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开局——中国黄金:一个新的投资领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金论文,开局论文,中国论文,领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联系愈加紧密的背景下,黄金市场的开放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近几年,开放黄金市场的呼声日渐高涨,中国央行于2001年4月27日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服务工作会议”可谓是黄金市场开放的重要分水岭。行长戴相龙在会议上明确指出: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建立黄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黄金资源配置和调节的基础性作用,促进黄金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健康发展。此后,央行及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实行黄金周报价制度、放开黄金饰品的价格、发出《关于规范黄金制品零售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于是,2001年11月28日上海黄金交易所试营业确认了黄金放开的这一重要政策调整。
那么,黄金市场的放开对于普通公民,对于黄金生产、经营企业及中国金融市场等究竟预示着什么?
潜力巨大的中国黄金市场
每到母亲生日时,在外企工作的王女士总会送母亲一件像样的礼物,而其中大部分是黄金饰品。从母亲60岁生日开始,黄金戒指、黄金项链、黄金耳环……几乎成套。而王女士的母亲表示,过70岁生日时,还希望女儿能送她一枚金戒指。
王女士对记者说,从小家庭比较贫困,既没有祖上传下来的金饰,过去国家的政策又不允许黄金哪怕是黄金饰品的
买卖,而购买金饰品送给母亲,也是为满足老人的心愿。
中国人自古就有收藏黄金的传统,黄金既具保值储蓄的功能,是财富的象征,又具有吉祥如意的内涵,深得百姓青睐。北京黄金经济研究所刘山恩教授认为,黄金市场的放开,表明国家的政策导向从储金御国转变成藏金于民,让老百姓保存一部分社会财富。
但是,在黄金的保值功能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中国民间藏金的热情是否会随之减弱呢?
据统计,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的黄金产量仅有4吨,经过40多年的发展,1999年已达到172.9吨。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的黄金消费需求也有了一定增长。1982年,中国放开了黄金饰品市场,到1989年黄金消费达40.3吨,而1999年发展为200.5吨,2000年则达到290吨。
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五大黄金生产国和第四大黄金需求国,中国黄金市场开放被寄予厚望。
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下,1997年中国经济仍取得8.8%的增长速度,给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据专家考证,同年中国每人平均只购买了0.2克黄金,相对于香港的9克和世界平均数1.5克明显不足。中国有近13亿人口,若每人购买1克黄金,便能消耗近1300吨黄金,其购买黄金的比率若与世界平均数同步,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近20年,中国经济均以高速发展的状态呈现在世人面前,GDP的增长同时也意味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购买力的增长。因此,有市场人士相信,随着黄金市场价格的逐步放开,民间的黄金需求量将有大的增长。
的确,随着世界黄金市场行情演变及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国人的观念在发生变化,不再像从前一样认为储蓄黄金就是储蓄财富,而是通过买楼、炒股、买国债来“生钱”。但是,中国市场对黄金的投资和保值等金融特性的需求仍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早在1999年12月,中国在部分城市首次向社会销售金条受到居民的极大欢迎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市场中潜在的对作为金融商品的黄金的需求。
业内人士认为,开放黄金市场,从特定意义上说,也就是恢复和扩展黄金所具有的一般商品和金融商品功能的过程。但专家建议,目前最好不要过分关注黄金的保值功能,而是要将黄金饰品作为一种表达自我、显示个性的方式,从而使生活增添色彩。
动荡时代的最佳选择?
