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羽化对蜜蜂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胜[1](2021)在《蜜蜂JH手性构型分析及JHA对其JH滴度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蜜蜂属于典型的社会性昆虫,具有完整群体生物学特性,种群内具有不同形态学特征和明确分工,形成紧密相互依存的完整群体。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是由昆虫咽侧体细胞合成分泌,主要起调控幼虫生长特性、促进卵巢成熟以及阻碍幼虫过早的进入下一龄期作用的一类半倍萜类化合物,JH还参与昆虫体型外观、蜕皮、滞育、抗逆性以及刺激雌性成虫体内卵黄形成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理生化过程。现在阶段对JH的分析方法主要是测定其滴度,并未涉及JH对映体手性构型分析。为探究蜜蜂JH对映体构型,本文以蜜蜂JH为研究对象,建立JH手性对映体分析方法;进一步应用保幼激素类似物(Juvenile hormone analogues,JHA)处理幼虫,初探JHA对蜜蜂幼虫JH滴度影响。1.研究JH在选取不同填料手性柱色谱、流动相、仪器条件下的分离情况。结果表明: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UPLC-MS/MS),连接多糖衍生物反相涂敷手性色谱柱,流动相为1%甲酸水-乙腈,在优化条件下能分离JHⅠ、JHⅡ、JHⅢ3种JH的10个手性峰型。说明硅胶表面涂敷有直链淀粉-三(5-氯-2-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的涂敷型手性色谱柱对JH有很好的分离效果。蜜蜂幼虫进行添加回收方法验证,结果表明:JHⅠ、JHⅡ、JHⅢ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重现性好,符合检测分析标准。2.使用液相色谱分离手性药物技术,成功制备R-JHⅢ和S-JHⅢ对映异构体,利用含时密度泛涵理论(TDDFT)构建各个对映体预测ECD并与实验ECD比较,明确JHⅢ两个对映体的绝对构型,并检测各个对映体的旋光性。将结果与蜜蜂幼虫质谱图比较,结果显示:蜜蜂体内只合成S-JHⅢ对映异构体。这与目前明确的与其他大多数昆虫体内以R体JH不同,预示着S-JHⅢ手性构型可能在蜜蜂某些特异性生理行为上起重要的调控作用。3.研究保幼激素类似(JHA)对蜜蜂JH滴度的影响。选取苯氧威(Fenoxycarb)、烯虫酯(Methoprene)、吡丙醚(Pyriproxyfen)三种JHA,幼虫毒性试验(OECD)标准处理蜜蜂幼虫。结果显示:在JHA胁迫下蜜蜂幼虫JH滴度显着下降。在不同浓度JHA处理组中,50 mg/L浓度吡丙醚处理组后,测得幼虫JH滴度为13μg/L,而100 mg/L、150 mg/L处理组,测幼虫JH滴度为3μg/L,说明高浓度JHA能显着降低幼虫JH滴度;烯虫酯、苯氧威3个浓度处理组后,幼虫JH滴度都低于8μg/L。由此说明3种不同浓度JHA会显着降低蜜蜂JH滴度,这可能跟这三种JHA对由咽侧体合成代谢内源性JH的影响不同有关。4.利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对照组与处理组之间的转录组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在三个不同的JHA处理组和对照组中,共鉴定出34、532和222个DEGs。其中吡丙醚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表达上调21个,下调13个;苯氧威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有222个表达上调,310个表达下调;烯虫酯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有155个表达上调,67个表达下调。筛选对三种不同JHA均有响应的2个DEGs。其中保幼激素酯酶(JHE)是降解JH的特异性酶,调节JH滴度。在烯虫酯和吡丙醚处理组中的表达量上升,从而降低了JH滴度,影响幼虫发育。说明JHA通过影响蜜蜂幼虫JH水解代谢酶和合成酶影响蜜蜂JH滴度。本研究结果首次探明了蜜蜂体内只选择性合成S体JHⅢ,蜜蜂幼虫经口低浓度的JHA后将导致蜜蜂体内JHⅢ滴度明显下降,影响蜜蜂幼虫生长发育,基因转录水平研究表明,JHA主要通过改变JH相关合成酶及代谢酶的转录组水平影响JH的体内滴度变化。
姚玉风[2](2021)在《饲粮中添加胆固酵对意大利蜜蜂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脂类物质对蜜蜂的生长发育、生产性能以及寿命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胆固醇作为脂类物质中的甾醇之一,不仅是生物膜的构成物质更是蜕皮激素合成的前体物质,对蜜蜂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调控作用。蜜蜂体内缺乏胆固醇,则会引起发育迟缓、寿命缩短。昆虫无法自身合成胆固醇,只能从食物中摄取。目前,关于饲粮中添加胆固醇对蜜蜂生长发育的影响的研究较少。本试验以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为研究对象,对室内人工饲养的幼虫饲喂不同胆固醇水平的饲粮,采用组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检测意大利蜜蜂的生长发育、形态发育、卵巢发育和蜕皮激素相关基因的表达,为探索胆固醇对蜜蜂发育的影响提供参考。移取意大利蜜蜂1日龄幼虫1 44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24只幼虫。其中一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添加水平为0.00%,其余5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胆固醇添加水平为0.05%、0.10%、0.25%、0.50%和1.00%的基础饲粮。在恒温恒湿培养箱中(温度34.5°C,相对湿度为90%),室内人工饲养至羽化出房。检测蜜蜂幼虫化蛹重,化蛹率,新蜂初生重、羽化率、发育历期及形态学等指标;每组取3、4、5日龄幼虫、白眼蛹(Pw)、粉眼蛹(Pp)和新蜂(NEW)等不同时期的样品,检测基因表达量等分子生物学指标。分析结果如下:饲粮中添加胆固醇对意大利蜜蜂生长发育的影响:1)各试验组化蛹率和羽化率随饲粮中胆固醇水平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但各试验组与Tc1.00%组比,化蛹率和羽化率显着增加(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胆固醇水平为0.25%和0.50%时,显着增加意大利蜜蜂幼虫的化蛹重和新蜂初生重(P<0.05);3)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胆固醇的各试验组发育日期显着缩短(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胆固醇水平为0.05%时显着增加前翅宽(P<0.05);饲粮中胆固醇水平为0.25%-1.00%时显着增加股节长(P<0.05),显着缩短胫节长、基跗节长及基跗节宽(P<0.05),对新蜂体长、前翅长、前翅肘脉数无显着影响(P>0.05);5)饲粮中添加胆固醇显着促进卵巢发育,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胆固醇水平为0.25%-1.00%时,卵巢管数显着增多,达上百条,提示饲粮中添加胆固醇促使蜜蜂向蜂王方向发育。RNA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胆固醇,蜜蜂产生的差异基因富集在昆虫激素的生物合成通路上,经过筛选,发现昆虫蜕皮激素生物合成通路上的CYP302A1、CYP314A1、CYP315A1基因上调,促进蜕皮激素的合成。饲粮中添加胆固醇对意大利蜜蜂基因表达量的影响:1)胆固醇对蜕皮激素合成通路上的关键调控基因CYP450家族基因表达量影响显着(P<0.05),表现为胆固醇水平为0.50%时,幼虫期和蛹期CYP302A1、CYP314A1、CYP315A1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提示胆固醇对蜜蜂幼虫期蛹期蜕皮激素合成有较强促进作用;2)蜕皮激素应答基因(E74)是蜕皮激素调控蜜蜂生长发育的下游基因,饲粮中胆固醇水平对蜜蜂生长发育各阶段E74表达影响中,在幼虫期4日龄和5日龄和粉眼蛹时期,Tc0.50%组E74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提示蜕皮激素调节E74的表达进而调控蜜蜂的生长和发育;3)卵黄原蛋白基因(Vg)与蜜蜂的产卵性能息息相关,饲粮中添加胆固醇可以显着提高新蜂时期Vg表达量(P<0.05),Tc0.50%组较CK组影响最显着(P<0.05),提示饲粮中添加胆固醇使蜜蜂产卵性能增强。本研究表明:幼虫饲粮中添加胆固醇,促进蜕皮激素合成通路关键基因CYP302A1、CYP314A1、CYP315A1等高表达进而促进蜕皮激素的合成,然后调控其下游基因E74及其他相关基因Vg等影响蜜蜂幼虫生长发育和新蜂形态等指标。经对比发现饲粮中胆固醇水平为0.50%时对蜜蜂的化蛹率、羽化率、体重、卵巢管数、翅宽等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蜜蜂的生长发育。
