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步幅较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城市当中定居,市政道路的给排水设计是城市居民安全便捷出行的基础性保障。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当中,可以应用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来提升城市整体的弹性与吸纳性,将市政道路当中的给排水同城市整体的给排水系统形成有机的整体,本文对“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
引言
“海绵城市”指的是能够具有一定的吸收和排放量的城市,为当前给排水设计提供了的重要参考。给排水系统是市政道路工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到道路在实践应用当中对于水的容灾能力,能够在遭遇特殊情况的时候迅速进行处理和反映,解决道路积水所导致的出行不畅、道路浸泡等方面的不便及可能出现的风险。下面就对海绵城市理念、应用意义及构建海绵城市给排水系统的途径进行简介,重点对理念的应用进行研究。
1海绵城市理念的概念及其应用意义
1.1海绵城市
所谓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在处理水的方面具有较强的弹性,在降雨、降雪、洪涝等过程当中进行水的收集和存储,在出现干旱或各部分用水的时候将之前收集的水经过处理进行使用。这是一种较为环保的水弹性城市设计理念,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解决城市当中可能会出现的洪涝等水灾害,将日常收集的自然水进行吸收、渗透、储备、净化以及排出或再利用。
1.2应用意义
“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对于市政道路给排水的设计而言,具有较强的指导及参考意义。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应首先将一种绿色、生态、环保、节约等理念融汇其中,对日常降雨进行渗透、收集和再利用,能够有效降低城市内部的一些用水系统当中对于水资源的浪费,虽然收集来的自然水往往不能用于饮用,但是对于冲水马桶、园林喷灌等类型的用水系统当中仍旧具有节约饮用水的意义。我国幅员辽阔,对于一些地区而言,降水量较低,干旱情况时有出现,需要对来之不易的水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而对于另一部分的地区而言,其降雨量十分充沛,很多城市在雨季将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市政道路浸泡现象,对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急需建立起良好的排水系统。海绵城市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市政道路的给排水需求,解决或改善当前的一些给排水方面的问题。
2构建海绵城市给排水系统的途径
在进行海绵城市的给排水系统设计时,应进行提前考量的内容较多,需要各个环节工作之间的相互派和,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控制性。应当在尽可能不破坏原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内容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给排水结构进行重现的设计布局,避免大规模拆改造成城市居民生活当中的不便,消耗过长的时间及过多的资源。设计当中应当对城市的各类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对于实际建设当中可能会构成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的考量,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提前的谋划,以此来对设计内容进行不断的改进和优化。应着力做好市政道路同“海绵城市”之间的平衡工作,尽量避让公共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排水系统没计的筹划阶段,相关人员须实地考察现场情况,选择专业的、专门的评估预算方法。
3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3.1车行道
我国的市政道路的车行道主要使用的是一种非透水性材料路面,这种类型的路面渗透水的能力较差,经常会在降雨后出现积水,降雪后出现路面结冰,影响行车的安全性,同时也会阻断地下水补给,进而造成热岛效应的出现。在进行海绵城市理念的设计应用时,应当对车行道的路面材料进行重新的选择和调整,在保障原有的路面性能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改善车行道在渗透水方面的性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应当结合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对这些从路面当中渗透的水进行收集和存储,有效补充地下的水资源,避免地下水的亏空。可以满足以上要求的路面通常在路面上层应选用透水沥青混凝土,而中下层则选用非透水性材料,避免大规模降水导致的路基浸泡或腐蚀,确保雨水在接触路面以后,能够沿着上层路面的横坡流入到盲沟,最终抵达检查井或绿化带。
3.2人行道
人行道路面的不透水会导致出行的不便,特别是在降水量充沛的雨季,路面水量始终居高不下,一些设计当中存在问题的人行路段会出现较高的积水,人们在出行当中需要选择绕行或直接趟水,为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和较多的麻烦,大幅度降低了城市生活的安全度、舒适度和满意度。海绵城市在人行道的设计方面加入了透水性较佳的道路铺设方式,若当地的土壤透水性较差,则在路基处设置排水管,避免了人行道积水带来的系列问题。
3.3绿化带
绿化带是市政道路当中的一部分,具有生态、审美等方面的价值,绿化带当中的植物是调整城市环境,净化城市空气,存储水资源的重要媒介,应当将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应用在绿化带的给排水设计当中。绿化带当中的植被可以直接使用雨水进行浇灌,但是过量的雨水将会对植物的健康生长造成破坏。所以,应当设计好雨水的收集、存储功能,使绿化带低于路面高度十至二十厘米,进入绿化带的入水口应当均匀分布在绿化带的四周,雨水口的高度介于道路与绿化带高度之间,对周边存储的用于浇灌绿化带的水量进行科学的把控。在对水体进行过滤时,可采用铺设一层种植土,一层砾石层的方式,之后放置渗透管。确保雨水在流通至绿化带以后,能够被绿化带有效过滤,补充地下水资源。绿化带的给排水设计应当符合其自身的结构特点与地形特点,设置导流系统,以便雨水能够有层次的流入低下。
3.4道路与绿化带的衔接部分
在设计当中应考虑到道路和绿化带存在很多相互衔接的区域,应当结合不同类型的道路及绿化带分布特点,对衔接区域的排水进行合理化的设计。对于降水量大、雨季持续时间长的地区而言,可以对雨水进行截污净化,将净化后的水用于绿化部分的浇灌作业当中;对于较为干旱,降水量小的地区而言,应当将来之不易的水进行合理的存储及循环再利用;对于一些水资源已经遭到污染的地区而言,降水往往也存在污染,应当以整治污水为切入点,对当地的水资源污染现象进行治理,而后对降水进行规划和利用。
3.5附属设施
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附属设施包括路缘石、路肩边沟等。其中路缘石是保障雨水能够流入绿化带,防止出现积水的关键。而路肩边沟则是雨水净化的关键。在设计当中可以采用种植草沟的方式,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净化与输送排放。
结语
所以,对于我国的市政道路给排水方面的设计应当结合“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将市政道路当中的各个部分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综合性的设计布局,结合自身的降水量特点,提前进行未来城市发展的规划。值得注意的是,市政工程涉及到的内容较多,道路方面仅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进行市政道路给排水方面的设计时,不应将其同市政工程及城市整体的给排水系统割裂开来,而是应当通过合理的设计形成能够进行统一管理的控制系统,解决城市给排水现状,提升城市环境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钢.“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0):164.
[2]张富敏,王卓诚.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09):266-267.
[3]罗军.论“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四川建材,2017,43(03):202-203.
[4]浦华友,方延勇.“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智能城市,2016,2(11):15-16.
论文作者:洪鸿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城市论文; 给排水论文; 海绵论文; 绿化带论文; 市政道路论文; 路面论文; 雨水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