合居型居家养老的两代居住宅,独居型居家养老的独立无障碍住宅,以及城市养老设施和老年公寓的建筑类型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适用的人群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设计方法和实例进行了分析探讨。论文还简要的分析了社区养老网络服务的构成内容。 文章还从社会公平和“以老年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出发,对老年居住体系的设计理念进行了剖析。从普适性、潜伏性、安全性、针对性几方面对其设计理念进行探讨,以建筑学的专业视角来消除年龄歧视,共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
白秀娜[3]2008年在《老年住宅市场需求分析与开发对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世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口老龄化首先带来的老年居住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开始老年住宅的开发,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成熟的房地产产业的支柱。同样的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带来了家庭结构、养老模式及老年居住模式的转变。因此也为我国老年住宅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及城市老年居住环境描述的基础上,论述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并分析了老年住宅市场的需求的影响因素,提出老年住宅市场需求空间巨大,商机无限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本论文结合北美洲,欧洲,日本及我国现有的一些老年住宅的开发案例对我国开发老年住宅的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老年住宅市场开发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对策。希望在解决我国老龄化居住问题、促进老年住宅市场的进一步完善等方面能有所帮助。
高洪祥[4]2008年在《上海市社区养老建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作为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型人口的城市典型,上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目前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然而在养老制度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存在诸多养老问题。社区办(或街道办)养老机构是我国养老制度改革后大量发展起来的城市公益性机构,充分补充了国有养老机构的不足,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其模式尚未成熟,有比较迫切的设计需求和较高的设计研究价值。本文简述了我国的老龄化特征和发展趋势,重点分析了以上海为代表的大型城市养老现状,收集和分析了国内外较为成功和先进的社会养老居住建筑模式。在总结和研究城市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及生活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对上海市内各类型(主要为社区办)的养老建筑进行了调研,然后将之与前述理论与实例研究内容进行比较,力图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探寻有效的改善途径。鉴于当前我国养老形势颇为严峻,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因此本文在提出针对社区型养老建筑的改善途径时,尽量遵循经济高效的原则,使对问题的研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本文最后从社区型养老建筑的微观研究角度对我国城市养老居住建筑模式的发展进行展望,企望本研究对改善老年人在城市中的生存环境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王恒[5]2011年在《广州混合式住区新型养老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深化,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发展的一大因素,老龄人群的养老问题也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现存叁大养老模式的比较分析,并结合对广州市老年人的实际养老居住状况的调研,综合考虑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及伦理等养老因素,研究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新型养老模式。即在新建社区中嵌入一套相应规模的为老服务建筑,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要,接纳不同家庭结构、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老、中青毗邻而居,形成一种社区居民年龄结构多层次化的混合式住区。住区通过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相对完善的居住设施和服务,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变化时,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继续居住,并获得相应的照护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原居安老”。文章对新型模式下的混合式住区的规划进行了探讨,明确了住区中需要建设的老年居住建筑的种类,对混合住区中老龄居住环境的空间结构体系提出了两种构想,一种是老年人居住设施单独集中化布置,作为一个大的集居组团与常态普通居住组团关系并列;另一种是老年人居住设施小型化,分成多个部分,每个部分与常态普通住宅穿插混合布置,形成网络式混合组团。文章还对广州特定地域影响下混合式住区的总体规划布局及原则进行了分析,并对住区的老年居住建筑的规模控制、功能构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最后,结合广州地区的气候、文化等地域性方面的特征,在道路及步行空间设计、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绿化空间设计及一些细部设计等方面对混合式住区居住外环境进行了适应性设计研究。
