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人的智慧变成财富——访国家科技部部长朱丽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部长论文,国家科技部论文,中国人论文,智慧论文,财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知识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技术创新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又一个热门话题。中国将在今年召开高层次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进行全面部署。日前,记者带着大家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采访了国家科技部部长朱丽兰。
记者(以下简称记):朱部长,我们目前提出的技术创新,与过去提过的技术革新是不是一回事?
朱丽兰(以下简称朱):技术革新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提出来的,是就技术本身而言。技术创新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来的,强调的是企业的主体作用,关系到整个的企业发展过程。另外,过去的技术革新主要是个体行为,而技术创新则是团队、整体行为。从结果看,技术创新是否成功,最终必须在市场竞争中体现出来。
在市场经济竞争和开放的环境下,新产品的更新越来越快,因此,我们强调技术创新一定要更加依靠科技进步,追求市场的竞争力。从国际竞争看,市场竞争力则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技术创新的目的要看最终是否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因此,技术创新与技术革新有着本质的区别。
记:为什么要强调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朱: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的关键是使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如果比作战争的话,企业就像战士,而创新则是企业的武器。因此企业必须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当然,技术创新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必须有科技的整体实力做后盾。因此,研究院所和大学也都要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技术创新做贡献。从宏观环境来说,还必须建立中介组织,要有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市场运行机制,通过它们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这就是说,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各种要素共同形成一个技术创新的大系统。这也是我们在推进国家技术创新的同时推进体制创新的原因所在。
记:今年两会刚结束,有关部门就透露,国家将召开技术创新大会。这是否意味着推进技术创新已经十分迫切?
朱:的确如此。我们一方面面临着世界的挑战,同时面临着国内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关键时期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怎么才能落实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怎么才能贯彻十五大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我们认为关键就是江泽民主席说的突出创新。
从世界范围看,国家之间经济实力的竞争,形式上是企业的竞争,核心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从国内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今天,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提高都对技术创新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已经不只是企业单独的行为,而必须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技术创新的发明者熊彼特早在1912年就提出技术创新要有新的组合,需要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政策和环境方面的相应条件。所以,技术创新需要有一个国家创新体系。试想,如果没有创新主体的多元化,没有创新主体的互联和互动,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是从体制的创新、机制的转化、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来全面推进技术创新的。
即将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首先要让大家从国内国际的新形势下认识到今天推进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共识。同时,国家要对技术创新怎么推进,怎么改革,怎么建立新的体制,转变旧的机制,出台一系列政策。总的就是提高认识,取得共识,齐心协力做好这个事情,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记:那么,国家将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来推进技术创新呢?
朱:国家要从政策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到投融资条件等各方面,为技术创新提供一个好的平台。通过提供平台,促进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促进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走向世界。
作为科技部,我们要解决的关键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问题。这个问题1985年就提出来了。经过多年,人们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两者的结合也有很多的成就。北大方正、联想集团等的出现,就是典型的例子。最终我们要从体制上彻底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科技界要从钻研学问转向创造财富,企业界要对科技创造财富提高认识。
作为具体措施,目前我们正在对技术开发性的研究院所进行转制。技术开发型的研究院所,不能再捧着金饭碗讨饭吃,而是要走向市场,企业化。这方面,我们先以10个部门的242个所进行体制转化试点。 企业化经营可以有不同的模式,但必须是企业化经营,科技和经济结合。中央领导要求242个所的改革今年6月30日前要完成。有人说,这样改革是不是太急了。我说,现在快改,有利于抓住机遇。很多改得早,改得好的院所,现在已成了企业集团了。一些在这方面先走一步的人说,你们今天担心的事情,都是我们10年以前发生的事。早改革主动,晚改革被动,不改革没出路。
我们还要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走向市场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包括技术创新基金的建设,贷款的提供,外部环境的优化以及尝试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等等。
记:为什么要特别提出鼓励中小型科技企业?
朱:世界上的许多科技大企业,都是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在科技经济的发展中,他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国内来看,这也是从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中可以看出来的。北大方正、联想集团等企业,都是十几年前从十几万元原始资本开始创业的。这条路是有规律性的。此外,中小型企业是在新的形势下产生的,没有国有老企业那样的包袱和困难,发展起来后,还可以提供一部分就业机会。国家已经拿出了10个亿,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开发的基金。因此,我所说的这些支持,不少已经在扎扎实实地进行之中。
记:人才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我们将为人才提供一种什么样的环境?
朱:在整个创新过程中,怎样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要有一个重视人才的舆论导向,真正造成一种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社会风气。同时,还要有一个好的用人制度,一个好的利益调节机制、奖励机制。要大力鼓励科技人员办企业。也还要有个开放的政策,使人才能够有序地流动。人才为什么有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就是因为在旧体制下他们被窝在了一起,没有流动起来,活力没有激发出来。以前我听人说,科学院有好多人才,但窝在那里不行,一出来就变成了一条龙。因此,我们要为人才提供创业的平台,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平竞争的机会。不能再搞官本位论资排辈等旧的那些东西了。
记: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技术创新?
