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现状十大表现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德育论文,对策论文,现状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高校德育的现状究竟如何呢?根据对今年“国家教委六省市高校滚动调查”上海地区有关数据的分析,我们可对高校德育的现状有个初步认识。
在今年滚动调查所设计的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对于您学校开展的下列教育,(1)您认为相对来说做得较好的是哪三项;(2)您认为目前最需要改进的是哪三项”。学校所开展的教育共列出十四项: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3.爱国主义教育;4.集体主义教育;5.社会主义道路教育;6.形势政策教育;7.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教育;8.艰苦创业的革命传统教育;9.法制教育;10.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11.美育;12.心理健康教育;13.国防教育;14.毕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等。对照《德育大纲》,可以看到调查问卷中的这十四项教育与《德育大纲》中所提出的德育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
上海地区的调查是在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纺织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等十所高校进行的,总共发放问卷5000份,回收4202份,有效卷4019份;其中学生2459人,教师1560人。由于上述十所高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抽取的被调查者人数也较多,因此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根据对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对高校德育现状作十个方面的初步归纳:
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成绩显著,位居各项教育之首,但内容和形式仍需大力改进。
97.4%的学生和79.9%的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而使该项教育位居“学校中做得较好的教育”之榜首。但49.9%的学生和高达93.9%的教师也把该项教育排在“目前最需要改进的教育”之首。这一组貌似对立的数字表明,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之重要性有正确认识,对当前学校所开展的有关教育工作表示理解和认可,但并不十分满意。从进一步的访谈中了解到,师生主要是对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方式方法上怀有较高的期望。
2.邓小平理论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取得重大进展,得到师生普遍肯定。
50.9%的学生和46.7%的教师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伴随积极的评价,在“学校中做得较好的教育”中排序第二。35.5%的学生和29.4%的教师对形势政策教育作了积极的评价,在“学校中做得较好的教育”中排序第三。对该项教育提出改进意见的人数极少,学生占5.9%,教师也只占7.1%。
3.社会主义道路教育比较薄弱,师生反应也相当冷漠。
只有12.9%的学生和8.2%的教师认为社会主义道路教育开展得较好,学生给予的排序在第八位,教师的排序在第十一位。同时,也只有5.2%的学生和8.2%的教师提出需要在当前对该项教育加以改进,其排序,在学生方面是最后第十四位,在教师方面也才第十位。这一现状是与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目标格格不入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4.艰苦创业的革命传统教育最为不足,师生态度有所不同
师生对艰苦创业的革命传统教育的评价是最低的,排在最后第十四位,其中只有2.9%的学生和2.6%的教师作了肯定的回答。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并不看重这方面的教育,因为在他们给其最低评价的同时并不强烈要求学校加以改进,而只有16.4%的学生有这方面的要求,在改进建设的排序中名列第九。倒是教师比较重视这一教育的改进,提出者占28.1%,从而使之在改进建设排序中名列第三。同一份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对大学生群体“艰苦奋斗精神”的看法是:49%给予否定评价,37%给予中性评价,而只有11%给予肯定评价。
5.心理健康教育不尽人意,师生迫切要求加强。
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占19.1%,在排序中为第七位,教师只占9.6%,排序中居第九位。但师生对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却很高,其中40.7%的学生作出了强烈反应,在改进建设排序中列为第二位;教师中也有26.2%作出了反应,排序第四。近年来,不少高校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也开展了一定的工作,但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不足,这项教育只能蹒跚而行,且大多停留在点上,比如开设条件相当简陋的心理咨询门诊,举办缺乏针对性和整体性的心理知识讲座,只能解决部分学生的问题,而在面上开展教育显得相对不足。
6.毕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有起色,但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师生对毕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积极评价都排在第五位上,其中24.0%的学生和27.1%的教师认为毕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是学校教育中做得比较好的。但学生希望这类教育应更加充实有效,在改进建设排序中位居第三。相对来说,教师对这方面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感受就不太深了,只有9.3%的教师提出需要改进,排序第九。
