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投资经济环境分析研究

福建省投资经济环境分析研究

童桂荣[1]2001年在《福建省投资经济环境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投资环境是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前首先考虑的因素,也是当前各级政府关心热点问题。经济环境是投资环境中涉及面最广、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的一个子系统,直接关系到投资动机和投资效益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也是政府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的着眼点和集中反映。本文以福建省为个案,从区域投资环境的基本理论分析着手,在阐明投资经济环境的基本内涵、特征以及对投资的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福建省投资经济环境的重要性,分析研究了福建省投资经济环境,提出了改善和优化福建省投资经济环境的思路和对策。 第一部分,对投资经济环境进行一般性理论分析,阐明区域投资环境的概念、构成要素和特征,重点投资经济环境中经济发展阶段、产业基础、基础设施、市场因素、经济增长能力、生活水平、涉外经济状况对投资的规模、结构、布局、经济效果以及运行方式等的影响。 第二部分,着重从投资经济环境是吸引外资的关键,是投资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当前投资环境研究的趋势之一,是各级政府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的着眼点和集中反映等方面,深入阐述福建投资经济环境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叁部分,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纵横比较相结合的方法,着重从投资经济环境中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基础、基础设施、市场因素、经济增长能力、生活水平、涉外经济状况等方面,对福建省的投资经济环境作较为系统、全面、客观的实证分析研究。 第四部分,在前叁部分论述的基础上,科学地提出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夯实经济基础、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加快软环境建设等方面优化和改善福建省投资经济环境的思路及其实现对策、力求做到科学性、理论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各级政府和投资主体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谢思龙[2]2014年在《福建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因子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深深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2007年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15300亿美元之后,连续7年保持着全球外汇储备第一的地位。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为经济发展动力叁驾马车之一的投资,在拉动GDP的进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国际直接投资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形式之一,是促进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渠道,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投资环境是影响国际投资的重要因素,通过研究福建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因子能够更直接的了解福建省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的状况,为福建省开展经济活动打好基础。本文首先阐述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下,外商在华投资情况以及福建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具体情况,并对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因子分析的讨论做一个引言铺垫。同时还介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等。其次介绍了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理论,对投资环境定义,环境分类以及评估方法做了深入的说明。本文的主体部分一共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福建省区域特征状况,在这基础上叙述了外商在福建省投资的发展状况以及投资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是本文的实证部分。从构建福建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因子分析体系出发,并在可量化及可比较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时效性原则以及普惠性原则的前提下构建投资环境因子分析系统。环境因子评估体系一级指标分别是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科技文化环境以及社会服务环境等六大指标,细分成33个子指标,用SPSS软件纵向处理福建省从2000-2012年等数据并进行因子打分测算。随后在环境因子分析体系建立完成的基础之上,将福建省内的九大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横向打分测算。继而将福建省与广东省、浙江省等九个省份的投资环境进行打分测算比较,根据比较结果针对性的说明福建省经济发展现状遇到的问题和对策。最后部分结合实证结果,提出改善福建省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刘飞翔[3]2010年在《生物质能产业发展中政府规制与激励》文中研究说明能源消费增长强劲态势与传统化石资源有限性间的矛盾,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模式有着深远影响,能源安全、替代能源等正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核心战略问题,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命题。如何提高能源消耗总量及利用效率,选择一条清洁环保的能源道路迫在眉睫,通过加快发展生物质能这一绿色能源产业,对解决能源短缺,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家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990年以来,福建省能源生产投资建设逐步加强,但能源供给仍跟不上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导致供需缺口加大,对外省调入及进口能源依赖性强,能源安全供应压力显现。而福建省拥有发展生物质能源的优势和特色,具有地理气候独特、光热资源充足、生态环境优美、技术人才雄厚、生物质资源丰富、政策支持等优势,燃料乙醇发展空间更是巨大。