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名牌产品为支撑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名牌产品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名牌产品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是民族工业精华的集中体现,是一国经济真正走向开放,步入国际经济舞台并占据重要位置的支撑。这些年来,在不断理顺的经济体制环境中脱颖而出的一大批名优产品,强有力的支持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大幅度提高,推动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但在日益开放的经济中,我们也面临着蜂拥而到的国外产品的日益严重的挑战。我们面临的现实是:在今后若干年内,如果我们的一批以名牌产品为支撑的,具有一定程度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产业、先导产业不能迅速成长起来,我们就很难占领下世纪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从而很难摆脱被动应付的局面。因此,采取有效战略,造就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全局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清醒认识中国名牌面临的严峻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15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基本上走出了所谓的“短缺经济”的泥潭,开始走上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城乡居民逐步从满足温饱生活的必需性消费向提高生活质量的小康性消费发展。一方面,追求名牌商品、讲究质量稳定的消费心理十分突出。如家电市场已经出现两极分化,即名牌产品供不应求,非名牌产品少人或无人问津。据一些大型商场统计,去年彩电销售量占全部电视机的93.2%,双开门和多开门冰箱占全部电冰箱的82%,全自动洗衣机占全部洗衣机的39%,其中名牌产品占销售额的60%以上。购物的热点不仅出现了求新、求全、求美、求安全的消费需求,而且将是否是名牌产品作为购物的重要选择条件,这一新型的消费需求推动我国经济从粗放式经营步入以质取胜、以名牌取胜的质量效益型增长途径,从而为创造名牌产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国内市场。许多省市把创造名牌,拓展国际国内市场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来实施,陆续推荐了一批新的名牌产品,制订了名牌发展战略,我国的不少老的名牌产品也得到了提高和发展。但从我国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占有率来看,可以说还不具备名牌产品有效地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真正享有世界声誉的国际性名牌还很少很少。1994年我国外贸出口额达1210亿美元,是世界上排名第11位的贸易大国,但在出口商品的分类中,初级产品占绝大多数,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知名商标的产品数量很少,绝大多数还是低价竞争。在美国《金融世界》评出当今世界50大驰名商标及分行业的世界驰名商标中,没有一个中国的驰名商标。
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改革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投资环境的日臻完善,国外许多大集团把中国市场看成是一个重要的争夺地带,越来越多的外国资本和外国商品进军我国市场。一些外商直接在我国建厂生产国外名牌产品,一些外商则通过广告、赞助、合资等手段,向国内市场推销其品牌,还有一些对我国名牌产品、名牌企业采取了明显的“垄断、收买、排斥、挤压”政策,抢先把我国名牌产品商标在国外注册,在中国市场上尽力打响它们的牌子,力图压制以至挤垮中国的牌子特别是中国名牌。国内名牌产品在国际名牌产品的冲击下,有的萎缩,有的退出市场,有的与外商合资,牌子被外商挤掉。据市场调查:饮料、洗衣粉、化妆品、酒类、家用电器等大众消费品中外国名牌产品正急剧地扩大市场,有的已经占领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雀巢、麦氏咖啡已成为市场上占有率最多的饮料,国产名牌北京的北冰洋、上海的正天和、沈阳的八王奇、广州亚洲汽水、四川天府可乐不得不与“两乐”外商等合资并换上国外牌子,只有“健力宝”还在用国产牌子苦斗;化妆品市场,力士香皂,法国“伊露姿”,意大利“贝佳斯”,英国“伊丽莎白”在电视上倾力宣传,极力推销;视听设备大有国外名牌一统天下之势,索尼、日立、健伍、先锋、爱华、菲利浦基本上占领了市场;永久、凤凰、飞鸽等消费者尽人皆知的中国自行车名牌也已被几个外国名牌“夺”去了昔日的光彩,照相机行业已被尼康、佳能、理光、奥林巴斯占领,只剩下上海“海欧”这一名牌产品苦苦抗争。烟草市场方面,万宝路、三五等国外名牌从各种渠道大量入侵国内市场;经过10多年苦苦奋斗,洗衣粉相继创出北京熊猫、上海白猫等名牌,产量达到122吨,现在,德国的汉高、英国利华、美国的P&G集团纷纷与国内生产厂家合资,其中中方产品商标被外方收购,资产由外方控股,“奥妙”、“碧浪”、“宝莹”、“汰渍”已经稳占市场,国产洗衣粉只剩下“活力28”。就连历史悠久的服饰、名酒也遇到国外名牌的严峻挑战,皮尔·卡丹、金利来等众多海外名牌纷纷抢滩中国,据统计,从1978年到现在,我国服装进口额递增572倍,目前在国内设专营店或专营柜的国外名牌达50多家,高档服装市场几乎被进口服装和三资企业产品垄断;XO、马爹利、路易十五的市场份额逐步上升,洋酒的外销量从最初几百箱增到如今9万箱;汽车市场只要站在天安门上数一数过路的汽车,10辆车中差不多7辆车是国外产品,更不说国产汽车大都使用的是外国的牌子。
