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萍[1]2002年在《台湾问题的由来与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演变》文中研究表明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但是由于美国的插手,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成为21世纪中国实现国家利益的关键问题,也成为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核心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支持台湾当局,阻挠中国的统一。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美国在与中国建交的同时,又炮制了《与台湾关系法》,继续保持与台湾的“实质性”关系。从中美建交和《与台湾关系法》的出台,可以看出,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是受战略安全、国内政治力量平衡、经济贸易利益、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而最主要的还是国家利益的原则。 冷战后时期,美国国会固守“冷战思维”,将中国看作是一种新的“威胁”,是其在亚太地区霸权政策的主要敌手,加紧了对台湾问题的干涉,使21世纪中国解决台湾问题面临着更大障碍。 对于中国来说,21世纪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既面临着历史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阻碍,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不断发展壮大国家的综合实力,积极发展与美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与台湾的合作协商联系,争取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是中国也要有不惜与美国一战的胆略和谋划,我们期待着在未来的某一天,海峡两岸人民携手共享“一个伟大国家的尊严与荣誉”。
彭韬[2]2016年在《海峡两岸关系视角下的《中华杂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台湾从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从古史记载到近代国际文件,都证实了这一无可辩驳的事实。国共内战,以国民党的失败而告终。此后,海峡两岸由不同的政党控制,建立了不同的政权。大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则由国民党控制,开始实行在台“中华民国”的统治。大陆与台湾血浓于水的联系由此被断开。台湾能否回归、以何种方式回归成为两岸关注的重点问题。自1949年至今,两岸围绕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发表了不同的主张:从军事对抗时期大陆的“解放台湾”与台湾的“反攻大陆”,但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到新时期大陆包容进取的“一国两制”与台湾“台独”的“两国论”,两岸关系在紧张中夹杂着希望,又在希望中隐含着倒退。在当前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化,台湾政局变幻的形势下,两岸关系将向何处、台湾问题怎样获致解决牵动着每个中华儿女的心弦。《中华杂志》自1963年创刊至1993年终刊,发行时间长达叁十余年,历经蒋介石、蒋经国与李登辉先后执政的时代,见证了台湾政治由高压到民主、经济从动荡到起飞,两岸关系从紧张到缓和、起伏转折的过程,对研究台湾社会与两岸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在国际政治风起云涌与岛内政局变幻莫测的背景下,《中华杂志》紧跟台湾社会发展的步伐,紧握两岸关系变迁的脉搏,随时调整自己的认识。70年代,面对日本强行占领钓鱼岛的侵权行为,《中华杂志》学人笔耕不辍,引用各种中外资料,与日本学者展开论战,力证钓鱼岛属于中国,舆论谴责最后发展为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中日建交、中美建交等问题上,《中华杂志》对大陆外交关系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诸多批判。《中华杂志》将这一系列事件视为台湾变革的契机,号召当局革新政治、发展经济,成为日后台湾经济崛起的思想因子。80年代,因经济发展而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导致部分青少年对日本流行文化盲目模仿和学习,对抗战历史一无所知。《中华杂志》深感其危险性,秉持教育新一代青年的理念,号召全民纪念“七七”;针对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中华杂志》专文剖析其低劣的动机与手段,毫不留情地批判日本掩耳盗铃式的行径,建议台湾当局采取策略加强对日本罪行的宣传。此一时期,伴随台湾“戒严”体制的解除,岛内分裂势力日益猖獗,《中华杂志》将反对岛内“台独”与外来势力作为中心工作,从“台独”理论与“台独”政党以及国际霸权主义等方面,与企图分裂国家的岛内分裂分子与妄图控制台湾的外来势力进行了无畏的斗争。《中华杂志》把“台独”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归结于国民党治理的失败,对国民党处理“台独”分子不力提出批评。为了整合统派力量,“中国统一联盟”成立,《中华杂志》的反独促统由理论发展到组织实践层面。胡秋原访问大陆,成为四十余年来“两岸破冰第一人”,是胡秋原对其统一主张的亲身践行。90年代,《中华杂志》继续反击“台独”,并注意到“文化台独”现象,在对其展开批判的同时提出“文化促统”这一远见卓识,建议两岸实现文化统一。《中华杂志》在反对“台独”时,未能有效整合统派力量,把国民党内部分反“台独”人士错误地视为“台独”帮凶,使自身陷于孤立。在国际环境与岛内分裂势力、岛内“独台”与“台独”的交相呼应,以及台湾社会、经济、思想变化等综合因素作用下,《中华杂志》以停刊落幕。由于作者群前后构成不同与岛内外政治环境的变迁,《中华杂志》对重大事件的论述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1987年以前《中华杂志》以维护“中华民国”、中华民族为宗旨;“戒严”解除后针对“台独”的猖獗,《中华杂志》以维护中国统一为依归,倡导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中华杂志》的可贵之处在于,在党派纠葛与国家利益之间,始终将中华民族与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在70年代《中华杂志》就对“台独”势力的各种论调与本质予以剖析,其论断与批判在今天看来亦不失精准。《中华杂志》是台湾社会内部回应“台独”的重要思想武器。
