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研教材文本,活化课程资源——“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研读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数点论文,小数论文,文本论文,大小论文,位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理解]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体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的具体材料,是学科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对应的,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和再创造。它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我们应该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并在借助教材中的案例或范例学习和了解知识的同时,能够开阔视野、获得启迪、丰富想象力,从而增长智慧,达到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文本的留白空间和余地,实现与教材零距离的“亲密对话”;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做到源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处理好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的关系。
一、教学安排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例1,总结出规律(小数大小怎样变化);第二课时教学例2、例3,探索这一规律的运用(如何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
教学流程(仅指例1):先出示例1中的四个式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把第二、三、四个式子同第一式比较,发现并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之后再引导学生反过来从下往上观察比较例1的四个式子,启发学生类推出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最后通过两个“做一做”及相关习题对规律加以具体理解与深化。
翻开所有有关本节内容的教学参考书、教学案例设计,以及听过的有关本节教材的竞教课和公开课,无一例外地都沿袭了以上的教学流程,方法大同小异,思路同出一辙。其结果是,课堂上,学生按照老师和教材提供的探究思路,在较短时间内,不太费劲地“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一现象(规律),余下的大量时间,师生便在这个冰冷的规律上翻来覆去地折腾。学生把规律背得朗朗上口,甚至是熟记于心,却没有任何一个教师把解剖教材的触角伸向“小数点位置移动为什么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一实质性问题的探究境域,更没有教师和学生敢“越雷池半步”——把思维自然地引向规律的反向运用(即例2、例3)的学习,出现了典型的“教教材”的情况。学生看似热热闹闹地忙乎了一节课,收获到的却只是僵化的文字规律的叙述,没有进一步内化知识,形成技能,对“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变化”仍是满头雾水。学生实际上只是经历了“找规律→背规律→套规律”这样一个肤浅的认知过程,非常容易形成学生机械化、程式化的模仿型学习方式,缺乏对于这一规律意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造成了对文本知识理解过于狭隘和单一的弊病。
二、对本节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已学习过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并已经有了“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要分别用乘法或除法来计算”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安排学习的。由于小数和整数一样,也是按照十进制来计数的,即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数值大小也不相同,而且小数的数值是由小数点确定的,因此,小数点的移动必然引起小数每一位上数字的数值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整个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依据,也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基础。教材安排了(例1)一组含长度单位的名数改写的直观材料,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和归结这一规律,进而形成知识的基本概念,并紧密结合实际引证了对于这一规律在实际中的运用情况(例2、例3),以对这一规律的正向、反向应用为媒介,来加深对于其意义的深化理解。
从对教材文本的素材资源进行探究、发现并提炼规律,然后将学习所获(即文本呈现的规律)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它割裂开来,以免破坏教材文本的整体感。在处理本节教材时,我的设想是:在文本(例1)的素材基础上添加一个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从纵向、横向、正向、反向、等式之间、等式内部等不同角度对本材料进行对比、观察、探究,并纵深拓展“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根本原因(十进制计数)”,在对规律全方位、多角度的细化与拓展认识中,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然地促成学生对规律的升华理解与运用,在流畅的探究过程中水到渠成地领会出规律中所包含着的“规律”(即如何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坚持做到收放有序、张弛有度,真正用“活”教材文本的资源内蕴。
[实案]
一、激趣导入
师:一天,小华对妈妈说:“妈妈,我想买1支自动铅笔,请给我100……”没等小华说完,妈妈脸上露出了不高兴的神色;小华很神秘地把嘴凑到妈妈的耳边,把刚才的话悄悄说完,妈妈脸上立即又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想一想,妈妈为什么会微笑呢?
生1:小华这是爱学习的表现,妈妈觉得无论怎样都应该支持。(师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予以评述)
生2:我觉得小华说的是向妈妈要100分,也就是1.00元。这是正当的学习需要,妈妈也有能力承担。况且,小华在日常生活中用到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妈妈觉得女儿聪明乖巧。
师:你的想法同小华的说法完全一样。(师赞赏并板书:1.00元=100分,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等式,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生1:1.00元和100分同样多(即数量值相等);
生2:从1.00到100小数点位置移动了,数也扩大了……(说法不要求精准到位,但求丰富热烈)
师:同学们的说法都有一定道理,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师抓住契机切入课题。)
二、新知探究
1.初探规律。(将例1的右边数据不填,并在上面叠加一个小数数位顺序表,标出各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并用多媒体显示,再让学生填出空格。)
师:第二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0.004变成0.04,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千分位的4移到了哪一位?计数单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小数值发生了什么变化?(生一一作答,师加以肯定。)
师:你们从哪些地方发现这个小数扩大了10倍呢?