这就是市场竞争的现实。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市场竞争中有一个重要策略,首先是输出产品以低价竞争战胜对手,其次是输出资本,取得控制或一定程度的控制权,再次是输出牌子,这“三步曲”的关健是使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资源和人力,生产并非高技术的“名牌产品”,然后奖给当地市场,从中赚取超额利润。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由于缺少自己的名牌产品,再加上国内名牌厂家在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与国际上知名企业实力悬殊,难以抗衡竞争。我国出口的部分商品只能买“牌子”,使用国外的名牌商标进入国际市场,利润几倍的被外商赚走;就连国内的一些优质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因牌子不知名,消费者不认,也只好与外商合作,贴上外国商标,身价马上几倍的提高,而利润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也被外商拿走。由于缺少中国民族风格的名牌产品,导致国内的一些传统工业企业成了国外名牌产品的加工厂。比如服装工业就因为没有自己的国际名牌,虽然1994年服装出口额居全球首位,达237亿多美元,但平均每件在国际市场上仅卖3.8美元,远低于国内市场的零售价。可以说,不创出中国的服装名牌,靠来料加工、数量庞大的“大路货”支撑起服装出口的“辉煌”,将随着东南亚各国服装工业的崛起及西方服装工业的复苏,中国劳动力及原料低成本优势的逐步削弱,中国完全有可能错过世界服装工业的最后一班快车。
中国名牌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下降,一些名牌产品的消失,反映的不仅仅是市场竞争中几个名牌产品的消失,而是国内市场逐渐被国外名牌产品所占领、所垄断,中国经济发展失去强劲支持,行业发展失去“拳头产品支柱”的大问题。一个国家没有一大批在国际国内市场叫得响的名牌,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只能处于被动地位;依附于外国名牌只能永远落在人家的后面,根本谈不上真正形成自己独立的、有竞争力的工业基础,经济也很难走上持续发展道路。尤其是我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成为世贸组织创始成员国后,将使我国的名牌产品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挑战。尤其是今后若干年内,我国经济能不能再上一个新台阶,能否成功地走过以重化工业发展为主的高速增长时期,从而步入新兴工业国家的行列,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一批名牌产品为支撑的先导产业能不能迅速成长起来,取决于在激烈的国际商战竞争中一批名牌产品能不能占领市场,获得发展。
二、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组建现代企业集团,形成一批能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创造国际名牌的世界级大企业
名牌是企业综合优势的集中体现。发展名牌创造名牌首先是企业行为。它依赖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争创名牌的精神与行动。世界上按商标价值排名前50位的名牌产品,基本上都是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世界500家最大工业公司生产的,在每一家超大型跨国公司中都有一个或几个名牌产品作龙头,在每一个名牌产品后面都有一个大型企业集团作支柱。名牌产品的发展通常要依赖于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现代大型企业集团。近年来,为适应日益剧烈的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形成规模效益,在国家和各省市的支持下,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造、改组,跨地区、跨行业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兼并,陆续发展出了一批集技、工、贸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涌现出了一批规模较大、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集团,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以国内生产的名牌产品为龙头组建的。如青岛海尔集团,青岛双星集团,北京联想集团,同仁堂药业集团,深圳三九集团,春兰集团,一汽集团,杭州娃哈哈集团,广东健力宝集团,唐山豪门集团,洛阳春都集团等。这些企业集团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以规模经营取得市场竞争优势,获得稳固市场占有率。但绝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组织机构与发展创造名牌产品的机制很不适应,突出的问题是企业规模小型化、资本分散、负担过重;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低下,技术装备、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与国际同类企业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国有资产被部门、地方条块分割,存量资产难以流动、重组,增量资产也难以有效集中,致使企业规模普遍小型化,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社会资金和资源不能按市场效益原则向名牌效益型企业流动,高效名牌型企业难以通过兼并、联合、资产重组等形式发展壮大,一些在国内外市场很有市场前景的产品、很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得不到有效发展。
从世界上一些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的发展历程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名牌产品是企业分化、组合的主导因素,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拥有名牌产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信誉就将迅速提高,企业可以凭借名牌引来社会各方的投资和银行信贷,获得长期发展和扩大规模所需的资金,有的世界著名企业以名牌为主的无形资产远大于有型资产,1994年可口可乐商标价值359亿美元,万宝路330亿美元,雀巢15亿美元,柯达100亿美元,摩托罗拉92亿美元。早在1967年,可口可乐公司老板就曾夸口,可口可乐公司所有的资产一夜烧光,单凭可口可乐这一世界驰名商标就可吸引大量贷款,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原样。