黄金曾是财富的代名词。二次世界大战后,黄金的货币属性达到历史的颠峰。但近30年黄金“非货币化”趋势却越来越明显。1978年,黄金正式退出国际货币体系,逐渐远离世界经济旋涡的中心,国际金价也从最高时每盎司800多美元跌至不到300美元。
在中国,随着关于黄金市场开放的实质性政策不断出台,有舆论甚至认为黄金的保值功能已“荡然无存”。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
美国“9·11”恐怖事件发生后,金价上涨了6—7个百分点,黄金似乎再度成为资金的避难所。世界黄金协会在2001年9月22日举行的一个会议上宣称,未来5年内世界黄金需求将上升50%。但世界黄金协会东亚地区经理李彦明表示,恐怖事件只会令黄金需求短期上升,至于未来金价走势,尚需继续观察。
总的来说,人们对黄金未来的走势并不太看好。
但紧接着,美英对阿富汗开始了军事打击,印度黄金市场猛然出现上涨趋势。仅2001年10月8日一天就急涨了2.5%。相关人士分析认为,战争局势使许多人认为只有持有黄金才能保值。
尽管从1971年黄金和美元的兑换被正式取消后,黄金的作用开始下降,其保值功能表现平淡,但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也猛然发现,黄金又成为躲避金融风险的“避风港”。外汇大量外逃转移,造成外汇短缺,而稳定且宜变现的还是黄金。
2001年5、6月份,国际黄金价格突然攀升。权威人士认为主要有几方面原因,其一是美联储的连续降息,投资者担心降息会造成通胀,纷纷把资金从证券市场抽出,转而购买黄金避险;其二,由于近几年黄金价格走低,采矿公司降低了产量;其三,亚洲国家的黄金消费者大量购买黄金对黄金市场起到了稳定作用。
如此看来,黄金不但可以降低个人资产的金融风险,还可以在增强国家外汇支付能力和稳定国家经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即便在黄金备受冷落之时,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obertMundell相信黄金在下一个世纪仍然是重要的储备资产,因为货币体系仍存在着动荡的危机,黄金则能在储备中起到稳定和平衡作用;货币体系只有28年的历史,而且还有通胀的风险。他预测到2010年,金将会升到每盎司600美元。
正因为情形如此复杂,国内有专家指出,尽管黄金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具有保值的作用,但各国政府将持有的黄金作为储备资产,这表明黄金仍具有较强的金融性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确定性和风险也在增加。当严重的突发事件出现后,黄金的最终保障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而处于中国这样经济发展平稳国家的居民,现阶段究竟应如何对待黄金这种充满特殊意义的商品,那更大程度上还将取决于个人的喜好以及能否带来更多的收益。
黄金,一种新的投资领域?
早在2001年8月1日,中国放开黄金饰品的价格时,就有人询问关于投资黄金的理财方式,但大多数业内专家指出:目前谈“炒金”还为时过早!
在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投资理财”的时代,只要有价格的波动,就会有人想到利用波动差价赚钱。上海的黄金交易所开业后,将与货币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和外汇市场一起组成中国的金融市场体系。而黄金交易所的建成,则意味着黄金交易将有行有市,也即机构及个人又将获取一种新的投资渠道,投资黄金真的是一种可以赚钱的方式了。
据业内人士分析,黄金市场的开放基于以下原因,一是“金本位”的金融体系已受到质疑。中国已经入世,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白银现货交易市场等已逐步到位,使得黄金这一特殊商品的金融性减弱,商品性日益显出来。二是国家经贸委和央行已实现了白银市场化改革的平稳过渡,这些都为放开黄金市场奠定了基础。三是在中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已放开了大部分商品的价格,而由于长期对黄金生产的计划管理,不但使这一行业的生产和经营缺少应有的活力,而且还制约了黄金加工、销售等行业的发展。
2001年6月11日,中国央行正式启动黄金周报价制度,每周公布按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折算黄金收配价格,挂牌收购,配售黄金,时刻跟踪国际黄金市场价格波动,以进一步与国际金价接轨。而以往央行收售黄金价格是1—2个月才调节一次,严重滞后于国际市场。黄金周报价制度,作为中国黄金市场开放前的一种临时性安排,最终将以伦敦市场金价为指导的交易双方的自由协商定价制所取代。
