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医院东区急诊室 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目的:探讨防范护理措施对于急诊科风险因素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急诊科收治的5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本组患者采用防范措施前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在对本组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相应防范措施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实施前比较明显降低,其比较结果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诊科对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及早的予以护理风险防范措施的实施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于患者的治疗护理环境的改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0-0185-01
由于急诊科所收治的患者具有复杂病情并发展快的特征,患者及家属均具有较为复杂急躁的心理状态,因此在其治疗过程中易发生护理的不良事件[1]。本文以我院急诊科收治的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不良事件采取防范措施前后的发生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急诊科收治的5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9例,女性23例,年龄为18~55岁,平均年龄为(37.6±5.9)岁;其中急性心脑血管系统疾病18例,神经系统疾病10例,急性器脏系统疾病7例,其它20例。
1.2 防范措施的具体方法
1.2.1对急诊病情进行分级:主要是对临床急诊患者所潜在的危重病进行准确识别,可利用早期预警评分的改良对潜在的进行评分。主要包括对患者的心率、体温、血压与呼吸频率等进行评分。此项急诊病情分级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便捷性,使患者接受检查至病情的评估时间保证在10min范围之内,对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可进行准确的评估,有利于尽早的开展相应治疗。
1.2.2保障急救设备与药品的齐全: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急救设备与相应药品的实时检查,使其完好率要达到100%。对于交接班制度要严格的予以执行,强化对各类设备、药品进行定时的清理、放置与检查[2]。
1.2.3加强全能医护人员的培养:由于急诊科所涉及的病症救治范围较为广泛,因此适应保证医护人员对于各专科技术的掌握了解。同时对于急救能力与相应器械的操作要熟练应用,并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患者提供主动性的医疗服务,使其具备抵抗风险因素的能力。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本组患者采用防范措施前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其中包括抢救延误、医患纠纷、用药失误和意外事故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以χ2检验,比较结果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对本组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相应防范措施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实施前比较明显降低,其比较结果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52例患者采用防范措施前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的比较[n(%)]
注:χ2=5.86;P<0.05。
3.讨论
作为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急诊科是进行医疗活动较为密集的场所。所接受的患者具有包括急、危、重多类型的病症,是当前进行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3]。结合本次研究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在对其采取防范措施处理时分析其影响护理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1)护理管理的因素:由于对相关急诊的规章制度不能充分的落实,以及应急流程方案的不够完善,造成对相应病症检查预防措施存在纰漏,对于突发风险事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2)护患沟通的因素:由于在急诊护理过程中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对于医护人员的操作水平要求较高,使其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同时患者家属心情也处于焦急忧虑的状况。对于此种情况护患双方若未进行有效的沟通,则会引起不必要的护患纠纷,从而造成护理风险的发生。(3)护理操作的因素:在护理过程中,部分医护人员审慎、认真工作态度的缺乏,有意将操作程序简化或无意致使护理工作的失误,不能对患者的病情动态及时的予以发现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急诊科对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及早的予以护理风险防范措施的实施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于患者的治疗护理环境的改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萍.急诊科护理风险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研究[J].健康之路,2016,11(9):271-272.
[2]冯芬兰.急诊科护理风险影响因素及防范对策[J].饮食保健,2017,4(16):59-60.
[3]叶丽丽.急诊护理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23(5):141-141.
论文作者:周芳秋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0
标签:患者论文; 防范措施论文; 风险论文; 急诊科论文; 事件论文; 不良论文; 因素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