名牌企业的商业信誉、融资能力,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容易通过企业兼并、合并、联营,控股等形式组成大型企业集团,并成为大企业集团或控股公司的龙头。因此,鼓励和扶植生产名牌的企业实行扩张,推动产权结构和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其迅速形成规模经济,在生产当前品种的同时加快新产品的开发,使名牌企业的产品不断更新,结构不断调整,保证名牌的长盛不衰和创造新的名牌,是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能够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世界级大企业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当前,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应该把发展中国名牌与进行企业改革结合起来,选择一些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基础较好、潜力较大,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企业,作为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主导力量和大型集团企业的生长点,率先进行现行企业制度试点,组建中国的名牌企业集团。一方面引导社会资金向名牌产品、名牌企业流动,调动社会资源壮大名牌企业规模,使名牌企业获得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本”,购置和引进先进设备、开发一批适销对路,能带动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创造发展我们自己的名牌产品。另一方面搞活国有企业的资产存量,以“名牌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促使名牌企业对那些产品缺乏市场,经济效益差的劣势企业进行兼并,使名牌企业的组织结构打破部门、地区所有制的界限,形成多种所有制混合的结构,改变国有企业生产要素不能合理高效流动、配置,资产不能充分利用、开发的状况,使国有资产流向能产生更好效益的名牌企业,使名牌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最终成长为国际上著名的中国大型企业集团。
三、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名牌企业的发展,创造一批中国的世界名牌
在全球范围的市场竞争中,创立中国名牌是一项非常艰难的系统工程。从可口可乐这一世界名牌的发展过程看,可口可乐从1883年作为商标注册以来的100多年中,仅广告费平均每年高达1.84亿美元,1992年元月,可口可乐公司在100个国家的电视台主要频道上同时播出电视广告节目,而且广告制片根据各国国情,仅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播出的广告片,从策划到完成历时9个月,且同时在中国18个电视台播出,规模之大,费用之高是任何一家中国企业都不可能做到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创出一个名牌要比发达国家艰难的多。因此,创造发展中国名牌产品,既需要企业的努力,更需要政府政策、资金的扶植。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都以政府的力量扶植本国企业发展名牌产品,日本的电子企业从学习美国到超过美国,创造出世界名牌产品松下、日立、索尼、爱华,重要的原因是得到政府和金融集团的大力支持,韩国一位主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访问我国时说,对名牌企业从税收、资金上给予支持,直到企业能够进入国际市场。
把发展中国名牌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计划。创立一个名牌产品,不仅可以带动一个企业的发展,同时还能带动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直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是振兴经济的有效手段,国家在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要把发展中国名牌放在重要位置,围绕着培育民族工业,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基础和龙头产品,制订相应的发展战略;明确一个时期内各行业各地区名牌产品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对有市场、有效益的名牌企业在财政、税收上给予优惠,扶植起一大批经营规模大、产品质量好,能够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名牌群体;以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为纽带调整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布局,通过产业重组提高生产集中度,把分散的小批量同类产品或零部件集中成经济批量,从而有利于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推动产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开拓多种融资方式,促使有限资金向名牌企业配置。资金是名牌企业持续发展的“血液”和“第一推动力”。目前我国名牌产品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先导产品的资金严重不足,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有良好国际市场前景的名牌产品,由于资金短缺而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因此,在银行信贷方面,除商业银行的贷款外,计划部门和政策性银行在贷款的规模、数量等方面应给予国家确定的支柱产业的名牌产品以优先支持。其次完善和开拓多种融资方式,发挥多种融资渠道的作用。一是将支柱产业大型企业由长期以来通过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转向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重,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建立投资基金等方面向长期资金市场融资,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形成一批真正按商业化原则运营的金融机构,为集团企业及名牌产品的快速发展提供长期和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与建设,选择一批名牌企业实施投资和融资自主权,将这些企业建成支柱产业基本的投资主体和融资主体,增强名牌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四、建立一个促进名牌产品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