巩晶骐[3]2016年在《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国民党内战失败退踞台湾后,海峡两岸形成对峙并产生台湾问题。新中国的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解决台湾问题,在不同的时期制定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此推动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更好地解决台湾问题,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本文以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相关文献资料和两岸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为参考。以时间节点为脉络,通过研究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解决台湾问题所制定的政策,重点归纳和总结政策演变过程中的“台前幕后”,深刻阐释其历史原因和逻辑思维,从中发现不断延续发展的政策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及两岸关系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本文首先论述了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实质,指出国共内战是台湾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其实质是中国内政问题。其次,本文论述了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从“武力解放台湾”到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转变的原因在于防止台湾当局落入美国的“陷阱”造成祖国分裂。再次,本文论述了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伟大方针的科学内涵和伟大意义及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坚决继承和深入发展,同时他们又根据当时的两岸局势制定出了符合两岸共同利益的新政策。最后,根据对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所制定政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及两岸最新时事政治动态,阐述政策演变所带来的重要启示,以此寄希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统一梦”。
李岳洪[4]2012年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到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对台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在美国对台湾政策的演变问题上,史学界一般倾向于按时间段十分明确的划分出美国政策演变的各个阶段,并探讨各个阶段具体不同的政策以及该政策出台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台湾问题开始牵扯到中美双方,需要追溯到二战之后,尤其是中国内战爆发后,1948年春美国开始考虑将台湾问题从大陆问题分离出去。至此,美国,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以及苏联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中国革命的成功,朝鲜战争的爆发等重大事件,都是造成台湾问题遗留至今的源头所在。1949年中国革命成功前后到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对台湾政策发生的变化,一般认为是经历了一个从“不干涉”、“与沉船拉开距离”到用武力公开“干涉”的转变,两种政策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1950年1月5日杜鲁门发表一项声称尊重中国领土主权完整,遵守《开罗宣言》中所确定的对台湾所持的立场,不干涉中国内政的声明,这作为美国从台湾的“脱身政策”的标志,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两天后第七舰队就接到来自杜鲁门总统的命令,进入台湾海峡,使台湾“中立化”,这一事件则被视为美国向“干涉”台湾政策转变的标志。本文从1948年秋中国内战形势发生变化这一时期开始,对美国的对华政策,尤其是在这一背景下的美国对台政策着手探讨,重点考察美国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到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对台湾政策的重大转变。其中问题的关键是朝鲜战争的爆发是不是美国对台政策的转折点,还是说朝鲜战争为美国提供了一个契机,使美国重新回到延续其固有台湾政策的道路上,或者直接说,是朝鲜战争使干涉台湾的政策从暗处走向了明处。本文正文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一章: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也是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第一章对抗战后期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的对华政策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从“扶蒋反共”到抢救“沉船”再到与“沉船”拉开距离,美国每一步政策的变化都是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共形势变化的结果,也直接影响了美国的台湾政策的制定。本章第叁节对这一时期美国的台湾政策进行系统阐述,这也是美国对台政策由来的起点所在。第二章:新中国成立前后到朝鲜战争爆发前的美国对台政策。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章节。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台政策呈现出来一定的摇摆不定和复杂性。杜鲁门最终发表一个声明,宣称不干涉中国内政,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本文认为这个声明并不一定代表美国政府的真实意图,首先声明本身就为以后可能出现的变数埋下伏笔,其次杜鲁门声明发表之后美国仍然继续对台湾国民党政权的援助,表明美国并未真正从台湾“撒手”,表面看,杜鲁门确实明确表示要从中国脱身,不干涉台湾,但是不公开干涉并不表示放弃台湾。