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白帝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01)
摘要:建筑行业已经在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在建筑物不断增多的问题上,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造成了土地紧张的问题,还有高楼建筑不断出现,对于建筑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针对这些问题,出现了逆作法施工技术,也有效的解决了建筑的安全性和实用性问题,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深入且细致的讨论了建筑施工技术的要求及施工技术的如何控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钢筋;裂缝控制
前言
我国高层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和壮大,施工技术的不断升级。但是,由于我国现有高层建筑施工理论和技术还不成熟,国家必须加大力度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理论,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研讨和分析,结合我国现有的实践经验,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标准,并呼吁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律规范,对高层建筑工程进行科学地、规范地管理,使我国高层建筑行业逐步迈入崭新的阶段。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做如下讨论。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某市某商品住宅楼,共19层楼,1~5层为网点,地下一层为车库设备层。1~5层为餐饮、娱乐和商场等营业性建筑。
1.1施工整体流程控制
施工总体流程属于施工流程的最高层次,反映的是高层建筑工程中各单位工程之间的施工流水关系。是高层施工工程项目的管理核心,是实现与技术的结合关键。掌握它可以对工程的劳动力配置、构建、机械设备、需用工时与施工方法的周密研究部署安排。
1.2施工流水控制
施工流水段划分应围绕高层建筑的主要结构——塔楼进行,可以划分为主体核心区、主体外围区、主体以外区域等三大区域。主体以外区域可以视工程规模大小,根据施工组织需要再进一步细分。塔楼与其它区域的关系因施工阶段不同而繁简不一。在地下结构施工阶段,塔楼与其它区域通过地下室紧密相连,相互关系比较复杂,流水施工方式变化比较多,采用不同的流水施工方式,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因此高层建筑施工总体流程的研究重点在地下结构施工阶段。在地下结构施工阶段,高层建筑施工总体流程有平行施工、依次施工和流水施工三种基本方式。三种流水施工方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超高层建筑施工特点进行合理选择。本工程为缩短建设工期,尽快回收,施工采用了塔楼先行的依次施工流水方式。
2施工技术要求
2.1由于混凝土用量大,施工周期长,气候及工作条件的影响因素多,有时会发生混凝土强度离散性大,甚至不合格,制约好混凝土强度,应做好以下工作
(1)配合比的选定工程开工前,一般均要按设计要求配制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并到法定试验机构做级配试验,待级配报告出来后,根据级配做配合比试验(实验室配比),在实际施工时照此执行。但问题就在于级配与现场施工过程中是否相符,故尚需进行试验试配调整和现场砂石实际含水率调整方能确定砼的配合比。有资料统计显示,若因砂的含水率增多,砂率下降2%~3%,混凝土强度将下降15%~20%,而水泥数量的影响为5%~20%,石子及砂土的级配影响为5%~20%;水灰比影响为多增1%,强度降低5%~10%,故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制约,严格执行初步配合比计算和基准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
(2)严格养护制度,用泵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不仅能缩短施工周期,而且能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但在某些工程上的使用数据,在配比、原材料、振捣制约严格的情况下,仍出现混凝土强度不足。浅析其理由,多为抢工期、养护时间严重不足。对浇筑量大的大体积混凝土应有养护案例,养护开始至养护结束应有人负责,主观意识上要对养护有足够的认识。养护案例中应以人员、水源、昼夜、养护时间要求,覆盖多方面进行考虑采取措施,同时注意根据规定不同水泥品种和砼的要求确定养护时间,对于大体积砼的养护应根据气候条件按施工技术案例采取控温措施,不漏主要关键细节。另外也要加强养护期的督查。
(3)加强混凝土强度,混凝土强度应分批进行检验评定。一个验收批的混凝土应由强度等级相同、龄期相同以及生产工艺条件和配比基本相同的混凝土组成。
2.2钢筋
(1)平台楼板、筒体墙等钢筋网的绑扎。两行钢筋的相交点应每点扎牢,中间部分每隔一根互成梅花形扎牢;双向主筋的钢筋网,则需全部钢筋的相交点扎牢,绑扎时应注意相邻绑扎点的铁丝要成“八”字形,以免网井歪斜变形。板上下排钢筋之间应放置“凸”“丌”形Φ12撑筋,以保证双排钢筋间距。正确筒简体的钢筋采用“∽”箍加混凝土垫块。柱用带铅丝的混凝土垫块,梁板用混凝土垫块来控制混凝土保护层。
(2)柱或梁中的箍筋应与主筋垂直,箍筋转角与纵向钢筋支叉点均应扎牢,箍筋与纵向钢筋的支叉点可呈梅花或交错扎牢,以防骨架歪斜;箍筋接头在梁中沿纵向交错布置在两根架立筋上,在柱中沿竖方向交错布置并在箍筋与柱角竖向钢筋的交接点上。