长期以来,黄金是国家专控的特殊商品,在收购与配售方面全部由央行经营管理,其收购和配售实行定点经营。黄金饰品的批发和零售也要经人民银行审查核发许可证,其价格由央行与物价部门统一定价。黄金市场开放后,黄金饰品的经营者无需到人民银行申请经营许可证,只要持有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就可经营黄金饰品,个人投资者也可自由购买金条、金块,许多大量的外资公司也将适时介入,参与中国黄金市场的竞争。
据刘山恩教授介绍,国际黄金市场通常有三种形式:一是实物交割市场,如遍布各地的商业银行柜台,老百姓可以在此自由买卖黄金;二是场内交易市场,进入场内的是大批发商和投资者,这里黄金交易的换手率极高,实物交割不到5%;三是资本市场的存在形式。黄金作为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企业或投资者在市场上像买卖外汇一样,通过交易获利。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黄金市场开放初期的黄金交易所,主要是为黄金的生产企业、需求厂商、中间商提供交易的场所,其交易将以现货为主,以后逐步发展为现货、期货并举。直到市场完全放开后,个人消费者可通过银行、首饰店、贵金属专卖店自由买卖黄金;商业银行可以直接向消费者或投资者出售金条、金币、金块等产品。
刘山恩认为,黄金市场开放后,黄金的多种功能将得以体现。原料价格逐渐与国际接轨,届时黄金牌价将随着国际市场价位的变化而变化。黄金的买进或回购价格的波动使其具备了投资价值,完全有可能成为消费者的一个全新投资
黄金市场将面临激烈竞争
2001年9月底,从国家经贸委传出消息,目前,国家黄金管理局继机构改革后成为国家经贸委黄金管理局,与中国黄金总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之后,年底前将改组为中国黄金集团,该集团以黄金行业的中央资产为主体,将收编几十家黄金企业。
这似乎成为中国黄金企业应对国内、国际市场全面开放的一大举措,旨在解决目前国内黄金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增强与国际黄金业巨头相抗衡的能力。业内人士认为,中国黄金集团将是黄金业的“航空母舰”。
与此同时,中国目前产量最大的黄金企业———山东招金集团公司上市筹备也已进入攻坚阶段。公司正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要求实施重组,有望在近期正式上市,并成为中国黄金生产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中国被批准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南非、加拿大、美国等国的黄金企业巨头在中国即设立了办事处,但由于该行业诸多的管制,他们一直难以有大的作为。眼下中国已入世,国际黄金业巨头又在伺机挺进,不但试图从中国的金矿“挖一块金”,而且欲以其先进的管理、新颖的设计、得力的营销手段抢占中国的黄金消费市场。
过去黄金一直作为储备、保值和增值的硬通货,随着这种功能的逐步下降,以及百姓投资渠道的多元化,黄金饰品的销售一直显得不温不火。有人估计,国内外黄金生产、制作企业进入中国,为了抢占市场、扩大销售领域,有爆发价格战的可能。
黄金首饰制造业可能是对黄金需求最大的行业,而黄金首饰制造业的激烈竞争又突出地表现在黄金制品零售市场。2001年10月30日,中国央行、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关于规范黄金制品零售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明确指出:“允许开办黄金制品零售连锁店,允许黄金制品零售业设立分支机构经营黄金制品零售业。……外商投资企业经营黄金制品零售业务,适用本通知和《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规定……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相关登记。”
当中外黄金零售企业均涉足中国黄金制品市场时,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可想而知。
业内人士也指出,国外黄金行业的介入,愈增加了黄金生产、销售等行业的危机感。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价格战并非良策。时代的发展使黄金本身的保值价值退居次要位置,黄金饰品的时尚消费特征日益显现出来,因而其产品在创意、做工、款式等方面都大有可为。
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非常立得住脚的金饰品品牌。北京戴梦得是国内金饰品行业唯一一家上市公司。但该公司原本是以做房地产起家,直到1998年才涉足珠宝业,目前其主要精力也不在黄金饰品方面;上海老庙是老国有企业,面临着改制的问题,目前其产品的成本较高;山东齐鲁金店正在探索连锁经营的路子,同时也在积极与国际珠宝商接触,希望与国际品牌嫁接,也不排除在资金方面的合作。
