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执法环境中警民的相互理解(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1](2020)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警民信任危机测度及修复策略研究》文中认为
张淼淼[2](2020)在《新时代基层警民沟通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进入新时代,基层公安机关担负维护辖区稳定、守护一方平安、服务人民群众、推进社区治理的职责任务,是实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开展平安建设的第一道防线,也是警民沟通的第一道桥梁。面临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和以制度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挑战与机遇,建立健全沟通机制,确保基层公安机关与群众沟通的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基层警民沟通的应有功能,是新时代公安工作中需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为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理论课题。总体来看,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较为宏观,缺乏以基层警民沟通机制的完善为着力点的系统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应用政治沟通理论、善治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展开研究。文章运用政治沟通理论、善治理论,对基层警民沟通及基层警民沟通机制的基本问题包括内涵界定、构成要素、主要特征和基本功能等作出了理论阐释,并系统审视了当前完善基层警民沟通机制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分别以公安民警和社会公众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进行数据和资料收集,并结合文献研究成果,分析当前基层警民沟通机制的运行现状,总结了当前基层警民沟通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从警察、沟通渠道、群众以及沟通环境四个方面,对警民沟通机制有效运行的制约因素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强化警察沟通意识、提升警察沟通能力,整合沟通渠道,健全网络渠道,激发群众沟通主动性、提升民众参与素质、加强警民沟通的环境建设等相应对策,对基层警民沟通机制发展与完善的具体路径作出了思考。
张玉琴[3](2020)在《双柏县D镇彝族社区警民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既要求人与自然、社会各系统之间的和谐,也要求个人自身、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警察这一特殊职业的存在,不仅能够维护社会现有的稳定秩序与和谐局面,还能促进这种局面趋于更高层次。尤其是身处最基层、与群众进行面对面互动的基层警察,他们在扮演执法者与服务者角色的同时,还要努力建构警民间互帮、互助、互信的警民联动关系,获得群众对政府、国家法律的敬畏,因此,警民关系的建构一直都是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容忽视的内容。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执法环境复杂、人们思想转变大、社会治安情况不稳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基层警察作为直接和群众接触的执法组织,如何与群众建构良好的互动关系,一直都是多部门协同解决的问题。双柏县D镇是一个彝族群众聚居的社区,受经济发展、彝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该彝族社区的警民关系呈现良好发展状态,但是趋于和谐程度仍有较大差距。笔者通过实地调查,收集文献资料,基本了解D镇地理环境和人文特点。运用符号互动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等相关社会学理论,对D社区警民关系的特点、类型、张力、调适措施等进行了解释。在该社区,警民间互动的类型主要包括业务型警民关系和礼俗型警民关系,警民互动过程较和谐,但仍存在张力,在社会、制度、文化、警察群体和群众等因素的影响下,警民关系还有较大的伸缩空间,要建构和谐的警民关系就必须针对相应的影响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及时调适问题,改善警民关系。因此,本文主要通过运用社会学相关理论分析该社区警民关系现状、警民关系类型、警民关系张力、警民关系调适,为缓解该少数民族社区警民关系、促进警民互信互助提供可供参考的方法,研究成果也可为其他多民族地区建构和谐警民关系提供借鉴。
黄珍玉[4](2020)在《泉州市台商投资区和谐警民关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警民关系是新时代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抓好警察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核心,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盘根错扎,各类社会问题、矛盾愈加复杂。因此,公安机关只有夯实工作基础,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构建好警民关系,才能实现公安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泉州市台商投资区为例,对其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进行研究。将其纳入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通过对台商投资区公安分局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现状分析,从警察、群众、媒体三个方面发现问题,包括公安机关职能泛化、公安民警思想认识不到位、群众认识偏差、警民沟通不畅、媒体导向偏差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借鉴其他地市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台商投资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新举措:建设高素质的警察队伍;加强警民间的互动协作;加大对舆情的应对和引导等。通过这些完善措施的应用,希冀为建设台商区良好的警民关系提供帮助,为构建台商区的和谐提供借鉴意义。
