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高效性论文_叶梅

少教多学——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高效性论文_叶梅

叶梅(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北城力高学校 安徽 合肥 230000)

内容摘要:针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枯燥乏味的特点,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高效性,全国各地掀起了“少教多学”课堂模式的热潮。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这种教学关系甚至曾被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教育教学规律。客观地说,先教后学并非毫无道理,但它留下了一系列它自身无法根治的痼疾:“教”支配控制着“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教师越教越多,学生越学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怎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潜能,提高语文课堂的高效性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 少教 多学 高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4-190-01

教学的生命在课堂。一堂课上得好不好,最终要看学生的接受率高不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没有得到增强。因此,智慧的课堂并不是单一的“我讲你听”,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在教学当中,每个老师都希望还课堂给学生,但在关键时刻,总是恨不能手把手的全部搬给学生,这样一来,不仅老师累,学生还学的云里雾里。“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只有学生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有限的时间里就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选优化教学内容

一般人都认为教和学成正比例,学生要多学,教师就必须多教。其实课堂上教的内容越多,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学的越多,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能够被学生接受、掌握、消化,这才是高效率的课堂。有位学者提出:“我们少教一点,学生就能多学一点” ,并不是天方夜谭。少教多学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实行。少教不等于你不教,多学也不是指给学生自学的时间越长越好。但如果教师从课堂的教学内容上下功夫的话,这些都不是问题了。选择合适和适量的教学内容,对提高课堂效率十分关键。要做到教学内容精选优化,教师就必须在备课时多下功夫。想要辛苦的备课得到等值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我们不但要熟悉大纲、读透教材,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只有了解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方法、思维习惯以及对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熟悉程度,教学才有依据,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灵活取舍,做到教学内容精选优化。

二、精简用活教学环节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设计的环节内容要既能让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独立完成,又能让学生有广泛的思考空间。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设计的教学环节应考虑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充分的显示与发展。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在学生已掌握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发展水平,使其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才是好的教学。诚然,在教学环节中,我们并不一定要按照程序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去选择在本节课中的有效环节,但教学环节一定要精简而且要用活,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是要通过教师的工作使学生爱学、会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环节中,对于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教师做到了心中有底,但并不替代学生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不断地去思考、摸索,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演示中一起思考解决问题。当学生碰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才适时地引导他们。这样不但问题解决了,而且让学生学会了在不断地尝试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不但参与学,也参与教,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求知和展示的舞台。

三、精实有效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精实有效,为学生的发展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从而让学生学得更多。有学者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已成为世界教育领域的共识。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叶圣陶先生也说:“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这些真知灼见对于我们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具有很深刻的启示。

我们衡量一节课效率的高低,不能只看教师讲解了多少内容,学生记了多少笔记,做了多少练习,而要看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多少,学习活动是否精实有效。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无论学校的教学大纲编得多么完善,学生在毕业以后必然会遇到他们不熟悉的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新技术。那时候他们将不得不独立的迅速地弄懂这些东西并掌握它。只有具有一定品质,有较高发展水平的人才能更好地应付这种情况。” 因此,在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学,他们才会在学习探索中、质疑解难中,逐步成长为“具有一定品质,有较高水平的人”,才能符合新时期对学生教育的要求。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要勇于探索,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阅读(教科书)和学会思考(提问和质疑)。这是教的着力点,是实现少教多学和“教是为了不教”的关键和前提。我们教师可以根据学科性质、教材特点和学生基础,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要相信学生独立学习的潜能,不断地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还给学生;坚持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鼓励和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帮助、相互沟通、相互质疑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努力提高课堂的高效性,真正实现少教多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海平.“少教多学”教育政策的内涵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0.

[2]陈曦.“少教多学”——新加坡教育改革新视角[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

[3]《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1995

[4]程法龙,教有妙招:中小学教师育人技巧150例,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5]《陶行知教育名篇》.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6][苏联]赞可夫:《论教学论研究的对象与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8]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出自《老子?道德经》

论文作者:叶梅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4月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0

标签:;  ;  ;  ;  ;  ;  ;  ;  

少教多学——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高效性论文_叶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