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邓小平那样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设社会主义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事业的创立者,我们有必要对邓小平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问题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研究。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把握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所要回答的首要基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坚持三点:第一,解放思想是回答首要基本问题的前提。“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①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呢?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第二,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经验。”③第三,如何实践社会主义?我们不仅仅要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而更重要的在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此,邓小平确立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他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④
二、对传统社会主义进行深刻反思
科学社会主义从1848年作为一种世界观正式算起,发展至今已有近一个半世纪了。在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它千回百折,历尽坎坷,甚至濒临覆灭。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算起,我们党已经为社会主义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如果把1956年所有制改造的基本完成看作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我们党也已进行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既然科学社会主义旗帜在地球上飘扬了近一个半世纪,我们中国也已搞了几十年社会主义,不能说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点不清楚。但是仔细反思,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又并不是很清楚,有的地方还可以说并不清楚。特别是当我们从“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中走出来后,邓小平不断思考,我们所经历的曲折的症结在哪里?这当中,当然有领导的错误,制度的缺陷等等原因,但从深层次上探究,所有的问题都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关。所以,在拨乱反正以至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就不断思考和反复提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⑤“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⑥
我们知道,传统的社会主义观虽没有对社会主义下过正式的定义,但多年来人们有一种习惯的看法:决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二是按劳分配,三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三条通常被认为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带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1980年5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字,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⑦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在此,邓小平虽然没有直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但他却提出了两个观察和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两个切入点。
首先是“不能正确理解”,即从理论上看,我们过去设想和描绘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特征,并把这些社会主义特征与社会主义本质相混淆,“合二为一”地称之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应当指出,本质高于特征,特征集中表现为本质,本质是长期稳定不变的,特征在不同发展阶段上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可有量的变化)并努力按这些本质特征来规范现实。但事实证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并不都是完全正确的,有的恰恰是一种误解。例如,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就是市场经济。但实际上,“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⑧“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⑨
其次是“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即从实践上看,我们虽然搞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但还不真正够格。突出表现在我国的生产力还不发达,经济比较落后。“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⑩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在一个长时期里忽视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一味进行所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革命”,追求所谓“一大二公”,甚至主张“穷过渡”。这样的社会主义,“事实上不够格。”(11)
通过对传统社会主义的反思,邓小平认为:“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12)“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3)“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14)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进行改革。“我们搞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至于吸收外国资金,这是作为发展生产力的一个补充,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15)
针对“文革”中的“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等荒谬论调,邓小平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致富不是罪过。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16)1990年12月,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邓小平又进一步把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本质相联系。他认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7)
三、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本质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明确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作出了规定,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8)这一科学规定共五句话,分成两个层次,可以看作是迄今为止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有权威的论断。
首先,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在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最根本的地位,具有最终决定的意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般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社会主义社会当然也不例外。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能仅仅从制度方面去理解,而且应该从生产力方面去理解,要看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速度。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19)“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⒇而对社会主义社会而言,生产力发展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各个领域的进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现。所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只有重视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21)社会主义作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形态,其生产力水平自然应该高于资本主义。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度发生的,经济基础本来相对落后,加之长期以来我们对发展生产力问题的忽视,所以造成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为此,我们把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定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在中国目前的特殊情况下,发展生产力就具有更加特殊重要的意义。还有,解放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其出发点在于通过社会主义社会自身内部调整和改革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及整个社会关系,把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社会既有发展生产力问题,也有解放生产力问题。可以说,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解放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我国现阶段的具体体现。所以,解放生产力,不仅仅是从旧的剥削制度下通过革命解放生产力,也包含着从旧的体制下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
其次,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三句话,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中国共产党人才敢讲敢做,因为社会主义社会除了发展和解放生产力之外,它还体现为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要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应该是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境界。所以说,社会主义在社会关系方面的目标和要求,体现出它对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和价值实现。与以往的私有制社会相反,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现了社会财富分配和占有的平等,并且为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但应当指出,我们的理想信念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趋势看,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应当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从现实看,社会主义在建立的过程中已基本消灭了剥削制度和两极分化现象,但我们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我们从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仍允许个体、民营和外资等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因而还存在一定范围和程度的剥削现象。再有,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仍很低,社会产品对社会成员的满足程度也很低,人们不可能同时实现富裕,总会有先富和后富之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共同富裕不是共同温饱,也不是同步富裕。
四、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办好中国一切事情的客观依据,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无一不与基本国情的认识有关。建国不久,我们曾一度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随后,我们又在较长的时间认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仍然处在并长期处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过渡时期”;最终导致了“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十年“文革”悲剧。邓小平在总结这些历史教训时说:“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22)所以,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的历史经验的凝结,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在认识上开始成熟的标志,为我们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第二,用唯物辩证法来把握和认识社会主义。实践观点和发展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是发展的。实践达到什么水平,我们的认识也就达到什么水平。这种认识是否正确,不能以现有的书本为根据,而应当以实践的检验为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就是根据实践的检验,舍弃了长期误解为社会主义本质而实际上并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例如: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并不具有社会制度的性质,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就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至于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许多误解,更需要根据实践检验的结果去加以修正。例如:认为搞经济特区就是搞资本主义,坚持“一大二公”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坚持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拉开差距就是资本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划等号;如此等等。实践证明,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23)具体做法可能是正确的,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违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不能不加以分析地把以往的做法都看作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即使是正确的做法,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做法,也不能看作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们的真理性是有条件的,是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不能把它们看作是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我们应当以实践为基础,清理以往附加在社会主义名义下的本来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逐步走向科学化。
第三,进行社会主义实践要敢于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不平坦,充满荆棘;加之我们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诸种社会矛盾胶着、两种经济体制交错的时期,时刻需要全党用新的思维来开创新局面。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突破了繁杂的“左”或右的抽象理论纠缠,破除了凡事必问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的思维定势,它直截了当地告诉人们:第一,我们在思考和处理现阶段社会存在的经济与政治、发展与稳定等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时,首先应该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不应是脱离这两者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阶级关系、社会制度,等等。第二,我们既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而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也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既可为“资”所用又可为“社”所用的,盲目地加以摒弃;即使有姓“资”的东西,只要合乎“三个有利于”,也可以有条件地加以利用。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要走中国特色的道路。社会主义在不同的国家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可以具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方法,我们称之为社会主义模式。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曾出现过苏联模式、南斯拉夫模式、匈牙利模式等等。邓小平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表现形式,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纠正了传统社会主义的认识偏差,从基本国情出发,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以往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错误的理论,它只能把我们引向动乱;苏东的那种所谓“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更是完全错误的理论,它只能把社会主义引向毁灭。我们既不能走过去的那种旧路,也不能走苏东的邪路,而只能走邓小平所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正由于我们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使得我们的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空前的提高,国家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经受住了国际国内的考验而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生机。事实说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注释:
①⑦(12)(22)(23)邓小平文选[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313、314、312、250页.
②③④⑤⑥⑧⑨⑩(11)(13)(14)(15)(16)(17)(18)(19)⒇(21)邓小平文选[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2-3、372、63、137、373、364、10-11、225、63、116、153、172、364、373、63、116、255页.
标签:共同富裕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解放生产力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