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语文 群文阅读 课型研究
“阅读”在本质意义即非对教材内被有序而独立设定的有限文本的啃噬,而是在“自由”、在“热爱而想要去深入探究”的前提下,以教材内文本为契机、起点与最初的启迪,而去将目光与求知欲延展至更多的文本之上,这便是“群文阅读”方式诞生及其将必然占据未来阅读教学模式主流的缘由。但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学生在初中阶段所需要、所能够了解的层面不同,进行群文选择与阅读的依据、对应课型则亦不相同。下面,则以较难以展开群文阅读的名著阅读、诗词鉴赏及以读促写课为例进行说明。
1.名著阅读教学课
名著是较难进行群文阅读处理的一类型文本,因为其所反映的时代社会生活画卷广度、所揭示的时代社会生活主题深度是一般作品所难以企及的。但此仅为对群文阅读的看待角度与方式之一,即认为“群文”理所应当具有平行化、平等的属性。但在实际上,我们还可变换角度,以对名著之“著名”、“经典”性的诠释为目标,而将其与同时代其余作品相对比,以凸显出其之所以作为时代节点和标杆的缘由来、凸显出其经典性与可读性来,即其具有时代、社会立足点和视野,其深度反映时代、社会、人生百态与生命真谛,而成为具有永恒价值而永垂不朽的名著。
例如:在《智取生辰纲》一文的教学中,我则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其所属的名著作品《水浒传》的基本内容及对其的历史定位:讲述宋朝徽宗时期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官府腐败、贪官污吏陷害忠良,民不聊生,许多正直善良的人被官府逼得无路可走,被迫奋起反抗,最终108条好汉聚义梁山泊,但最后走向失败的故事。其写作笔触延伸至包括朝廷、官员、平民、甚至妓女等在内的各个社会阶层,反映了一朝一代的社会整体风貌而揭示了“官逼民反”主题的同时。而仅仅《智取生辰纲》一文亦便是对以蔡京、梁中书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与广大农民的矛盾的揭露,并热情歌颂了起义农民的大智大勇与组织才能。在此之后,为让同学们更深入地明晰此之所以为名著经典的缘由,我则引入了同时代作品欧阳修的《边户》与《食槽民》、《秋声赋》等,以让同学们在两类作品分属小说与诗词的不同形式、同属反映黑暗与艰难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之外,去感知分析前者所反映社会生活的宏大性、具象性及在文本叙事结构层面上的巧妙性、创新性,从而把握主经典的经典性与价值性,同时借此扩大阅读面、增深思想认知深度。
2.诗词鉴赏课
除却名著之外,较难进行群文阅读处理的则为诗词鉴赏文本类型,因为对其的阅读理解首先具有语言障碍,其次则具有时空距离,所以学生跨越时空与语言阻碍去进行多诗词文本阅读的兴趣在一般情况下皆较薄弱。基于此,我们则可转换角度,将群文阅读的起点由作品转移到作者其人之上来,再由作者带动对诗词作品的阅读。也即可以以文内某一诗词为契机,去通过探究其创作背景而去连接到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下所创作的不同作品。此视点朝向作者的转移将使学生真切地感知到诗歌背后的作者是真实存在过的、是有血有肉而同自己一样的人,从而拉近诗歌作品与自己的之间的距离,并最终达到深化诗歌理解、获得情感感触与共鸣、拓展思想认知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的教学中,我便先以此诗背景切入:此诗为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则以思念作结。而后,则便以“李白出蜀壮游”为基点,以“李白为什么要出蜀壮游,在这告别之后的壮游途中,又发生了哪些事,李白又记录下了什么样的作品呢?”的问题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及兴趣,并同时引出之后的“群诗”:在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即距离《渡荆门送别》之后的大约三个个年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27岁,中结识了长其十二岁的孟浩然,二人相互赞赏而一见如故,成为挚友,并由此而写下《赠孟浩然》一诗,有“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之言。至730年,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李白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乘船东下,李白便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便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之后则便是对此基于同作者经历的群诗的讲解。但除却此纵向维度上对诗的选择,我则又以“送别诗”为基点,横向引入了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及王维的《渭城曲》,以让同学们在做风格的比较之外,去感知人所共有的离别情绪及离别本身作为一大文学主题的必然性。
3.以读促写课
群文阅读的课型除却能够依据不同的文本类型予以定位之外,还能够、且应该与写作结合成为“以读促写课”,因为写作作为一种思想情感输出的方式,其必然要求主体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感储备,而阅读、尤其是能够大大扩展学生认知面的群文阅读则能够大大促进学生思想情感储备量的增加。“读写结合”是近年来的语文教育模式发展趋势,而建立在群文阅读基础上的读写结合将更深化其语言及人文教育的作用。
例如:在上述以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为起点的“群诗阅读”之后,我则让同学们结合在此“离别”主题下的群诗学习成果,同以此为主题,自选题目,进行参考群诗内容的叙事性文本的写作、或者结合群诗形式的诗词文本写作。在同学们按照此的写作过程中,其会去将由阅读得来的认知、思维与情感感受进行重新的梳理,并通过字字句句的文字落实,更澄清、深化其认识、思维与情感。如一同学有感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句中所传达的古时离别之情之深与厚,而又想到古代由于交通及通讯条件的的受限,一别离就可能一生难见的情景,而以“古之离别与今之离别”为题,先以“离别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亦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为起始,而后对包括李白在内的诸多古人的思乡之句、深切的送友、送亲之句与怀乡、怀人之句进行了有序的呈现与赏析,而后则对今天发达的通讯与交通条件之于离别伤感的减弱,但亦使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淡漠、从而亦使真挚的离别思念作品的减少的事实与感受进行了叙写和阐发,后则以“离别并非好事,但唯有离别才能使人懂得珍惜。古之人因离别多愁善感,今之人对离别豁答开朗,这是好事,亦是坏事。”作结。如此,则可知,其通过写作将自己由阅读而来的观点情感与实际的生活与自身的感受做了融合与表达,从而使其真正成为自己的思想、成为自身人文素养的一块基石。这便是群文阅读之以读促写课的作用。
总之,经典名著及古典诗词作为人文经典作品而当成为阅读教学研习、及群文阅读教学研习的重点对象,以极大促进其对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作用的极大发挥。且写作作为语文课程重点内容之一、作为与阅读紧密相关而亦能够深化阅读理解并提升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内容,则应以“以读促写课”的课型嵌入到对于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当中去,是促进深入化语文教育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孙雅欣. 初中语文经典文本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李娜娜. 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3】黄一凡. 群文阅读视域下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论文作者:王远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文本论文; 李白论文; 名著论文; 同学们论文; 诗词论文; 荆门论文; 作品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