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钢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调研报告(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技术进步论文,调研报告论文,攀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的攀钢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充分发扬中国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开创精神,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导下,走科技兴企之路,以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开创出用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世界奇迹,把一个“不毛之地”开发建设成为举世闻名的现代化“钢铁钒钛”之都。攀钢本部职工10万人,总资产130.45亿元,二期工程建成,攀钢由“钢坯公司”变成了“钢材公司”,结束了中国西部不能生产冷、热轧板的历史。攀钢1996年钢铁钒钛生产15项产量指标中12项均创历史最好水平,生产铁327.7万吨、转炉钢282.4万吨、连铸坯104万吨、钒渣8.33万吨, 生产线材20.7万吨,生产热轧板82.8万吨,冷轧试制顺利且生产冷轧板卷6.44万吨、钛精矿10万吨。据调查统计表明,攀钢累计生产铁4892万吨、转炉钢3854万吨、轨梁材1903万吨、钒渣113万吨、钛精矿55万吨。 攀钢的产品畅销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欧洲、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攀钢以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在中国钢铁企业和冶金行业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效益。“高钛型钒钛磁铁高炉冶炼新技术”和“雾化提钒”工艺分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攀钢是全国首批55家试点的大型企业集团之一,是第一批试点的4家冶金企业集团之一,是国家二级企业。与国家投入相比, 攀钢已为国家赚回两个多攀钢。攀钢步入了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成为国有企业保值增殖的典范。攀钢开创出中国现代化钢铁钒钛基地建设的成功之路,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骄傲,成为中华民族的自豪!
一、以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的显著特点
攀钢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指引下,走“科技兴企”之路,以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展示出高技术开拓性、技术创新性、产品高附加值性、技术反转性等四个显著特点:
1.攻克“钛铁分离技术”世界难关的高技术开拓性
攀钢在开发建设中,遇到的第一个高技术难关就是“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冶炼技术”问题。我国科技人员,特别是攀钢人,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攻克了用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世界性难关。攻克“钛铁分离技术”世界难关的高技术开拓性是攀钢以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的第一个显著特点。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属于罕见的高钛型多元素共生矿。据调查资料说明,这种共生矿的炉渣中二氧化钛的含量高达30%左右,比日本的钛铁矿的含钛量高3倍。日本海边钛铁矿中的二氧化钛含量为5%,而炉渣中二氧化钛含量为10—12%,那就被认为是达到了不能用普通高炉冶炼的难度。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冶炼遇到的炉渣粘稠、渣铁不分等特殊难题,国外一直都没有解决。1956年和1959年将这种矿石小样运往国外试验,结果断言:攀枝花矿是“死矿”、“呆矿”,“不能冶炼”。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冶炼是一个全世界都没有解决的特殊难题,钛铁分离技术攻不下,大钢厂就不能建设,机械、军事工业也搞不起来,打起仗来怎么办?毛主席因此睡不好觉。冶金部党组下决心组织试验”,攻克这个世界性的高技术难关。攀钢的开发建设者和我国冶金战线的科技工作者,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和科学求实的精神,怀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破除外国人所谓只能用电炉而不能用普通高炉冶炼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神话,决心攻克这个世界性的难关。从1965年2月至1966年7月,冶铁专家周传典带领108人经过开拓性的艰苦试验, 攻克了“钛铁分离技术”这个世界冶炼史上的难关,成功地探索出用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特殊规律,为攀钢建设奠定了第一坚实的技术基础。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中含有0.34%的钒,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在攻克用普通高炉冶炼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同时,冶金部专门组织力量攻克提钒与炼钢的新工艺难关。在这之前,世界提钒方法有摇包法、槽式法和转炉法等。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在新的难题面前,科技人员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创造性思维,在国外雾化连续炼钢的启迪下用类比联想法提出“雾化得钒”设想,经过“雾化提钒”的初期试验、工业试验、工业生产,终于成功地首创出“雾化提钒”新工艺。这为攀钢建设奠定了第二个坚实的技术基础。