(3)悬臂板和排口的上部钢筋应位置正确,以防止雨蓬板和挑沿板表面出现裂缝,雨蓬及挑沿的上部钢撑起固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模板工程,本工程柱子共5种规格,采用角铁框九夹板面板的定型模板,弧形梁为50mm厚木底板和钢制定型侧板。其他梁、平台则用50mm厚木板及九夹板,支撑系统采用门架式多功能脚手架。模板和支撑在安装过程中,必须设置足够的临时固定设施,以防倾覆,撑杆要垂直,搭头要牢固密缝,不漏浆,不爆模,不变形。电梯井内模采用筒模,井架固定,拆卸模板用神仙葫芦起吊模板,外模则采用定型专用片型大模,并用对拉螺栓控制位置及断面尺寸。
3施工技术控制
3.1裂缝的控制
裂缝分为运动、不稳定、稳定、闭合、愈合等几大类型。虽说骨料内部凝固时产生的微观裂缝是不可避免的,但从质量角度考虑,我们应该尽可能减少裂缝的产生。由于高层建筑混凝土强度普遍较高、混凝土量较大、且带有地下室,所以裂缝产生的可能性比一般建筑更大。下面主要叙述有关对裂缝的“放”、“抗”相关措施。所谓“放”,就是结构完全处于自由变形无约束状态下,有足够变形余地时所采取的措施;所谓“抗”,就是处于约束状态下的结构,在没有足够的变形余地时,为防止裂缝所采取的措施。“放”、“抗”相结合的措施,在混凝土裂缝预防中,对新浇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尤为重要。
3.2控制措施
为使早期尽可能减少收缩,要控制好构件的湿润养护,避免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产生较大收缩的同时,受到内部约束而易开裂。大体积混凝土,应着重在控制砂的温升,延缓砂的降温速率,减少砂的收缩,提高砼的极限拉伸值,改善约束和完善构造设计等方面采取措施。如选用中低水化热的水泥,充分利用砼的后期强度,掺加减水剂粉煤灰等,选择良好级配的粗细骨料,控制砼的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埋设散热孔、通水排热,避免水化热高峰的集中出现;同时在养护过程中对表面、中间、底部温度进行跟踪监测。对混凝土浇筑后的内部最高温度与气温温差宜控制在25℃以内,否则会因温差过大产生混凝土裂缝。
3.3全现浇框架结构施工技术
全现浇框架结构施工是框架结构中应用最早且较为普通的一种施工方法。具有结构整体性好、抗震能力强、用钢量较少等优点。
(1)钢筋工程
全现浇框架结构的钢筋工程施工是混凝土工程中重要的施工过程。除采用一般传统的搭接绑扎和手工电弧焊的方法以外,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竖向大直径的钢筋连接必须采用更好的方式方法以满足需要。目前已推广应用电渣压力焊、气压焊以及钢筋机械连接等新技术方法。
(2)混凝土工程
高层建筑混凝土的施工,除应按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确保施工质量外,重点是如何选择混凝土的垂直运输方法。我国高层建筑施工中,常用塔式起重机、快速提升斗和混凝土泵等设备。采用塔式起重机加吊斗的方法,使用比较普遍;快速提升斗加塔架。附着于建筑物结构上,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但需要解决水平运输和浇筑问题;泵送混凝土是混凝土在泵的压力推动下,沿管道输送混凝土,一次完成水平、垂直运输。同时配以布料设备进行浇筑混凝土,具有效率高,费用低等特点。
(3)混凝土的强度控制
高层建筑由于混凝土用量大,施工周期长,气候及工作条件的影响因素多,有时会发生混凝土强度离散性大,甚至不合格,控制好混凝土强度,应做好以下工作:
配合比的选定
工程开工前,一般均要按设计要求配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并到法定试验机构做级配试验,待级配报告出来后,根据级配做配合比试验(实验室配比),在实际施工时照此执行。但问题就在于级配与现场施工过程中是否相符,故尚需进行试验试配调整和现场砂石实际含水率调整方能确定砂的配合比。有资料统计显示,若因砂的含水率增多,砂率下降2%~3%,混凝土强度将下降15%~20%,而水泥数量的影响为5%~20%,石子及砂土的级配影响为5%~20%;水灰比影响为多增1%,强度降低5%~10%,故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严格执行初步配合比计算和基准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
b.严格养护制度
高层建筑多采用泵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不仅能缩短施工周期,而且能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但在某些工程上的使用表明,在配比、原材料、振捣控制严格的情况下,仍出现混凝土强度不足。
c.加强混凝土强度评定
一个验收批的混凝土应由强度等级相同、龄期相同以及生产工艺条件和配比基本相同的混凝土组成。试块的制作应在浇筑地点随机抽取,不能弄虚作假,保证试块的真实性。
4结语
根据本工程的施工技术要求,不断地完善施工技术方案,使施工技术真正的在该工程施工中起到作用。我们应该大力推广施工技术的应用,同时在现有基础上要对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如此才可以使工程质量得到提高,带给建筑业更大的好处。
参考文献:
[1]汤瑞兴.高层建筑逆作法施工技术的应用[J].建筑工程,2014(09)
[2]钱帅.浅析逆作法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中华民居,2014(10)
论文作者:牛振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建材装饰》2016年3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4
标签:混凝土论文; 强度论文; 钢筋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裂缝论文; 工程论文; 高层论文; 《建筑建材装饰》2016年3月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