争创名牌的根本动力是利益,因而,推动名牌生成的着眼点应放在利益激励上,即构建一个名牌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激励包括自我激励和外部激励。前者的关键是使企业转换机制,即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等、靠、要”,有外在压力而无内在动力的机制以及这些年形成的权责分离、负盈不负亏的机制。转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这种机制能够促使企业从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出发,千方百计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做好相关的配套工作来创出自已的名牌,实现名牌优势、名牌效益。而要形成这种自我激励机制,不能依赖于“放权让利”,而必须紧紧抓住理顺产权关系这个核心环节,实现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上符合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的创新,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激励机构的构建中,这是基础和关键。
其次,还要有一个真正科学的外部激励机制,这包括政策上的激励,宣传上的激励,物质上的激励、精神上的激励。但关键的是要构建名牌产品脱颖而出的体制基础。因为名牌产品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市场优胜劣淘的竞争机制,使生产效率低的企业、不合理的生产程序以及劣质产品从市场中淘汰,无法获得市场占有率,无法实现生产收益,而高效益的企业、合理的生产程序以及名优产品则获得市场认同,取得消费者的依赖,获得稳固的市场占有率,取得良好的收益。市场作为综合检验产品的一面镜子,指导企业按照市场需要不断进行组织调整,开发新技术、新工艺,生产新的更好的更便宜的产品,在质量和数量上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在花色品种上尽量满足他们的选择。所以,建立和维护一个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形成全国范围内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可控的市场体系,推动各个方面在市场竞争中争创名牌,从而使非名牌成为名牌,小名牌成为大名牌。单一名牌成为名牌系列、产品名牌成为产品及产品服务合一的名牌;推动企业从创造名牌产品到创造自身形象和素质,形成“滚雪球效应”和优胜劣汰机制。
第三,制订一套科学确认名牌的指标体系。要促成名牌的出现与蔓延,还需要一套科学确认名牌的指标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开始争创名牌,有关部门也开始重视名牌的挖掘与发现。但这方面存在的一个大缺陷是,对名牌的发现与挖掘是通过评比实现的。而这种评价为主观好恶意识的介入、权力的干预与金钱的骚扰等开了方便之门。故这种名牌评比带来的直接后果往往是:有些非名牌经过“评比”后才成为名牌,成了群众没公认的“专家”或关系名牌;有的名牌评后即不重视提高品质变劣,还有个别假冒伪劣也成了名牌。有些“名牌”的效应也仅仅体现在开新闻发布会之时。其实名牌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评”出来的。在这方面思维上应该有一个大的转变,但名牌有一个确认的问题。那些是真正的名牌,其名牌的效应多大、价值如何、特色变化,应当有一个标准,故也需要有一套科学确认名牌的指标体系。有了这套指标,无需评比,企业、社会公众也可以对号鉴别。也可以解决一“评”定终身的问题。当然,产品不同,评价的指标亦不同,且有些指标体现相当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故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或组织来从事这项工作。一般地说,评价指标应该尽量反映产品的品质,体现相当程度的社会认同,即有一般性指标如市场占有率、营销额、返修率等,也有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性指标。
第四,创造一个保护名牌的法制环境。争创名牌,还需要一个健全的法制基础,这一基础不仅能使争创名牌的竞争保持公平的状态,还会起到抵防和惩治假昌伪劣产品,保卫名牌的作用。近些年来,假冒产品大量出现,假冒手段日趋高明多样,假冒领域与内容愈见宽泛。给名牌的成长、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创建名牌,必须“打假”,这需要从体制构建到监察系统的设立、从宏观到微观的一系列措施的配套动作。但根本的一环是法制建设。要尽快建立一批规范市场秩序、理顺市场活动主体行为的法规,除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这一类的一般性法规外,还应该有专门保护名牌的特殊或专项的法规、对假冒名牌的违法行为应从重处罚。当然,法制建设的关键还是严格执法,只有这样,法规才能体现其权威性、严肃性和有效性。而造假贩冒的状况的才能真正得到遏制或减少。
五、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加快新产品的开发研制,保证名牌产品声誉的长盛不衰和稳定的市场占有率