“钛铁分离技术”和“雾化提钒”新工艺,为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提供了可靠的设计依据,为攀钢的冶炼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攀钢攻克高技术难关的开拓性实践是世界冶炼史上的壮举,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2.擅长于改良产品生产过程的技术创新性
在现实经济中,不少的企业着眼于商品的流通过程,而忽视改良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此相反,攀钢注重改良产品的生产过程,以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因此,擅长改良产品生产过程的技术创新性,是攀钢以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①
1991年4月18日, 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攀钢时指出:“今天看到了这个美丽的山城,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攀钢的建设成就充分证明,我们中国人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搞起一个比较现代化的钢铁企业。攀枝花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这一点我们应引以自豪。”并且说:“党中央对攀枝花寄予厚望,希望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把攀枝花建设得更好!”的确是这样,中国建设起来的钢铁企业中,绝大多数是依赖引进技术建设起来的,唯独攀钢是依靠中国人自己的聪明才智,自行研究试验、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己开发工艺、自行调试生产而建设起来的。攀钢主体设备国内制造的占97%,国外引进3%, 综合了当时我国钢铁企业技术装备的优点。
攀钢投产后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阵痛,终于以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的力量医治和克服了这场严峻的阵痛。各主要厂矿相继投产后,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了,生产工艺流程常常出现不畅通、产品质量不过关、污染严重等问题,既关系着攀钢的生产发展和环境污染,又关系着攀钢前途和命运。于是有人认为:攀钢不能成为一个正常的生产厂,而只能成为国家的一个“试验厂”。当时生产出来的钢坯产品也被讥讽为“攀大麻子”(钢坯麻孔多);同时“三龙”(提钒烟尘的“黄龙”、钢厂转炉污泥的“黑龙”、炉衬砖粉化的“白龙”)严重污染环境。
产品质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都集中地反映在产品的生产过程问题中。攀钢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们针对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对策:把企业工作重心确立在改良产品的生产过程之中,努力提高质量。这一科学价值观的确立,给攀钢的建设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推动攀钢向着现代化钢铁钒钛基地目标奋勇前进。
攀钢改良产品的生产过程,首先是从“设备攻关战”开始的。一期工程建成,攀钢共有设备18252台。投产后由于设备质量问题, 各主要厂矿不断发生事故。于是各厂矿大力开展技术革新运动,打响了“设备攻关战”。从1970年7 月到1977 年底, 先后攻克了比较大的设备问题1500多项,打通了整个流程。这场设备攻关时间之长、项目内容之广、难度之大、参加单位之多,是建国以来我国冶炼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设备攻关所取得的成就,使攀钢由“试验厂”成功地步入了正常化生产。
其次,以技术革新改造为动力,优化生产结构,提高产品技术经济指标,向着现代化钢铁钒钛基地建设目标攀登。攀钢在改良生产设备实现生产正常化之后,从1980年起,走以技术革新改造为动力,优化生产结构,提高产品经济技术指标,继续坚持改良产品的生产过程,努力生产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使攀钢建设发展迈向了良性循环道路。
——改良重轨产品过程,生产出优质价廉的第一流的拳头产品——重轨。优质耐磨的PD3重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攀钢再次与印度签订重轨出口合同时,印方代表指出:“攀钢不仅产品一流、管理一流,设备水平也是一流,你们生产的钢轨经久耐用,一根可顶好几根其他钢轨使用,产品质量特别信得过,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合作。”②
——改良钢材的生产过程,形成以重轨为龙头的系列钢材品种。攀钢由投产初期冶炼钢品种20多个,增加到1992年的50多个优质的系列,186个品种,其中13个新品种填补了我国冶金产品的空白。
——改良钒的生产过程,形成钒深加工系列品种。从1971年开始生产钒渣104吨增加到1996年的83300吨,生产钒渣累计达113万吨, 质量合格率达100%,使我国跃居世界三大产钒国之榜。 引进世界先进设备工艺技术,进行初级产品深度加工,开发节能新产品(V[,2]O[,5])和高钒铁的生产。1995年攀钢又把“雾化提钒”转化为“转炉提钒”,进一步优化了钒产品的生产过程。