杜鲁门声明的发表是许多原因造成的,除了美国国内激烈的争吵之外,国际层面上,美国担心苏联的介入,并引起中国仇视美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美台双边关系事实上也存在一些矛盾,加之那时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也不具备解放台湾的实力等。第叁章: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美国对台政策,主要是杜鲁门执政时期。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台干涉政策公开化。美国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使得台湾“中立化”,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同时也阻止蒋介石反攻大陆;另外在台湾主权归属问题上,美国的立场明显出现倒退,抛出“台湾主权未定论”。美国这么做主要是出于惧怕和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出于国家安全考虑,美国绝不允许台湾落入共产党之手。同时美国国内兴起的麦卡锡主义,对杜鲁门政府的对华政策进行批评,这也导致主张对共产主义表示强硬的一派取得话语权。最后一部分是余论。在这个部分,作者进一步阐述美国出于战略意义的考虑是没有也不会放弃台湾。因为台湾对于美国具备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意识形态意义,美国会一直与中国大打台湾牌。另外作者还得出了叁个结论,一是政策手段的变化并不代表政策目标的变化;二是在考量美国对台政策的复杂性时,不可忽略美台这组关系,他们之间并不是铁板一块,事实上蒋介石与美国在许多问题上的立场都存在一定的矛盾;叁是关于朝鲜战争是美国对台政策的转折点这个问题上,本文认为与其是转折点,不如说是一个契机,一个美国想要转变酝酿多时的对台政策的契机。在本文的最后,是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最终实现全中国统一提出了叁点展望。
邵鹏鸣[5]2018年在《论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非伪性》文中研究说明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它不仅只影响中美两个国家,而且有很强的溢出效应,会对相关周边国家和世界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国际上又一次掀起了“中国威胁论”,特别是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关于中美关系的“修昔底德陷阱”问题成了各界关心的焦点。基于此,本论文研究的核心目标是中国在2018年到2050年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中美之间到底会不会滑向“修昔底德陷阱”,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好中美关系,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本论文主要采取了层次分析法、利益分析法、历史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和心理分析法等分析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能性,美国历来对华政策中的“修昔底德陷阱”因素,中美“权利”比较及“修昔底德陷阱”的本质,美国制约中国的可能选项和办法,该陷阱对中国经济、政治和对外开放战略的影响以及中国如何应对该陷阱等。本论文研究发现中美“修昔底德陷阱”问题具有非伪性。这并不像很多乐观的分析人士认为的那样--中国在实力方面不能、在意图方面不愿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中美之间不存在对抗和“战争”的可能性。本论文认为中美之间的“修昔底德陷阱”问题主要取决于美国,从美国的对华政策历史和现阶段美国拿捏中国的选项和方法来看,尤其是再加上特朗普总统的个人特点,中美之间很有可能会滑向“修昔底德陷阱”。本论文的研究既有助于把握中美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认清中美滑向“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能性及其本质,也有助于了解全球其他国际事务与中美关系的关联性,因此,这便于中国更好地认识和处理好双方关系,尽可能地避免中美滑向“修昔底德陷阱”及其对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所需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安柳全[6]2017年在《两岸南海政策变迁与维权合作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从全球范围看,世界上存在岛礁主权、海域划分争议问题或两者兼有的区域大体上有十几处,而且这些争端绝大多数是双边争议。南海问题的本质是南沙争端。南沙海域是全世界唯一存在的岛屿主权、海域管辖权、专属经济区及外大陆架划界争端于一体的多边争端海域。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因素交织下影响下,在区域内外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南沙争端逐步演变成为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争端中,涉及面最广、分歧最明显、问题最复杂的一个突出案例。两岸在南海问题上主张相近,利益相通。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关系是"国家尚未统一的政治对立"关系。法理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享有中国海洋主权及海洋权益的唯一国际法主体,享有国际法主体资格,具有以国家权力维护中国海权的唯一资格。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区,台湾拥有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为维权提供了大量直接依据。从宏观角度看,南海问题与台海问题某种程度上有着联动效应,如果台海问题率先解决,则有助于统一后的中国集中精力解决南海问题;同样,南海问题的解决过程反过来也有助于拉近两岸的距离,为两岸解决台海问题加分。因此,南海开发也要照顾到台湾的利益关切,发挥台湾在南海问题中的特殊作用。尽管在现实政治中,两岸南海维权合作将面临无数困难和"不可能",但在民族利益面前,两岸决策层需要高瞻远瞩、集思广益,拿出符合两岸共同意愿的合作框架,选择切实可行的路径进行规划。