景洪雨[3](2021)在《叶酸对意大利蜜蜂级型分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蜂群中蜂王和工蜂均由二倍体受精卵发育而来,但是由于发育过程中得到的食物和发育空间不同,使得两者不仅在外观形态上差异很大,而且在生殖能力、寿命、行为等方面迥然不同,这就是蜜蜂的级型分化现象。已有研究表明,蜜蜂幼虫时期的DNA甲基化水平能够调节蜜蜂最终长成蜂王还是工蜂。叶酸是一种水溶性的B族维生素,因其参与一碳代谢而与DNA甲基化相关。但叶酸对蜜蜂级型分化的影响未见报道。本研究以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为研究对象,在蜜蜂幼虫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叶酸,室内培养蜜蜂幼虫至出房,测定不同时期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发育和形态指标,探索叶酸对蜜蜂级型分化的影响及分子机制,以期丰富蜜蜂级型分化的理论基础,并为养蜂生产中培育蜂王提供参考。本试验从姊妹蜂群中选用2日龄意大利蜜蜂雌性幼虫2 160只,平均分为6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72只幼虫。其中一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不额外添加叶酸,其余五组为试验组,叶酸添加水平分别为0.02%、0.04%、0.06%、0.08%、0.10%。各组在温度为34.5°C±0.5°C,相对湿度为90%±5%的恒温恒湿的室内培养箱中进行饲养,经过幼虫期、蛹期一直饲养至羽化出房成为新蜂。每组随机取3日龄(3 d)、4日龄(4 d)、5日龄(5 d)、白眼蛹(White-eyed pupa,Pw)、粉眼蛹(Pink-eyed pupa,Pp)和新蜂(Newly emerged bee,NE)时期的蜜蜂样本储存于-80℃超低温冰箱冷冻保存,用于测定叶酸代谢指标、DNA甲基化相关的基因表达和酶活指标,测定各组预蛹体重、新蜂重、化蛹率、羽化率以及发育时长,测定各组新出房蜜蜂的形态指标和卵巢小管数。经统计分析,获得结果如下:饲粮中添加叶酸对蜜蜂叶酸代谢的影响:1)添加叶酸(FA)水平为0.04%的试验组幼虫3、4、5日龄时蜂体F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基础日粮中适量添加叶酸促进蜂体叶酸沉积;2)5-甲基四氢叶酸(5-MTHF)是FA分解代谢的产物,饲养至幼虫3、4、5日龄0.04%试验组蜂体5-MTHF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0.04%试验组幼虫体内FA代谢更活跃;3)四氢叶酸(THF)也是FA代谢的下游产物,经分析,基础日粮中添加叶酸对各试验组幼虫(3、4、5日龄)的虫体THF含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提示THF不是叶酸在幼虫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4)DHFR、TS、MTHFR是叶酸代谢的关键酶,0.04%试验组相较于对照组显着提高了幼虫时期和蛹期的DHFR、TS和MTHFR基因表达量(P<0.05),显着提高了幼虫期MTHFR酶活性以及蛹期DHFR酶活性(P<0.05),提示0.04%的叶酸添加能够促进蜜蜂在不同时期的FA代谢。饲粮中添加叶酸对蜜蜂DNA甲基化的影响:1)DNMT1和DNMT3是蜜蜂DNA甲基化过程的关键酶,0.04%试验组相较于对照组显着提高了3日龄幼虫Dnmt1a基因的表达量及DNMT1酶活性(P<0.05),显着提高了4日龄幼虫DNMT1的酶活性(P<0.05)。2)0.04%试验组相较于对照组显着降低了3日龄幼虫DNMT3的酶活性(P<0.05),显着降低了4日龄幼虫Dnmt3基因的表达量和DNMT3酶活性(P<0.05)。提示在级型分化的关键时期3日龄和4日龄时,叶酸正调控DNMT1酶活性,负调控DNMT3酶活性。饲粮中添加叶酸对蜜蜂幼虫发育和新蜂形态的影响:1)叶酸添加量为0.04%时相较于对照组显着缩短了发育时长(P<0.05),显着增加了预蛹体重(P<0.05),显着提高了新蜂重(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叶酸添加量为0.04%时显着提高了体长(P<0.05),显着增加了翅长、翅宽(P<0.05)。3)在卵巢小管数方面,0.04%试验组的卵巢小管数显着多于对照组(P<0.05),达到100条以上,提示0.04%试验组幼虫向着蜂王方向发育。本研究表明,蜜蜂幼虫饲粮中添加叶酸能够调节意大利蜜蜂幼虫期、蛹期和新蜂时期的叶酸代谢过程,进而影响蜜蜂的DNA甲基化过程,最终使新蜂的表型发生变化。本试验说明叶酸可以对意大利蜜蜂的级型分化产生作用。饲粮中添加0.04%的叶酸有助于雌性蜜蜂幼虫向蜂王方向发育。
尹令虹[4](2021)在《亚致死浓度噻虫啉对西方蜜蜂工蜂学习记忆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蜜蜂作为一类重要的传粉昆虫,每年为全球农业生产做出巨大贡献。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高效性以及对哺乳动物低毒性等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但其在杀灭病害虫的同时,会对非靶向生物(比如蜜蜂)产生严重的影响。新烟碱类杀虫剂主要作用于蜜蜂的神经系统,可以阻断乙酰胆碱的正常传递,诱导大脑神经细胞凋亡,蘑菇体失活,影响蜜蜂学习和记忆行为,从而降低蜜蜂采集效率。目前关于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学习和记忆的研究主要针对毒性较高的吡虫啉、噻虫嗪等开展,对于相对毒性低的噻虫啉的研究较少。本文测定了亚致死浓度噻虫啉对西方蜜蜂工蜂生长发育以及学习和记忆的影响,并通过蜜蜂大脑神经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探讨了噻虫啉影响蜜蜂学习和记忆的作用机理。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研究了亚致死浓度噻虫啉对出房蜂以及采集蜂学习和记忆的影响。首先针对实验蜂场蜜蜂进行了48 h噻虫啉半数致死浓度LC50的测定,结果显示噻虫啉对实验蜂场蜜蜂48 h的半数致死浓度为12.87 mg/L。其次在LC50/10~LC50/100取值范围内确定出房蜂和采集蜂暴露实验中使用的噻虫啉浓度。在出房蜂实验中,将健康的1日龄蜜蜂幼虫转移到实验室内饲养,处理组幼虫分别饲喂添加浓度为0.5、1 mg/L噻虫啉的饲料,对照组幼虫饲喂正常饲料。在实验室培养18天后收集出房蜂进行嗅觉联想学习训练和记忆行为测试。结果显示在幼虫阶段进行亚致死浓度噻虫啉暴露会降低出房蜂的学习效率以及记忆保持的时间。对幼虫整个饲养阶段的发育状况进行统计,结果发现1mg/L噻虫啉暴露后会降低幼虫化蛹率、羽化率以及存活率,却不会对暴露期间幼虫的体重产生显着性影响。在采集蜂实验中,将出房蜂转移到实验室内饲养,前7天正常饲养,之后处理组蜜蜂进行为期12天的噻虫啉暴露,暴露浓度依次为0.2、0.6、1、2 mg/L,对照组蜜蜂继续饲喂正常蔗糖溶液。暴露期结束后收集采集蜂进行嗅觉联想学习训练和记忆行为测试。结果显示在成虫阶段进行亚致死浓度噻虫啉暴露会降低采集蜂的学习效率以及记忆保持的时间。利用TUNEL(Td T-mediated d UTP Nick-End Labeling)免疫荧光染色和Caspase-3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测定蜜蜂大脑结构中嗅叶(antennal lobe,AL)、内神经交叉(internal chiasma,IC)、外神经交叉(external chiasma,OC)、视神经节层(lamina,LA)、蘑菇体(mushroom bodies,MB)5个区域神经细胞的凋亡率。结果显示亚致死浓度噻虫啉暴露会导致蜜蜂大脑神经细胞凋亡率增加。本文评估了噻虫啉对西方蜜蜂的生存风险,初步阐明了噻虫啉影响蜜蜂学习和记忆行为的作用机制,为以后蜜蜂保护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殷芳[5](2021)在《蜜蜂幼虫食物中5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及暴露风险评估》文中认为蜜蜂幼虫(3日龄以上)主要食物是蜂粮和蜂蜜,其长期摄入食物中低剂量的农药残留,将产生亚致死效应,导致蜂群蜜蜂数量减少。本文持续3年开展全国主要蜜粉源产区蜂粮和蜂蜜实际样品中5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量的检测,探讨供试杀虫剂对蜜蜂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定量分析蜂粮和蜂蜜实际样品中农药残留对蜜蜂幼虫膳食暴露风险水平。研究结果加强蜜粉源植物农药残留污染的风险管理、保障蜜蜂蜂群健康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蜂粮和蜂蜜中5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分析方法的确证添加回收实验结果表明,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在2.5-500 n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线性关系为0.9961-0.9993,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47-0.67 ng/m L和1.61-2.66 ng/m L。在10、100、1000μg/kg的添加浓度下,蜂粮和蜂蜜中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0.6-114.3%,相对标准偏差为3.2-15.3%;在5、50、500μg/kg的添加浓度下,蜂粮和蜂蜜中溴氰菊酯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7.6-114.4%,相对标准偏差为5.3-16.0%。