徐鸥[6]2007年在《昆明老年居住模式现状研究及未来发展预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昆明老年居住现状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了解到目前昆明城区老年人居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老年人对未来老年居住模式的设想和需求方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老年居住模式的不足,分析预测了未来老年居住模式的发展走势,得出未来适宜性老年居住模式,即社区养老多元化的居住模式。最后则进一步对社区养老多元化居住模式进行理论建构和实例佐证。从社区养老居住模式的叁个主要组成部分——住宅实体、住区环境、养老服务体系叁方面来进行分析,得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希望为更好的解决未来昆明老年居住问题提供理论和对策方面的支持。论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论文在第一、二章对目前老年人口发展和老年居住问题进行了概括介绍,并将问题缩小到昆明这一范围,确定以老年居住现状为切入点,来研究“昆明老年居住模式”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同时,阐明本论题研究的实际意义所在。第二部的第叁、四章属于分析问题的部分,通过对昆明老年居住现状的实地调研,了解昆明老年人的现有住房状况、居住满意度和存在问题。倾听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尤其是他们年老后的心理需求,分析当下多种老年居住模式的利弊,预测未来老年居住模式的发展动向。得出昆明未来老年人适宜的居住模式。第叁部分基于第叁、四章节的分析,论文在第五章得出“社区养老多元化的居住模式”将会成为未来老年居住模式的主流模式。因此,第五,六章主要对多元化的老居住模式进行了理论建构和案例实证。
周金梅[7]2007年在《我国老年公寓户外环境设计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老龄化问题既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又是社会的重大挑战之一。随着我们进入21世纪,老龄化将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经济、社会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老年人的居住问题又是老龄化问题的核心之一,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老年人养老观念的转变,老年公寓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居住的首选,因此完善老年公寓户外环境设计成为了景观设计师的当务之急。本文在分析老年人生理、心理以及行为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老年公寓的类型、居住对象的类型和生活特点的理解,对老年公寓的居住对象的个性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同时,把影响老年公寓的选址、公共建筑布局、室内设计、灰空间等影响因子分别进行探讨和研究。在对东北地区省会城市目前已有的老年公寓户外环境作为实际调研考察和环境设计的研究对象,采用了观察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发现了存在于这一特殊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科学全面的分析研究,这些分析有助于维持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和身体健康的多层次多种类的空间环境,提出了具体的改善意见和规划建议,并进一步得出老年公寓户外环境的需求和存在问题。研究探讨适合老年人特点并满足老年人体闲、交往、娱乐、健康等养老需求的老年公寓户外环境。指出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室外休闲空间、交往空间、健身空间、服务空间类型及设计要点,并指出路径、环境设施、植物和水体的类型和设计要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年公寓户外环境空间,并以哈尔滨市老年公寓户外环境改造为实例对理论的研究进一步证明。良好的老年公寓室外环境特征必将促进城市老人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的提高,为城市规划增添新的内涵。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旨。
朱珠[8]2008年在《上海城市老龄化居住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人口老化的背景下,我国早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作为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问题,他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养老问题的首要问题,就是老年居住问题,如何使老年人拥有适宜的住房,安心养老,同时探索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老龄化居住模式,成为摆在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简述了我国的老龄化特征和发展趋势,重点分析了以上海为代表的大型城市养老现状,收集和分析了国内外较为成功和先进的老龄化居住模式,试图从“城市——社区——个体环境”叁个层面研究分析如何建立适合我国的老龄化居住模式。并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进行了城市区域的老龄化视角研究;同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调研老人和中青年两类人群对老龄化居住相关的各种问题的立场和看法,继而进行社区和个体环境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客观分析和研究城市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及生活行为模式,结合前述区域性研究及个体抽样调查提出老龄化居住模式的“区域模型”和“单元模型”,并进一步从微观的实施层面入手结合先进实例探寻有效的策略和理念。本着“以老年人为本”的原则,文章通过从系统的角度分析研究“宏观、中观、微观”叁个层面的老龄化居住问题及策略,并提出建立适合我国的老龄化居住模式体系。以规划及建筑的视角试,对解决老龄化问题带来各种社会问题以及对改善城市老年人的生存环境有所帮助。
