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连续性护理模式构建与运用论文_李玥玲

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连续性护理模式构建与运用论文_李玥玲

李玥玲

资阳市人民医院 四川资阳 641300

摘要:目的:试构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连续性护理模式,评价护理效果。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月,对照组、观察组各纳入患者42例,前者给予常规护理,后者从术前、围术期、术后护理,家属与护士,院内与院外三个角度建立连续性护理模式。结果:末次随访对照组与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71.2±6.1)分、(80.7±8.4)分高于治疗前(45.2±9.1)分、(48.6±12.4)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率50.0%高于对照组23.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护理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连续性护理模式;康复;运动功能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处理髋部骨折、髋关节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重要方法,一定程度上其具有根治效果,可减轻患者疾病痛苦,还使患者获得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运动功能[1]。近年来,因人口老龄化、手术认可度的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我国逐渐得到普及,疗效值得肯定。但需注意的是,因手术患者多为老年人,康复期多较长,自护能力差,术后并发症、后遗症发生率仍居高不下[2]。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给予连续性护理,注重协调院内外护理工作,有助于增进康复治疗效果。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筛选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临床确诊;③未合并原发性感染性骨病;④未合并其它类型严重器质性、系统性疾病,如脑卒中、心肌梗死;⑤单侧病变;⑥无骨科手术史。共纳入患者84例,其中男44例、女40例,年龄63~89岁、平均(68.8±2.4)岁。髋部骨折74例,其中股骨颈骨折3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8例,风湿性关节炎与股骨头坏死10例。合并症:糖尿病8例、高血压27例、慢性支气管炎1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8例。文化水平:文盲21例、小学27例、中学及中专29例、大专及以上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分为围术期护理以及康复护理,前者主要包括术前准备与病情监护,后者主要包括麻醉苏醒期管理、术后监护、康复训练、基础护理、生活护理以及基本的健康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连续性护理,主要内容为:①注重术前护理、围术期护理与康复护理的无缝连接,病房护士需掌握一定的手术护理相关知识,在术前积极准备,术后第一时间从手术室患者手中获取一手资料,了解手术时间、保暖等措施落实情况、麻醉苏醒情况、认知与精神恢复情况,调整护理策略,关注高危人群,将患者转移至病房后,立即协助康复医师评估患者耐受,进行早期康复训练;②注重家属与护士护理工作的无缝连接,保证午间、夜间至少有1人值班,在家属临时有事离开时,立即有护士补上,积极向家属传授相关护理知识,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由家属落实饮食、基本的康复训练、翻身等基础护理,在住院之初,护士需在旁辅助、指导;③做好院内与院外护理的衔接,务必在院内做好系统性的健康教育,使家属、患者掌握必要的家庭护理技能,如体位管理、康复训练、饮食管理等,在患者出院后,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进行随访;④做好不同护理不同阶段衔接,如饮食护理、康复训练、心理护理,强调阶段性、连续性护理支持,旨在适应患者疾病康复特点,满足阶段性需要,如对于饮食护理,在术前便检查血红蛋白、电解质,在术后第1日、7日、1个月进行复查,据需要调整饮食护理策略,如术前伴有严重的营养不良,给予营养支持,术后加强饮食、静脉营养支持管理,术后早期可给予补气、清肺、活血食物,以预防血栓形成、肺部感染,有报道称肺栓塞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死亡最常见因素,康复期可给予鸽子汤、排骨汤等滋补食物,当然食疗需咨询专家意见,在出院后,据家庭经济条件,选择高蛋白、易消化、高营养食物。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与后遗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EXCEL录入,转SPSS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45.2±9.1)分、(48.6±12.4)分,末次随访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为(71.2±6.1)分、(80.7±8.4)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发生并发症21例,其中愈合不良7例、畸形5例、感染5例、褥疮1例、继发创伤1例、慢性疼痛2例,观察组发生并发症10例,其中愈合不良1例、感染3例、畸形2例、继发创伤2例、慢性疼痛1例。观察组并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多为老年人,手术耐受差,护理风险大,传统的临床护理缺陷主要体现在:①病房护理与术前护理衔接不足,造成术前准备时间短,埋下护理风险;②不同患者手术具体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术后发生褥疮、肺炎等并发症风险不仅相同,术后护理与手术护理衔接不足,病房护士无法有效识别高危患者并开展强化护理;③院外延伸护理服务少,鉴于患者术后康复期、院外护理时间较长,预后影响因素较多,有必要加强院外指导干预[3]。本次研究显示,连续性护理执行后,观察组并发率显著下降,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恢复更理想。

参考文献:

[1]朱燕宾.京津唐地区133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流行病学特征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4:22-25.

[2]贾青霞.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护理及效果评价[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22):198-199.

[3]戴碧茹,龙辉,付漂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系统护理及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4):2702-2703.

作者简介:李玥玲(1982.04-),女,四川资阳人,本科学历;职称:主管护师;单位:资阳市人民医院(二甲);科室:骨科。

论文作者:李玥玲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9

标签:;  ;  ;  ;  ;  ;  ;  ;  

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连续性护理模式构建与运用论文_李玥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