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父慈母”型家庭教育的弊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严父慈母论文,弊病论文,家庭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人的健康人格,要求家长具有21世纪所需要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方式。然而,我国的不少家庭仍然奉行小农经济时代“严父慈母”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这不但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教育观念相悖,而且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甚至还会阻碍孩子的个性发展。
“严父慈母”型家庭教育的弊病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会造成孩子对父亲的疏远及对父亲教育的拒绝,导致父亲教育权力丧失或削弱及母亲教育权力过大,形成家庭教育中父母教育的不均衡。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他们的社会角色由各自所拥有的生理的、心理的性别角色所决定,也由他们的文化程度、职业和社会地位所决定。在促进孩子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角色对孩子个性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个体的社会化都发生着不可相互替代的作用。弗洛姆认为,母爱能够使儿童学会爱和关心,是儿童情感发展的基础,而父爱则有利于儿童在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一个人如果经历这两种类型的爱,他就会把人类经验的这些方面吸收到自己的个性中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和母亲这两种角色应当相互补充,共同承担起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责任,缺失或削弱了任何一方的爱,都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缺乏母爱的是有缺陷的儿童,失去母爱会使孩子心理发展受到阻碍;没有父亲的存在,会使母爱向溺爱发展,同样影响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不健全家庭的不幸就在于缺乏这样天然和谐的正常的爱和教育。”“严父慈母”型的家庭由于父亲过分严厉,使孩子对父亲产生恐惧感,在情感上对父亲疏远和排斥,父爱在实际上不能发挥教育作用。父爱在实际上的缺失,使母爱偏向溺爱,影响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
二、父亲对孩子经常性的贬低与训斥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懦弱、对他人怀有敌意等不良个性;母亲的过分溺爱和保护,妨碍儿童独立性与自信心的形成。
弗洛姆说:“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纪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父爱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当青少年随着自身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向往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生活知识和经验、认识社会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发展人格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时候,父亲对青少年社会化所产生的作用,往往比母亲的更为强大。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如果能够经常得到父亲的肯定和鼓励,就能够不断发展独立、自信、果断、坚强、敢于冒险、敢于进取、富有创造性和责任感等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个性品质。尤其对于男孩来说,父亲在其眼中是自己崇拜的偶像和权威,他们常常不自觉地把父亲当做自己的榜样。父亲的教养态度对孩子个性的形成具有更大的影响。父亲的呵斥、打骂,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恐惧与紧张。母亲的溺爱又进一步加重了孩子心理上对大人的依赖与遇事时的易于畏缩。在母亲的极力呵护下,孩子的独立、坚强、自信等品质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她们的过分关心剥夺了孩子自身成长的能力。有人将这种爱称之为“母子脆弱症”。生活在这种氛围中的孩子,性格孤僻、自卑,根本无法适应激烈竞争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三、影响孩子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均衡,不利于他们的智力发展。
对孩子来说,在“家庭社会化”中,母亲是社会的第一个代表,她首先促进了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戈林克夫和艾姆斯的专题调查得出这样的数据:母亲每天接触婴儿的时间为8.33小时,父亲为3.16小时。母亲为婴幼儿提供最多的语音刺激,与之“交流表达”的机会最多最丰富,她最有力地指导和促进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没有母亲,即使父亲健在,也常使孩子的语言发展受阻。母亲的爱促进了青少年感性思维的发展,而父亲的爱是理性思维的催化剂。据沙格等人的研究证实,父亲若能较多地参与和婴儿的“交往”,那么,能日益提高婴儿的认知技能,正是由于父亲性格、智力的一些特点,因而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可以从父亲那里获得更多的知识、自信心、想象力和创造意识。由于父亲常常引导孩子在社会活动中更广泛地接触客观世界,这对培养和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及兴趣爱好具有积极作用。由此可见,母爱与父爱都会对儿童的智力产生影响,缺乏任何一方都是不利的。如果仅仅因为要维持“严父”的威严而使父爱淡出,那么对于孩子的伤害将是不可挽回的。
四、父亲角色与母亲角色在教育中的失衡不利于孩子胜任自己的性别角色,并影响他们对社会的适应。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们最多的是从双亲身上学到有关两性角色的知识。如果父亲提供的榜样是严格而宽容,理智而又富于感情,而母亲也是刚柔相济,那么孩子长大后形成的是双性化的健康人格。但如果父亲提供的是简单、粗暴、情绪化和缺少控制力的榜样,男孩可能会表现出过分认同父亲角色,极端粗暴、情绪化,或者由于对父亲厌恶,因而缺乏对男性角色的认同感和男性特征,变得软弱,发展出女性化的个性与行为。父亲提供的男性角色还会影响女孩长大后对恋爱对象的选择,她们不是选择性格与父亲完全相似的,就是选择性格与父亲完全不同的男性为伴侣。在家庭中,父亲支配、母亲依顺的家庭互动方式也会对孩子的个性形成及未来的婚姻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五、父母在教育孩子态度上的不一致,削弱了家庭教育的整体效果,有可能使孩子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和两面性格。
“严父慈母”最大的弊端还在于它会造成父母教育态度的不一致。有些母亲平时对孩子十分溺爱,但又时常拿出父亲的权威来恐吓孩子。父亲一旦“狂风暴雨”似的管教起来,母亲又马上出来干涉。父母这种矛盾的管教态度和管教行为,往往使孩子在自我概念上发生混乱。他们有时会拿母亲的关爱不当回事,有时又怨恨母亲对自己的“出卖”;他们有时会畏惧父亲,憎恶父亲,同时也会轻视父亲;常常会为了逃避情感和皮肉之苦,学会掩饰自己,让自己表现得很温顺,性格表现为两面的特点。这种处于父母态度分歧之下的子女,会随着自身的成长,对父母和自我都抱有强烈的厌恶感,而且到了青春期,他们的异性交往也不美满。
任何一个完整的家庭都是由父亲和母亲共同构筑的。任何一方在影响作用上的缺乏对于青少年来讲都是不利的。正确的家庭教育是父母都要严中有慈,慈中有严,严慈相济。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已经步入21世纪,在家庭教育上我们应当彻底清除残存在人们头脑中的几千年的封建观念,帮助家长们摆脱传统的“严父慈母”型家庭教育模式的束缚,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子女。这不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每个家庭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对未来人才的需要。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父母要认识各自在家庭中的不同社会角色及其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的不同特点,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
2.父亲要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做到经常与孩子交谈。父亲对孩子的关心和鼓励,会使孩子感受到父亲的刚强与温情、理性与情感的统一,有利于形成完善的个性品质。
3.母亲在教育孩子时要增强理性,注意不断培养孩子生活的独立性,避免对孩子的溺爱。
4.父母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上应当协调一致。在产生矛盾或发生冲突时,应当及时解决,避免将分歧转嫁给孩子,使孩子无所适从。父母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在教育孩子的责任上不相互推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