方法的准确性、精确性以及灵敏度均可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2、蜂粮样品中5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分析连续3年检测全国六大蜜粉源产区采集的331份蜂粮样品中供试杀虫剂残留,结果表明,蜂粮实际样品中有54.7%的样品检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含有1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占32.6%,含有2种及其以上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占22%。5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检出率为高效氯氟氰菊酯(23.3%)、联苯菊酯(22.7%)、氰戊菊酯(12.7%)、溴氰菊酯(12.4%)、高效氯氰菊酯(10.9%)。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检出的残留最大值、残留平均值和残留中位值均最高,分别为188.14 mg/kg、4.4 mg/kg和0.6 mg/kg。3、蜂蜜样品中5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分析连续3年检测全国六大蜜粉源产区采集的364份蜂蜜样品中供试杀虫剂残留,结果表明,蜂蜜实际样品中有43.4%的样品检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蜂蜜实际样品中有43.4%的样品检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含有1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占20.3%,含有2种及其以上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占23.1%。5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检出率为溴氰菊酯(20.9%)、高效氯氟氰菊酯(20.6%)、联苯菊酯(17%)、氰戊菊酯(15.1%)、高效氯氰菊酯(9.1%)。其中,溴氰菊酯检出浓度平均值和最大值最高,分别为0.3 mg/kg和12.8 mg/kg。4、5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蜜蜂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5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蜜蜂幼虫的急性毒性及化蛹率、羽化率等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供试杀虫剂对蜜蜂幼虫急性毒性LD50值为溴氰菊酯(0.053μg/bee)、高效氯氰菊酯(0.16μg/bee)、高效氯氟氰菊酯(0.22μg/bee)、联苯菊酯(0.45μg/bee)、氰戊菊酯(2.08μg/bee);其中,0.35 mg/kg溴氰菊酯会使蜜蜂幼虫的化蛹率和羽化率分别下降75%、77%。5、蜂粮和蜂蜜中供试杀虫剂残留对蜜蜂幼虫的风险评估使用EFSA推荐的无可察觉效应剂量(NOEL)和残留量比值法对蜜蜂幼虫风险评估,以蜂粮和蜂蜜实际样品中5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和对蜜蜂幼虫的急性毒性参数作为毒理学数据,评估供试杀虫剂对蜜蜂幼虫暴露风险,联苯菊酯、氰戊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对蜜蜂幼虫的风险熵分别为0.046×10-3、0.096×10-3、0.259×10-3、1.540×10-3和2.128×10-3。供试杀虫剂对蜜蜂幼虫的风险熵均小于1,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刘琼,周欣欣,袁善奎,陈朗,宋伟华,郝身伟[6](2020)在《新烟碱类农药戊吡虫胍对意大利蜜蜂的毒性》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了新烟碱类杀虫剂戊吡虫胍对蜜蜂成蜂和幼虫的毒性效应,并与吡虫啉的毒性进行了比较。[方法]通过饲喂管法和点滴法分别测定2种农药对蜜蜂成蜂的急性毒性;利用室内人工饲养蜜蜂幼虫技术,对意意大利蜜蜂幼虫经3 d适应性饲养后,连续3 d喂食含不同浓度的饲料,测定蜜蜂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和羽化率,评估其对蜜蜂幼虫生长发育影响。[结果]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吡虫啉对蜜蜂成蜂的急性经口和接触毒性均为高毒,LD50值分别为7.10×10-3、3.00×10-2μg a.i./bee;戊吡虫胍对蜜蜂成蜂急性经口毒性为低毒(LD50值7.65μg a.i./bee),急性接触毒性为中毒(LD50值为11.1μg a.i./bee)。吡虫啉对蜜蜂幼虫致死LD50值为4.55×10-3μg a.i./larva,对蜜蜂存活、化蛹和羽化的LOEC分别为1.12×10-3、2.80×10-4、2.80×10-4μg a.i./larva;戊吡虫胍对蜜蜂幼虫致死LD50值为777μg a.i./larva,对蜜蜂存活、化蛹和羽化的LOEC分别为40.3、20.2、40.3μg a.i./larva。[结论]戊吡虫胍对幼虫和成蜂的毒性均显着低于对照药剂吡虫啉。
何其宝[7](2020)在《高效氯氰菊酯和灭幼脲对意大利蜜蜂和中华蜜蜂幼虫生长发育及生理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蜜蜂是自然界主要的传粉昆虫之一,在保护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几年,世界各地发生的蜂群崩溃失调症(Colony collapse disorder,CCD)导致了蜂群数量大量消失,其中农业生产使用化学农药被认为是诱发该现象的原因之一。本文基于实验室前期对我国蜜源产区的蜂粮等样品中农药残留检测结果,选取了检出率和检测浓度较高的高效氯氰菊酯、灭幼脲、百菌清和二甲戊灵4种化学农药,研究其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意蜂)和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中蜂)幼虫生长发育影响,并选取了对意蜂和中蜂毒性差异较大的高效氯氰菊酯和灭幼脲,研究其对意蜂、中蜂幼虫体内4种主要酶活性、2种激素及成蜂糖感知行为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 种化学农药对意蜂和中蜂幼虫慢性毒性的影响选取蜂粮样品中高效氯氰菊酯、灭幼脲、百菌清和二甲戊灵的平均检测浓度和最大检测浓度,通过饲喂法测定了4种化学农药对意蜂、中蜂幼虫的慢性毒性。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和灭幼脲对意蜂、中蜂幼虫的慢性毒性较大,且在意蜂、中蜂幼虫间存在差异;而百菌清和二甲戊灵对意蜂、中蜂幼虫的慢性毒性较小。其中,在1225.3 ng/g高效氯氰菊酯处理下,中蜂幼虫死亡率、化蛹率、羽化率分别是意蜂的1.38倍、0.74倍、0.67倍;在1021.4 ng/g灭幼脲处理下,中蜂幼虫死亡率、化蛹率和羽化率分别是意蜂幼虫的1.14倍、0.91倍和0.54倍。2.高效氯氰菊酯和灭幼脲对意蜂和中蜂幼虫体内4种酶活性的影响选取高效氯氰菊酯和灭幼脲这2种化学农药,研究其对意蜂、中蜂幼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ne S-transferases,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多酚氧化物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这4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效氯氰菊酯处理下,意蜂、中蜂幼虫体内AChE、PPO酶活均受到抑制,而意蜂、中蜂体内GST活性受到诱导;意蜂、中蜂体内SOD活性低剂量诱导高剂量抑制,其中低剂量(323.5 ng/g)处理下意蜂和中蜂幼虫体内SOD活性达到最大,分别为3.6195 U/mgprot和4.4692 U/mgprot。在灭幼脲处理下,意蜂、中蜂幼虫体内AChE、GST和SOD活性均受到诱导,PPO活性受到了抑制;其中在1021.4 ng/g灭幼脲处理下,意蜂幼虫体内PPO活性为对照组的0.49倍,中蜂幼虫体内PPO活性为对照组的0.40倍。3.高效氯氰菊酯和灭幼脲对意蜂和中蜂幼虫体内激素的影响经高效氯氰菊酯和灭幼脲处理的幼虫,运用UPLC-MS/MS技术分别检测意蜂、中蜂幼虫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滴度水平。结果表明,在1225.3 ng/g高效氯氰菊酯处理下,意蜂蜕皮激素是对照的0.48倍,中蜂蜕皮激素是对照的0.37倍。在62.6 ng/g灭幼脲处理下,意蜂保幼激素滴度、蜕皮激素分别是对照的1.40倍、0.46倍,中蜂保幼激素滴度、蜕皮激素分别是对照的1.30倍、0.32倍。4.高效氯氰菊酯和灭幼脲对意蜂和中蜂成蜂糖感知行为的影响选取在高效氯氰菊酯和灭幼脲处理条件下饲养出房的意蜂、中蜂成蜂,测定其对不同浓度糖水的糖感知行为能力。结果表明,在323.5 ng/g高效氯氰菊酯和62.6 ng/g灭幼脲处理下,意蜂、中蜂成蜂的伸喙PER反应值均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323.5 ng/g高效氯氰菊酯处理下,意蜂对3.0%蔗糖水的伸喙PER反应值是中蜂的1.63倍;在62.6 ng/g灭幼脲处理下,意蜂对3.0%蔗糖水的伸喙PER反应值是中蜂的1.12倍。