中国拥有潜在的、庞大的黄金消费市场,中国首先应通过世界金市融资,开拓其黄金矿产,使矿山能达到国际运作水平;其次通过融资来推动黄金作为工业原材料的生产。此外,有专家还认为中国应革新黄金行业上下游工业,建立“黄金珠宝工业一条龙”的模式,集中提高黄金珠宝生产量及水平,改进设计,迎合消费者的口味,使中国成为重要的世界黄金珠宝饰品出口国。
看来,树立品牌、提高品质对国内黄金企业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好在中国黄金市场即将开放,中国已经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圈里人虽然清醒地看到中国黄金业所面对的巨大挑战,但同时也相信,众多因素会促成国内黄金开采、金饰制造、批发及零售等环节都拥有一个健康发展的环境。
开放并非只有灿烂
受央行等管理部门的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曾长期对我国黄金市场开放这一题目进行调研,在此发表他们的一些调研结论,是觉得作为从市场数据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有其权威性的优势。
开放市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传统的黄金统购配售体制下,黄金流通是以中央银行为中介实现的。中央银行既要承担沟通产需的职能,还要发挥价格确定、信用保障、风险吸纳等作用。在中央银行逐步退出黄金流通领域后,新的市场流通体系将面对并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供求关系在中央银行逐步减少统购配售数量、撤销收购网点后,黄金的供给和需求将由市场交易来沟通。在一个有效率的黄金市场上,应当有若干各具特色的交易形式来满足供求双方的需求。在中央银行停止收购和销售后,新的黄金市场能否提供畅通、稳定的流通渠道,而不使黄金生产企业、加工制造企业和消费者受到影响,是新体制将要经受的第一个重要考验。
价格发现
黄金市场放开后,通过市场各方参与者直接交易和公平竞争,将会形成一个市场价格,以此来取代中央银行的固定价格。对大宗产品或原材料而言,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交易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是十分显著的。需要指出的是,因为黄金(特别是标准纯度的金块)属于同质性极强的世界性商品,国际主流黄金市场如伦敦黄金市场上的价格对全球黄金市场价格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即使中国黄金市场放开,而且这个市场本身与国际市场有一定的隔离,依然会是全球黄金市场体系中的一个区域性市场。中国市场上形成的黄金价格将会跟随国际市场
价格的变动而变动。
降低交易成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厂商不论采取何种交易形式,都要追求降低交易成本。交易形式的竞争,本质上都是较低交易成本的竞争,只有低成本的交易形式才会存留下来并得到发展。在以中央银行为中介的黄金统购配售体制下,黄金生产、加工企业及其他相关主体没有选择交易形式的权利,也没有其他交易形式可供选择,因此,不存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压力。传统的黄金生产流通体制之所以要改革,从特定的角度说,就是因为全局性的交易成本过高。随着黄金市场的放开,黄金的供求主体开始获得了交易形式的选择权,多种不同的交易形式正在出现或准备出现。例如,近年来一些城市争办黄金交易所,一些地方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某种形式的地方黄金交易中心,商业银行介入黄金交易的积极性也在提高。在多种多样的交易形式中,究竟哪种形式具有合理性和竞争力,归根结底取决于哪种交易形式的交易成本更低。
分散和回避市场风险
在以中央银行为中介的黄金计划流通体制中,黄金生产和使用企业按照固定价格和方式与中央银行进行购销活动,既没有市场实现的风险,也没有价格和信用方面的风险。在国际黄金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价格变动的风险主要由中央银行吸收和承担。这正是中央银行近年来不堪重负的原因之一。在市场开放的条件下,随着中央银行黄金收购比例的逐步减小和黄金配售的全面放开,黄金厂商在近期和远期都将面临一系列的市场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信用风险和价格风险。由于缺少经过时间考验并具有高信用度的市场主体和交易规范,信用风险在市场开放初期将尤为显著,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黄金市场交易的活跃和产销关系的沟通。这意味着在开放黄金市场过程中,制定并实施可靠的交易规范、引入信用度较高的交易形式、培育信用度较高的市场主体将非常必要。另一个值得高度关注并将长期伴随黄金厂商的是价格风险。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特殊商品,国际市场的黄金价格并不简单地由供求因素决定,同时受制于多种政治、经济因素。近年来国际市场上黄金市场的价格的剧烈波动,再次表明回避和分散价格风险的重要性。引入黄金的期货交易方式,通过国内商业银行和国际商业银行间的合作开展远期交易,以分散或降低价格风险,将是一个健全的黄金市场体系中无法回避的选择。此外,促进必要的黄金金融产品创新,也将有助于黄金价格的风险化解。