庄娟娟[9]2011年在《混合型老年社区功能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社会老龄化已成为全世界之趋势,这种趋势将自始至终伴随着整个世纪。您是否考虑过养老的问题?您准备怎么养老?这不仅仅是老年人以及行将步入老年的人们要考虑的问题,还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我国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样庞大的老龄人口必将带来新的矛盾和巨大压力,也必将促成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的转变。本文以混合型老年社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应用社会学、老年生理学、老年心理学、建筑学、规划学等多种学科,通过比较研究、实例分析、现场调研等多种方法对混合型老年社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多种居住方式,持续照顾理念;(2)居住功能和服务功能构成;(3)混合型老年社区的功能结构与建筑组合;并提出相应建议,希望对混合型老年社区未来的规划与设计能起到借鉴作用,并为该课题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第一章绪论属于提出问题部分,阐述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的居住状况不容乐观,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并指出文章的研究对象与范围,以及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叁、四、五章属于分析问题部分,第二章以养老模式为切入点,分析国内外养老和居住现状,学习国外的养老经验,提出适合我国的新型养老模式——混合型养老模式,第叁章是对老年住宅的设计理论研究,为我国老年住宅设计提供理论基础;第四、五章,基于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分别从混合型老年社区老人居住方式、居住和服务功能构成、功能结构和建筑组合叁个层次对混合型老年社区的功能设计做出分析研究。第六章属于解决问题部分,结合实例来阐述混合型老年社区的功能设计特点。
张旭[10]2016年在《基于老年人行为模式的居住环境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人口老龄发展严峻的形势是对政府和社会的挑战,我国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老年人口规模大、空巢老人和长寿老年人人口数量增长速度较快、老龄化发展速度过快的特征。居住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条件,而老年人对居住环境更加依赖,老年人的身心情感状况、家庭结构、养老和行为模式以及所在城市的发展水平都对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产生着深远意义的影响和密切的联系。建构适宜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是未来我国城市建设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论文综合了社会、人口、生理、心理、行为、建筑、规划等多方面的知识,依托老年社会学研究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以及行为模式,与建构居住环境内容相结合,具有推动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论文首先着眼于较早跨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和西方发达国家,分别从早期老龄化、较早老龄化、较晚老龄化、低程度老龄化对这些国家进行发展脉络的梳理。通过整理日本、美国和瑞典的老年福利保障与居住建筑发展,总结发达国家的老年居住形式基本包括退休住宅、老年人专用住宅、老年人集合住宅、护理之家、服务型住宅、退休之家、持续照料社区、老年护理之家几种主要形式。而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退休社区和老年独立住宅等依托于社区以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是较符合中国国情的居住形式。之后对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将老年人按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居住方式、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身体状况这四个要素分为:轻老年人、中年老年人和长寿老年人;空巢老年人(与配偶),独居老年人,与已婚子女和孙辈同住的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一般的老年人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老年人;活力老年人(健康的),有障碍但能自理的老年人,有障碍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在本研究中不涉及失能老年人)。结合我国老龄化发展的社会背景,分析老年人的就医、休闲、起居和购物的行为模式,结合调查结果阐述不同类型老年人对健康保障环境、无障碍安全环境、智慧环境和购物环境的需求最高。最后通过以老年人行为模式、社会因素架构与居住环境建构叁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相互作用为概念框架。从定性和定量的不同方法分析不同类型老年人的不同行为模式对健康保障环境、无障碍安全环境、社区智慧环境和购物圈层四种环境建构的影响,以及社会客观因素对建构环境的推动或者制约作用,获得最终建构适老化居住环境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新型在宅养老模式的城市住宅设计研究[D]. 王晓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2]. 老年居住体系模式与设计探讨[D]. 王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3]. 老年住宅市场需求分析与开发对策的研究[D]. 白秀娜. 吉林大学. 2008
[4]. 上海市社区养老建筑研究[D]. 高洪祥. 同济大学. 2008
[5]. 广州混合式住区新型养老模式研究[D]. 王恒. 华南理工大学. 2011
[6]. 昆明老年居住模式现状研究及未来发展预测[D]. 徐鸥. 昆明理工大学. 2007
[7]. 我国老年公寓户外环境设计的研究[D]. 周金梅. 东北林业大学. 2007
[8]. 上海城市老龄化居住模式研究[D]. 朱珠. 同济大学. 2008
[9]. 混合型老年社区功能设计研究[D]. 庄娟娟. 湖南大学. 2011
[10]. 基于老年人行为模式的居住环境建构研究[D]. 张旭. 天津大学. 2016
标签: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 老年公寓论文; 社区养老论文; 老龄化社会论文; 养老服务论文; 老年产业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