陈晓玲[5](2020)在《洛江区“接处警”民警工作压力疏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形势下的社会治安状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对公安工作的行业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而作为社会治安秩序的维护者者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守护者,公安民警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而“接处警”民警作为直接的执法者,直接面对、接触群众,履行基本的执法职能;他们既要战斗在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第一线,又要在管辖范围内维持安定稳定的社会治安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以洛江区“接处警”民警作为研究对象,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做访谈和调查问卷寻求洛江区“接处警”民警工作压力来源,再用对比分析法结合洛江区实际,从社会层面提出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执法环境、完善社会联动机制;从组织层面提出要建立公平的政治进步考核制度、资源配置要相对倾斜、大力发展警营文化等;从个体及家庭层面,提出要提升个人能力与素养、主动调整自我心理状态等相关意见和建议,为保障“接处警”民警以良好的身心状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更好地维护社会治安,除暴安良,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可为洛江区开展110接处警减负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陈常静[6](2020)在《新媒体涉警报道对公众警民关系评价的影响研究 ——以微博平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新媒体涉警报道与警民关系为研究主题。针对目前我国涉警事件频发的现状,以主流媒体在微博平台中的涉警报道传播现状和影响为切入点,将传播学中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相关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等方法展开研究。同时借助中文字频统计分析软件和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对研究样本和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本文的研究流程借鉴了乔治·格伯纳的文化指标研究三步骤,依照“客观现实—媒介现实—受众观念现实”的路径展开。首先,笔者通过文献梳理,结合公安部、国家统计年鉴以及实地调研数据,基本掌握我国警务事业的客观现实以及警察群体的客观形象。其次,根据新媒体涉警报道的现状,笔者选取了三家媒体近三年中在微博平台中发布的涉警报道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基本掌握我国当前新媒体涉警报道的内容特征、报道框架以及警察的媒介形象。随后通过网络渠道向公众发放调查问卷,获取新媒体涉警报道传播效果和公众警民关系评价的数据,研究公众关于我国警民关系的观念现实,考察新媒体涉警报道对公众警民关系评价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对比警务事业客观现实、涉警议题媒介现实以及公众的观念现实之间的趋同和差异,分析新媒体涉警报道在履行反映客观警务现实、监督警务工作、沟通警民交流三大职能时的具体表现及其对公众警民关系评价的具体影响,并从新媒体涉警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通过新媒体涉警报道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建议。作为传播学视角下警民关系建设领域的一项探索性研究,本文的研究结论是:(1)新媒体对涉警议题的呈现是有选择性的,且报道立场十分鲜明,通过强化正面报道弥补我国警力资源不足的现实。(2)在“仰视效应”的作用下,新媒体热衷于塑造的警察形象可以总结为三类,分别是“英雄”形象、“守护者”形象以及“人民公仆”形象。(3)新媒体涉警报道中存在着六种相对固定的框架,分别是情感框架、责任归因框架、结果认定框架、普法教育框架、道德评判框架和事实框架。(4)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新媒体涉警报道的话语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警察权威,同时也丰富了警察的媒介形象,拉近了警民之间的心理距离。(5)新媒体涉警报道对公众的警民关系评价具有正向影响。新媒体涉警报道通过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强化公众对警察组织的信任,引导公众进行理性思考和表达来建构公众关于和谐警民关系的观念现实,进而促进和谐警民关系的建设。
谢维思[7](2019)在《泉港区警察执法过程中警民冲突治理研究》文中提出现代经济社会在不断地与时俱进,社会矛盾的与以往不同,随之社会间的利益关系也趋于复杂化,不能再按照旧有的方式或者惯例来处理。人们的价值观在被大环境影响下也各有不同。现代社会中各行各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结构模式,寻求创新发展。因此,人才、资源、信息、货币在市场上得流动也更加频繁。公安机关在社会中的责任以及执法环境也相对发生了一些变化,面对的情境也更加恶劣。执法人员在出勤过程中经常遭到阻挠,甚至暴力袭击。这种违法行为不仅会危害到人民警察的生命安全,而且更是对国家法律的挑衅与蔑视。人民警察与不法分子的冲突矛盾在威胁着出警人员生命安全的同时,也会影响当地政府良好形象的树立和法律的权威性,从而使个人冲突升级为社会矛盾,扰乱社会秩序。因此,与民众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是目前维护社会秩序,保障正常出警工作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各级人员必须要积极的提出意见和建议,深入到实际中去研究解决冲突问题的正确方法与措施。