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厦门特区持续发展战略和发展新模式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厦门论文,发展战略论文,新模式论文,特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厦门特区持续发展战略
厦门已初步建设成一座现代化开放型、以工业为主、兼有旅游、商业、房地产综合性的城市。实践证明,中央建设厦门等经济特区的伟大战略是完全正确的。建设经济特区,史无前例,难免产生一些缺点和问题,只要我们认真对待,努力克服,厦门等特区一定能在新的历史阶段再展雄风。
世界银行曾做过一个测算,把生产效率算成一个综合指数来对比,情况如下:美国100,日本95,新加坡60,台湾35,香港33,韩国30,深圳28,上海26,厦门23,珠海20。统计数字反映出厦门在加强国际国内竞争能力方面还要下大功夫,否则,外商是很不愿意到效益低下的地区或企业投资的。因此,我们认为,厦门新的历史时期的战略任务是:抓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搞好对外开放,从政治角度,从长远战略眼光来考虑厦门的发展前途,让厦门真正“特”起来,或多“特”一点,应给厦门以更多的自主权或最大的自主权,创造一个最有利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要扎扎实实抓好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在突出骨干企业的同时,抓好一批中小企业。要抓好人才培训和人才引进,从内地、港澳台或国外吸收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来厦门工作。
战略任务和战略思想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建议,首先要把厦门市经济发展放到战略全局考虑,使投资者更有钱可赚,有利可盈,投资回报率高;要实行政企分开,给企业以充分的自主权,但又要政企合作,对国有企业以支持、引导、保护、服务和监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充分利用港澳台的有利条件,密切与之关系,真正做到互利互补,互促共荣:要发扬求实精神,在改革与开放、创汇和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给全国做出榜样;建议充分利用厦门现有旅游设施,多举办一些国际、国内的学术、技术、经济、贸易等专题讨论会,或经济贸易活动,做到万商云集,百业兴旺。
二、厦门特区发展新模式
研究厦门特区发展新阶段问题,在理论上要有突破,在观念上要有更新。我们认为,要从“两制”到“一制两体”来考虑问题。这里说的“一制”,是指“一国两制”中的主体——社会主义制度;这里说的“两体”是指在一种社会主义制度下,对外开放的体制要有两种体制模式。因此,对外开放理论要发展,要从单一层次的开放理论,发展为多层次的开放理论,即梯度开放理论。从这个理论出发,在对外经济关系上要实行两种体制模式,即开放的体制模式和完全开放的体制模式。目前,厦门特区已具备从开放的体制模式过渡为完全开放的体制模式,即要实施关税减免和货物、人员、船舶,资金进出相对自由等基本政策。我国的五个经济特区,也是各具特色。厦门经济特区的特殊条件,决定厦门特区是经济国际化的特区模式,即市场体系国际化,企业经营国际化,商品标准国际化,城市功能国际化。这种特区模式,既能增加特区的竞争能力和吸引能力,也能为将来我国实现“一国两制”,探索经济管理和协调工作的新经验创造条件。
围绕“一制两体”的构想,就厦门经济特区发展新历史阶段问题,试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1、厦门经济特区的开拓奠基阶段的任务已基本完成。目前已经进入开拓发展的新阶段。
2、厦门经济特区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目标应是:增加经济总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实力、竞争力和吸引力,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包括自借外资兴办企业,同时积极发展内联企业,提高经济外向度。
3、厦门经济特区在目标上要体现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要符合国际惯例,反映世界经济特区的一般模式相主要特征,进一步显示厦门政策优势,提高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二是要切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特征,突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三是要立足区位优势,抓住对台工作优势,成为亚太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联结点。
