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神经科
【摘 要】目的:研讨脑梗死急性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共计8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是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均下降明显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梗死;急性期;抑郁状态;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脑梗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由于脑血管缺血所导致[1],其主要致病机理表现为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在脑动脉处堵塞血管,导致脑血管缺血,致使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2]。急性期脑梗死后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通常表现为意志消沉、抵抗治疗、情绪低落、悲观厌世以及对周围环境缺乏兴趣[3]等。患者一旦出现急性期脑梗死后抑郁状态,极易导致并发症的出现,包括失语、感觉异常、偏瘫[4]等,为了使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得到更好的护理,避免发生抑郁状况,本文特研究了脑梗死急性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效果,观察发现,其临床效果显著,现将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共计80例,其中男患者42例,女患者38例。80例患者经过临床检查,均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期脑梗死;排除影响实验效果的各类疾病史;所有患者均无其他疾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8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有男患者22例,女患者18例,年龄在54-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2 10.0)岁,住院时间在7-98小时之间,平均住院时间为(47.2 10.0)小时;对照组有男患者20例,女患者20例,年龄在55-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2 10.1)岁,住院时间在8-96小时之间,平均住院时间为(47.6 9.9)小时。综上所述,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性别、年龄、患病史、住院时间等信息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文所研究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方案如下: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均采用常规护理,其主要护理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住院宣教。在患者入院时,为患者讲解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医疗设施的使用方法,使患者了解住院环境,并与其主治医师进行沟通;(2)治疗宣教。在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及时的向患者讲解相关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使患者了解相关疾病;(3)资料采集。指导患者认真、准确的完成各项指标的检查,并及时将患者的各项资料做以记录。
观察组的4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其主要护理内容如下:(1)讲解疾病。在患者取得CT片后,耐心的为患者讲解急性期脑梗死的治病原因、患者病情、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等,使患者能够了解所患疾病,并以正确的态度认识该疾病;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讲解成功案例,努力减轻患者的焦虑及恐惧心理。(2)沟通与交流。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病人所需,尽力满足患者的一切要求;告知患者家属常与患者进行交流;为患者播放轻音乐,缓解压力的同时能够保持良好的情绪。(3)支持性心理治疗:对于病人诉说的症状耐心倾听,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如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预后等,尽可能让患者宣泄情绪,引导诉说,并给予安慰、鼓励等措施,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4)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患者做适合自己的简单的康复训练,保证患者的身体机能。
1.3 评价标准
所有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均采用HAMD评分表对其护理干预前与护理干预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分,其评定标准为正常、轻度抑郁、中度抑郁和重度抑郁,对应的分值分别是小于7分、7-17分、18-24分以及大于24分。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HAMD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由下表可知,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护理干预前与护理干预后,其HAMD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急性期脑梗死的患病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病急且病情重,其临床体征为运动、言语以及感觉异常[5],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大多数患者由于不能接受这种突然出现的症状,极易产生各类心理问题,包括极度紧张、极度悲观、焦虑、抑郁、生无可恋[6]等,急性期脑梗死后抑郁是目前临床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也是影响治疗效果最为严重的。
本文针对急性期脑梗死后抑郁做出相关研究,在护理模式上做出了改变,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心理护理,研究发现,脑梗死急性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效果显著,HAMD评分显示,采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患者HAMD评分下降程度高于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综上所述,脑梗死急性期护理干预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琳.脑梗死后抑郁状态早期护理干预效果[J].吉林医学,2012,33(2):388-389.
[2]赵小兰.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4,35(20):4604.
[3]朱国琴.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抑郁的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8):70-71.
[4]杜芳.中医情志护理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5,37(5):773-775.
[5]王丽.脑卒中后便秘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D].2013.
[6]王婷.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负性心理、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8):162-165.
论文作者:谢丽斓,李赛玉,徐燕金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2
标签:患者论文; 脑梗死论文; 抑郁论文; 急性期论文; 评分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