本文立足于泉港区警察执法的现状,通过规范研究、调查问卷等研究方法,结合公共管理学、依法行政等相关理论对警民冲突行为进行了理论探讨,然后创新性的以泉港区为个案,详细分析了警民冲突治理现状,以及泉港区警民冲突治理采取的措施,泉港区在建立了警察沟通新渠道、推进公安改革并创新打防犯罪新机制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本文对泉港区警民冲突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分别从行政相对人、执法主体及警察执法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警民冲突治理问题的原因。论文通过对国内外警民冲突治理的做法分析,得到了治理的经验及启示,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警民冲突治理的解决途径。文章针对如何转变执法部门的理念制度,执法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此外,从意识层面上来说,可以通过法制宣传和引导教育等手段加深民众对法制的了解和认识,提前对化解警民冲突,使得警察可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维护社会稳定。
邹锐[8](2019)在《新媒体时代珠海市警察公共关系研究》文中指出警察公共关系是指警察组织积极、主动、持久、有效地使用传播、沟通等手段,塑造其对社会公众的良好形象,增进公众对于各类警务工作的支持和理解,从而达到提高警务工作效率、维护治安、打击犯罪的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警察公共关系对于警察组织开展日常工作而言十分重要。近几十年来,我国警察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均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绩。然而,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原有的公共关系理论显得不再适用。同时,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于公共关系的要求比以往都要高。本文首先阐述了公共关系的历史渊源,解释了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和三大要素等基本理论。随后,本文对于警察公共关系的定义和功能、警察公共关系模式、新媒体警察公共关系的概念和特点、新媒体对于警察公共关系各要素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除了理论研究以外,针对珠海市警察公共关系,本研究还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一对一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社会调查。将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了一些珠海市警察公共关系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公安机关缺乏公关意识;公关人员缺乏公关技巧和能力;公共关系内容建设不足;双向沟通渠道有待强化。从中归纳概括,得到了几点警察公共关系公众中存在的不足:官僚习气和保守风气残余;社会转型期引发的大量矛盾以及移民城市的客观背景;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和警察职责之间的冲突;警察的职能定位出现偏差;客体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个别媒体的歪曲报道;警察队伍良莠不齐,执法存在不规范现象。随后,针对这些缺陷与不足,本文结合相关的公共关系理论和模型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提高公共关系意识;对全体警员进行公共关系培训;加强警察公共关系的内容建设;建立制度化的双向沟通渠道;利用好媒体进行舆论引导。希望对珠海市警察公共关系的发展有所帮助。
张桐[9](2019)在《枣庄市社区警民关系研究 ——以W派出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社区警民关系是公安民警在社区警务工作中与社区居民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工作关系。和谐社区警民关系是新时代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应有之义,有助于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增强信任和良性互动,共同维护社区稳定。对于公安机关社区警务工作,社区警民关系就是战斗力。本文以枣庄市W派出所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治理理论,通过文献研究法、社会调研法,深入社区一线,对枣庄市W派出所近年来开展社区警务,和谐社区警民关系相关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在肯定了枣庄W派出所打造“亲民公安”,优化便民措施,增强群防群治工作的同时,侧重对调研中发现的社区警民沟通不畅、群众对公安民警信任下降、参与治安活动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进行总结,并从公安、群众、社区、社会四方面进行原因分析;通过借鉴国内外密切警民关系相关经验,以加强警民沟通为着力点,围绕加强组织保障、规范社区正规化建设、夯实业务基础、创新网上工作模式、加大宣传力度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枣庄市W派出所进一步和谐社区警民关系的对策和建议。
相静泊[10](2018)在《新时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就是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承担的社会职责和重要使命较多,其中,对敌人进行打击、对犯罪进行惩治、为群众进行服务、对人民进行保护、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进行维护就是最突出的任务。