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英 何永萍 赵玉粒(四川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老年病科 646000)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在中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肌力恢复中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0 例采用中频、低频治疗仪、康复训练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30 例采用中频、低频治疗仪、康复训练治疗。结果:治疗20 天后,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60%,对照组为40%。结论:中医技术穴位贴敷对中风患者的预后肌力恢复确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穴位贴敷 中风 肌力 疗效【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073-02
中风(Stroke)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脉之外,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塞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眼歪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因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与自然界善行数变之风邪特征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为中风,又称卒中。依其病位深浅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1]。
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经络学说,在病体相应的腧穴上,选用适当的药物制成药饼或膏状等剂型直接贴敷于穴位,利用穴位与药物相互作用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我科根据中风患者各种证型的基本病机特点,发挥中医药优势,选取本科室2014 年6 月~ 2015 年8 月所收治的60 例中风患者,在中频、低频治疗仪、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自拟穴位贴敷患侧肢体(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治疗组采用中频、低频治疗仪、康复训练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采用穴位按摩、康复训练治疗。
1.2.1 中频、低频治疗仪选取上肢肩井、曲池、合谷、外关等穴,下肢委中、昆仑、悬钟、阳陵泉等穴,进行经络穴位电刺激,每日1 ~ 2 次,每次30 分钟。
1.2.2 康复训练治疗协助康复医师进行良肢位摆放,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纠正,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伸屈、抬肢等被动运动,注意患肢保暖防寒。
1.2.3 穴位贴敷材料:穴位贴操作要点1. 备皮:用备皮刀去除穴位周围处毛发2. 清洁:用温水纱布擦拭穴位处皮肤,待干3. 定穴:拇、食指循经按压腧穴,询问病人的感觉(酸、胀、痛),以确定穴位。
4 敷贴:将穴位贴贴在相应的穴位处,按揉5 秒5. 观察:有无局部皮肤不适及全身反应,并给予及时正确的处理6. 取贴:一手揭起敷贴一角,另一手拇指或食指轻压皮肤,揭开后,观察敷贴穴位皮肤的颜色,有无红肿及破溃,询问病人有无不适反应。7. 整理:协助病人穿着衣裤。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
8. 终末处理。
9. 记录。
注意:敷贴部位每12-24 小时更换一次。
1.2.4 健康教育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指导协助患者良肢位摆放、肌肉收缩及关节运动,减少或减轻肌肉挛缩及关节畸形。尽早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
如患者不能作主动活动,则应尽早进行各关节被动活动训练。
1.2.5 疗效标准参照《内科护理学》肌力分级[2]:0 级 完全瘫痪,肌肉无任何收缩。
1 级 仅测到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 级 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离床面。
3 级 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抵抗助力。
4 级 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但不完全。
5 级 肌力正常。
1.2.6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使用χ2 检验,独立样本采用t 检验分析,以P < 0.05 为差异显著及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由表2 可见,治疗组痊愈率为60%,对照组为40%不良反应观察:治疗组所有患者未见明显过敏反应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n(%)]
】】】】】】】】】】
3 护理策略实施穴位贴敷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对贴敷药物过敏者切勿使用本方法。贴敷后应注意观察皮肤有无过敏、皮疹及糜烂溃破现象,一旦有不适情况,立即停用。贴敷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4 讨论穴位贴敷,是传统中医外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又称天灸、自灸、冷灸,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养生保健方法。该方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针对健康状态或亚健康状态的具体情况和保健需求,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发挥调五脏、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保健作用。穴位贴敷具有如下特点:①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是中医针灸保健和药物调理的有机结合。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而起到药效、穴效的双重作用。②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穴位贴敷经皮给药,可有效减少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的伤害。但也有相对严格的禁忌症。③操作简便,易于接受,便于观察,如有不适,可立即将药物撤除。
④适应症广,可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疾病的防治。
参考文献[1] 陈志强,蔡光先.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2] 尤黎明,吴瑛. 内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33.
论文作者:李小英 何永萍 赵玉粒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3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1
标签:穴位论文; 患者论文; 疗效论文; 中频论文; 低频论文; 方法论文; 肢体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3月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