简单地讲,两岸在南海的合作永远是"1+1>2"。在结构安排上,论文全文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及方法、立题依据、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南海问题与南海海权,界定论文的研究对象。第叁部分为南海问题对两岸的影响,通过对南海问题对大陆、台湾、两岸关系影响的描述,着力点明两岸南海合作维权的原因。第四部分为两岸南海维权的立场及政策演变,通过对历史上中国大陆和台湾维护南海海权的立场及政策演变进行梳理,点明两岸南海维权合作所存在的困局所在。第五部分为制约两岸合作维权的因素,总结归纳制约两岸合作维权的因素。第六部分为推动两岸南海维权合作的对策建议,两岸应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携手合作,秉持循序渐进、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进一步加强两岸民族感情的融合,深化利益联结,力促政治、安全互信的建立,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予以推进,从而在"以合作累积互信,以互信促进合作"的良性循环中共同捍卫南海诸岛的主权,维护中华民族的海洋"祖权",进而服务于我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推动两岸统一大业,发展与南海周边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第七部分为结语,是对全文的总结。重点章节为叁、四、五、六部分。"面海而兴,背海而衰"是世界历史印证了的真理,也是中国历史的真实写照。海权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谁抢占了海洋开发的先机,谁就是强者!现今在中国相关海洋的争端中,无不与世界海洋竞争格局相关。开发海洋、利用海洋是世界的趋势。面对海洋,认识海洋,利用海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孟凡合[7]2006年在《台湾问题的阶段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近代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它不仅影响着我国国内的政治生活,而且在亚洲乃至太平洋地区也是一个不稳定因素。中国在与很多国家进行外交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对方承认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断绝与台湾当局的官方关系。而以民进党陈水扁为首的台独分子却在不断地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台湾主权独立说”、“台湾住民自决论”等相关言论,妄图为台独活动制造所谓理论依据。本文拟就主要从国际法的角度来对台湾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台湾问题的由来与现状。首先分析台湾问题的由来,指出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是外国势力干涉的结果;接着分析台湾问题的现状,台独活动有愈烈之势,但其中国内政性质没有任何变化;同时指出台独活动与外国势力干涉台湾问题的危害性; 第二部分,台独活动及理论依据的违法性。简要介绍台独分子所依仗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台湾地位未定论”、“台湾主权独立说”、“台湾住民自决论”等谬论,这些谬论是台独活动的法律注脚,欺骗人民,危害极大;本部分拟从国际法理论与国际社会实践角度予以深刻批驳其虚伪性; 第叁部分,美国干涉台湾问题法律文件的国际法分析。首先具体阐述美国国内法中对台规定,如《与台湾关系法》等,是美国干涉台湾问题的国内法律依据,接着主要根据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与规则指出其国内法规定是非法、无效的,进而揭露了美国依据这些规定干涉他国内政、违反善意履行国际义务的本质; 第四部分,中国应对之策之国际法分析。首先回顾了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策略思想的演变,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再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丰富以及完善,指出中国政府“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指导方针完全正确,符合国际法; 最后部分,解决台湾问题的几点建议。在中国政府丰富的对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台湾问题特殊情况,根据党的伟大指导方针,认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并着重从政治谈判、经济文化交流、国际外交以及提高综合国力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徐晓倩[8]2010年在《从两次台海危机看大陆对台政策及美台反应》文中研究指明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放弃对台观望的政策,确立了积极介入台湾事务,加紧对华进行战略遏制的政策。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内战中失败,败退台湾以后一直企图借助美国的力量反攻大陆。因此,朝鲜战争结束以后,美、蒋都从各自利益出发,着手加强了军事联盟。在这种形势下,中共领导人提出“武力解放台湾”的政策,并随即发布命令炮击了金门,第一次台海危机爆发。在炮击金门的同时,大陆发动“一江山岛战役”,迫使驻守大陈岛的国民党守军撤回台湾,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浙东诸岛。在第一次台海危机期间,美国说服蒋介石从金门、马祖撤兵,企图策划“划峡而治”,使海峡两岸分裂永久化,遂美蒋间开始产生裂隙。为了缓和第一次台海危机带来的紧张局势,中国政府通过万隆会议等向周边国家解释中国的政策的同时,又主动倡导进行中美大使级会谈。中美大使级会谈尽管暂时缓和了台海紧张局势,但由于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根本对立,会谈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第一次台海危机后,中国领导人重新评估台湾问题,适时地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对此,美、蒋反应冷淡,继续加强了军事勾结。鉴于上述形势,中国政府决定再次炮击金门,以期军事和外交上探测美蒋勾结的程度,和美蒋之间存在的裂隙和矛盾。在第二次台海危机中,中国大陆在“一个中国”的问题上,采取了“援蒋抗美”的政策,与台湾蒋介石集团对美国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政策共同采取了反对的态度。这说明在“一个中国”问题上同为炎黄子孙的海峡两岸的利益是一致的。