胡钊银[8](2020)在《噻虫嗪、多菌灵在蜂粮和蜂蜜形成过程中的残留行为及其对意蜂幼虫的暴露评估》文中指出蜜蜂是最重要的授粉昆虫。蜂群崩溃失调症(colony collapse disorder,CCD)现象已引起人们对蜜蜂健康安全的高度重视,化学农药的长期不合理使用被认为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因素。基于课题组前期持续4年全国蜂产品中农药残留的监测数据,本文选取检出率较高的噻虫嗪和多菌灵为代表性农药,研究其在花粉(花蜜)-蜂粮(蜂蜜)形成过程中的残留行为,评价供试农药处理对意大利蜜蜂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对意大利蜜蜂幼虫的摄入暴露风险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对于加强蜜源植物农药残留污染的风险管理、保障蜜蜂蜂群健康以及丰富农药环境风险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油菜花粉、花蜜等5种基质中噻虫嗪、多菌灵及其代谢物多残留分析方法的确证结果表明,噻虫嗪、多菌灵及代谢物噻虫胺、苯并咪唑、2-氨基苯并咪唑在2.5-200μg/kg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84-0.9994,方法的检测限(Limits of detection,LODs)和定量限(Limits of quantitation,LOQs)分别为 0.22-0.57μg/kg和0.72-1.91 μg/kg;在10、50、200 μg/kg的添加浓度下,油菜花粉、蜂粮、花蜜、蜜囊和蜂蜜中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3.4-112.3%,相对标准偏差(Related standard deviations,RSDs)为1.2-13.3%;多菌灵及其代谢物苯并咪唑、2-氨基苯并咪唑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5.1-1 18.3%,RSDs为1.4-17.6%。方法的准确性、精确性以及灵敏度均可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2.噻虫嗪、多菌灵在花粉-蜂粮形成过程中的农药残留行为通过检测蜂箱巢门口收集的花粉以及采集蜂当日将花粉带回蜂巢空脾的发酵蜂粮中噻虫嗪、多菌灵残留量,研究供试农药在花粉-蜂粮形成过程中的残留行为。结果表明,同一天采得的噻虫嗪、多菌灵在花粉中的残留量均高于其在蜂粮中的含量,且噻虫嗪在2种基质上的残留水平差异显着(1.35-2.60倍);噻虫嗪代谢物(噻虫胺)以及多菌灵代谢物(苯并咪唑、2-氨基苯并咪唑)在蜂粮中的残留量随时间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施药后第8d噻虫胺残留水平相对较高(32.05±1.55 μg/kg);而苯并咪唑、2-氨基苯并咪唑于施药后第14 d的残留量相对较高,分别为94.08±1.15 μg/kg、16.23± 1.04 μg/kg。3.噻虫嗪、多菌灵在花蜜-蜜囊-蜂蜜形成过程中的农药残留行为通过检测油菜花的花蜜、采集蜂的蜜囊以及当日采集蜂将花蜜带回蜂巢空脾的发酵蜂蜜中噻虫嗪、多菌灵残留量,研究供试农药在花蜜-蜜囊-蜂蜜形成过程中残留行为。结果表明,同一天采得的花蜜中噻虫嗪残留水平是其在蜜囊中含量的1.90-4.19倍;花蜜中多菌灵残留水平是蜜囊中的1.23-4.49倍,蜜囊中多菌灵残留水平是蜂蜜中的1.48-2.40倍。噻虫嗪代谢物噻虫胺以及多菌灵代谢物苯并咪唑在蜂蜜中的残留量随采集时间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施药后第8 d噻虫胺残留水平相对较高(2.63±0.09μg/kg);而苯并咪唑于施药后第14 d残留量相对较高,为4.48±0.17 μg/kg,2-氨基苯并咪唑未检出。4.噻虫嗪、多菌灵对意大利蜜蜂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噻虫嗪、多菌灵对意蜂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农药持续饲喂3 d后,44ng/g噻虫嗪可使意蜂幼虫化蛹率降低30%,羽化率降低40%;而15 μg/g多菌灵处理后的意蜂幼虫与对照处理相比在化蛹率和羽化率方面均无差异显着。5.噻虫嗪对意大利蜜蜂幼虫的摄入暴露风险评估因多菌灵对意蜂幼虫的毒性较低,故本文仅评估噻虫嗪对意蜂幼虫(1-3日龄)的摄入暴露风险。使用EFSA(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推荐的无可察觉效应浓度(No observed effect concentration,NOEC)和残留量比值法对蜜蜂幼虫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施药后第4 d、6 d、8 d,噻虫嗪对意蜂幼虫的摄入暴露风险商分别为2.10、1.68、1.25,表示有不可接受的暴露风险,说明噻虫嗪施药后1周内不宜将蜜蜂放入该环境;施药后第11 d后风险商小于1,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金磊[9](2020)在《稻田常用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的毒性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天敌控制害虫是我国当下以及未来生物防治的重要课题。赤眼蜂是目前应用面积最广最成功的寄生性天敌种类,是多种农业鳞翅目害虫的重要卵寄生蜂。杀菌剂的大量使用是否对寄生性天敌如赤眼蜂的存活、发育和繁殖等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在室内评估了目前稻田常用的六种杀菌剂丙硫菌唑、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嘧菌酯、咪鲜胺和戊唑醇对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的影响,以期为生产上合理使用杀菌剂,协调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首先通过药膜法测定了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和寿命的影响,并测定了杀菌剂混剂对螟黄赤眼蜂的毒力作用;其次以浸渍法和药膜法测定了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的生长发育及后代的影响;最后以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s)和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 E)两种解毒酶为指标,研究了六种杀菌剂对其活性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咪鲜胺的毒性最高,LC50为116.25 mg/L,戊唑醇次之,LC50为225.90mg/L,均为中等风险药剂;丙硫菌唑、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和嘧菌酯对螟黄赤眼蜂的LC50值均大于2000mg/L,为低风险性药剂。咪鲜胺和戊唑醇致死中时间LT50为0.27d和0.35d,均显着降低螟黄赤眼蜂寿命;丙硫菌唑、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嘧菌酯处理的螟黄赤眼蜂寿命均与对照无显着差异。2.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生长发育指标及子代影响具有显着差异,咪鲜胺和戊唑醇处理发育期螟黄赤眼蜂均不同程度显着降低其羽化率并显着升高羽化蜂畸形率,且咪鲜胺对F0和F1代螟黄赤眼蜂寄生力具显着降低作用;噻呋酰胺和嘧菌酯显着升高发育期各虫态螟黄赤眼蜂的畸形率,且蛹期处理均降低其羽化蜂寄生力;苯醚甲环唑和丙硫菌唑不同处理方式对螟黄赤眼蜂无生长发育毒性,各指标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在性比上,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无显着影响。3.咪鲜胺分别与丙硫菌唑和噻呋酰胺混合后对螟黄赤眼蜂8-24h存活影响与对照无显着差异;戊唑醇分别与丙硫菌唑、嘧菌酯和噻呋酰胺混合在特定时间阶段存活表现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表明相应杀菌剂混剂毒性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程度的下降。4.进一步试验表明,丙硫菌唑、嘧菌酯和噻呋酰胺诱导螟黄赤眼蜂GSTs或Car E解毒酶的活性显着升高;戊唑醇和咪鲜胺对螟黄赤眼蜂GSTs和Car E活性影响主要表现在处理24h的抑制作用;苯醚甲环唑对螟黄赤眼蜂体内两种解毒酶活性影响与对照差异不显着。综上所述,本文较为系统的分析了丙硫菌唑等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发育及对子代的雌雄比、致畸以及解毒酶等影响,为合理使用杀菌剂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此提出实际生产建议,咪鲜胺和戊唑醇对螟黄赤眼蜂致死效应和生长发育毒性较大,应避免在放蜂期使用;嘧菌酯和噻呋酰胺应当谨慎使用,虽无致死效应但对生长发育造成影响;丙硫菌唑和苯醚甲环唑与螟黄赤眼蜂具较好的相容性,可以推广使用。