7.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不够理想,师生认为应该高度重视。
现在,只有11.2%的学生和13.3%的教师认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得比较好。但另一方面,教师把它作为当前第二需要改进的教育,提出者占34.0%;学生把它作为第四位需要改进的教育,提出者占28.0%。由此可见,社会公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校园里存在着潜在的积极氛围用来加强这两方面的教育。
8.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一定成绩,但学生对其意义认识偏低。
28.3%的学生和29.1%的教师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中做得比较好的。师生排序均为第四位。但提出改进建设的,教师排序名列第五,反映了25.5%的教师的态度;而学生排序为第十二位,只有15.6%的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可以认为,师生都感受到了学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上所作出的努力,但对这项教育的意义,学生的认识明显低于教师。
9.法制教育效果平平,师生重视程度同样不高。
认为法制教育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占22.5%,教师占23.0%,均排列在第六位上。在要否改进的态度上,学生将其排在第六位,反映了26.1%的学生的愿望;教师排在第七位,反映了19.6%的教师的态度。从加强法制建设的角度看,这样的数字是令人不甚满意的。
10.国防教育、民族传统教育、美育、集体主义教育反映不佳,学生对美育、教师对民族传统教育相对较关心。
调查数据表明,师生对国防教育、民族传统教育、美育、集体主义教育的积极评价最高不超过10.7%的人次。同时,除了美育和民族传统教育外,国防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不太受师生重视,因为他们对改变这两项教育现状的愿望并不强烈。对于美育,学生比教师更为关心,26.7%的学生希望改进美育,而教师的要求只占8.1%的人次。相反,对于民族传统教育,教师比学生更为关注,教师中的25.1%希望民族传统教育得到改进,学生提出改进要求的占20.9%。
从上述分析看,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发展还不够平衡,不少方面离德育目标还有较大距离。高校德育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为此,提出下列五点建议性对策。
1.要重视高校德育工作的总体规划,以使德育获得整体成效。
首先要切实解决德育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问题。目前,一些学校领导体制不顺,各有关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其结果必然会影响德育的整体效果,顾此失彼。按照《德育大纲》,党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应主持制订德育的总体规划与实施计划,学校应明确一名副校长具体负责德育工作,各有关部门都要主动参与,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2.要大力宣传《德育大纲》,明确德育目标及其内容。
国家教委已于一九九五年底正式颁布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其中对德育目标和内容等作了明确规定。但时过半年,真正学习过其精神的师生并不多,在一线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导员中用心钻研过该文件的也不多。这是德育效果在各个方面表现不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德育干部和教师应该首先学习《德育大纲》,熟知内容,领会精神。学校也应组织学生学习《德育大纲》,使受教育者明确高校德育的目标和具体内容,从而有利于实施“目标管理”。
3.要改进德育的方式方法,重视大面积受益教育。
调查发现,凡是取得较好成绩的教育,都是在方式方法上讲究科学、形成规范、并且实施全员教育的;而成效不佳的教育,往往是那些在方法上缺乏科学指导,没有形成制度,或局限在点上、部分上的教育。例如,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只是限于个别的(心理咨询)或局部的(选修课或讲座)教育方式。这与具有成千上万学生的普通高校的大面积受益教育是不相适应的。能否开设一门包括几项德育内容的综合教育必修课,以便在不随意增加学分数的前提下解决诸如心理健康教育、美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等这样一些单设课时教并不多,但却非常重要的内容的教育。此外,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也应该充分地运用到德育中来。
4.要挖掘现有课程的潜力,切实提高德育质量。
高校的德育教研室为大学生开设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主干课,有些学校还开出了诸如《大学德育概论》、《人生哲学》和《职业道德》等与主干课相关的副修课。这些课程应成为德育的重要载体,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并加以推广。这样就可以使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充实,从而提高德育的总体质量。
5.要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以适应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德育的效果和影响力是与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密切相关的。当前迫切需要建设一支具有跨世纪素质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只有这样才有望去培养和塑造大学生成为跨世纪的人才。德育工作者的跨世纪素质应该包括: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完善的品德情操和崇高的敬业精神,胜任的业务知识和广博的文理修养,求实的创新能力和过硬的业务本领,端正的思想意识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健康的生理体格和成熟的心理品质。
附:上海市高校师生对学校中各项教育的评价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