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培养途径研究_翻译专业论文

德国职业“关键能力”的内涵及培养途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内涵论文,途径论文,关键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9290(2014)0009-0064-04

       德国的以“双元制”为特点的职业教育闻名海外。但由于国情所限,在中国很难做到德国意义上的“校企联合培养”。“关键能力”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是一种跨职业的综合能力。选择德国驻华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现实意义。目前,有5000多家德国企业在中国落户,共有员工20万余人(商务部,2013)。德国驻华的汽车行业每年都吸纳了大量来自各个行业的优秀毕业生。德国企业,特别是汽车等机械行业所要求的“关键能力”的内涵是什么,德国职业“关键能力”的要求与中国毕业生的实际工作生活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为回答上述问题,一方面采取个案分析法,以就职于德国汽车行业的毕业生(德语翻译)为调查对象,对德国职业“关键能力”内涵进行实证性分析;另一方面,就中国毕业生对企业的满意程度进行调研,以此实现双向的互动。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我国普通高校以及高等职业院校应采取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德国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对翻译人员的要求

       德国企业对德语翻译的专业业务水平究竟有什么样的要求?高校在培养翻译人才时,除了要在学术方面有所建树外,在实际应用中究竟欠缺哪些方面?本调研以此为题发放了名为“德国企业对翻译人员的资质需求”问卷。

       调查主要采用定量研究(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助的调研方法。问题共分为四类:翻译人员的业务水平、翻译人员入职后在企业的个人发展、招聘翻译时如何看待有留学背景的求职人员、企业认为高校在培养人才时欠缺的方面。调查对象为新入职1年到2年的毕业生。其所在企业包括华晨宝马、一汽大众、北京奔驰等中德合资企业以及德国独资企业和大型国企等。

       从回收的调查问卷和调研小组对毕业生进行访谈的内容看来,刚入职1年至2年毕业生的工作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德国企业内的翻译人员、行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技术部门专员以及非德国企业但需要与德国保持业务紧密联系的业务人员。

       翻译的业务水平:其中若从事翻译类工作,大多数毕业生均为技术(车间)翻译和陪同翻译(73.68%),鲜有就业初期就能够从事会议口译的工作。过半企业很看重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反而对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要求不高。绝大部分企业认为员工不需要精通英语,仅仅达到熟练或者是能够与外国人交流即可。

       翻译人员的个人发展:翻译人员转岗有利于个人发展,但转岗会有困难,因为翻译人员本身为语言类专业,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若能与高级工程师相处融洽,能代替专业工程师独自处理某些技术问题,可申请转岗。但也有部分受访者期望成为业内的高级口译或同传。76.47%的企业会给员工提供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

       招聘翻译的因素: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应聘者对薪资及福利待遇的要求较高,但企业仍然会优先考虑该类应聘者。这类具有较高薪资待遇的海归人员是指有海外工作经验的人员。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性别问题已不是能否被录用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在当前社会,业务水平和应聘者的个人素质已远远代替了性别,成为了企业在录取员工时首要考虑的因素。

       企业对翻译的较高需求也向高校应如何培养专业素质强、综合水平高的翻译人员提出了要求。本调查问卷显示:机械制造类或重工业等翻译课程和学生抗压能力是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期望。

       在对国内各大招聘网站上德国企业刊登的翻译人员招聘要求做了分析并结合访谈结果,得出了如下结论:

       (1)优先考虑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应聘人员。不需要德国官方的语言能力证书。

       (2)绝大多数招聘信息的要求中均会提到有几万字乃至几十万字的翻译经验,但根据本次的访谈结果看来,招聘人员在对应聘者进行面试时均会忽略此项。

       (3)招聘中要求应聘人员掌握熟练的笔译和口译技巧及翻译能力,但综合素质较高的会议口译员职位几乎没有在德企的翻译人员招聘中出现。根据访谈结果,若需要会议口译及高级翻译,一般由公司内部资深员工或总监的高级助理担任。

       研究结果表明,翻译的业务水平、抗压能力综合素质和海外留学工作背景成为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选人要素。在访谈中,企业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几乎都提到了新入职员工的工作态度问题。他们认为刚毕业的学生普遍眼高手低,他们往往很多道理都懂,却无法体现在行动中。跳槽频繁的原因就在于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准确。此外,企业反复提到了希望高校开设科技德语翻译课程。培养模式为“复合型人才”,如法律和工程学专业相复合的专业为企业所需。除了语言知识和技能外,其他的与劳动力市场相关的、能够有助于取得业绩的知识和能力也是必需的,比如沟通能力、社会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员工对企业满意度调查

       围绕工作能力、薪酬福利、个人发展前景、公司气氛四个方面设置了问卷。调查的对象包括华晨宝马、一汽大众、北京奔驰等中德合资企业、德国独资企业、大型国企。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大多为人事行政类,个别从事技术类工作。

       结果显示:毕业生对于第一份工作的选择比较谨慎,薪资待遇和公司的气氛以及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都是其考虑因素。

