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二小 李欣
孔子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朱熹也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圣人古训中蕴含着哲理,为历代文人志士指引了求学之路。同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质疑能力也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学习素养,对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启发智力、提高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教师要先充电,具备解疑的能力
作为小学教师,应该经常阅览各类图书,观看具有各类知识的影片,经常给自己充电。在每节课前,教师应该会在网上查阅资料,把课本中的知识点自己先吃透,这样结合实际,给学生上课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以,提高科学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关键所在。
二、给学生创设质疑的情境
问题是产生探究动力的源泉。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才会兴趣盎然,在质疑过程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新。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内容与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营造质疑的课堂氛围。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在备课时设计好提出什么问题?如何调动学生质疑思考?最终如何在质疑中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与途径,获得了什么启发和收获。通过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营造质疑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学习中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架子,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将自己对课文的各种感受和疑问提出来,并积极保护学生的发言,尤其对那些基础较差而提出比较幼稚、古怪的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多一些宽容,要满腔热情地给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自信心,以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切忌指责和嘲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异想天开,不唯教材,不唯师,甚至可以“班门弄斧”。要允许学生出错、争辩,而通过引导,培养学生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对那些钻研课文,质疑质量高的学生及时肯定,借此带动其他同学去研读课文,探究课文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
三、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门扉的有效方法。学生要学会质疑,关键是要把握正确的思维角度,教师要正确引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首先,从分析文章主旨,从质疑课题入手。题目既是文章之眼,又是作者画龙点睛之笔,甚至寄托着作者思想或是交代了文章的主旨。引导学生从分析课题入手,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样的题目?题目交代了什么?试着另行更改一个题目?从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开始引发学生的思考,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大意,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其次,了解文章大意,从质疑关键词句入手。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中,结尾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周庄河》里的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恰如其分的表达了欣赏桂林山水的感受与心情,在教学中,学生对此句诗的意思不难理解,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船行驶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人就好像在画中游一般?”、“究竟是画中的景色美丽?还是真实的桂林山水景色美呢?”,进而引出众人熟知的一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让学生重点分析,“甲天下”是什么意思?所以,只有通过质疑,才能让学生体验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如在《颐和园》一课中,“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质疑:“为什么这里用滑过而不是划过呢?”,通过探讨,得出结论:使用滑过一词比划过更准确、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底。
第三,掌握文章中心,从质疑课文重难点入手。正确把握文章中心思想,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取决于教师对本课的重、难点的把握。在重难点部分恰当设疑,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性,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大自然的启示》时,我先提问:题目说的是大自然的启示,那你能不能从文中找找,大自然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啊?这个启示是怎么得出来的?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会作者表达方法。
第四,掌握作者思路,从质疑文章矛盾、写作方法上入手。在小学高年级学段,由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更加全面,阅读认知水平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作者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可以采取从质疑文章矛盾、写作方法处入手,丰富学生语文学习手段。
四、鼓励学生在质疑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质疑源于终于反省。儿童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在充分交流与共享中生成、修改的“再创造”过程。它必须经过反复思考、深入研究、不断调整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因此,反思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格,更是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设反思机会,旨在训练学生自我质疑,培养其内省能力。如:在课堂总结环节,以学生自问作为结尾。问:“我今天学习了什么?”“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弄懂?”“学习了什么方法?”“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这样,学生经过自我质疑,不仅让学习的新知识得到梳理和升华,而且培养了自我质疑的能力。更要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特别是课尾教师应有意识进行延伸,启发学生进一步生疑,去挖掘更深层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探讨,不断提出新问题。即在课堂总结后,要留有一点时间有意识地促发学生反思:还有什么疑问?打算怎么办?或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这样在每节课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自由思考的探究时空,鼓励学生进行质疑,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逐步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
论文作者:李欣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9
标签: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文章论文; 教师论文; 课文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方法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0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