经济社会步入新时代,为了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公安机关需要不断提升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在长期的、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国形成了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其主要内涵和基本形式也呈现出诸多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迁,分配形式、社会环境、价值理念、利益关系等方面也会随之不断转变,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传统利义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以及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分析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其最终能提升警察队伍整体的综合素质、强化警察队伍整体的战斗力、维护社会政治及治安稳定,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核心价值观通过帮助人民警察不断巩固共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基础、加强人民警察团结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这一重要途径。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自然而然就必须得到较多的重视。在紧紧依靠优良传统的同时,及时有效地把握现状,为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不断引入新鲜内容,特别是新时代的时代活力,这样才能让广大警察个体更好地接受和认同,并让其对人民警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研究的具体过程中,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文献综述法、分析归纳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为保障。同时,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警察文化建设理论是研究的理论来源,主要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逻辑思路来进行研究。在仔细研读与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新时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组成要素、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入地分析,从而更好地将新时代人民警察核心 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揭示出来,为系统提出核心价值观培育对策奠定良好基础。此次研究涵盖主要内容有四个部分:首先,就新时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进行阐述,在界定了相关概念之后,就新时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组织要素、功能及基本特征进行系统阐述。其次,从意义和价值两个方面系统分析新时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第三,新时代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培育机制缺乏系统性、培育形式缺乏针对性、培育活动缺乏实践性、培育方法缺乏创新性四个方面;基于此,导致的原因需要从个体、群体、社会这三个层面进行分别的研究。最后,基于上述的研究基础,分析新时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系统提升对策,针对现存问题一一对应提出提升对策,包括完善培训机制的系统性、提高培育形式的针对性、加强培育活动的实践性、丰富培育方法的创新性。
二、论执法环境中警民的相互理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执法环境中警民的相互理解(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代基层警民沟通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文献检索情况 |
1.2.2 政民沟通研究现状 |
1.2.3 警民沟通研究现状 |
1.2.4 警民沟通机制研究现状 |
1.3 理论基础 |
1.3.1 政治沟通理论 |
1.3.2 善治理论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2 核心概念界定 |
2.1 基层警民沟通 |
2.1.1 定义 |
2.1.2 要素 |
2.1.3 特征 |
2.1.4 功能 |
2.2 基层警民沟通机制 |
2.2.1 定义 |
2.2.2 特征 |
2.2.3 功能 |
2.3 新时代完善基层警民沟通机制的时代要求 |
2.3.1 时代机遇 |
2.3.2 时代挑战 |
3 基层警民沟通机制发展现状 |
3.1 基层警民沟通机制的主要内容 |
3.1.1 运行机制 |
3.1.2 保障机制 |
3.2 基层警民沟通机制的现状分析 |
3.2.1 积极成效 |
3.2.2 存在问题 |
4 基层警民沟通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警察方面 |
4.1.1 警察沟通意识不足 |
4.1.2 警察沟通能力欠缺 |
4.2 渠道方面 |
4.2.1 沟通渠道分散 |
4.2.2 网络渠道吸引力不足 |
4.3 群众方面 |
4.3.1 群众沟通缺乏主动性 |
4.3.2 群众参与素质有待提升 |
4.4 环境方面 |
4.4.1 物质环境不佳 |
4.4.2 社会环境不良 |
5 完善新时代基层警民沟通机制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警察的自身建设 |
5.1.1 强化警察沟通意识 |
5.1.2 提高警察沟通能力 |
5.2 加强警民沟通的渠道建设 |
5.2.1 整合沟通渠道 |
5.2.2 健全网络渠道 |
5.3 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 |
5.3.1 激发群众沟通主动性 |
5.3.2 提升群众参与素质 |
5.4 加强警民沟通的环境建设 |
5.4.1 加强物质环境建设 |
5.4.2 加强社会环境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基层派出所警务人员访谈提纲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双柏县D镇彝族社区警民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社会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状况 |
(二)国内研究状况 |
1.警民关系界定研究 |
2.警民冲突表现形式研究 |
3.警民关系影响因素研究 |
4.和谐警民关系建构途径研究 |
(三)文献简评 |
三、基本概念 |
(一)民族社区 |
(二)警民关系 |
四、理论工具 |
(一)符号互动理论 |
(二)社会交换理论 |
(三)社会网络理论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 |