开放黄金市场面对的条件约束与市场架构
中国开放黄金市场初期,将面对着如下一些基本的条件约束:
———中国的黄金生产是广泛分布的,使用企业和其他消费者也是分散的;
———现阶段和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国内对黄金的需求将明显大于国内供给,其缺口将依赖于进口弥补;
———潜在的市场参与者,包括黄金生产、使用企业和商业银行,在体制和机制、经验和物质准备上是不足的,将有一个逐步适应市场的过程;
———信用度低是现阶段中国商业环境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一点在开放后的黄金市场上也将表现出来;
———在资本项下可兑换问题解决以前,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对汇率的稳定性的冲击,将对黄金的对外贸易实行较严格的管制,使国内外市场相对隔离。
考虑到上述条件的约束,开放后的中国黄金市场不可能只是一种市场形态,而应当也可以包容多种市场形态。要有与国际成熟市场逐步接轨的目标,在市场起步阶段,又要更多地重视符合中国现阶段实际的过渡性市场形态。这样,就可以设想一下开放后的中国黄金市场的基本架构。
———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黄金市场交易所。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既然要放开市场,就由黄金的供求双方随机自由交易,建交易所是多余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银行间黄金市场是国际黄金市场的主流形态,中国应当以此为方向,没有必要建立有形的黄金交易所。这些观点都是有道理的,但尚不足以构成不建立一个全国性黄金交易所的充分理由。第一,中国的黄金供求有较大的不平衡,需要有一个集中的现货交易场所;第二,在市场开放初期,如有必要,中央银行通过商业银行调节国内外市场差价,在一个集中的交易场所进行相对有利;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信用度低、交易环境不确定将是市场开放后面临的突
出问题,交易所这种形态可以创造一种信用度较高、较为确定的市场环境。交易所的会员资格必须经过审定,具有基本的信用保证。交易所的交易规则是会员共同商定、监督执行的,透明度高,出了问题板子能打到屁股上。交易所也可以有效降低搜寻交易对象、确定交易价格的成本,这对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环境下,对市场流通很不适应的黄金生产、使用企业尤为重要。当然,黄金交易所将会遇到其他交易形式的挑战,例如,多种形式的交易所外交易将会减少交易所本身的市场份额。如果某个时候由于交易所的交易量萎缩而不得不关门,那也可以合理地将其看成是中国黄金市场发育过程中的过渡市场形态之一。
———商业银行和银行间无形黄金市场在黄金流通中的重要性将日趋增加,有可能成为主要角色。在可能介入黄金交易的多种商业主体中,商业银行在资金、信用、交易基础设施、人员素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银行间无形黄金市场将是有条件、有潜力得到发展的市场形态之一。如果政策得当,这种市场形态与黄金交易所并不冲突,在市场开放初期,还可以起到相互包容和促进的作用。商业银行作为黄金交易所会员,将有利于与包括其他银行在内的多种市场参与主体的沟通和磨合。商业银行之间可以在交易所内开展交易,从而培育起银行间市场的初级形态。这种交易并不排除商业银行在交易所之外的交易活动。经过一个适当长的时间后,银行间市场基本脱离交易所而独立发展,甚至成为最重要的市场形态,都将是可以设想的,也是银行间市场趋于成熟的表现。
———某些区域性的黄金现货交易市场也将不可避免。中国黄金生产、使用企业的广泛分布,决定了将黄金交易完全集中进行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反言之,某些区域性黄金现货交易市场的存在将有其合理性。事实上,若干区域性黄金交易市场一直或明或暗地存在,有的已发展得颇具规模。如果说在黄金统购配售条件下这些市场都不可能被“取缔”的话,在市场开放的条件下更不可能也没有理由不允许其存在。良好发展的区域性黄金交易市场将会对类似黄金交易所这样的全国性集中交易市场形态起到补充作用,也可以与此形成合作关系,例如,区域性市场上的某些“大户”可以作为全国性黄金交易所的会员。