季文娜[10](2020)在《氟啶虫胺腈对意大利工蜂的亚致死效应》文中指出蜜蜂授粉不仅可以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而且能够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近年来,国内外出现较大范围的蜜蜂种群数量骤减事件,怀疑是由多种不良因素单独或交互影响所致,农药是其中的影响因素之一。氟啶虫胺腈是一种砜亚胺类杀虫剂,作用于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受体内独特的结合位点而发挥杀虫作用,其被广泛应用于防治油菜、柑橘等蜜粉源植物的害虫。蜜蜂被称为“环境指示器”,在收集蜜粉期间很容易受到蜜源植物中氟啶虫胺腈农药残留的影响。本研究检测了不同浓度的氟啶虫胺腈对意大利蜜蜂工蜂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生长发育和营养学等指标,分析了氟啶虫胺腈亚致死浓度胁迫对意大利蜜蜂解毒酶和免疫酶系以及嗅觉学习行为的影响,并对意大利蜜蜂工蜂头部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对1日龄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进行室外0.3 mg/L和5 mg/L浓度氟啶虫胺腈胁迫处理,每天在巢脾孔内定量加2μL农药进行处理,连续处理6 d。结果显示:0.3 mg/L浓度农药处理的6日龄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肠道与对照组无区别,但5 mg/L浓度农药显着延缓其肠道的发育,解剖发现中肠细长若隐若现,其中肠和后肠处于隔离状态。且5 mg/L氟啶虫胺腈胁迫处理的意大利蜜蜂工蜂化蛹率和羽化率较之对照差异性显着,分别下降6.69%和18.4%(P<0.01),甚至导致羽化出房的工蜂畸形发育。在蛹期阶段,两处理组蜜蜂蛹的脂肪和游离水含量显着升高,糖原含量显着降低,蜜蜂体内营养的变化均是对农药的胁迫后做出的应激反应,以减少蜜蜂机体受到危害。此外,与对照组相比,在蛹期和新出房阶段两处理组蜜蜂的CAT含量均显着下降。在蜜蜂幼虫至出房阶段,5 mg/L浓度处理组的蜜蜂胃蛋白酶含量呈现逐渐升高趋势,表明蜜蜂的营养和能量内环境平衡对维持群体健康很重要。与对照组相比,在蜜蜂羽化出房阶段两处理组蜜蜂T-SOD酶活力分别显着升高2.606 μ/mg prot和1.792 μ/mg prot,显示两处理组蜜蜂的免疫系统被激活。2.本研究选用饲喂法对新出房1日龄意大利蜜蜂工蜂进行48h急性毒性测试,测得LC50为2.548 mg/L。随后选取LC10、LC30和LC50浓度的氟啶虫胺腈农药对新出房1日龄意大利蜜蜂工蜂进行24h和48 h胁迫处理,蜜蜂体内的CYP450、CarE和GST酶的活力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意大利蜜蜂工蜂经LC10、LC30浓度农药胁迫时间至48 h时,体内组织CYP450、GST和CarE酶活力呈现下降;LC50浓度农药处理组的意大利蜜蜂工蜂组织CYP450酶活力显着升高(P<0.01),表明CYP450在蜜蜂代谢解毒过程中占主要作用。在蜜蜂嗅觉学习行为中,通过预试验最后选取1.5 mg/L浓度氟啶虫胺腈对15日龄意大利成蜂进行长达7 d的胁迫处理,利用自制学习装备对蜜蜂进行气味联想性学习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5mg/L浓度的氟啶虫胺腈对蜜蜂无显着致死毒性,也未发现其影响意大利成蜂的嗅觉学习行为。3.氟啶虫胺腈亚致死效应下的意大利成蜂头部转录组学测序数据分析显示:较之对照组,处理组蜜蜂头部有825个基因相对表达量发生变化(下调基因547个,上调基因278),其中免疫基因、解毒代谢基因、肌球蛋白细胞骨架和感觉神经元相关基因以及气味结合蛋白等大部分基因表达水平均呈现下调,运用qRT-PCR对挑选的Obp 11、Obp16、Obp18、Obp19、CYP6AQ1、Sensoryneuron、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 2C1、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1和Carbohydrate sulfotransferase 9个功能基因进行验证发现,与转录组数据高度一致性,证明测序结果非常可靠。
二、人工羽化对蜜蜂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羽化对蜜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蜜蜂JH手性构型分析及JHA对其JH滴度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蜜蜂概况 |
1.2 保幼激素 |
1.3 保幼激素类似物及研究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样品前处理方法 |
2.3 幼虫饲喂 |
2.4 蜜蜂保幼激素的提取及含量的测定 |
2.5 RNA提取、文库制备和测序 |
2.6 不同JHA处理后蜜蜂相关DEGs的筛选和表达水平分析 |
2.7 Gene Ontology(GO)基因功能注释分析和KEGG代谢通路分析 |
2.8 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验证 |
2.9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方法的线性 |
3.2 添加回收率结果 |
3.3 JHⅢ对映体绝对构型鉴定 |
3.4 不同龄期意大利蜜蜂保幼激素滴度 |
3.5 中华蜜蜂体内保幼激素滴度 |
3.6 JHA胁迫后意大利蜜蜂幼虫体内JH的含量测定 |
3.7 转录组测序结果质量分析 |
3.8 不同JHA处理后蜜蜂相关DEGs的筛选 |
3.9 意大利蜜蜂经不同JHA处理后相关DEGs的 GO功能注释分析 |
3.10 意大利蜜蜂经不同JHA处理后相关DEGs的 KEGG富集分析 |
3.11 意大利蜜蜂经不同JHA处理后相关DEGs的 q PCR验证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JH绝对构型分析 |
4.3 JHA对蜜蜂发育影响 |
4.4 结论 |
4.5 主要创新点 |
4.6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饲粮中添加胆固酵对意大利蜜蜂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蜜蜂的发育 |
1.2 蜜蜂的级型分化 |
1.3 蜜蜂级型分化的影响因素 |
1.3.1 营养物质 |
1.3.2 空间因素 |
1.3.3 DNA甲基化 |
1.3.4 激素水平 |
1.3.5 其他 |
1.4 胆固醇与蜜蜂发育 |
1.4.1 胆固醇的理化性质 |
1.4.2 蜜蜂体内胆固醇的来源 |
1.4.3 胆固醇的吸收转运 |
1.4.4 昆虫胆固醇代谢 |
1.4.5 胆固醇与蜕皮激素 |
1.4.6 胆固醇的功能与研究进展 |
1.4.7 胆固醇对蜜蜂发育的影响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幼虫生长发育相关指标的测定 |
2.2.3 新蜂形态的测定 |
2.2.4 蜜蜂卵巢组织学切片观察 |
2.2.5 RNA-Seq |
2.2.6 RNA-Seq差异基因及相关基因分析 |
2.2.7 数据处理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胆固醇对意大利蜜蜂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1 胆固醇对化蛹率和羽化率的影响 |
3.1.2 胆固醇对蜜蜂体重的影响 |
3.1.3 胆固醇对蜜蜂发育时间的影响 |
3.2 胆固醇对意大利蜜蜂新蜂形态的影响 |
3.2.1 胆固醇对新蜂体长影响 |
3.2.2 胆固醇对新蜂前翅的影响 |
3.2.3 胆固醇对新蜂后足影响 |
3.2.4 胆固醇对新蜂卵巢影响 |
3.3 转录组测序 |
3.3.1 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
3.3.2 转录组测序数据表达趋势分析 |
3.3.3 差异基因聚类分析 |
3.3.4 KEGG富集分析 |
3.3.5 RT-qPCR对测序结果的验证 |
3.4 胆固醇对意大利蜜蜂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4.1 饲粮胆固醇水平对蜕皮激素合成通路上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2 饲粮胆固醇水平对蜕皮激素调控基因E74 表达的影响 |
3.4.3 饲粮胆固醇水平对意大利蜜蜂卵黄原蛋白基因Vg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饲粮中添加胆固醇影响意大利蜜蜂幼虫的发育 |
4.2 饲粮中添加胆固醇影响意大利蜜蜂新蜂的形态 |
4.3 饲粮中添加胆固醇通过影响蜕皮激素影响蜜蜂的发育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项目资助 |
(3)叶酸对意大利蜜蜂级型分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蜜蜂级型分化的特征 |
1.2 影响蜜蜂级型分化的营养因素 |
1.2.1 食物的数量影响蜜蜂级型分化 |
1.2.2 食物的质量影响蜜蜂级型分化 |
1.3 DNA甲基化影响蜜蜂级型分化 |
1.3.1 昆虫的DNA甲基化系统 |
1.3.2 蜜蜂的DNA甲基化系统 |
1.3.3 DNA甲基化与蜜蜂级型分化的关系 |
1.4 叶酸的研究进展 |
1.4.1 叶酸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
1.4.2 叶酸代谢 |
1.4.3 叶酸的生理功能 |
1.4.4 叶酸与DNA甲基化 |
1.4.5 叶酸在昆虫上的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 |
2.2 试验试剂和仪器 |
2.2.1 试验试剂 |
2.2.2 试验仪器 |
2.3 试验设计 |
2.4 饲养管理 |
2.5 测定指标及相关方法 |
2.5.1 蜂体叶酸代谢指标的测定 |
2.5.2 蜂体DNA甲基化相关指标的测定 |
2.5.3 蜜蜂幼虫生长发育及新蜂形态的测定 |
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饲粮中添加叶酸对蜜蜂叶酸代谢的影响 |
3.1.1 叶酸对幼虫叶酸代谢产物的影响 |
3.1.2 叶酸对幼虫、蛹和新蜂叶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1.3 叶酸对幼虫、蛹和新蜂叶酸代谢相关酶活的影响 |
