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评价方式;发展性评价
2019年秋季起,中小学都已使用国家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意在培养有理想、有自信的中国公民。《道德与法治》学科评价的目的和原则在于帮助儿童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积极促进学生的发展。虽然教师主体意识普遍增强,但仍有部分教师是“穿新鞋走老路”。实现评价方式的转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已是势在必行。
一、剖析评价现状,探源归因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功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以往的品德课程中,评价方式更加侧重教学目标的完成量,忽视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与收获,课堂评价形式单一、偏离目标,过程僵硬,缺乏科学性,阻碍了学生的多元发展。
(一) 评价形式单一
《道德法治》学科,有些老师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大量廉价的表扬,“好”声一片, 缺乏针对性与激励性。如二年级下册《小水滴的诉说》一课,教师请学生说说水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用途。学生说:“洗手。”老师说:“好的。”学生说:“洗衣。”老师马上又说:“好的。”还有学生说:“拖地。”老师还是一句:“好的。”这样的课堂表面看似学生回答此起彼伏,参与得其乐融融,实则教师评价形式单一。学生这三个回答单单指水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应适时启发孩子说说农业、渔业、工业等方面水的应用。如此评价, 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闭塞学生创造性思维, 是真正的误导了学生。
(二)评价偏离目标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发现,在课堂上敢于直言不讳的学生越来越多。如执教五年级上册《我心中的那颗“星”》,课接近尾声,教师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心中的那颗“星”有什么改变,一位学生仍坚持自己心目中的那颗“星”是一位游戏玩家。老师说:“你真有想法,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尊重学生的感受固然重要,但这样的评价,既偏离了教学目标,又没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当学生的认知出现问题时,善意的否定性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评价过程僵硬
有些教师简单地重复学生的回答,多余而无效,学生没有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就加以否定,说得不到位不及时点拨提升,甚至直接说出标准答案,挤占了本该属于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的评价语,其实根本谈不上评价。它不仅没有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不要说去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1]。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冷淡,感到无趣是自然的事情。追求新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更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我们为何不尝试多种多样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上创新求变呢?
二、创新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还不是很强,单调、草率的评价往往会误导学生,甚至偏离我们的预设目标。走出教学评价误区,教师首先应树立发展性的教育评价观,创新评价方式,积极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形式活一点儿,让兴趣浓一点儿,让过程长一点儿”[2],也许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激情,启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 评价形式多样化
教师除了课堂即时评价,也可以为学生创建成长档案、成长日记、个案记载等,运用情境测试、表现性评价、行为观察、描述性评语等多种评价方式,注意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相适宜,更好地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在长期的教学中观察学生行为并将之作为评价内容,进而提升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同时这种评价方式也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 评价主体多元化
“让评价者与被评价者进行平等的对话。”这是新课程的呼唤。评价中,教师应注重变“带着评价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评价”,使学生从评价的对象变成评价的主体,提高学生的道德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3]。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在以学生为本理念下增加教学评价主体,一是可以将任课教师、班主任评价作为重要部分,学生自评与互评作为参考,同时引进家长评价。三年级下册《我是独特的》这课教学中,课前让学生准备自己的奖状、个人生活照片等资料。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我真棒”的方式夸夸自己,接着通过活动“你真棒”的活动,夸夸同学,最后,教师也参与其中,夸夸学生。从“同学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拓展到“父母眼中的我”“邻居眼中的我”。通过这样多元一体的教学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使得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不断地改变旧我,接受新我,完善自我,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三) 评价个体差异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有着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因此,评价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允许差异的存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扬优抑差。
如二年级下册的《挑战第一次》,充分表达每个人想尝试的事情,又讨论了哪些事情要大胆试,接下来就选择可以尝试的事进行挑战。胆大的孩子马上小手举得高高,好几个孩子尝试后,这时就看到一位胆小的同学级既感到新奇,又有些害怕,教师也请他到台前来,他扭扭捏捏,就是不敢向前走。这时我对他说:“来,鼓起勇气,别害怕,老师相信你会做得很好!”在期待的目光中,他终于向讲台走去。他做得非常好,一阵热烈的掌声把他送回了座位。对于特别内向的孩子或学困生来说,我们可采取“再说一说、再改一改、再考一考”这种第二次评价的方式,及时对他们进行鼓励、肯定,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成功。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四) 评价过程全面化
教学评价应着眼于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首先,教师要全面把握教学目标,改变以往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感的熏陶和良好习惯的习得。其次,学生的认知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儿童实行评价要伴随教学的全过程,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宽评价的维度。从时间上看,不仅要有学习后的总结性评价,还要有学习前的准备性评价、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从空间上看,在学校,应包括课堂内外的评价;在校外,应有家庭评价和社区评价等[4]。评价过程的全面化,最终促进儿童的可持续性发展。
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体制的探索与实践是永无止境的,只要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以学生为核心,在课堂中多倾听,在实践后多反思,我们的评价能带给学生一次次惊喜,最终促进学生长足的发展,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品德评价存在的误区及其改革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2,(03):?86-90.
[2]?陈小贤.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浅谈[J].新课程,2019,(01):204
[3]张笑含.多元评价,让学生绽放更多的美丽[J].中学生报(教研周刊).2016,(07):263
[4]潘淑珠.创新评价方式?实施有效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过程性评价方式新探[J].考试周刊,2019,(20)? :144
论文作者:俞卫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评价论文; 学生论文; 方式论文; 教师论文; 道德论文; 法治论文; 过程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