朱:在今天市场经济体制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敢于竞争。每个人自己要加强学习,提高能力。对单位也有一个相应的制度改革问题。我们必须走开放的路子。比如说,现在很多的跨国企业在我们这里建技术开发中心,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说这是双刃剑,假如我们弄得不好,就会造成人才流失;另一方面,他进来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我们只能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下通过竞争发展自己,而不能拒绝开放。因此,关键是在竞争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青岛海尔集团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一开始面对激烈的竞争,但在竞争中它创出了自己的品牌,现在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我们应该向这些先行者学习。
记:对体制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应该怎样理解?
朱:这三者是互动的,没有体制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很难。知识创新的主体是研究院所和高校,他们要有更多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这些发现和发明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基础。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必须要有自主创新的能力,自主的知识产权,自己的品牌,有市场的份额。技术创新提出的课题、难点、要求,为知识创新提出了研究的问题。知识创新的发现和发明则给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科技,尤其是科学本身的发展,还有它自身的规律。从国家角度说,必须要搞科技攻关,但从科学探索的角度,必须给科学家一个宽松的环境。他感兴趣的问题,他希望探索的问题,你要给他一个自由度去研究。没有这个自由度,创新是很难的。这种度要把握好。
记:我们过去常说科技成果转化,为什么您在这里强调的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朱: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科技成果要能够转化。科技的最终目的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科技活动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掌握规律,另一方面应造福于人,推进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这是科技的很重要的目的。因此,科技发明、科学发现,只是停留在文章上面,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不行。我们特别强调要把科技潜在的成果、能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二是产业化。产业化不是一般的成果转化,而是要形成一定规模,形成产业。科技成果转化要看它对真正的科技产业发展做了什么贡献,对国家总的经济质量、效益的提高做了什么贡献。所以我们强调的是科技产业化,而不是一般低层次的科技成果转化。只有科技产业化,才能造就我们的高科技产业群体,也才能组织起我们的高科技企业舰队。
记:推进技术创新后,我国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条件,将会产生什么变化?
朱:我们现在讲科教兴国,首先要回答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如何。这些年有所提高,但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农业,科技贡献率在42%左右,工业更低。我们希望,科技对整个经济的贡献率,经过几年,至少再提高10个百分点。另外,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要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上做出贡献。就科技本身来说,它的水平、能力、实力,也应该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因为科技现代化也是我们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嘛。我们马上要制定“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这方面还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做。
记:技术创新将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朱:人们都希望不断提高生活的水平和质量。如果没有技术创新,新产品从何而来?新工艺从何而来?新的市场从何而来?技术创新最终得益的是社会大众。同时我认为,技术创新本身对社会的影响,最重要的还是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社会尊重创新,大家都关心创新,参与创新,创新精神贯穿到了社会风气当中,也就是江主席所说的,创新已经成了我们民族进步的灵魂。人们在创新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也就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国家的整体实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既然我们对技术创新有需求,又有共识,我们就一定会以创新的实践,迎接中华民族更大的辉煌。
记:您对留学人员参与技术创新有何希望?
朱:留学人员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据我了解,现在许多地方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了比较好的政策环境和条件。比如苏州、上海、深圳都有专门的园区,等等。同时,留学人员对回国创业也是跃跃欲试。我跟他们有比较多的接触,比较了解他们。不少人跟我说他们要回国,而且还不是一个人回来,是一批人回来,是好多人一起回来创业。
我们鼓励企业、年轻人创新,针对的是整体。这些政策对留学人员也是一样的。总的来说,机遇是不错的,关键是他们也要考虑怎么抓住机遇。对他们可能遇到的困难,我们科技部还可以去做协调工作。只要合理的,具体的困难,我们是会做工作的。当然,我也有个观点,就是在竞争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为你是留学人员就特殊,你必须靠能耐赢得人家的尊重。否则的话,就会引起很多的不平衡。当然,国内的人也没有留学人员的那些特殊问题。如果是具体的问题,我们一定会想办法帮助解决。
所以我想,我们应该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国内发展的情况,多向他们介绍为他们创业、创新取得成功创造的客观环境。因为我相信他们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中是完全可以大有作为的。同时在开放的条件下,他们也不一定非得回国才行,而是在国外、国内都可以做。据我了解,国内很多地方在国外都有自己的点,连一些企业在国外都有点。比如康佳在硅谷就有自己的点。因此,留学人员不但回国发展的天地很广阔,和国内合作的天地也很广阔。
题图摄影:鲍效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