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马克思主义冷淡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冷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事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的宏伟事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是党中央反复强调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现实发展的客观要求。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本文所言马克思主义均指其基本原理——笔者注)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学说,是指导我们一切工作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在当前的改革大潮中,面对社会转型的纷繁复杂的矛盾,面对新形势下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需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锐利武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开拓前进,更加充分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然而,遗憾地是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实业界,还是在理论学术界中,特别是在青年中,出现了一种不学习、不研究乃至厌烦、回避、反感马克思主义的情绪,有的人没有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却居然拒斥马克思主义学说,不屑甚至耻于谈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之,社会上正在流行一种“马克思主义冷淡症”。
在时下的舆论界、报刊上,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评价上,人们已经很少或基本上听不到、看不到确认它是“普遍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样的词句了。是这种评价已深入人心、毫无疑义因而无须多言呢?还是它已经不再成立或者说它已被“证伪”了呢?从表面看,否认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的看法确实是个别的,但冷淡、怀疑马克思主义的人却不少。比如对我们的大学生急需进行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但至今我们尚未编出一本效果很好的适应新形势的马列经典著作的精粹选本来供学生阅读。相反,我们有些著名学府的著名学者却开始有意无意地回避谈论马克思主义。他们近年来不断地讲话、写文章,论哲学论文化,古今中外,洋洋洒洒,按说不可能不涉及在20世纪给人类以极大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吧,可是奇怪得很,凡提到20世纪人类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时,对不起,跳过去,仿佛根本没有马克思主义这回事。历史便被如此粗暴地割断了、曲解了。有这样一些言论引导,一般公众和广大青年还可能尊重马克思主义吗!
事实上,造成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困惑不是没有缘由的。早在80年代,理论学术界就有人倡言马克思主义“只是一个学派”。这种观点,实质上是要取消马克思主义在我们思想政治领域的指导地位。然而,这种观点只受到一些不痛不痒的批评,似乎并没有被彻底地驳倒。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属性,应当说,历史事实已经做出了最有力的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更没有今天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这是中国的每一个老百姓都能体认的。但是,在理论上要说是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学派,而是普遍真理,它必须而且应当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却首先应是我们理论学术界必须做出科学论证的重大课题。遗憾的是,我们的理论学术界对此既缺乏热情,又缺乏耐心,并没有很好地承担起这一理论任务。在我们看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普遍真理,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一切事物万变不离其宗的东西(马克思本人的特出贡献,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都以具体而特殊的方式体现着上述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不同于任何其他一门具体学科和任何一个学派,它是由个别性上升到特殊性,又从特殊性上升到普遍性的最高的科学抽象和概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颠扑不破的“普遍真理”,而不认为它是“一个学派”。所以,所谓马克思主义之发展、丰富、创新,就是它自身的发展、丰富和创新,而不是企图用别的什么学说(如儒学)来取代它。当然,仅仅限于上述简单论述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品格,还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需要花极大的工夫和精力,去具体了解有关人类改造世界同时改造自身的漫长历史进程,去尽可能地掌握千百万年来人类通过社会实践积累的全部科学知识和智慧。只有具备了这样宏大的雄厚的科学知识基础和文化背景,才有可能真正深刻体认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丰富内涵,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权威。显然,这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领会的过程,任何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的心得体会都是不能奏效的。
“马克思主义冷淡症”的产生,还有深刻的历史原因,那就是它导源于“文革”后期出现的“信仰危机”。由于我们曾犯过严重的“左”的错误乃至发生“文革”浩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花了很大的气力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消除“信仰危机”的消极影响。但也有一些人矫枉过正地认为发生“文革”错误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出了问题,因而不愿或回避继续宣传马克思主义了。然而,只要稍微认真地考察产生“左”的错误的历史原因,就不难看出,这些错误的出现并非由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缘故,恰恰相反,是由于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缘故。众所周知,文革之后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首先就应归功于我们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我们没有理由反而把以往的错误强加给马克思主义,从而冷落它、贬损它、反感它。在文革后有暂短的时期,有些人激愤于以往的错误而不能冷静理智地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产生了诿过于、迁怒于马克思主义的情绪,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时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讨论、思想教育逐步校正的。然而,在理论学术界,我们的一些理论学术工作者也随波逐流,立场动摇,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这就对社会上的“信仰危机”推波助澜,提供了偏颇的舆论导向。不是就有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自居的人,幡然转向鼓吹以儒学治国了吗?不是有人贬斥马克思主义只是“外来文化”之一种,不合中国国情吗?为了明辩是非,这里我们有必要重温1981年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对导致“左”的错误的原因作了中肯的科学分析,明确指出其中一条重要原因是“由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反而显得有‘理论根据’”。