生1:0.004米=4毫米,0.04米=40毫米,而从4→40很容易看出是扩大了10倍,相应地,从0.004→0.04也应是扩大了10倍。
师:你用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小数→整数)来分析,真不错。
生2:0.004中的4原本在千分位,表示4个千分之一,而0.04中的4在百分位上,表示4个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和百分之一这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4个百分之一是4个千之一的10倍,所以0.004→0.04同样也扩大了10倍。
师:老师真为你的发现感到骄傲,那么第二、三、四式同第一式比较也都是按这样的规律变化的吗?(众生兴趣高涨,马上投入热烈的讨论和探究之中,并很快总结出小数点左移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及时反馈。(口答P96“做一做”)
师:3.72同0.372比较扩大了——(生答:10倍)你们谁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不太自信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值扩大了10倍,各位数字的数位都向左移动了一位。
师: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正由于各位上数字的值都扩大了10倍,才导致整个小数扩大了10倍,所以,原小数各位上的数字要依次向相邻的高数位(向左)移动一位。(边讲解边板书)
附图
3.再探规律。(师鼓励,众生探究约2分钟后类推出具有普遍性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还有几位学生高举着手,似有话想说,师点头示意其发表意见。)
生1:要把4毫米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变成40毫米、400毫米、4000毫米,只需把0.004的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即可。
生2:我还发现,每个等式中前面的数字面的数字都扩大了1000倍,因为米和毫米间的进率是1000。(师配合解释并板书:0.004×1000=4;0.04×1000=40……)
生3:(欣喜地)我还发现0.04扩大1000倍,小数点要向右移动三位,而0.04中只有两位小数,所以要在4后添一个“0”补足。
师:(激动地)你们今天的表现非常棒,不仅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而且还超乎想象地学会了如何运用此规律把一个小数扩大(缩小)10倍、100倍、1000倍,但一定要注意位数不够用“0”补足的特殊情况。大家能独立完成P97页例2、例3吗?
生:(跃跃欲试,声音洪亮而自信地)能!
4.延伸与拓展。(课后讨论,研究与反馈)
①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左移动三位,再向右移动两位,原小数就( )
②1.11×10=()9×2=()
1.11×50=()9×0.2=()
[感悟]
1.课堂因预设而精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必须具有服务意识。这种服务意识具体体现在教学设计时深入分析学生和吃透教材上,而对于教材文本的潜心研究和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又事关整堂课教学的完美,也最能体现教师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我课前采用新颖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其以最佳状态进入课堂,开课寥寥数语,要言不烦,直奔主题,紧接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原型着手,将添加了数位顺序表的文本材料(例1)用多媒体显示,为探究新知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学习平台,起到了投石问路的功效。学习活动中,我精心设计问题,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探索,引领着学生的思维向着预定的教学目标进发。在对4个式子的微观变化的探究中,学生建构起了多元互动的认知结构。我将例2、例3处理为发现规律后的巩固反馈题,只在关键之处作了适时的强调与点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点燃了其数学思维的激情,让其最大限度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愉悦。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在老师的启发与鼓励中,始终处于浓浓的探究氛围之中。
2.探究中律动着知识网络的动态美
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钻研教材文本应反映各部分内容的联系与综合,拓展知识背景的深度与广度,用足用“活”教材文本中的课程资源,进而有效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教学中,教师走在了学生发展的前面,创造了“最近发展区”,当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注意了适时适度的情境创设。学生动心动情,在全身心的体验品味中获取了独到的见解。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力求发现学生的闪光智慧和奇思妙想。通过对所给问题的分析理解,使实际问题数学化,找出了“规律”与“十进制”、“数位”、“计数单位”等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起了有关的数学模型。教师已进入了“用教材教”角色定位。学生经历的是“探索发现规律→拓展理解规律→运用升华规律”的自我内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