——改良钛生产过程,形成深加工钛系列品种。攀钢攻克了尾矿选钛技术难关,千方百计挖潜扩大钛精矿生产,进一步提高钛综合回收率,加工高品位钛精矿,改进和扩大硫酸钛白粉生产,引进、开发氯化钛白产品生产,极力发展钛精细化工产品和钛合金产品,形成规模经济。建起了十万吨选钛厂;以多方案、多途径的探索,在制备富钛料、四氯化钛、钛白粉、海绵钛等方面形成了三条主干流程,大大地推时了系列钛产品开发利用。
——改良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不断地开发出深加工系列的化工产品。攀钢十分重视改良焦化副产品的生产过程。不断开发和改良新产品,由投产初期仅有粗焦油、粗苯、氨水和柏油等4 个产品品种发展到几十个化工系列品种。
攀钢以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通过设备攻关战,技术革新改造,优化生产结构,提高经济技术指标等,努力改良产品的生产过程,瞄准高精尖产品和名优新产品目标攀登,生产出优质低耗技术产品,拿走竞争对手的市场,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增长。
3.技术产品的高附加值性
走“集成知识产品”生产之路,生产高附加值的技术产品是攀钢以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的第三个显著特点。一些企业产品的生产,在传统粗放型生产观念支配下,仍然走着一条资源耗费高、成本高、技术含量低的“集成资源产品”生产的老路。然而,攀钢人清醒地洞察到,当今世界的企业产品正在经历着由“集成资源产品”向着“集成知识产品”或“智慧产品”转变的产品革命。攀钢走“科技兴企”之路,坚持“重点要发展附加值高、创汇高、技术含量高、能源和原材料耗费低的产业和产品”,即由粗放型生产经营条件下的“集成资源产品”,向着集约化规模效益型的“集成知识产品”的产品革命方向转变和发展。“七五”和“八五”期间抓住国家把攀钢二期工程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的契机,攀钢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从内部和外部深加工产品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攀钢抓住提高技术产品附加值的“产品革命”。这就是说,攀钢二期工程建成,使攀钢由“钢坯公司”变成了“钢材公司”,从根本上提高了攀钢自身深加工产品的方式、生产能力和技术含量,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在提高内部产品技术含量的基础上,采用国内有关厂家深加工产品的方式,大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提高附加值。”因此,“攀钢生产的品种是高附加值的”③。据调查知道, 从1978 年到1989年的12年间,攀钢科技进步的平均增长速度为3.2%, 技术进步对攀钢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2.8%,分别是全国钢铁企业同期口径平均水平的2.8倍和2.4倍以上。
4.技术反转性
走以技术反转思想为指导的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的捷径,是攀钢以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的第四个显著特点。现在确实有一些企业仍然走着引进、引进、再引进技术设备的老路,缺乏技术反转能力。特别引入关注的有些企业,引进、消化并以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提升企业的科技能力,增强企业的技术反转能力,促进企业的技术产品走反转方向运动之路,实现经济增长。所谓技术反转法是指甲方发明了新技术产品,乙方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改良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的技术产品,照样可以夺走和占领本应属于甲方市场的技术反向运动而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作为乙方企业充分移植引进甲方企业技术产品的攀钢,从开发建设到迈入现代化的历程表明,攀钢拓出了一条依靠自力更生力量开辟技术以反转方向运动的“科技兴企”之捷径。首先从开发建设说,在进行高技术开拓实践的同时,“攀钢过去全部采用国产设备”,“综合了当时我国钢铁企业技术装备的优点”,实现了第一次飞跃,使攀钢由“试验厂”成功地步入了正常“生产厂”。攀钢把开发的高技术与移植国内钢铁企业的技术进行“综合”,这种综合就是一种创新,从实质上说,又是走的一条引进、消化、创新和技术反转之路。攀钢成功地步入正常生产厂之后,以重轨为拳头的技术产品,不仅占领了国内市场,而且赢得了国际用户的好评。美国客商在评价日本重轨与攀钢重轨时指出:二者一样好。攀钢赵忠玉总经理说:事实上攀钢重轨优于日本的。再从迈入现代化发展来说,“二期工程采用了主体项目立足国内,关键引进、合作设计、联合制造的装备模式,已达到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攀钢由“钢坯公司”到“钢材公司”的第二次飞跃。攀钢迈入现代化后,以重轨为拳头,以钒和钛为标志的高新技术产品,不仅稳住了老用户,而且进一步赢得了新用户;攀钢的技术产品不仅覆盖了国内相当份额的市场,而且夺取了欧洲、东南亚、日本的市场,渗透到东南亚及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可见,攀钢通过引进——消化——创新——技术反转迈入现代化的发展捷径,就是以技术反转运动为特征的。
以上事实说明,攀钢建设发展的实践展示出:攻克钛铁分离技术世界难关的高技术开拓性,擅长改良产品生产过程的技术创新性,技术产品的高附加值性,技术反转性等是攀钢以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的四个显著特点,是攀钢由传统粗放型生产经营向集约化规模效益型生产经营的现代化钢铁钒钛基地建设目标前进的显著标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