从历史上看,名牌发展的历史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基本上是一致的,在工业化之前的农业时代,生产力落后,交通通信不发达,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不发达,创造一个名牌要上百年的时间,进入工业化社会后,随着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名牌的形成过程大大加快,十几年就能创立一个世界名牌。现在进入了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和现代传媒手段的发展,使名牌的形成和创立的过程大大加快,一些高科技产品更新换代已经不是以年为计算单位,而是以月、天来计算。钟表王国瑞士的跨国公司平均每20天就向市场推出一个新的品种。尤其是企业要保持名牌,或从一种名牌发展到系列名牌,关键是要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名牌的价值受消费者的需求影响、广告影响更大。从1994年美国《金融世界》对世界名牌商标的评估看,名牌产品的市场价值变化很大,万宝路在世界商标价值中比上年下降36%,骆驼下降59%,佳能下降50%,苹果下降80%。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一个拥有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式决心创造名牌的企业,只有率先应用新技术,率先开发和推出新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取得消费者的认可,提高名牌商标的价值。否则,名牌是保不住的,商标价值也会下降或消失。因此,提高科技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才能保证名牌不断增添新的活力。德国西门子公司仅提高产品开发度,缩短开发时间一项,每年就可获取10亿美元的纯利润。
1.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快技术成果向名牌产品转化的步伐。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市场需求的拉动和技术发展的推动,又以市场应用成功作为项目实现的重要标志。因此,技术创新不仅需要技术与经济,教育与文化相结合,而且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与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推广应用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紧密联合的创造性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改变工业产品初级化,技术装备差,生产工艺落后,经营行为粗放的状况,我国对经济和科技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实行专利制度和技术合同法,实施振兴农村经济的“星火计划”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火炬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对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名牌产品。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有了明显的进步。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仍相对滞后,我国每年在省部级一级登记的技术成果有2~3万项,其中有一部分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真正能够批量生产、取得一定市场占有率,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的新产品所占比重,据估算一般不超过20%。山西省每年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项2500多项,形成产品或实现商品化的仅占20%。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相当大的一部分技术成果并不是我国支柱产业或名牌企业急需的那些关健技术,我国的科技成果并没有为支柱产业(机械、电子、汽车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结果科技成果与经济相脱节,与市场需求不适应,一方面技术成果商品化率低,一方面产业急需的关键技术又比较少。因此,真正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使研究开发的目的尽可能同工程、生产和市场应用的目标衔接起来,瞄准国际市场,把市场化应用的成功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发优于其它国家的拳头产品,形成富于优势市场竞争能力的商品群,是我国的名牌产品以高技术含量稳定地占领海外市场的关键。战后日本产品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占领国际市场,关键是遵循了研究开发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原则,日本的商品开发能针对不同国际市场的特点,和紧密结合不同消费者的需要,投其所好开发与之相适应的商品。60年代,丰田汽车公司在研究美国市场特点的基础上,开发出柯罗那RT-40型小汽车,该车性能优良且价格低廉,很快在美国获得了市场,使该车成为丰田的主力名牌汽车之一。进入70年代,随着世界石油危机的发生,日本的汽车企业又适时地开发出新一代节能型小汽车,很快畅销世界各地。这些,都是我国企业开发进入国际市场的名牌产品时值得借鉴的。
2.建立名牌产品迅速生长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技术创新机制在企业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因为企业能否发展,归根到底要看企业能不能向市场提供适销对路,优质而价格合理的产品和服务,而这正需要靠技术创新来实现,所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名牌产品乃至整个产业竞争能力,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关键。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深化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法规,帮助名牌企业和引导支柱产业建立起技术创新机制,是促进中国名牌产品迅速生长发展的重要条件。