政府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明确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提出具体的促进策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或条例,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加大对公共技术研发的投入,引导市场需求和推动发展,考虑对传统化石燃料课征碳税达成国家减量目标,同时通过适应性补贴等奖励诱因与绿色权证交易等制度安排,扩大生物质能源供应网络,实现新能源生产、运输、采购、贸易及利用的全球化,构建有竞争性的产业链,对生物质能源发展进行整合性推进,提供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尽管生物质能源这一新兴产业引起社会重大关注与热点探讨,但在学术研究领域,对如何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促进其产业化发展方面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正是基于此提出研究思路,以福建这一典型区域和甘蔗、薯类等燃料乙醇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思路为:以能源安全问题与生态文明崛起为切入点,引发对新能源生存机理与生物质能源政策的思索。通过对国内外生物质能、激励性规制理论与实践、国内外对可再生能源规制与激励研究动态及成果的综合评述,结合福建能源消费状况、供需缺口分析及发展生物质能源的优势与潜力为研究背景,强调走绿色能源道路是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在生物质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激励性规制的重要性。并基于粮食安全视角下对福建生物质能发展的审视,通过生物质能源推广影响粮食安全的机理分析,支持政府非粮原料产业规制方向的政策思路。接着在福建生物燃料的主要作物及技术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建议福建以利用甘蔗、甘薯、木薯发展燃料乙醇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生物质绿色能源产业。最后通过对生物质能产业政府规制与激励的主要工具选择、国外生物质能政策推进路线及典型案例分析,构建出福建生物质能源政策永续发展模型与指标体系,对福建生物质能政策整体绩效做出评价,就如何加强相关能源政策的拟定与推动提出对策建议。按照研究思路,得到以下结论:一、福建能源供需缺口。福建省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对短缺的省份,随着福建省经济快速增长,福建省能源消费总量年均递增6.83%,目前全省能源自给率只能达到40%,并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能源供需矛盾显现。通过调入量时间序列的线性回归模型,显示福建能源缺口每年以506.32万吨标准煤的速度增长。特别是近几年,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钢铁、机械、化工、水泥等重工业部门的发展,能源需求快速增长,能源不足成为常态,能源供求矛盾更出突出。改变传统能源路径依赖,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任重而道远。二、玉米价格与乙醇价格的因果关系。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玉米价格与乙醇价格的因果关系,说明乙醇价格和玉米价格两者的关系既无长期因果联系也无短期因果联系。即乙醇价格的上升并不必然导致玉米价格的上升,意味着也不一定会带来玉米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和产量的增加,反而由于对有限土地资源的竞争加剧了用于食物链的粮食供需矛盾,从而带来粮食危机。福建生物质燃料的原料来源非常广泛,只要合理开发,发展生物能源不但不会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反而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粮食安全。叁、福建生物燃料的主要作物及技术经济分析。研究对福建生物燃料产业资源条件,福建利用甘蔗、木薯发展燃料乙醇的经济技术,燃料乙醇的项目效益,不同原料的能源效率及国内外竞争力比较,福建生物燃料产业发展障碍因素以及福建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进行综合分析,建议福建以能源甘蔗等糖类原料和甘薯、木薯等非口粮的淀粉类原料为主,以利用甘蔗、甘薯、木薯发展燃料乙醇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生物质绿色能源产业,保证原料的需求,建立燃料乙醇的产业体系和设备制造基础,推进纤维素燃料乙醇的工业化进程。制订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激励政策,明确甘蔗、薯类乙醇在非粮燃料乙醇中的主体地位。四、福建生物质能源政策永续发展模型建构与评价。针对生物质能源政策的特点,建立一个由四个层次指标构建的福建生物质能源政策永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1个一级指标(生物质能源政策永续性发展)、4个二级指标(生物质能决策系统科学性、生物质能供给系统稳定性、生物质能消费系统持续性、生物质能科技研发与教育)、8个叁级指标、22个四级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尽可能准确地反映生物质能源政策内部构成、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努力揭示生物质能源政策永续性发展的主要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评价显示福建生物质能政策整体绩效尚处于永续发展的起步阶段,发展的道路还很长,政府在生物质能产业有效规制与激励方面,加强能源市场机制建设与发展绿色能源消费等政策,应是未来最优先推动的永续能源策略之一。此外,推动生物质能教育宣传与科技研发、加大政府公共研发、强化公众参与、发展人力资本素质也是未来的努力方向。五、对策与建议。结合福建省省情和资源特点,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建立福建省生物质能产业宏观决策支持系统;采取激励性政策,培育生物质能源市场,推行市场诱因工具,鼓励绿色能源消费投资;加强能源市场机制建设,拓展交易网络空间;组建生物燃料龙头企业,探索适合行业特点的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生物质能源科技研发与教育等保障措施。基于上述研究,本文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叁方面:在理论上,重视政府能源政策创新在生物质能这一新能源产业成长中的重要促进作用,并依据国外生物质能产业兴起中政府对产业适当的管制和经济诱因推动的成熟经验,运用产业经济学的产业规制与产业政策理论,从政府激励性规制的角度对福建燃料乙醇产业发展做整合性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体现在:所进行实证分析的数据均来自权威的年鉴数据和项目调研数据,通过时间序列的线性回归模型,显示福建能源缺口;借助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玉米价格与乙醇价格的因果关系;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福建生物燃料的主要作物及技术经济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对主要生物质能发达国家的技术路线图分析、总结与获得启示;构建生物质能源政策永续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问卷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值,选用综合评分法评价福建生物质能政策整体绩效。在研究成果上,从市场机制中生物质产业组织方式、市场准入制度、价格激励性管制、社会性管制四个领域展开政府规制与激励的主要工具选择研究,提出生物质产业激励的方向、手段和领域,并结合福建省省情和资源特点,为政府生物质能产业政策拟订提供参考。