(二)参与式观察法 |
(三)访谈法 |
(四)问卷调查 |
六、创新之处 |
(一)研究理论创新 |
(二)研究内容创新 |
第一章 D镇彝族社区警民关系概况 |
一、人文地理特征 |
二、D派出所概况 |
三、D派出所警务工作的特点 |
(一)警务工作内容复杂 |
(二)案件程序严格复杂 |
(三)服务群体需求多样化 |
(四)网络关系特点突出 |
四、D镇彝族社区警民关系互动中遵循的原则 |
(一)坚持真实公开的原则 |
(二)坚持互惠的原则 |
(三)坚持权力-依赖原则 |
五、D镇派出所职能履行状况 |
第二章 D镇彝族社区警民关系类型 |
一、业务型警民关系 |
(一)服务型互动关系 |
(二)执法型互动关系 |
(三)政治型互动关系 |
1.政民型警民关系 |
2.政社型警民关系 |
二、礼俗型警民关系 |
第三章 D镇彝族社区警民关系张力 |
一、社会因素 |
(一)社会转型期矛盾转嫁 |
(二)制度不完善 |
(三)非警务活动越位 |
二、文化因素 |
(一)酒文化差异 |
(二)火文化差异 |
(三)语言差异 |
三、警察群体因素 |
(一)部分民警工作态度不端正,心态消极 |
(二)亲民活动少,亲和力不足 |
(三)处警速度受限,引发民众不满情绪 |
四、群众自身因素 |
(一)自身权益界限认知不足 |
(二)群众配合工作的主动性下降 |
(三)群众对警察职能了解片面 |
第四章 D镇彝族社区警民关系调适 |
一、制度性调适 |
(一)落实相关民生政策,缓和社会矛盾 |
(二)优化警察考核制度 |
(三)提升网络警务工作能力 |
(四)完善基层警察权益保障制度 |
二、文化性调适 |
(一)尊重民族文化 |
(二)加强民族语言学习 |
三、礼俗性调适 |
(一)提升基层民警的能力素质 |
(二)提升群众意识领域再认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4)泉州市台商投资区和谐警民关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概述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一、 研究框架 |
二、 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和谐警民关系 |
一、 警民关系的定义及内容 |
二、 和谐警民关系的定义及表现 |
三、 和谐警民关系的衡量标准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 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 公民参与理论 |
第三章 泉州市台商投资区警民关系的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台商投资区警民关系现有相关举措 |
一、 优化便民服务举措 |
二、 注重打击民生小案 |
三、 聚力矛盾化解 |
四、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
五、 助力疫情防控 |
第二节 台商投资区警民关系存在问题调查 |
一、 问卷调查 |
二、 警民关系存在的状况 |
第三节 影响泉州市台商投资区和谐警民关系的原因探析 |
一、 职能泛化 |
二、 公安民警思想认识不到位 |
三、 群众认识偏差 |
四、 警民沟通不畅 |
五、 媒体导向偏差 |
第四章 国内警民关系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内实践经验 |
一、 广东省肇庆市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经验 |
二、 福建省福清市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经验 |
三、 广西贺州市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经验 |
第二节 国内实践经验的借鉴价值 |
一、 公共服务意识的增强 |
二、 互联网意识的增强 |
第五章 构建泉州市台商投资区和谐警民关系的建议 |
第一节 建设高素质的警察队伍 |
一、 提高民警的思想政治素质 |
二、 提高民警的心理抗压能力 |
三、 加强民警执法能力建设 |
四、 明确民警岗位职责 |
五、 建立和谐的警营文化 |
第二节 加强警民间的互动协作 |
一、 树立公众信任理念 |
二、 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 |
三、 建立完善群众监督参与机制 |
第三节 加大对舆情的应对和引导 |
一、 完善舆情快速应对机制 |
二、 加大与媒体的沟通合作 |
第六章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一、 个人简历 |
二、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洛江区“接处警”民警工作压力疏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压力 |
二、工作压力 |
三、压力疏导 |
四、“接处警”民警 |
第二节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双因素理论 |
二、社会比较理论 |
第三章 洛江区“接处警”民警工作压力调查分析 |
第一节 洛江区“接处警”民警工作压力调查设计 |
一、洛江区“接处警”民警工作压力调查对象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
三、调查问卷的内容 |
第二节 洛江区“接处警”民警压力调查分析 |
一、抽样调查 |
二、调查对象变量统计 |
三、调查问卷分析 |
第四章 洛江区“接处警”民警工作压力来源及其影响 |
第一节 工作量大引发的压力 |
一、需兼顾多警种的工作任务 |
二、需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 |
三、需参加每个安保任务 |
四、需开展每项专项统一行动 |
第二节 执法环境复杂引发的压力 |
一、人民群众对抗执法的情况 |
二、媒体断章取义炒作执法过程的情况 |
第三节 职场关系复杂引发的压力 |
一、职场潜规则的影响 |
二、同事不和谐关系的影响 |
第四节 职业的高危险性引发的压力 |
一、工作期间因警察身份受到压力 |
二、非工作期间因警察身份受到的压力 |
第五节 职业素养与岗位要求不匹配引发的压力 |
一、业务素养不足以应对 |
二、固化的培训考核 |
第六节 处置特殊警情引发的压力 |
一、处置群体性警情的困难 |
二、处置非警务警情的负担 |
第七节 洛江区“接处警”民警工作压力引发的后果 |
一、身体疲惫 |
二、心态失衡 |
三、家庭关系紧张 |
第五章 “接处警”民警工作压力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与丰泽区、石狮市工作压力来源比较 |
一、丰泽区“接处警”民警的警力配置比较 |
二、“接处警”警力配置比较分析 |
第二节 与丰泽区、石狮市“接处警”民警工作压力比较分析 |
一、洛江区与丰泽区、石狮市“接处警”民警工作压力共性 |
二、洛江区与丰泽区、石狮市“接处警”民警工作压力差异 |