3.2 饲粮中添加叶酸对蜜蜂DNA甲基化的影响 |
3.2.1 叶酸对幼虫、蛹和新蜂甲基供体SAM含量的影响 |
3.2.2 叶酸对幼虫、蛹和新蜂DNA甲基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3 叶酸对幼虫、蛹和新蜂DNA甲基化相关酶活的影响 |
3.3 饲粮中添加叶酸对蜜蜂幼虫生长发育和新蜂形态的影响 |
3.3.1 叶酸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2 叶酸对新蜂形态的影响 |
3.3.3 叶酸对新蜂卵巢小管数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饲粮中添加叶酸影响意大利蜜蜂叶酸代谢 |
4.2 饲粮中添加叶酸影响意大利蜜蜂的DNA甲基化 |
4.2.1 饲粮中添加叶酸影响幼虫期的DNA甲基化 |
4.2.2 饲粮中添加叶酸影响蛹期和新蜂时期的DNA甲基化 |
4.3 饲粮中适量添加叶酸使得蜜蜂幼虫向蜂王方向发育 |
5 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项目资助情况 |
(4)亚致死浓度噻虫啉对西方蜜蜂工蜂学习记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蜜蜂的价值 |
1.1.1 蜜蜂的经济价值 |
1.1.2 蜜蜂的生态价值 |
1.1.3 蜜蜂的科学价值 |
1.2 影响蜜蜂健康的因素 |
1.2.1 生物因素 |
1.2.2 非生物因素 |
1.3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的危害 |
1.3.1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于蜜蜂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2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于蜜蜂神经系统的影响 |
1.4 噻虫啉简介 |
1.5 研究噻虫啉的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噻虫啉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噻虫啉对西方蜜蜂亚致死浓度的测定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蜜蜂 |
2.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噻虫啉饲料制备 |
2.2.2 蜜蜂饲养与毒性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亚致死浓度噻虫啉对出房蜂学习和记忆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蜜蜂 |
3.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蜜蜂幼虫饲料制备 |
3.2.2 蜜蜂幼虫实验室饲养 |
3.2.3 亚致死浓度噻虫啉对出房蜂蔗糖溶液敏感性的测定 |
3.2.4 亚致死浓度噻虫啉对出房蜂学习和记忆行为的测定 |
3.3 实验结果 |
3.3.1 亚致死浓度噻虫啉对幼虫存活率的影响 |
3.3.2 亚致死浓度噻虫啉对幼虫发育的影响 |
3.3.3 亚致死浓度噻虫啉对幼虫体重的影响 |
3.3.4 亚致死浓度噻虫啉对出房蜂蔗糖溶液敏感性的影响 |
3.3.5 亚致死浓度噻虫啉对出房蜂学习和记忆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四章 亚致死浓度噻虫啉对采集蜂学习和记忆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蜜蜂 |
4.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蜜蜂饲养 |
4.2.2 亚致死浓度噻虫啉对采集蜂蔗糖溶液敏感性的测定 |
4.2.3 亚致死浓度噻虫啉对采集蜂学习和记忆行为的测定 |
4.3 结果 |
4.3.1 亚致死浓度噻虫啉对成蜂存活率的影响 |
4.3.2 亚致死浓度噻虫啉对成蜂体重的影响 |
4.3.3 亚致死浓度噻虫啉对成蜂取食量的影响 |
4.3.4 亚致死浓度噻虫啉对采集蜂蔗糖溶液敏感性的影响 |
4.3.5 亚致死浓度噻虫啉对采集蜂学习和记忆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五章 亚致死浓度噻虫啉诱导蜜蜂大脑神经细胞凋亡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蜜蜂 |
5.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蜜蜂大脑切片制备 |
5.2.2 蜜蜂大脑切片TUNEL荧光染色 |
5.2.3 蜜蜂大脑切片Caspase-3荧光染色 |
5.3 结果 |
5.3.1 TUNEL法染色结果 |
5.3.2 Caspase-3法染色结果 |
5.4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和总结 |
6.1 全文结论 |
6.2 前景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蜜蜂幼虫食物中5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及暴露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及略语表 |
1 文献综述 |
1.1 蜜蜂的重要性及化学农药对蜜蜂健康的影响 |
1.1.1 蜜蜂的重要性 |
1.1.2 蜜蜂的概况 |
1.1.3 蜂群崩溃失调症的发生与假说 |
1.1.4 化学农药对蜜蜂的影响 |
1.2 蜜蜂食物中农药残留研究进展 |
1.2.1 蜜蜂幼虫的主要食物——蜂粮和蜂蜜 |
1.2.2 蜂粮和蜂蜜中农药残留分析方法进展 |
1.2.3 蜂粮和蜂蜜中农药残留现状 |
1.2.4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蜜源植物上的应用及其残留的现状 |
1.3 农药对蜜蜂的风险评估 |
1.3.1 农药对蜜蜂风险评估的方法 |
1.3.2 农药对蜜蜂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
2 引言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3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供试昆虫 |
3.1.2 主要试剂和材料 |
3.1.3 供试仪器 |
3.1.4 样品的采集 |
3.2 蜂粮和蜂蜜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分析方法 |
3.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
3.2.2 GC-MS检测条件 |
3.2.3 样品的前处理 |
3.2.4 添加回收实验 |
3.3 5 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蜜蜂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3.4 风险评估方法 |
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5.1 添加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 |
3.5.2 基质效应 |
3.5.3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蜂粮和蜂蜜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分析方法的确证 |
4.1.1 方法的标准曲线与灵敏度 |
4.1.2 蜂粮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添加回收实验结果 |
4.1.3 蜂蜜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添加回收实验结果 |
4.2 蜂粮实际样品中5 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分布 |
4.2.1 蜂粮实际样品中供试杀虫剂检出浓度 |
4.2.2 蜂粮实际样品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不同季节下的残留分布情况 |
4.2.3 蜂粮实际样品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不同蜜源地的残留分布情况 |
4.3 蜂蜜实际样品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分布 |
4.3.1 蜂蜜实际样品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检出浓度 |
4.3.2 蜂蜜实际样品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不同季节下的残留分布情况 |
4.3.3 蜂蜜实际样品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不同蜜源地的残留分布情况 |
4.4 供试杀虫剂对蜜蜂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4.4.1 联苯菊酯对蜜蜂幼虫的急性毒性、化蛹率及羽化率的影响 |
4.4.2 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蜜蜂幼虫的急性毒性、化蛹率及羽化率的影响 |
