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学生模式思维的几点思考_数学模型论文

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模型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模型思想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作为一种基本思想,与我们的教学目标、内容密切相关.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模型思想的要求,并且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去.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谈几点思考.

      一、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建模步骤、感知模型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过程明确概括成3个步骤.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教师必须以建模的意识对待和处理教学内容,把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建模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感知模型思想,了解建模步骤,为进行数学建模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1 学校图书室新进了一批图书,要整理这批图书,由图书管理员一个人做要40小时完成.学校计划抽一部分人先做4小时,然后增加2人与他们一起做8小时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具体应先安排多少人工作?

      分析 这是小学中接触过的“工程问题”.在这类问题中,为了简单表示数量关系,通常把全部工作量简单表示为“单位1”.如果一件工作需要n个小时完成,那么平均每小时完成的工作量即工作效率就是

,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若一件工作分几个阶段完成,“各阶段工作量的和=总工作量”.

      本例不仅能较好地体现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复习、理清“工程问题”的概念和关系后,学生列出方程就很方便了.这样,不仅在方法上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而且教师及时指出由于抓住了“各阶段工作量的和=总工作量”这个等量关系,并表示出各阶段的工作量,就得到了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即将实际问题转化成了一个数学问题,只要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就能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初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的内涵,认识到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进而建立数学模型的重要性,有效感知模型思想.

      二、在解题中让学生加深对模型思想的理解

      在初中阶段,解决实际问题的常见数学模型有:方程(组)模型、不等式模型、函数模型、几何模型、统计模型、概率模型等.对于一个实际问题,应建立什么样的数学模型来解决,对于可以建立不同模型的实际问题,又如何选择等,这些都是学生普遍感到比较困惑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典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不同角度出发探索解题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选择模型的经验,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实践数学建模的完整过程,从而加深对建模思想的理解.

      例2 某中学课外活动小组准备围建一个矩形生物苗圃园,其中一边靠墙,另外三边用长为30米的篱笆围成.已知墙长为18米,试设计一种方法,使矩形生物苗圃园的面积为112

.

      分析 这是一道很典型的数学建模问题,我们可按照如下步骤来帮助学生积累建模的经验.从相等关系思考,利用“矩形生物苗圃园的面积为112

”可建立方程模型求解;从不等关系思考,利用“墙长为18米”和“另外三边用长为30米的篱笆围成”可建立不等式模型求解;从变量关系思考,利用“矩形花园的面积”可建立函数模型求解.

      

      建立方程模型解决问题,首先要正确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写出相等关系式来简化题意;其次要把相等关系式转化为能反映全部题意的方程;再者要注意检验方程中未知数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打折、增长率、利息、工程、路程、浓度等问题,大多数都可建立方程模型来解决.

      

      建立不等式模型解决问题,首先要正确分析数量间的不等关系,并写出不等关系式来简化题意;其次要把不等关系式转化为能反映全部题意的不等式;再者要注意检验不等式中未知数的取值是否符合实际问题,即明确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在日常生活中,市场营销、生产决策、统筹安排、核定价格范围等问题,大多数可建立不等式模型加以解决.

      

      建立函数模型解决问题,首先要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并写出含有两个变量的相等关系式;再利用已知条件去探究函数解析式,进而运用有关函数的性质去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计划决策、用料造价、最佳投资、最小成本、方案最优化等问题,常可建立函数模型求解.

      三、在课题学习中让学生积累建立数学模型的经验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某一《课题学习》为方案选择,讨论的两个问题与客观实际的接近程度很高,并且适合综合运用函数的解析式、图象等知识进行分析.因此,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综合性、探究性、趣味性,是检验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积累建模经验的较好素材.

      例3 问题1 怎样选取上网收费方式?

      下表给出A,B,C三种上宽带网的收费方式.

      

      选取哪种方式能节省上网费?

      分析 在方式A、B中,上网时间是影响上网费的变量;在方式C中,上网费是常量.

      

      问题2 怎样租车?

      某学校计划在总费用2300元的限额内,租用汽车送234名学生和6名教师集体外出活动,每辆汽车上至少要有1名教师.现有甲、乙两种大客车,它们的载客量和租金如下表所示.

      

      (1)共需租多少辆汽车?

      (2)给出最节省费用的租车方案.

      分析 (1)可以从乘车人数的角度考虑租多少辆汽车,要注意到以下要求:①要保证240名师生都有车坐;②要使每辆汽车上至少要有1名教师.根据①可知,汽车总数不能小于6;根据②可知,汽车总数不能大于6,综合起来可知汽车总数为6,建立不等式模型即可解决该问题.

      (2)租车费用与所租车的种类有关.可以看出,当汽车总数a确定后,在满足各项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少地租用甲种客车可以节省费用,建立函数模型即可解决该问题.本例通过“实际问题—数学建模—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经历了问题的产生、探究、发展的全过程,充分渗透了数学建模思想.通过问题研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意识与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积累了建立数学模型的经验.

      四、在实际应用中提升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水平

      为了提升学生的建模水平,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际问题,编写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的数学建模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提升建模的水平.

      例4 (绵阳市2013年)“低碳生活,绿色出行”,自行车正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交通工具.某运动商城的自行车销售量自2013年起逐月增加,据统计,该商城1月份销售自行车64辆,3月份销售了100辆.

      (1)若该商城前4个月的自行车销量的月平均增长率相同,问该商城4月份卖出多少辆自行车?

      (2)考虑到自行车需求不断增加,该商城准备投入3万元再购进一批两种规格的自行车,已知A型车的进价为500元/辆,售价为700元/辆,B型车进价为1000元/辆,售价为1300元/辆,根据销售经验,A型车不少于B型车的2倍,但不超过B型车的2.8倍.假设所进车辆全部售完,为使利润最大,该商城应如何进货?

      分析 (1)是增长率问题,设前4个月自行车销量的月平均增长率为x,建立方程模型:

来解决.

      (2)设进B型车x辆,则进A型车

辆.

      根据题意,建立不等式模型:

      

      可确定x的取值范围是12.5≤x≤15.

      再建立函数模型:

      销售利润

(1300-1000)x.

      根据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可得当x=13时,销售利润W有最大值.所以该商城应进入A型车34辆,B型车13辆.

      数学建模具有难度大,涉及面广,形式灵活,对师生要求高等特点;数学建模的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因此,要加强数学建模实际应用的研究和教学,并长期坚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水平.

标签:;  ;  

关于培养学生模式思维的几点思考_数学模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