———黄金零售市场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零售市场的经营进入限制将放宽。黄金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既表现在收购环节,也表现在销售环节。政府应当改变传统体制下将经营特许权只授予某些特定企业的做法,有经营意愿同时符合经营资格的企业都应当被允许进入零售市场。另一方面,在零售市场上,黄金不仅以饰品等消费品形态,而且应当以投资品形态向消费者开放。这样将大大扩展黄金零售市场的经营内容,吸引更多的黄金消费者和投资者入市,推动黄金零售市场的繁荣。
在市场开放后的一个适当长的时期内,如前所述,为了避免在资本项下可兑换未实现前对外汇市场的冲击,国内的黄金市场体系与国际市场将相对隔离。隔离通过对黄金进出口的严格限制来实现。但是,如果国内外黄金市场价差过大,将会刺激走私。而且,价差过大也不符合开放市场后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调节价差的任务主要由中央银行完成。一个可考虑的方案是,中央银行设立专项基金,委托某个商业银行在黄金交易所买入或卖出黄金来平衡国内外市场价差。一种观点认为,可以特许某些商业银行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间买入卖出黄金,以平衡价差。这种做法虽有其可取之处,但弊端也是明显的。如果只特许一两家商业银行进行此项业务,它们极可能利用其特权地位借助价差谋取垄断收益,而且这种垄断收益是很不容易判定的,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将出现很大冲突。如果特许相当多的商业银行开展此项业务,那就无异于向国际市场全面开放。此外,只要以审批方式给予商业银行此项特许权,谋取特许权的寻租活动将无法避免。
回避和降低价格风险主要通过黄金期货交易实现。从中长期看,中国的黄金交易所将难以拒绝期货交易。在黄金交易所开办初期,如果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开展期货交易,可以考虑以特许方式允许国际信用度较高的商业银行参与国际黄金市场的期货交易,协助黄金生产、使用企业规避价格风险。这样的安排较为周密的话,将不会对黄金市场的国内外隔离造成大的影响。这一安排进一步的意义还在于即使将来实现了国内外黄金市场的统一,国内开展了黄金期货业务,商业银行在参与国际黄金期货交易中依然会发挥主导性作用。
外商如何介入中国国内的黄金交易市场业务,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总体上说,开放是一个大的趋势,但要与国家流通领域和金融领域的开放步骤相协调。可以考虑的开放顺序是,零售市场先行一步,允许外商合资和独资企业开展零售业务,然后开放批发业务和其他相关业务。由于后者主要由境外商业银行进行,所以何时及如何开放,将受到国家金融领域开放政策的制约。不过,近期内国内商业银行与境外商业银行间开展技术合作,学习、借鉴境外商业银行从事黄金交易业务的做法和经验,则是应予以鼓励的。
总之,市场体系将体现如下一些重要原则:多种市场形态并存,以适应中国现阶段多样而复杂的情况;允许不同市场形态之间的合理竞争,促进那些最有效率的市场形态的发展;在市场开放初期,最重要的是形成一个稳定的、有基本信用的交易环境,以使体制转换的过渡期内不出现大的波折。
黄金市场的监管
黄金的多重属性决定了对黄金市场加强监管的必要性
黄金是具有多重属性的特殊商品。除了前面指出的一般商品和金融产品属性外,还需要强调黄金尚未完全减退的货币属性。从货币发展史看,黄金在世界绝大多数地方早已无力支撑经济运行的需要。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黄金与美元脱钩。1978年黄金退出了货币体系,黄金在制度上不再与货币发生关系,从而结束了“制度上的黄金货币化历程”。然而,黄金的特殊性质决定了黄金货币属性的减退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这些年来世界各国的黄金储备占黄金总储备的比重在下降,生产用金量占黄金需求总量的比重在相应上升,但至今国际清算银行(BIS)仍将黄金列入可接受的国际清算工具。在民间,消费者将黄金作为重要的保值避险工具,实际上也是重视其价值尺度、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此,黄金至今仍是兼有一般商品、金融商品和货币三重属性的特殊商品。
黄金市场的开放过程中,这三重属性所要求的市场类型是有区别的,而在实际运作中,市场又不可能分割开来。作为一般商品,其市场类型较为接近生产资料市场;作为金融商品,其市场类型接近于其他金融投资类市场;作为一定意义上的货币,它将对外汇市场产生影响。在后两种场合,对监管都有很高的要求。黄金进出口既具有商品跨国流通的国际贸易意义,但同时也具有资本跨国流动的性质,若对黄金流通监管不善,就有可能对国家的外汇政策和汇率造成冲击。由于中国目前还没有实行资本项下的自由兑换,更要求对黄金的进出口实行严格监管。黄金生产流通体制改革要求政府减少干预,但决不意味着不要对市场的监管。传统体制下政府对黄金生产流通体制的管理,与新体制下的政府监管,是两年有根本性区别的事情。体制转轨的核心问题并不是要不要政府管理,而是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从国际上看,对黄金市场的监管始终是重视的。以世界主要黄金市场———伦敦黄金市场———为例,它虽然是世界最大的、实行自由交易的黄金市场,但仍受英国金融服务局———英格兰银行的上级机构———监管,并通过业内的伦敦黄金市场协会(LMBA)实行自律管理。