技术创新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机制、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和决策机制,但主要是建立起符合技术创新功能要求的组织结构和能够顺畅运行、互相衔接,不断反馈的运行程序和科学的管理方式。从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来说,当前应主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管理体制,研究开发机制和有利于技术成果转让的技术市场体系,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相有机结合的问题,使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从铺摊子,争项目、争投资、搞外延扩大再生产的粗放式经营路子中解放出来,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创立中国名牌,扩大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从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来说,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建立技术创新机制的重要前提,因为只有在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的情况下、企业才可能自主地适应市场需求去组织生产经营和建立起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企业家才可能在技术创新项目的决策和组织实施中起到主导作用。所以国有大中型企业应在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不断推出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才能使我们的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为具有活力和发展后劲的企业,为我国的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也是促进技术创新的一种动力。这种激励机制有来自国家的,也有的是来自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机制的。例如在德国,从1980年开始由《莱因──美因经济俱乐部》和《经济周刊》联合建立了一个每年颁发一次的经济技术创新奖,到今年已经举办了14届,每届都对一些最优秀的新产品颁发金奖、银奖和特别奖。又如美国《实践》周刊从1980年开始每年一度对7个类别的新技术颁发技术创新奖,由独立的评委进行评选,今年已是第五届了。在我国,科技进步奖中也包括有对重大技术创新的奖励,国家也对新产品开发实行减免税收政策。但总的来说这方面仍然比较薄弱,对技术创新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精神和物质激励都没有真正起到激励创新的效果,今后,对创出名牌产品的有关人员和技术创新中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应加强激励力度,一方面制订国家统一的奖励办法,另一方面还应该由民间权威中介组织进行技术创新评价,颁发权威的名牌产品创新奖。
3.帮助名牌企业和支柱产业研究和制订近期和中期的技术创新战略和规划。90年代高新技术产业化后良好的商业前景使高新技术领域日益成为企业竞相角逐的舞台。一个名牌产品和一个支柱产业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占领市场,还需要有一个切合实际的技术创新战略和规划。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工业化国家,为了适应国际经济竞争加剧的新形势,都在调整产业政策,把技术创新、扶值企业研制开发新产品作为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战略,欧共体从1984年起,开始制订和实施“加速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计划,并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西欧大企业更把科研视为明天的产品,投资于科学研究就等于投资未来,投资于新产品,投资于市场竞争力,纷纷制订了加速发展高技术战略。仅英国帝国化学公司1991年投资于研究开发的费用高达6.92亿英镑,为当年英国政府全国科研经费9.28亿英镑的75%。其中费用的52%用于产品和工艺的开发,每年出台新产品1000~2000种。日本则把技术创新作为制定90年代产业科学技术政策的指导思想,日本大企业都制订了自己的技术创新规划和战略来与欧美竞争。美国1980年通过了史蒂文森-威德勒创新法和小企业创新发展法。8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院组织专家,就影响技术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对电子、汽车、机床等7个产业进行了全国性的调研,提出了技术创新的计划。一些大企业为了分担研究与开发的昂贵费用,分散高技术投资与开发因竞争和产品寿命短而产生的风险,制定了合作研究开发的规划,组成了共同开发新产品的战略联盟。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许多产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弱,有些产品仍然处于低价竞销的初级水平上,近几年创出的一些名牌产品,由于技术含量代、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还很低,这就迫切需要制订一个适合实际的战略,即注重企业和支柱产业现实生产活动和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研究开发,又要注意发展重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切实加大科技和技术改造投入,组织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的优势力量,团绕产业和产品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形成一支优势互补的联合开发队伍,制订出近期和中期技术创新战略和规划,解决我国重点产业、重点产品发展中急需的关键技术,大力提高重点产业和名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那些以技术研究开发为主的科研机构进入企业和企业集团,或者向企业化方向发展,从而逐步开发出一大批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优质而价格合理的产品,使我国重点产业和拳头产品走向以高技术为支撑的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