吴志久[4]2016年在《福建省H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凸显持续的、迅速的发展趋势,生产体量持续的扩张。但同时国内建筑企业仍然存在许多制约企业良性发展的问题。当建筑企业面临难以跨越的瓶颈,战略定位的不准确会导致企业在原有业务领域的地位和优势迅速丧失,同时在新进入的领域里短时间内难以立足,导致企业处于不利局面。在我国建筑企业中战略管理的理念很少被采用。由于越来越复杂的建筑市场环境以及国外大型建筑企业的竞争压力,国内的建筑企业才开始清醒认识到,在逐渐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趋势越演越烈,企业要想维持生存和良性的持续发展必然要以战略发展的理念为指引。福建省H建筑施工企业作为福建省建筑行业中的一个大型企业,在福建省建筑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十来年企业发展一直采用专业化战略。但近年来其营销业绩却不够理想,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下滑趋势。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是摆在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主要以福建省H建筑企业未来发展为目标,采用实证调查与分析、文献资料研究和模型工具等方法,首先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等。其次对发展战略、管理分析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然后通过采用波特的PEST模型、“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和SWOT分析模型等战略分析工具,对目前企业面临内外环境、运营状况进行剖析,通过解析该企业的具体情况,最终通过QSPM评价工具及相关课程知识,制定该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及采用的多元化战略,并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给出了企业战略的实施。本文最终从战略体系的叁个层面给出福建H企业战略的实施方案,先从发展战略层面给出了企业使命、愿景目标和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同时确定公司层面战略采用多元化战略,并给出了阶段性实施计划;然后从业务层面给出了企业成本领先竞争战略及保障措施;最后从职能层面给出了相应实施方案以确保上层战略的实现,其中包括企业治理结构优化、技术创新管理、市场开发策略、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战略、品牌管理策略。本文的研究为福建省H建筑企业的发展起到理论丰富的意义,同时对同业的发展战略拥有基本的理论研究意义。在实践上,对施工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借鉴价值。