管主体的选择
在黄金市场监管主体的选择上,作为中央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不论从管理经验、历史连续性,还是从黄金市场操作与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操作之间相互交叉的便利性考虑,都具有显著的优势。首先,中国人民银行长期负责管理国家黄金储备,负责黄金的收购与配售,黄金流通管理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次,在国家实行资本项下外汇管制期间,由于对黄金进出口实行较严格的管制,使得我国黄金市场与国际黄金市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隔离,两个市场将会出现某种价差。正如本文前面所指出的,为避免较大的价差所引发的诸如黄金走私等问题,需要由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吞吐黄金平衡国内外市场的价差。这一职能与对黄金市场的监管职能由同一主体行使较为有利。再次,从世界大多数国家黄金市场发展历程来看,“黄金管理体制应与国家外汇管理体制相协调”已为大多数国家黄金市场管理的实践所证实。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国家外汇管理体制的制定,由其监管黄金市场可实现黄金市场监管制度与外汇管理制度有效兼容。最后,中国人民银行充任黄金市场监管主体,通过在国内市场吞吐黄金,可使之成为货币政策的一种调控工具,以增进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率。从黄金市场所涉及的诸多领域,尤其是市场开放初期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看,黄金市场的监管还需要其他政府机构的参与和配合。在黄金现货市场、黄金期货市场、黄金零售市场以及黄金进出口管理等方面,需要国家商品市场的管理部门、期货市场的监管部门和外贸管理部门等方面参与,一方面可以分享这些部门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或许是更重要的,将有助于协调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减少和避免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政策摩擦。
在机构设置上,一个可供考虑的方案是,成立一个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如有必要,可由国务院副总理级的领导人出面挂帅。该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是确定中国黄金市场发展的战略规划、方针政策,并对有关法律的制定提出建议。日常监管工作由中国人民银行的专门机构具体实施。
监管的目标、内容和主要职责
在新体制下,监管机构不能再沿用以往的简单行政命令方式,而应探索并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监管方式。这对新成立的监管机构将是一个不低的要求。就黄金市场的监管目标而言,应当是按照已经确定的中国黄金市场发展的总体战略,在适应国家货币制度和外汇管理制度及其发展要求的条件下,促进黄金市场的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监管内容包括黄金市场商品准入标准,各类黄金市场主体的资质、准入标准和行为规范,黄金市场的运行规则等。监管机构的主要职责,一是参与制定规范和标准,包括市场主体和商品的市场准入标准、交易规范和制度等,向有关立法机构提出建议;二是市场监测和监督,包括黄金市场运行的监测,黄金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督及其违规行为的查处等;三是黄金市场调控,利用黄金市场平准基金等调控手段维持黄金市场供求平衡、价格稳定以及黄金储备安全;四是黄金市场发展其他有关政策的制定、协调和实施。需要强调的是,法律建设在中国黄金市场培育和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在条件成熟时,应尽快通过必要的立法程序,在调整原有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形成较为完整的关于黄金市场运行和监管的法律框架,并通过多方面努力,使市场的参与者和监管者都能够真正依法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