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困生是困扰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遇挫折后的惰性和逃避是学困生形成的内部原因,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大环境等是学困生形成的外部原因。对学困生不好的行为习惯与家庭施教过早、忽略思想熏陶、家校不当教育方法、心理障碍等,提出了爱心施教,谅解宽容,促进良好习惯养成,实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借鉴实施赞赏教育的帮扶机制。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转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11-066-01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地、主动活泼的发展,使他们的自信和潜能进一步发挥。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的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据估算,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困生比例均为6% -10%,而农村地区的学困生比例甚至超过20%。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转化策略进行探究。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家庭环境导致学习困难。现在的农村家庭大部分父母进城打工,许多孩子便成了留守儿童。这一代孩子的爷爷、奶奶基本没什么文化,能照顾好孩子的饮食就不错了,至于学习基本没戏。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父母的离异,单亲家庭俞愈来愈多的出现,这类学生从小就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养成了孤僻、任性、说谎、等坏习惯。还有一些边远省市的家长带着孩子到我们这边打工,因各地教学的差异等等,这分学生普遍跟不上这里的学习,导致学习困难。
2.有的家长过度重视孩子学前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思想教育,过早让孩子学习各科科学文化知识,导致孩子对刚上学后的知识新鲜感不足,无法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自以为老师教的内容自己全会,不认真听课,易控制不住做小动作或找同学说话,没有规矩。
3.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于身边的一些负面影响和一些不良影视、网络、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和家庭中的矛盾及父母离异现象,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伤害,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强,注意力涣散,放纵享受,不求上进,脱离集体生活,厌学,弃学等。
二、对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要有爱心。研究表明,学困生大多数在班级中对老师的关心、爱护有着迫切的需求,由于自卑感和自尊心的相互作用,表面上会显得无所谓。有些学困生,父母工作压力大,由爷爷、奶奶长时间带着,缺少父母的爱,出现了任性、暴躁、执拗、逆反性强等特点,也有一部分出现了软弱、沉默、被动、无主见等相反的特点,他们处在没人能管的地步。这需要百倍的爱心和耐心教育他们,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和思想是教育好他们的前提。正视学困生存在的缺点,少一点审查责备的目光,多一点欣赏的热情,引导他们在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中不断努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批改作业时,不用高标准去衡量学困生,而是寻找他们的进步点进行鼓励,然后提出高一个层次的希望,在他们的本子上写上几句肯定、宽容以及激励性质的话,像“你的学习成绩进步了,老师好高兴啊!”“今天的作业写得真好,继续努力下去,你会进步更大”……事实证明,教师关切的话语,期待的眼神,往往会使学习困难生获得最初的自信,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
2.谅解宽容,增加学困生的学习乐趣与信心,“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困生往往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难,自信心不足,容易退缩。大量事实证明,学习困难生的进步是个复杂的过程,他们可望成功,但惰性与自卑,使他们徘徊,错误易于反复。因此,我对那些学习困难学生进步过程中的失败给予最大程度的宽容和谅解,允许他们在前进中出现反复,并给予再进步的机会,从而使他们增强了学习的乐趣与信心。
3.帮助学困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反复强化好习惯,习惯改变,成绩随之改观。学困生大多缺乏规范的习惯,所以班主任在增强他们信心的同时,帮助矫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一是从写字入手,比一比谁的作业规范;二是从作题步骤上要求,帮助认识不认真的危害;三是思维方式上鼓励“求新求异”,对“出风头”、“提无关问题”甚至问偏题怪题的学生不仅不指责,相反大加赞赏,给他们以想象的空间。
4.实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对转化学困生来说,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立体教育的做法是一条良策。在教育转化过程中,如学校、家庭、社会没有密切配合,单靠教师或家人的单独教育效果甚微。所以,我们要把老师、家长以及同班同学等力量都充分运用起来,多管齐下,共同作用。当然,转化学困生是一项比较艰苦的工作,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关注学困生的发展,同时不断探寻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把更多的爱心献给他们,把更多的锻炼机会留给他们,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他们,把赞许的语言送给他们。学困生感受到老师爱他们,帮助、理解、支持他们,就会产生不断进步的勇气,不断沿着正确的轨道转变,早日摘掉学困生的帽子。家长和老师必须帮助学困生认识到学习上的不足,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建立积极的情绪状态,找回学习的乐趣,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进而改善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心理行为问题的确认、评估、干预等,必须考虑学生本人、教师和家庭这三个不同的群体,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包括: 第一,学校成立学困生心理健康教研室,让相关老师及时跟进学困生,经常接触他们,定期与那些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困生见面,不断解决他们出现的诸多问题;第二,教师应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制定出适应其发展的教育目标和结构;第三,转变家长错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态度,促进学困生的健康发展,这样可以预防、减少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三、存在问题的思考
学困生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工作。在长期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我们无法左右社会对学困生的影响。从目前来看,社会对学困生的负面影响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学校也是非常无奈的。如何让社会发挥其应有的正面教育作用,这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从容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
[2]陈琦、刘儒德著《当代教育心理学》.
[3]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
[4]山东师范大学李静《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分析》.
论文作者:覃光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1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1
标签:学困生论文; 学生论文; 家庭论文; 社会论文; 学校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困难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1月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