第六章 洛江区“接处警”民警工作压力疏导建议 |
第一节 社会层面 |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执法环境 |
二、完善社会联动机制 |
第二节 组织层面 |
一、资源配置相对倾斜 |
二、建立公平的政治进步考核制度 |
三、根据岗位实际情况开展业务培训 |
四、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并简化考评机制 |
五、为基层民警依法履职提供执法保障 |
六、发展警营文化 |
第三节 个体及家庭层面 |
一、“接处警”民警个体层面 |
二、“接处警”民警家庭层面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洛江区“接处警”民警工作压力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新媒体涉警报道对公众警民关系评价的影响研究 ——以微博平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关于涉警报道的研究综述 |
1.3.2 关于警民关系的研究综述 |
1.3.3 相关概念介绍 |
1.4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
2.1 理论依据 |
2.1.1 议程设置理论 |
2.1.2 涵化理论 |
2.1.3 框架理论 |
2.1.4 媒介效果依赖理论 |
2.2 研究方法 |
2.2.1 内容分析法及文本分析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警务事业现状分析 |
3.1 警力资源状况 |
3.1.1 各时期警力状况 |
3.1.2 我国警力配置特征 |
3.1.3 我国警力职能配置现状 |
3.1.4 警察牺牲与猝死问题严重 |
3.2 我国治安经费投入现状 |
3.3 我国治安水平现状 |
3.3.1 突发事件和刑事案件频发 |
3.3.2 警民纠纷事件呈增加趋势 |
3.4 警察群体的客观形象 |
3.4.1 形象评价:平凡普通 |
3.4.2 职业评价:职业认同感较高,职业压力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媒体涉警报道内容呈现——以微博平台为例 |
4.1 样本收集 |
4.1.1 分析目标的选定 |
4.1.2 分析单元的选定 |
4.2 微博平台涉警议题内容呈现特征 |
4.2.1 分析工具的介绍 |
4.2.2 高频词呈现 |
4.2.3 共现词呈现 |
4.2.4 形容词词频呈现 |
4.2.5 动词词频呈现 |
4.2.6 语义网络呈现 |
4.3 新媒体涉警传播内容分析 |
4.3.1 类目建构 |
4.3.2 信度检测 |
4.3.3 新媒体涉警传播的内容分析 |
4.4 新媒体涉警议题的报道框架分析 |
4.4.1 事实框架:呈现涉警事件发展脉络 |
4.4.2 情感框架:设置情绪,渲染人情味 |
4.4.3 道德评判框架:褒扬正义与勇敢 |
4.4.4 结果认定框架:警方话语交代事件后续 |
4.4.5 普法教育框架:寓教于乐,凸显警民交流 |
4.4.6 责任归因框架:理性分析事件原因 |
4.5 结论分析 |
4.5.1 融于日常:警察形象的解构与建构 |
4.5.2 视频影像:涉警事件真相的还原与遮蔽 |
4.5.3 原型沉淀:秩序与反秩序的选择性报道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媒体涉警报道传播效果及警民关系评价调查 |
5.1 研究设计 |
5.2 信度和效度分析 |
5.2.1 信度检验 |
5.2.2 效度分析 |
5.3 数据收集与分析 |
5.3.1 人口统计学描述 |
5.3.2 受众新媒体接触情况 |
5.3.3 受众对新媒体涉警报道的关注与参与程度 |
5.3.4 受众的新媒体涉警报道卷入度 |
5.3.5 受众对新媒体涉警报道的评价 |
5.3.6 受众关于警民关系的观念现实 |
5.3.7 受众关于警察形象的评价 |
5.3.8 受众对涉警报道信息的需求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媒体涉警报道对公众警民关系评价的影响 |
6.1 假设推演:涉警报道在警务现实和公众观念现实之间的中介作用 |
6.2 数据分析 |
6.2.1 相关性分析 |
6.2.2 回归分析 |
6.3 研究假设检验 |
6.3.1 新媒体使用程度与公众的警民关系评价 |
6.3.2 新媒体涉警报道参与程度与公众的警民关系评价 |
6.3.3 新媒体涉警报道卷入度与公众的警民关系评价 |
6.3.4 新媒体涉警报道评价度与公众的警民关系评价 |
6.4 新媒体涉警报道传播效果对公众警民关系评价的影响分析 |
6.4.1 塑造良好警察形象,提升公众对警察组织的满意度 |
6.4.2 利用受众的媒体依赖,强化公众对警察组织的信任感 |
6.4.3 发挥意见领袖功能,引导公众理性思考和表达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7.1 趋同与偏差:三种现实的比较 |
7.2 新媒体涉警报道的总体特征及影响 |
7.2.1 反映我国警力资源不足的客观现实 |
7.2.2 传递正面信息,增进警民之间的信任与理解 |
7.2.3 融合网络文化,建构多元警察形象 |
7.3 新媒体涉警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
7.3.1 报道流于表面,未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
7.3.2 “仰视效应”提高公众期望,加重警务负担 |
7.3.3 负面报道监督缺位 |
7.4 在新媒体涉警传播中建构和谐警民关系的建议 |
7.4.1 警方:利用新媒体个性化传播消除刻板印象 |
7.4.2 媒体:新媒体涉警传播筑起警民沟通新桥梁 |
7.5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7.6 本章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泉港区警察执法过程中警民冲突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警察执法中警民冲突相关概念 |
一、警察执法 |
二、警民关系 |
三、警民冲突 |
四、警民冲突治理 |
第二节 警民冲突治理研究的基础理论 |
一、善治理论 |
二、依法行政理论 |
三、合法性理论 |
第三章 泉港区警民冲突治理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泉港区警民冲突治理现状 |
第二节 泉港区警民冲突治理采取的措施 |
一、建立警民沟通新渠道听取群众意见 |
二、全力推进公安改革提升民警素养能力 |
三、创新打防犯罪新机制增强群众安全感 |
第三节 泉港区警民冲突治理取得的成效 |
一、民众给予“正义之师 |
二、警民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
三、警察执法方式使泉港群众较为满意 |
第四章 泉港区警民冲突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泉港区警民冲突治理存在的问题 |