4.4.3 高效氯氰菊酯对蜜蜂幼虫的急性毒性、化蛹率及羽化率的影响 |
4.4.4 氰戊菊酯对蜜蜂幼虫的急性毒性、化蛹率及羽化率的影响 |
4.4.5 溴氰菊酯对蜜蜂幼虫的急性毒性、化蛹率及羽化率的影响 |
4.5 蜂粮和蜂蜜中供试杀虫剂残留对蜜蜂幼虫的风险评估 |
5 讨论 |
5.1 蜂粮和蜂蜜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残留分析方法的确证 |
5.2 蜂粮和蜂蜜样品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检测 |
5.3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蜜蜂幼虫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
5.4 蜂粮和蜂蜜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对蜜蜂幼虫的风险评估 |
6 结论 |
6.1 蜂粮及蜂蜜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分析方法 |
6.2 蜂粮样品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分析 |
6.3 蜂蜜样品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分析 |
6.4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蜜蜂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6.5 蜂粮和蜂蜜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对蜜蜂幼虫的风险评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新烟碱类农药戊吡虫胍对意大利蜜蜂的毒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供试药剂 |
1.1.2 供试生物 |
1.2 试验方法 |
1.2.1 蜜蜂成蜂急性毒性试验 |
1)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
2)急性接触毒性试验 |
1.2.2 蜜蜂幼虫毒性试验 |
1)蜜蜂幼虫急性毒性试验 |
2)蜜蜂幼虫慢性毒性试验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蜜蜂成蜂急性毒性试验 |
2.1.1 急性经口毒性 |
2.1.2 急性接触毒性 |
2.2 蜜蜂幼虫急性毒性试验 |
2.3 蜜蜂幼虫慢性毒性试验 |
2.3.1 戊吡虫胍和吡虫啉对蜜蜂幼虫存活率的影响 |
2.3.2 戊吡虫胍和吡虫啉对蜜蜂幼虫化蛹率影响 |
2.3.3 戊吡虫胍和吡虫啉对蜜蜂幼虫羽化率的影响 |
3 讨论 |
(7)高效氯氰菊酯和灭幼脲对意大利蜜蜂和中华蜜蜂幼虫生长发育及生理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及略语表 |
1 文献综述 |
1.1 意大利蜜蜂(意蜂)和中华蜜蜂(中蜂)简介 |
1.1.1 意蜂和中蜂生物特性的差异 |
1.1.2 化学农药对意蜂和中蜂的影响 |
1.2 化学农药对蜜蜂的影响 |
1.2.1 化学农药在蜜源植物及蜂产品中残留现状 |
1.2.2 化学农药暴露于蜜蜂的途径 |
1.2.3 化学农药对蜜蜂成蜂的影响 |
1.2.4 化学农药对蜜蜂酶活的影响 |
1.2.5 化学农药对蜜蜂激素的影响 |
1.2.6 化学农药对蜜蜂幼虫的影响 |
1.3 4种化学农药简介 |
2 引言 |
2.1 立题依据 |
2.2 研究内容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昆虫 |
3.1.2 供试试剂 |
3.1.3 供试仪器 |
3.1.4 供试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4种化学农药对意蜂和中蜂幼虫毒性的测定 |
3.2.2 高效氯氰菊酯和灭幼脲对意蜂和中蜂幼虫体内4种酶活性的测定 |
3.2.3 高效氯氰菊酯和灭幼脲对意蜂和中蜂幼虫体内激素的测定 |
3.2.4 高效氯氰菊酯和灭幼脲对意蜂和中蜂成蜂糖感知行为测定 |
3.3 数据处理 |
3.3.1 死亡率 |
3.3.2 化蛹率 |
3.3.3 羽化率 |
3.3.4 4种酶活力计算公式 |
3.3.5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4种化学农药对意蜂和中蜂幼虫毒性的差异影响 |
4.1.1 高效氯氰菊酯对意蜂和中蜂幼虫毒性的差异影响 |
4.1.2 灭幼脲对意蜂和中蜂幼虫毒性的差异影响 |
4.1.3 百菌清对意蜂和中蜂幼虫毒性的差异影响 |
4.1.4 二甲戊灵对意蜂和中蜂毒性的差异影响 |
4.2 高效氯氰菊酯和灭幼脲对意蜂和中蜂幼虫体内4种酶活性的影响 |
4.2.1 高效氯氰菊酯对意蜂和中蜂幼虫体内4种酶活性的影响 |
4.2.2 灭幼脲对意蜂和中蜂幼虫体内4种酶活性的影响 |
4.3 高效氯氰菊酯和灭幼脲对意蜂和中蜂幼虫激素的影响 |
4.3.1 高效氯氰菊酯对意蜂和中蜂幼虫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影响 |
4.3.2 灭幼脲对意蜂和中蜂幼虫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影响 |
4.4 高效氯氰菊酯和灭幼脲对意蜂和中蜂成蜂伸喙反应的影响 |
4.4.1 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下意蜂和中蜂的伸喙反应率 |
4.4.2 高效氯氰菊酯对意蜂、中蜂工蜂伸喙反应的影响 |
4.4.3 灭幼脲对意蜂、中蜂工蜂伸喙反应的影响 |
5. 讨论 |
5.1 4种化学农药对意蜂和中蜂幼虫毒性影响差异 |
5.2 高效氯氰菊酯和灭幼脲对意蜂和中蜂幼虫体内4种酶活性的影响 |
5.3 高效氯氰菊酯和灭幼脲对意蜂和中蜂幼虫体内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影响 |
5.4 高效氯氰菊酯和灭幼脲对意蜂和中蜂成蜂糖感知行为的影响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噻虫嗪、多菌灵在蜂粮和蜂蜜形成过程中的残留行为及其对意蜂幼虫的暴露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蜜蜂概况 |
1.1.1 蜜蜂的重要性 |
1.1.2 意大利蜜蜂简介 |
1.1.3 蜜蜂的主要营养来源-蜂蜜和蜂粮 |
1.1.4 蜂群崩溃失调症的发生与假说 |
1.2 蜜源植物常用农药在蜂粮和蜂蜜中的残留概况 |
1.2.1 蜂粮和蜂蜜中农药残留污染状况 |
1.2.2 蜂粮和蜂蜜中农药残留分析的研究进展 |
1.3 化学农药对蜜蜂的影响 |
1.3.1 化学农药对蜜蜂的急性毒性 |
1.3.2 化学农药对蜜蜂的慢性毒性 |
1.4 化学农药对蜜蜂的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 |
1.4.1 化学农药对蜜蜂风险评估的方法 |
1.4.2 化学农药对蜜蜂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
2 引言 |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药剂 |
3.1.2 供试昆虫 |
3.1.3 仪器设备 |
3.2 残留分析方法 |
3.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
3.2.2 UPLC-MS/MS检测条件 |
3.2.3 样品的前处理 |
3.2.4 添加回收实验 |
3.3 供试农药在半田间条件下的残留行为试验 |
3.3.1 田间试验设计方案 |
3.3.2 取样方法及取样量 |
3.4 供试农药对蜜蜂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 |
3.5 风险评估方法 |
3.6 数据处理 |
3.6.1 添加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 |
3.6.2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油菜花粉、花蜜等5种基质中噻虫嗪、多菌灵及其代谢物多残留分析方法的确证 |
4.1.1 方法的标准曲线与灵敏度 |
4.1.2 油菜花粉、花蜜等5种基质中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的添加回收实验结果 |
4.1.3 油菜花粉、花蜜等5种基质中多菌灵及其代谢物的添加回收实验结果 |
4.2 噻虫嗪、多菌灵在油菜花粉-蜂粮形成过程中农药残留行为 |
4.3 噻虫嗪、多菌灵在油菜花蜜-蜜囊-蜂蜜形成过程中农药残留行为 |
4.4 噻虫嗪、多菌灵对意大利蜜蜂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4.5 噻虫嗪对意大利蜜蜂幼虫的摄入暴露评估 |
5 讨论 |
5.1 5种基质中噻虫嗪、多菌灵及其代谢物的残留分析方法 |
5.2 噻虫嗪、多菌灵在油菜花粉-蜂粮形成过程中农药残留行为 |
5.3 噻虫嗪、多菌灵在油菜花蜜-蜜囊-蜂蜜形成过程中农药残留行为 |
5.4 噻虫嗪、多菌灵对意大利蜜蜂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5.5 噻虫嗪对意大利蜜蜂幼虫的摄入暴露评估 |
6 结论 |
6.1 确证了油菜花粉、花蜜等5种基质中噻虫嗪、多菌灵及其代谢物的多残留分析方法 |
6.2 研究了噻虫嗪、多菌灵在油菜花粉-蜂粮形成过程中农药残留行为 |
6.3 研究了噻虫嗪、多菌灵在油菜花蜜-蜜囊-蜂蜜形成过程中农药残留行为 |