夏维奇[5]2001年在《福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1979-1998)》文中指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廿年福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这一重大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对其发生发展的背景、进程、特征、动因、影响及局限等方面作较为深入的探讨,揭示出福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认为:改革开放廿年福建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充分发挥现存优势,努力克服自身局限,有效地利用了外商直接投资,成功地探索出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道路。这对经济落后区域如何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詹黎锋[6]2010年在《农户造林投资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森林资源供给与产业发展矛盾进一步突出,木材不足的局面更加严重,目前,我国年均净消耗森林资源3.65亿m3,木材供给缺口达1—1.5亿m3,森林资源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严峻。现阶段我国木材综合利用率仅为60%,与发达国家的80%以上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积极发动农户造林投资,对于解决我国木材短缺问题,保护生态林资源,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特别是林改后,由于包山到户,林业投资主体发生了显着变化。据2007年林业统计,已经承包到户的林地达6.6亿亩,占集体林业用地的27.5%,接近叁成的林地已经进行了林权改革,农户在新的投资主体结构中已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林业投资的基本主体,其投资能力和倾向对林业投资产生较大影响。当前,农户造林投资对林业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拉动力还明显不足,主要原因是存在影响农户造林投资行为的诸多因素障碍。本研究立足于福建实际,通过对林区农户问卷调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在分析农户造林投资行为表征的基础上,对影响农户造林投资行为因素进行理论分析,找出影响农户造林投资行为因素。这些影响因素主要是:(1)农户主体特征因素,主要包括: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户主是否党员、户主是否村干部、家庭上学人数、劳动力数量、非农就业比例、家庭总收入、上年林业收入、工资性收入;(2)生产经营特征因素,主要包括:经营林种数、经营树种、地块数、林地面积、离公路平均距离、有未成熟林、有无林权证、土地肥沃程度、有无地表水、坡度、对林业是否熟悉;(3)外部环境特征因素,主要包括:资金获得性、林产品销售情况、林产品价格、市场信息、林业有无前途、林权纠纷、林地易得性、采伐限额、政府补贴、林业税费、林地使用费。同时,为了解和把握这些因素的影响,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描述性分析,以期对这些可能影响因素,在造林投资中的影响程度,及如何影响有个基本的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构建研究模型,具体应用Logit模型和多元线性模型,借助SPSS软件,进一步对影响因素进行模型实证分析:用Logit模型来筛选影响农户造林投资行为因素,用多元线性模型来分析各因素如何影响、影响重要性,以及地区因素差异性比较。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影响农户造林投资行为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关制度政策提供参考,以发挥微观主体投入潜力和优势,提高农户造林投资水平。论文结构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阐述论文研究背景意义、相关研究观点评述、研究目标、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二部分,农户造林投资基本状况分析:对福建省造林总体状况,及南平、叁明和龙岩叁地区造林投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农户造林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叁部分,农户造林投资行为表征分析:在了解农户造林投资现状基础上,分析农户造林投资行为的一般特征,并用经济学理论加以解释分析;第四部分,影响农户造林投资行为因素理论分析框架:对影响农户造林投资行为因素进行理论分析,找出影响因子,并试图构建模型以分析其作用机理及理论价值;第五部分,影响农户造林投资行为因素描述性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以便对影响因素能有全面的把握和认识;第六部分,影响农户造林投资行为因素模型实证分析:分析各因素影响程度、如何影响、影响重要性,以及地区因素影响比较分析;第七部分,农户造林投资行为激励与优化: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优化和激励农户造林投资水平和积极性;第八部分,结论与讨论。通过对影响农户造林投资行为因素的实证研究,得到以下基本结论:(1)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实证筛选,得到了农户造林投资行为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因素为:户主受教育程度、劳动力、家庭总收入、家庭林业收入、工资性收入、林地面积、对林业经营是否熟悉、风险意识、资金获得性、采伐限额、林产品销售情况11个因素的影响。(2)运用多元线性模型分析,获得了各因素的具体影响,从分析结果来看,各影响因素一致性与显着性水平主要表现为:①一致性水平:除劳动力、林地面积、风险意识3因素作用与预期不一致外,其它因素影响与预期一致;②显着性水平:工资性收入与资金获得性2因素影响不显着;劳动力与采伐限额2因素影响显着性一般;其它因素影响很显着。(3)影响农户造林投资行为因素重要性分析,其重要性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劳动力、林业收入、农户受教育程度、对林业是否熟悉、林产品销售情况、地区因素、林地面积、风险意识、资金获得性、采伐限额、工资性收入。(4)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因素影响各不相同:从总体上看,南平、叁明、龙岩叁地区农户造林投资行为影响存在差异,也正由于这种差异性,造成了不同地区农户造林投资行为影响的地区性差异性。(5)从各因素影响比较来看,其影响差异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①南平地区主要是受劳动力、林业收入、林地面积、风险意识、采伐限额5因素影响;叁明地区主要是受林业收入、对林业是否熟悉、资金获得性3因素影响;龙岩地区主要是受林业收入、对林业是否熟悉、风险意识、资金获得性4因素影响;②户主受教育程度、工资性收入、林产品销售情况3因素,对3地区影响都不显着;③劳动力、林地面积、采伐限额3因素,对叁明和龙岩2地区影响均不显着,而对南平地区影响很显着;④对林业熟悉程度、资金获得性2因素对南平影响不显着,而对叁明、龙岩影响很显着;⑤风险意识只对叁明影响不显着,而对南平、龙岩影响很显着;⑥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只有林业收入因素对叁地区都具有显着性影响。从以上各地区影响因素比较分析来看,叁明地区与龙岩地区影响情况较为接近,而与南平地区影响情况差异较大。(6)从模型常数项比较分析上看:南平、叁明、龙岩叁地区影响模型常数项分别是0.503、0.455、0.275,明显存在的差异,也反映出了叁地区的农户造林投资行为存在差异性,反映了不同地区间林业的生产结构、技术以及地理条件、气候等方面的差异性,从而导致了不同地区间农户造林投资行为上的差异性。最后,针对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激励和优化农户造林投资行为相关政策建议,以强化积极因素,消除不利因素影响,提高农户造林投资积极性。