4、在目标形态上,要确实把厦门建成以转口贸易为主,出口加工业发达,第三产业繁荣,经济运行机制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精神文明水平较高的多功能、综合型的经济特区。所谓“多功能”,就是要达到类似于香港、新加坡的三大功能:一是自由口岸功能,允许船只自由进出,以此带动中转贸易,海上补给、保税仓储,船舶修理等相关产业发展;二是出口加工功能,吸引外资发展加工装配产业,带动临港工业发展;三是特别关税区功能,免征进口关税,形成港区商品价格低廉优势,带动国际购物、国际贸易和国际旅游业发展。这些功能有机结合整体运行,推动商业、金融业、科技、信息业的国际化、现代化发展。所谓“综合型”,就是要把厦门建成集自由贸易区、自由工业区、自由金融区、自由旅游区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方位、高开放度的经济特区。
5、实现厦门特区发展新阶段战略目标的关键措施,是完善软件投资环境、提高特区对外资的吸引力。所谓软件投资环境,包括降低人力成本,提高职工素质,尤其是提高企业领导的素质,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培养一支高效、廉洁的特区干部队伍、使厦门特区成为“廉政的窗口”和“法制的窗口”。
6、厦门特区能不能进一步搞好开放,关键在于理顺厦门特区同国内市场、境外市场、国际市场的关系。办法是调整“一线”和“二线”的管理功能,实行完全开放的体制模式。出于稳妥的考虑,可以分步实施。
7、厦门特区能不能进一步“特”起来,或多“特”一点,关键在调整国家宏观调节“大笼子”与厦门特区宏观调节“小笼子”的关系,划分两个“笼子”的宏观管理范围。国家宏观调节“大笼子’,在经济上管厦门特区四条:①信贷资金实行切块给厦门特区,实行存贷挂钩,自负信贷资金平衡的管理体制;②出口港澳的鲜活商品,有许可证的,切块给厦门特区,将来改为招标办法,换汇成本低的优先出口。③出口商品有配额的,切块给厦门特区;④进口替代商品引进投资项目和内销比例,要报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财政和外汇,实行厦门特区自负平衡的管理体制,内债、外债由厦门特区自己负责,自借自还。过几年待厦门特区经济实力增强了,再核定向国家上交财政和外汇的任务。
8、厦门特区靠近港澳,邻近台湾,具有得天独厚的开放优势。要处理好同香港的关系,要互利互补,携手合作,提倡行业对话,协调发展,共同繁荣;要联合香港进入国际市场:要联合香港开发闽南三角地区,转而引进外资。厦门特区能吸引多少外资,这是发展特区经济的核心问题。当然,光有资金还不行,更重要的是人才。如日本50年代的倍增计划、靠的是人才;美国发展高科技,靠的也是人才,他们从国外吸引了十几万人才。因此,厦门特区必须培训人才,从国内外广招人才。有了资金与人才,抓好几个主要投资项目,带动发展一大批中小企业,同时要大力开发创汇产业。有人说,厦门特区将成为亚洲的第五条龙,我们看,条件是优越的。至于能不能为到,关键就在厦门特区是否实行全开放的体制模式,是否实行经济国际化的特区模式,是不是实行完全的开放和真正“特”起来的政策。
至于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发展,在推进新一轮创业中应集中力量,尽快形成以下建设轮廊:
1、建成国际性转口贸易大门岸。厦门扼台湾海峡之要冲,深水岸线长,而且海港、空港齐备,是太平洋两岸许多国际航线的必经之处,是通往台湾和港澳地区、东南亚和东北亚各国的重要通道,历史上就是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发展转口贸易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和港口条件。因此,要大力把厦门建成太平洋两岸新兴的国际转口贸易大口岸。
2、建成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厦门历史上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要尽量使厦门逐渐起到香港那样的大辐射面的集散功能,成为我国东南地区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
3、建成现代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密集区。发展现代出口加工装配和高新技术产业,全方位地实现与国际产业接轨,促进产业外向化、国际化、现代化,形成现代产生营销体系,逐步成为闽东南地区现代产业带的“龙头”。
4、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超前实行区。尽快使厦门实现经济运行机制与国际市场在三个方面的接轨:一是金融接轨,加入现代国际金融体系,开辟广阔的筹资融资渠道;二是贸易接轨,重点是按照国际规模建立和完善各类现货和期货市场;三是管理接轨,大胆借鉴和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经验,使厦门为全国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提供经验和可行路子。
5 、建成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基地。厦门经济特区的建立,能在两岸经贸往来中起到类似香港的作用,使许多两岸经贸业务可以透过厦门来操作,两岸货物中转地也可平移至厦门。因此,加快厦门特区建设发展,可以加快两岸“三通”步伐,为解决台湾回归祖国问题创造一个缓冲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