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相关感染因素与护理措施研究论文_胡婷,张茂玲,郑瑛,陈宝红*(通讯作者)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妇科,广东广州 511442

【摘 要】目的:分析PICC相关感染因素,研究护理措施。方法:以2013年2月至2017年5月妇科PICC置管的50例患者为研究组,以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PICC置管的妇科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分析PICC相关感染因素,对照组常规留置处置,研究组留置改进后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感染因素对比无差异(P>0.05),研究组留置改进后感染发生率4.0%低于对照组17.3%,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PICC感染因素与导管固定,免疫功能降低等因素有关,根据感染因素实施针对性护理,能够减少感染的发生,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PICC;感染因素;护理措施

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的导管,该方式具有简单、方便、高效、对血管的损伤小,留置时间长、适应性强等特点[1],长期需要输液治疗的患者适合采用该方式。虽然PICC置管为长期接受治疗的患者在生活上提供了方便,优势很多,但仍存在感染的风险[2]。本次研究以2013年2月至2017年5月妇科PICC置管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PICC相关感染因素,实施留置改进后护理,与常规留置处置护理对比,效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3年2月至2017年5月妇科PICC置管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PICC置管的妇科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入选患者均为妇科肿瘤,行PICC置管,排除PICC置管禁忌症患者,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46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0.1±2.6)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3±0.3)年,研究组50例,年龄36-71岁,平均年龄(50.2±2.4)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2.4±0.5)年,入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分组后一般资料对比结果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PICC置管,使用相同的生理盐水座位封管液体,置管操作由相同医护人员在无菌环境执行,做置管期间出现局部红肿、疼痛,表现出高热、寒战等症状,要拔管处理,并且采取分泌物、静脉血检验。记录入选患者的感染情况和护理实施效果。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借助于SPSS19.0进行总汇处理,其中:①用率(%)来代表计数资料,行χ2检验,②用 ±s来代表计量资料,行t检验;若检验结果为P<0.05,则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感染因素

在感染因素上,两组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感染因素[n,(%)]

3讨论

妇科疾病中的肿瘤疾病近年来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对女性患者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目前,PICC置管建立静脉通道,减少了反复穿刺带来的疼痛。但在置管期间,容易出现感染,从而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创伤。因此,需要对PICC的感染因素进行分析。

3.1 PICC相关感染因素分析

本次研究以妇科PICC置管患者为例,对感染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置管操作因素、导管移行和患者免疫力下降导致。(1)置管操作因素。PICC感染的主要因素是在临床置管前,操作环境未做特殊的处理,使操作未在无菌的环境中进行;置管时导管预处理使用基础的肝素液冲管;一些患者穿刺的静脉选择不适合,增加了反复送管率,对血管造成了损伤;固定使用透明敷料,患者出汗增加了皮肤的潮湿度,致使细菌增多[3]。(2)导管移行。在置管后,若置入位置是关节回弯或活动幅度较大的部位,患者活动时导管移行,进而增加感染率。(3)免疫功能下降。患者接受治疗后,免疫功能受到影响,白细胞下降,间接降低了机体免疫功能,导致感染[4]。此外,患者对PICC导管的维护缺少认识,使维护不及时,或错误维护,从而造成感染。

3.2护理措施

本次研究分析PICC相关感染因素后,对两组患者一组实施常规留置处理,一组实施留置改进后护理,结果发现,实施留置改进后感染率低于常规留置处理,与常规留置处理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分析留置改进后护理措施,如下。(1)正确评估患者的病情,结合患者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于白细胞下降,感染期和败血症期等异常患者,要避免置管[5]。(2)在置管前,操作环境要做消毒预处理,自然干燥后,使用紫外线对空气进行消毒,置管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佩戴好无菌手套、口罩等。(3)在处理导管时,要选择合适的液体处理,使用充分稀释的地塞米松浸泡导管,预防静脉炎,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量和炎症反应。(4)置管穿刺部位要选择粗直、瓣膜少的静脉,若不能选择正中静脉血管穿刺,可在肘周上二指处穿刺,从而预防导管移动。(5)对导管留置位置的皮肤做消毒处理,选择适合的消毒剂,避免因消毒剂导致感染。(6)导管固定要使用无菌透明敷料,注意皮肤干燥,避免出汗污染。对于导管外露部位,要充分固定导管于前臂位置,避免导管移动[7]。(7)封管前要使用生理盐水冲管,然后用肝素封管,避免药液附着在导管上。(8)置管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温度、血常规等,发现感染征兆,要立即细菌培养,确定感染情况,同时观察病情,一旦发现患者不适,要立即检查。(9)感染处理。对于发生感染的患者额,要根据分泌物检查结果进行处理,发现患者高烧、寒战等症状,要排除其他感染源后,做血液培养,在医生叮嘱下使用抗生素,做好记录。

综上所述,PICC是临床长用方法,但存在感染几率,针对感染因素,实施护理措施,能够降低感染率。

参考文献

[1]姚美华,潘雅明,叶志弘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因素分析与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4(10):2276-2277,2311.

[2]黎容清,江岱琪,吕玉洁等.不同病原菌所致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11):1368-1370.

[3]尹苏丽,王桂玲,胡素琴等.PICC置管后日常护理实施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6(15):2059-2061.

[4]李丽华,罗嫦红.循证护理在PICC导管感染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15):57-59.

[5]庄丽媚.不同护理模式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感染护理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5):133-135,138.

论文作者:胡婷,张茂玲,郑瑛,陈宝红*(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上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1

标签:;  ;  ;  ;  ;  ;  ;  ;  

PICC相关感染因素与护理措施研究论文_胡婷,张茂玲,郑瑛,陈宝红*(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