一、警民冲突治理中警察行为存在不当之处 |
二、警民冲突中民众满意度不足 |
第二节 泉港区警民冲突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行政相对人原因 |
二、执法主体原因 |
三、警察执法环境原因 |
第五章 国内外降低警民冲突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警民冲突治理的经验做法 |
一、英国警民冲突治理的经验做法 |
二、新加坡警民冲突治理的经验做法 |
第二节 国内警民冲突治理的经验做法 |
一、浙江执桥的警民合作警务 |
二、台州的“警民恳谈” |
第三节 国内外警民冲突治理的经验启示 |
一、要坚持实践以社区为导向的警务 |
二、要将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紧密结合 |
三、要进一步确立情报信息的主导地位 |
四、要善于利用各类社区资源 |
第六章 泉港区警民冲突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从公民的角度出发治理警民冲突 |
一、扎实进行公民普法教育 |
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 |
第二节 从警察角度出发改善警民关系 |
一、加大警察为人民服务理念的培养 |
二、配备防刺服执法巡逻保障安全 |
三、坚持疏堵结合,完善执法体制 |
第三节 从执法环境角度出发约束警民冲突 |
一、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
二、建立执法协作联动与保障机制 |
三、完善执法监督机制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警民冲突处理满意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新媒体时代珠海市警察公共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公共关系及警察公共关系概述 |
1.2.2 关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评价体系的研究 |
1.2.3 关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多视角研究 |
1.2.4 关于塑造警察形象的研究 |
1.2.5 警察公共关系构造手段研究综述 |
1.2.6 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与重点 |
第2章 公共关系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公共关系理论概述 |
2.1.1 公共关系的定义 |
2.1.2 公共关系的三大要素 |
2.1.3 公共关系的类型 |
2.1.4 公共关系模式 |
2.2 警察公共关系概述 |
2.2.1 警察公共关系的定义 |
2.2.2 警察公共关系的功能 |
2.2.3 警察公共关系模式 |
2.3 新媒体时代警察公共关系的特点 |
2.4 新媒体对警察公共关系各要素的影响 |
2.4.1 新媒体对警察公共关系主体的影响 |
2.4.2 新媒体对警察公共关系客体的影响 |
2.4.3 新媒体对警察公共关系传播方式的影响 |
第3章 珠海市警察公共关系现状调查 |
3.1 问卷调查 |
3.1.1 问卷设计 |
3.1.2 问卷发放及回收 |
3.1.3 调查结果和统计分析 |
3.2 访谈 |
3.2.1 访谈提纲 |
3.2.2 访谈结果 |
第4章 珠海警察公共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4.1 珠海警察公共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
4.1.1 警察组织缺乏公关意识 |
4.1.2 公关人员缺乏公关技巧和能力 |
4.1.3 公共关系内容建设不足 |
4.1.4 双向沟通渠道有待强化 |
4.2 原因分析 |
4.2.1 官僚习气和保守风气残余 |
4.2.2 社会转型期引发的大量矛盾以及移民城市的客观背景 |
4.2.3 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和警察职责之间的冲突 |
4.2.4 警察的职能定位出现偏差 |
4.2.5 客体的复杂性和广泛性 |
4.2.6 个别媒体的歪曲报道 |
4.2.7 警察队伍良莠不齐,执法存在不规范现象 |
第5章 新媒体时代警察公共关系的构建对策 |
5.1 加强公关意识,成立专门的警察公共关系部门 |
5.2 提升警员公共关系业务水平 |
5.3 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工作的内容建设 |
5.4 建立制度化的双向沟通渠道 |
5.5 增强公关危机应变能力,利用新媒体引导网络舆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9)枣庄市社区警民关系研究 ——以W派出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社区警务 |
2.1.2 社区警民关系 |
2.2 构建和谐社区警民关系的理论支撑---社会治理理论 |
2.3 理论分析架构 |
第3章 枣庄市社区警民关系现状分析—以W派出所为例 |
3.1 枣庄市W派出所和谐警民关系的尝试 |
3.1.1 “访”字为先,画出警民一家“同心圆” |
3.1.2 “防”字为基,筑牢辖区治安“压舱石” |
3.1.3 “护”字为重,找准护航发展“公约数” |
3.1.4 “服”字为本,满足美好生活“新期待” |
3.1.5 “宣”字为要,彰显队伍建设“精气神” |
3.2 枣庄市W派出所社区警民关系现状调研 |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2.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2.3 结果统计 |
3.3 枣庄市社区警民关系现状 |
3.3.1 社区警务工作监督考核不规范 |
3.3.2 部分民警服务意识淡薄 |
3.3.3 社区警务浮于表面,警民联系不深入 |
3.3.4 群众对公安机关及民警的信任感下降 |
3.3.5 群众参与治安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
第4章 枣庄市社区警民关系原因分析 |
4.1 公安方面影响警民关系的原因分析 |
4.1.1 目标定位脱离实际 |
4.1.2 社区警务基础薄弱 |
4.1.3 案件侦破乏力 |
4.1.4 宣传引导缺位 |
4.2 社区方面影响警民关系的原因分析 |
4.3 群众方面影响警民关系的原因分析 |
4.4 社会方面影响警民关系的原因分析 |
第5章 国内外社区警务中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经验借鉴 |
5.1 国外经验借鉴 |
5.2 国内经验借鉴 |
5.2.1 浙江余杭发展“枫桥经验”新内涵 |
5.2.2 浙江台州“警民恳谈”工作法打造和谐社区警民关系 |
5.2.3 “平安肇庆”微博打造肇庆公安靓丽名片 |