张平[7]2012年在《乡镇房屋建造经济性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立意源于一个工程项目,2010年我校现代管理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在进行《福建省地震灾情快速评估系统》项目,我参加了对福建省乡镇房屋的实地考查,搜集了福建省各地市乡镇人口、经济、房屋的类型、结构形式、建筑材料、抗震性能等大量数据,本文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展开了分析研究。通过对区域性要素,例如地理、气候、环境、灾害、土地资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等的分析,认真归纳整理了福建当地乡镇房屋的实地资料,结合图片总结了福建省乡镇房屋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角度,概括了房屋建设项目在各阶段的费用的构成要素,指出考虑问题的方向。初始阶段,建造者要做好准备工作,遵守地方相关规定,办理好各种相关的手续,减少房屋建造过程中断的可能;设计阶段,从建筑平面布置、房屋层数和层高、结构形式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较为经济的设计方案,发挥前期阶段对项目经济性影响较大的作用,减少后期施工费用的支出,本文提供了六种设计方案以供参考;施工阶段,从人、材料、施工机械、工期、环境等等控制要素着手,进一步优化乡镇房屋建造费用;此外本文还强调了运行成本的概念,房屋在使用过程中肯定是会产生维修和维护费用的,而且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渐增长,但在我国由于关注程度不够和缺乏数据支持,只有做好前期工作以尽量减少后期运行成本。针对现有房屋方案和新乡镇房屋建造可参考的方案,本文用微观经济评价方法进行了造价费用分析,对已有方案和参考方案做了造价数值比较和经济性效果评价;把房屋造价和乡镇居民收入比较,分析了造价收入比的合理性。鉴于福建省乡镇房屋经济性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各级政府进行了大胆、积极地的尝试,本文提出了改进乡镇房屋经济性的对策与措施,例如统一规划,集约土地、统一设计,统一建设、乡镇住宅小区化,引入标准化、规范化,循环发展;但是,广大乡镇居民手中的可支配资金与建造资金之间仍存在缺口,改变融资结构和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并以政府专项资金、农村自身金融体系、民间资本、经营土地资源融资、以特许经营为主要方式的市场化融资为补充,多源化融资渠道可望更好地解决资金问题。本文虽然是以福建省乡镇房屋为例展开的研究,但其所用的分析评价方法、研究思路和结论总结也可适用于全国其他地区,希望通过对乡镇房屋经济性的研究,提高乡镇居民的经济性意识,多源化乡镇建设资金筹集渠道,为推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张世国[8]2014年在《福建省经济—能源—环境(3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经济和环境叁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的大量消费和浪费,而环境污染与能源短缺又反过来制约经济增长;在目前发展模式下,福建省经济快速增长势必会加大对环境和能源的压力,同时经济增长也越来越受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的约束。这就对未来福建省经济增长提出要求,要协调好经济、能源和环境叁者之间的关系,做到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合理利用能源,又要保护好环境。本文以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和系统论为基础,构建了福建省3E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利用VENSIM软件对福建省3E系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仿真模拟,预测2013-2020年福建省3E系统发展趋势;然后根据模型检验结果与具体特征,针对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核心参数构建多目标规划模型,并运用遗传算法对核心参数进行优化求解,将优化结果代入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再次模拟,寻求福建省3E系统协调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现有的经济政策与能源消费结构下,2013-2020年,福建省经济增长的速度将有所减缓;第二,经济持续增长导致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更大的能源缺口,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通过对比两次模拟结果提出相应的经济和能源环境政策建议: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第二,增加对环境与能源的投入,提高环境和能源投资占GDP比重;第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污染物处理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第四,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