姜传超[9]2017年在《两岸关系中的日本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台湾问题作为中国内战的产物,虽然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但是自产生那天起就牵涉了错综复杂的国际因素。之前,我们研究台湾问题里国际因素的影响时,主要把重点放在了美国的介入方面,却忽视了日本因素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介入两岸事务的程度越来越深。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日本政府长期推行“两个中国”政策,帮助台湾当局对抗大陆。但当时的日本并没有完全断绝同中国大陆的联系,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日本仍保持同中国大陆的民间贸易往来。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表明上认同“一个中国”原则,同大陆扩展贸易往来,但暗地里继续保持同台湾当局的官方交流。冷战结束之后,日本政坛整体趋向保守化,在右翼势力的推动下,日本同台湾当局的交流逐渐公开化。特别是日本政府同台湾当局的“军事交流”有了突破性进展,日本更是公开宣布将台湾纳入“周边事态法”的解释范围。日本介入台湾问题有历史、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深入研究其中的原因有助于我们出台更有效的对策方案。日本视中国的崛起为威胁,并且他们认为阻挠中国实现统一是迟滞中国崛起的最有效方法。可以预见,未来日本会在两岸事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毫无疑问,日本的介入给两岸实现和平统一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两岸关系中日本因素的研究,提出更有效的针对措施。这对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朱春红[10]2015年在《毛泽东的“第叁次国共合作”构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台湾问题不仅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内政问题,也涉及到国际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因其双重性而成为难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第叁次国共合作”的构想,旨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毛泽东关于解放台湾的思想,大致经历了从主张以武力方式为主到武力与和平解决并重、再到以和平方式为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丰富发展了“第叁次国共合作”的战略构想。“第叁次国共合作”构想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方面:一是一个中国,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台湾要解放,中国必须统一;二是予台自治,在台湾主权回归祖国的前提下,台湾实行高度自治,大陆不干涉其内部事务;叁是国共合作,努力实现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四是联合美蒋,无论是“联蒋抵美”还是联美抑蒋,其目的都是走和平道路以实现统一;五是着眼长远,台湾可能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不能解放,可以从长商议;六是文功武备,“文”要赢得民心,“武”要以备战促和谈。毛泽东的“第叁次国共合作”构想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指明了合乎时代潮流和人类价值追求的正确方向,使对台工作走向新的发展阶段,直接孕育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基本精神。我们不能因为在毛泽东时代没有通过国共合作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最高目标,而断言“第叁次国共合作构想”已经流产。当前台湾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国共合作本身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影响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参考文献:
[1]. 台湾问题的由来与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演变[D]. 孙少萍. 东北师范大学. 2002
[2]. 海峡两岸关系视角下的《中华杂志》研究[D]. 彭韬.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3]. 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及启示[D]. 巩晶骐. 长安大学. 2016
[4].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到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对台政策研究[D]. 李岳洪. 南京大学. 2012
[5]. 论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非伪性[D]. 邵鹏鸣. 外交学院. 2018
[6]. 两岸南海政策变迁与维权合作问题研究[D]. 安柳全. 海南大学. 2017
[7]. 台湾问题的阶段性研究[D]. 孟凡合. 山东大学. 2006
[8]. 从两次台海危机看大陆对台政策及美台反应[D]. 徐晓倩. 黑龙江大学. 2010
[9]. 两岸关系中的日本因素研究[D]. 姜传超. 苏州大学. 2017
[10]. 毛泽东的“第叁次国共合作”构想研究[D]. 朱春红. 湖南大学. 2015
标签: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论文; 台湾问题论文; 台独论文; 修昔底德陷阱论文; 台湾论文; 日本南海论文; 南海美国论文; 国家统一论文; 南海局势论文; 两岸经济论文; 两岸关系论文; 修昔底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