5.3 小结 |
第6章 新时期枣庄市构建和谐社区警民关系的对策 |
6.1 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提高保障水平 |
6.2 规范社区警务队伍建设,提升正规化建设水平 |
6.2.1 机构设置上要加强社区警务区建设 |
6.2.2 思想上要牢记“三心”,不断夯实基层基础 |
6.2.3 能力上具备“工匠精神”,努力提高“七个能力” |
6.3 夯实业务基础,巩固“传统”社区警民联系途径 |
6.4 探索网上群众工作新特点,打造警民沟通根据地 |
6.5 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常架互信共济桥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社区居民对当前警民关系的问卷调查 |
(10)新时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预期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预期创新点 |
2 新时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及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核心价值观 |
2.1.2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 |
2.1.3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培育 |
2.2 新时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组成要素、功能及基本特征 |
2.2.1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组成要素 |
2.2.2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功能 |
2.2.3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
2.3 新时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 |
2.3.1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标准 |
2.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3 新时代加强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和价值 |
3.1 新时代加强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
3.1.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
3.1.2 提高人民警察战斗力的必然选择 |
3.1.3 深入贯彻群众路线、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必然要求 |
3.1.4 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
3.2 新时代加强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 |
3.2.1 提升警察的社会价值 |
3.2.2 提升警察的精神价值 |
3.2.3 提升警察的个人价值 |
4 新时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
4.1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历程 |
4.1.1 改革开放前人民警察核心价值培育 |
4.1.2 改革开放后人民警察核心价值培育 |
4.1.3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培育历程的启示 |
4.2 新时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问题 |
4.2.1 培育机制缺乏系统性 |
4.2.2 培育形式缺乏针对性 |
4.2.3 培育活动缺乏实践性 |
4.2.4 培育方法缺乏创新性 |
4.3 新时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的导致原因 |
4.3.1 社会因素 |
4.3.2 群体因素 |
4.3.3 个体因素 |
5 新时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提升对策 |
5.1 完善培训机制的系统性 |
5.1.1 加强培育考核制度 |
5.1.2 完善培育激励制度 |
5.1.3 建立培育经费保障制度 |
5.2 提高培育形式的针对性 |
5.2.1 以各种实用知识为依托 |
5.2.2 把握个体的学习重点 |
5.3 加强培育活动的实践性 |
5.3.1 加强职业忠诚度教育 |
5.3.2 注重为民服务教育 |
5.3.3 重点开展公正廉洁执法教育 |
5.4 丰富方法的创新性 |
5.4.1 积极利用新型媒介 |
5.4.2 重视心理和情绪的疏导 |
5.4.3 促进自我学习手段的丰富 |
5.4.4 构建渗透式培育模式 |
6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论执法环境中警民的相互理解(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警民信任危机测度及修复策略研究[D]. 王璐. 天津大学, 2020
- [2]新时代基层警民沟通机制研究[D]. 张淼淼.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3]双柏县D镇彝族社区警民关系研究[D]. 张玉琴.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泉州市台商投资区和谐警民关系构建研究[D]. 黄珍玉. 华侨大学, 2020(01)
- [5]洛江区“接处警”民警工作压力疏导研究[D]. 陈晓玲. 华侨大学, 2020(01)
- [6]新媒体涉警报道对公众警民关系评价的影响研究 ——以微博平台为例[D]. 陈常静.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7]泉港区警察执法过程中警民冲突治理研究[D]. 谢维思. 华侨大学, 2019(01)
- [8]新媒体时代珠海市警察公共关系研究[D]. 邹锐.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9]枣庄市社区警民关系研究 ——以W派出所为例[D]. 张桐. 南昌大学, 2019(02)
- [10]新时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D]. 相静泊.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