范莉[9]2006年在《福建省宏观经济先行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宏观调控贵在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研究建立反映宏观经济运行趋势的先行指标体系,实现对国民经济未来态势的监测,对服务于宏观经济管理和推动景气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国内外不少学者和研究机构从不同角度对先行指标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种研究总体上呈现这样的特点:一是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国内研究停留在探讨周期波动的存在和介绍西方的指标体系上。二是国家一级研究成果较多,省一级经济先行指标研究很少。叁是研究方法基本上没有脱开景气指数方法的框架,固定在先行、同步、滞后指标模式上,先行指标的遴选方法单一,大多数是时差相关分析方法和K-L信息量法。本文在查阅和整理国内外大量关于先行指标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福建省的数据实际,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中的Granger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误差方差分解尝试建立了福建省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体系。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综述部分,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先行指标方法研究的现状。第二部分介绍了先行指标方法的理论依据—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和景气循环方法,为下文的实证分析做了理论准备。第叁部分,本文的核心部分,在单整和协整检验的基础上,运用双变量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所收集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先导性检验,筛选出福建省宏观经济运行的8个先行指标。分别是出口、M1、M2、房地产投资、价格指数差、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余额和发电量。并用脉冲响应函数和误差方差分解确定了每个先行指标的大致领先期数,在4到9个月之间,以5个月居多。第四部分,借鉴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方法,合成了福建省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数。得出的结论是先行指数能够用于3到6个月的短期预测,对经济扩张阶段的转折点预测能力较强。第五部分,提出了先行指标研究的部分问题、思考及建议。

陈振翔[10]2015年在《福建省福清市生态林建设的投资估算与经济分析》文中指出现阶段环境问题成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也困扰着各级政府和企业,而这一切的根源之一就是煤、石油等传统能源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掠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和主要障碍。为保护“青山绿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下大力气整治环境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和政府部门的共识。恢复山地生态林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减轻对自然环境压力、克服生态脆弱劣势和有效利用资源,又能促进经济发展,扩大林业生产规模,推动林业规模化和产业化进程,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是从源头上治理环境的一个治本之策,是一个利国、利企、利民之举。福清市生态林作为林业生态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福清市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对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意义重大,因此搞好投资估算与经济分析,大力建设好生态公益林就有了巨大市场和发展前途。如其项目顺利实施,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显着,因此对这个项目进行研究就十分必要。投资估算与经济分析就是利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手段,根据收集的各种资料和数据,对投资项目的价值、盈利水平、竞争力和风险防范等进行全面的评价。开展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它能够提高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率,对投资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及收益性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判断;能够起到为投资决策把关的作用,使得开发投资有合理的回报,把投资决策失误减少到最低程度甚至不出现失误,促进企业的又好又快健康发展和投资高回报率。论文以福建省福清市生态林建设为研究对象,以福清市1.9万亩生态林建设项目为具体案例,从福清市生态林建设投资估算分析、经济分析等二个方面进行了求证,得出最终研究结论:这个投资项目是可行的,存在的各种投资风险均在可控范围内,且对当地环境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研究是成功的,提出的设想、分析的结论有助于福建省福清市生态林建设的投资估算与经济分析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其投资决策更加科学化和确保万无一失。希望论文对福建省福清市生态林建设的投资估算与经济分析理论研究有所帮助和启迪。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投资经济环境分析研究[D]. 童桂荣. 福建农林大学. 2001

[2]. 福建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因子分析[D]. 谢思龙. 吉林财经大学. 2014

[3]. 生物质能产业发展中政府规制与激励[D]. 刘飞翔. 福建农林大学. 2010

[4]. 福建省H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吴志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5]. 福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1979-1998)[D]. 夏维奇. 福建师范大学. 2001

[6]. 农户造林投资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 詹黎锋. 福建农林大学. 2010

[7]. 乡镇房屋建造经济性分析研究[D]. 张平. 中国海洋大学. 2012

[8]. 福建省经济—能源—环境(3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 张世国. 华侨大学. 2014

[9]. 福建省宏观经济先行指标体系研究[D]. 范莉. 福州大学. 2006

[10]. 福建省福清市生态林建设的投资估算与经济分析[D]. 陈振翔. 福建农林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  ;  ;  ;  ;  

福建省投资经济环境分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