6.4 评价了噻虫嗪、多菌灵对意大利蜜蜂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6.5 开展了噻虫嗪对意大利蜜蜂幼虫的摄入暴露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稻田常用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的毒性和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寄生蜂在生物防治中的现状 |
1.1.1 寄生蜂在害虫综合防治的作用与应用 |
1.1.2 影响寄生蜂个体发育的因素 |
1.1.2.1 环境因子 |
1.1.2.2 营养源 |
1.1.2.3 转基因作物 |
1.1.2.4 竞争 |
1.1.2.5 化学农药 |
1.2 天敌赤眼蜂的研究与应用 |
1.2.1 生物学特性 |
1.2.2 应用概况 |
1.2.3 农药对赤眼蜂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
1.3 杀菌剂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
1.3.1 三唑类杀菌剂 |
1.3.2 呼吸抑制类杀菌剂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成蜂的毒力测定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供试蜂种及寄主昆虫 |
2.1.2 供试药剂 |
2.1.3 对螟黄赤眼蜂成蜂的毒力测定 |
2.1.4 对螟黄赤眼蜂成蜂存活及寿命的影响 |
2.1.5 混剂对螟黄赤眼蜂成蜂存活的影响 |
2.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的毒力测定结果 |
2.2.2 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存活及寿命的影响 |
2.2.3 螟黄赤眼蜂的致死中时间 |
2.2.4 混剂对螟黄赤眼蜂成蜂存活的影响 |
2.3 小结与讨论 |
3 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发育及后代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供试蜂种及寄主昆虫 |
3.1.2 供试药剂 |
3.1.3 对螟黄赤眼蜂各虫态毒性的测定 |
3.1.4 蛹期浸药对其寄生及子代的影响测定 |
3.1.5 处理成蜂对其寄生及子代的影响测定 |
3.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各虫态的毒性 |
3.2.2 蛹期浸药对其寄生及子代的影响 |
3.2.3 处理成蜂对其寄生及子代的影响 |
3.3 小结与讨论 |
4 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两种解毒酶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蜂种及寄主昆虫 |
4.1.2 供试药剂 |
4.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1.4 总蛋白浓度测定 |
4.1.5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测定 |
4.1.6 羧酸酯酶(CarE)活性测定 |
4.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谷胱甘肽 S-转移酶(GSTs)的影响 |
4.2.2 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羧酸酯酶(CarE)的影响 |
4.3 小结与讨论 |
5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氟啶虫胺腈对意大利工蜂的亚致死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蜜蜂的重要价值 |
1.1 蜜蜂的经济价值 |
1.2 蜜蜂的生态价值 |
2 蜜蜂的生物学特征 |
2.1 蜜蜂形态学 |
2.2 蜜蜂生理学 |
3 影响蜜蜂种群生存的因素 |
4 农药对蜜蜂的影响 |
4.1 蜜源植物常用农药种类 |
4.2 蜜蜂接触的农药暴露源 |
4.3 杀虫剂对蜜蜂生理学的影响 |
4.4 杀虫剂对蜜蜂行为的影响 |
5 氟啶虫胺腈介绍 |
6 研究意义及内容 |
6.1 研究意义 |
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亚致死浓度氟啶虫胺腈对意大利蜜蜂工蜂生理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蜜蜂 |
1.2 供试试剂及主要仪器 |
1.3 试验蜜蜂的药剂处理 |
1.4 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和羽化率计算 |
1.5 重量测定 |
1.6 游离水、糖原和脂肪含量的测定 |
1.7 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
1.8 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胃蛋白酶活力测定 |
2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对蜜蜂生长形态的影响 |
3.2 对蜜蜂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和羽化率的影响 |
3.3 对蜜蜂体长与体重的影响 |
3.4 对蜜蜂糖原、脂肪和游离水含量的影响 |
3.5 对蜜蜂发育的影响 |
3.6 对蜜蜂总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7 对蜜蜂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胃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三章 亚致死浓度氟啶虫胺腈对意蜂成蜂解毒酶活性和嗅觉学习行为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蜜蜂 |
1.2 主要仪器及自制装置 |
1.3 供试试剂 |
1.4 急性毒性试验 |
1.5 亚致死浓度药剂处理 |
1.6 蜜蜂组织粗酶液的制备 |
1.7 蜜蜂组织中生化指标的测定 |
1.8 意蜂嗅觉学习行为的药剂处理 |
1.9 PER行为实验 |
2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对1日龄意大利蜜蜂工蜂的室内毒性及食物消耗量的影响 |
3.2 对1日龄意大利蜜蜂工蜂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
3.3 对意大利成蜂的毒性 |
3.4 对意大利成蜂嗅觉学习行为的影响 |
4 讨论 |
第四章 氟啶虫胺腈亚致死效应下的意大利成蜂头部转录组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样品采集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RNA提取 |
2.2 RNA质量检测 |
2.3 文库构建与质检 |
2.4 测序 |
2.5 数据分析 |
2.6 荧光定量验证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侧序数据质控与评估 |
3.2 差异基因鉴定 |
3.3 DEGs的GO功能分析 |
3.4 DEGs的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
3.5 RNA-seq数据中意大利成蜂头部DEGs表达水平的qRT PCR验证 |
4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 |
1 主要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人工羽化对蜜蜂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蜜蜂JH手性构型分析及JHA对其JH滴度影响研究[D]. 刘胜. 广西大学, 2021(12)
- [2]饲粮中添加胆固酵对意大利蜜蜂发育的影响[D]. 姚玉风.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3]叶酸对意大利蜜蜂级型分化的影响[D]. 景洪雨.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4]亚致死浓度噻虫啉对西方蜜蜂工蜂学习记忆的影响[D]. 尹令虹.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5]蜜蜂幼虫食物中5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及暴露风险评估[D]. 殷芳. 安徽农业大学, 2021
- [6]新烟碱类农药戊吡虫胍对意大利蜜蜂的毒性[J]. 刘琼,周欣欣,袁善奎,陈朗,宋伟华,郝身伟. 农药, 2020(09)
- [7]高效氯氰菊酯和灭幼脲对意大利蜜蜂和中华蜜蜂幼虫生长发育及生理影响的比较研究[D]. 何其宝.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8]噻虫嗪、多菌灵在蜂粮和蜂蜜形成过程中的残留行为及其对意蜂幼虫的暴露评估[D]. 胡钊银.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9]稻田常用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的毒性和生长发育的影响[D]. 金磊.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10]氟啶虫胺腈对意大利工蜂的亚致死效应[D]. 季文娜. 扬州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