       对自己的看法:调查问卷显示三分之二的毕业生认为其现有能力还不足以应付目前的工作,对自己目前的薪资待遇表示满意。大多数人希望可以成为公司的高级翻译或项目负责人。

       对企业的看法:大多数德国汽车制造业公司都会提供与汽车知识相关的专业培训,比如车间生产培训,而这也正是员工所希望的。在大型企业,因从事翻译类工作,企业会提供涉外礼仪及跨文化培训课程。公司内同级员工之间的竞争压力不是很大,受访者表示,团队领导能带领团队成员共同进步成长。扎实的专业素质,优秀的教育背景以及与人为善的交际手段是成为领导人的关键,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良好沟通也是考察公司文化的必备条件。

       二、关键能力的含义

       本项目所研究的对象均为德语专业毕业新入职一年至两年的毕业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倾向;即愿意在企业里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接受来自企业更多的培训,在领导的带领下取得进步;他们表现出很强地融入企业文化的意愿。就调查结果看来,所得出的结论中均有对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即德国职业中所要求的“Schluesselqualifikation关键能力”。

       Beck认为,“关键能力是相当长时间内可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知识、能力、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职业能力就是能够克服职业挑战情境的跨功能、跨职业的资质(资质是更客观的,能力是则表现为个体的属性)。这种能力、观点和态度要超出某学科专业能力和知识之外,并且更持久。资质的目标是职业的灵活性和移动性”。

       德国专家舒尔茨将德国企业对学生提出要求的“关键能力”总结如下表所示:

      

       就高校阶段的学习而言,学习能力既是学生的基本必备条件也是今后继续学习的前提。如果拥有“学习能力”,那么大学阶段应该能够获得知识和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是以每门专业的授课内容为承载而传授给学生的,并且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能够让学生毕业后从事一种可以维持生活,将所学知识用于所从事的工作中。这种视角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社会变化加速的时代是每个专业的必然选择。

       Wierlacher通过对汉堡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毕业生如果在高校里掌握了劳动力市场上越发重视的“人岗配位”,那么他们就要比企业经济学或者法律系的毕业生更受欢迎。这种技能便是:团队中合作的能力,就如同在一个合唱团里,就是“sociability”(社会性),尽可能地做好自己的一部分,表现出诚实可信,觉察到别人的声音,将自己融入整体之中。此外,还包括跨文化能力、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并分析复杂的客观事实;凭借这种观察能力更好地识别和划分文化和人群,区分具有利益驱动的思考和就客观事实而进行的思考;独立地形成自己的论据、从所研究的对象中概括抽象以及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应当通过设定合理的目标,正确权力的使用和让企业成为员工之家,使得员工对企业有强烈的归属感,从而带领新入职的员工共同走向进步。比如,一汽大众很重视企业文化,其企业文化是以总经理直接领导“一汽大众报纸”公开信息为特点的。很多具体的问题、原因、解决方案,特别是一些有关的敏感问题,比如质量标准、信任、尊敬、共同的利益、系统的思考、计划、效率和内容以及责任、企业发展的思考,都会在中德员工中分组讨论,一汽大众的企业文化可以被概括为“我们是一汽大众人”,强调了共同的认同。

       三、“关键能力”的培养

       1.附加方式和一体化方式

       德国有不少教育界人士致力于高等院校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形成的理念、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附加方式和一体化方式”。

       附加方式是指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外,通过额外、附加的讲座、培训、项目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这些附加的活动大多由不直接从事专业教学的机构,如大学的学生咨询部门或者就业指导中心等进行。活动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最多的还是与一般专业能力培养有关的内容,如关于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的讲座和培训,关于计算机技能的培训等。

       所谓“一体化方式”,顾名思义,就是将关键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课的学习相结合,二者融为一体,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关键能力。海尔布隆应用技术大学通过项目支持在机械制造专业进行尝试,在专业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以及展示能力。该项目的主要做法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导向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关键能力的很多方面都会得到锻炼。特别是实践导向学习就是把学习看作一个积极的过程,一个用知识解决周围环境矛盾和问题的过程,并在该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和巩固知识。

       2.进行教学改革

       (1)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基本是独立思考,主动获取和加工信息,设计工作步骤和方式方法,分析并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完成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并通过互帮互学来完成项目工作。

       (2)团队教学的组织方式。德国一改原先的排式教学组织形式为现在的圆桌式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岛”式教学组织形式,包括实习工具(台钳)等的连接。

       (3)教师作用和地位的改变。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技能传授者,而是一个顾问、支持者和咨询专家。教师一般不再总是站在教室的前方宣讲知识,而是站在小组的旁边,随时指导学生。

       (4)产教结合的实训基地。近年来,德国的许多企业改变这种做法,在生产车间中建立了“学习岛”,使教学直接融于生产环境中。有了“学习岛”,既节省了企业开支,也能使学生尽早接触生产实际;教师也可以经常亲临现场,感受企业技术革新的不断变化。

       收稿日期:2014-1-10

标签:;  ;  ;  

德国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培养途径研究_翻译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