决议还指出,像文革这样的严重错误,毛泽东负有主要责任,但毛泽东没有醒悟,“他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还多次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还始终认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所必需的,这是他的悲剧所在。”这说明,文革的严重错误正在于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有错误。这就如同人们迷失方向,走错了路,应当从自身的认识和实践上找原因,而不应责怪手中的指南针一样。所以,拨乱反正以来,我们党再三强调要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这是十分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试想,像毛泽东这样高度重视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领袖人物,尚不免会犯在某些问题上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错误,那么,在今天像我们这样一些马克思主义水准远远不够的人,又有什么理由冷淡马克思主义呢?毛泽东生前曾慨叹:“我党真懂马列的人不多”,可谓语重心长,寓意深远。
造成“马克思主义冷淡症”还有一个比较切近的原因,那就是我们一些同志不能正确看待和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发生了重实践、轻理论的错误倾向。重实践,这应该说是不错的。“实践第一”的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可见,提倡重实践,并不意味着可以轻理论,更不能因此冷淡理论、排斥理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不能割裂,更不能对立起来。“实践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提出并强调的科学命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而作为普遍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正是从人类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经验中概括提炼出来的,它不仅能够经受历史事实的检验,而且亦将为今后的不断实践所证明。所以,它理应也必须成为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我们这样说,绝没有轻视实践的意思。我们既要反对脱离实践、空谈理论的教条主义;又要反对忽视理论、盲目实践的实践经验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第一”的观点深入人心,这是一件大好事。这个观点,应当永远坚持;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反对冷淡理论、轻视甚至反感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在当前,这种倾向已经导致了严重恶果,不少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诱发出一股实用主义思潮,这种实用主义正是经验主义的恶劣表现,诸如政治上的“无是非观”、经济上的几次“过热”、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歪风,等等,都与上述忽视理论的实用主义有直接间接的内在联系。显而易见,“马克思主义冷淡症”客观上正在助长实用主义思潮,酿成败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祸害。
存在决定意识,造成“冷淡症”不仅有诸多主观认识上的原因和历史原因,还有其社会客观现实的条件和土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苏东解体,都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造成消极影响,这是外部的客观条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艰难事业中,由于我们一度放松政治思想教育,发生“一手软、一手硬”的失误,剥削阶级生活方式和腐朽意识形态沉渣泛起,腐败风气猖獗,都在抵消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宣传效应,这是内部的客观条件。“冷淡症”正是这些现实条件下的产物。
这些问题,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关系到改革开放成败的重大原则问题。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无产阶级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武器,做为无产阶级先进意识的马克思主义与先进的无产阶级具有本质的同一性,所以冷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倾向,实质上就是对无产阶级领导地位及其先进性的漠视和贬低的现实反映。对此,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
当然,对于“马克思主义冷淡症”,我们不宜将它同反马克思主义的人划等号,一般而言,“冷淡症”还属于我们队伍内部的思想问题。有些人患上“冷淡症”也存在诸多复杂的个别性原因,比如,有的人属于对国内外的形势缺乏正确认识,有的人是受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有的人是由于理论素质差,有的人则是陷于事务主义忽视了理论指导,有的人是出于对宣传中存在的枯燥说教方式不满,等等。因此,治疗“冷淡症”就要具体分析不同的病因,对症下药。“冷淡症”主要属于我们队伍内部的思想认识问题,解决这种性质的问题就应采取帮助的态度,采用加强学习、宣传,展开讨论,进行思想教育的办法。传播真理,树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决不能用强制压服的手段,强迫人家去接受、相信。而且,在宣传教育中,还要联系实际,充分发挥精通理论者与各种媒体的作用,耐心细致地宣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其科学内涵,帮助人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意义和划时代的伟大历史功绩。在宣传教育中,也要注意用深入浅出、新鲜活泼的方式,使人喜闻乐见,感到可亲可敬,易于体会和接受。特别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善于运用理论原则做指导,解决有关国计民生和群众关心的重要问题,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从而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感召力和说服力,使群众不仅能从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中,而且能从切身的工作、生活体验中,认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事业的指导思想的极端重要性,以此激发人们学习和掌握它的高涨热情和自觉性。
对于理论学术界来说,还应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的理论学术工作者应当明确,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是不能放松的本职工作。要确立这种信念,有关领导部门尤应加强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发理论学术工作者以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为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要向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必备手段,鼓励先进,开展民主讨论,造成畅所欲言、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以支持和保证理论学术工作的健康发展,调动理论学术工作者的积极性,从而造就一支强有力的从事理论宣传研究的精干队伍,促进马克思主义大普及和大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问世以来,整个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腥风血雨的战争年代,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曾一再出现了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我们党的理论学术工作者亦曾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宣传和普及倾注了大量心血,立下汗马功劳。今天时代不同了,应当说条件更好了,有志之士再不会像旧时代那样因为阅读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著作遭致不测之祸,马克思主义已堂堂正正成为我们国家和事业的理论基础和主导思想,当今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出现了纷繁复杂的新矛盾、新问题,更迫切呼唤用马克思主义的锐利武器去正确解决,呼唤新一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产生。我们没有理由冷淡马克思主义,而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勇敢捍卫者、热情宣传家和坚定实践家。放眼世界,洞察风云,联系现实,我们更不应漠视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真理和强大生命力。我们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创造性的工作,马克思主义的声音必将响遍全球,而它的理论一旦掌握了群众,就会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使世界彻底变个样。
标签:历史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