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_徐本科

糖尿病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_徐本科

(贵州省瓮安县银盏镇中心卫生院 贵州瓮安 550400)

【摘要】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者两者兼有引起。从中医角度而言,糖尿病又称消渴病,其病因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劳倦过度等。多本虚标实,本虚证常见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俱虚,标实证有热、郁、痰、淤之分;本虚与标实两者互为因果。治疗应集中在控制血糖、降低血脂、防治微血管病变三个难点方面。

【关键词】糖尿病;中医药治疗;探究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2-0165-02

一般初病多以内热为主,病程长者则内热与阴虚、气虚互见。进而表现为气阴两虚、阴阳俱虚之证。笔者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采用中医药进行治疗,处方随症加减,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的研究

1.1 阴虚盛热

基本病理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盛热会灼伤肺与胃,那么口干多喝;胃火气旺盛,两阳炙热,那么消谷善饥,大便燥结,精神疲惫身体单薄;肾阴受损,开合失司,由此尿频而且数多。在阴虚燥热观点上,又有病损在肾从肾证治,病损在胃从胃证治之分。

1.2 气阴两虚

指气机上下混乱贯穿疾病的整个流程。升降失职,津液不能上升,不仅不会上潮以润口腔,而且不会分布达到滋养整个身体;如果气虚则津液不化,小便失摄,津液向下会遗漏;津液消耗失调一定导致阴虚,阴阳失衡,阴虚阳盛,化燥为热,结聚中焦,消谷耗津,渴喝不断;津可以载气,津消耗那么气散,五脏失养,肌肤不荣。所以临床得出以大渴好喝,大量食而饥,小便量大,精神疲惫身体单薄为特征的病患。

1.3 瘀血阻滞

我国医学非常早就研究形成了血瘀与消渴生病的理性了解,就《内经》、《血证论》中都有记载。近年来有许多研究者采取现代科学方法以中医的“四诊”为根据,又与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功能测定等方面结合,对糖尿病关于瘀血实施了深入的探究。得出结果:(1)此类患者舌象许多地方是暗红、阴淡或舌上出现瘀斑瘀点。(2)舌象研究表明,舌暗、紫舌主要呈现是不同形状的血管多,小血管多而且膨胀,小血管添多,血细胞结合在一起,流速减慢,出血,血色暗红。舌上出现瘀斑点而呈现的情况同紫舌大体相同。如此情况的疾病的特点较好地再现了紫舌类代表的中医“瘀”证实际情况。(3)本病病者,重点是所有血粘度、所有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等项目检测结果比正常人明显提升。(4)此类病者甲皱小循环变化比一般人表现突出,主要是甲皱毛细血管绊里面红细胞结合在一起、绊有瘀血而出,血流速比较缓慢,但是形如颗粒状的血象线一样流淌。(5)本病患者血小板结合在一起功能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提升,表明糖尿病者血液表现为高凝形态。(6)胰腺的病理解剖也部分表现出瘀血的组织改变。(7)有血管、神经合并症者甲皱微循环及血流变学改变更明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脾气虚弱

《内经》最早提出消渴病与脾胃在病理上的联系。有人认为消渴一病,虽与肺燥、胃热、肾虚有关,但关键在脾,主张补脾养阴治疗消渴病。脾主运化,散精于肺,脾虚肺津不足则口渴多饮,通调不利,小便无节而多尿。脾主肌肉,脾虚肌肉失去濡养而消瘦乏力。另外脾虚湿阻,郁而必热。湿热交阻,伤阳耗阴,而致脾胃阴伤,发为消渴。

1.5 肝郁气滞

大多数认为消渴病与肺胃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但与肝也有密切关系。肝主疏泄,以气为用。情志所伤或大怒伤肝而致气郁化火,消烁肺阴则口渴多饮,胃阴被伤,胃热炽盛则消谷善饥。肝肾同源,肝郁化火,损及肾阴,而致约束无权,则多尿而甜。

2.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选取近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1999 年指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大于7.2mmol/L。计算机程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探讨组各15例。对照组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40~72岁,病程2~11年,体重50~70kg。探讨组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41~73岁,病程2~12年,体重46~73kg。两组患者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可进行实验研究。

2.2 方法

(1)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片或格列酮类进行口服治疗,患者如果病程较长,血糖难以稳定控制,可合并注射胰岛素。(2)探讨组根据中医辩证法,将患者主要分为气阴两虚、阴虚热盛、阴阳两虚、血瘀气滞、痰湿内阻等证型。以清热、益气、养阴为基本治法。气阴两虚者健脾益气、滋阴补肾,阴虚热盛津亏者滋补肝肾、养阴增液,阴阳两虚者宜培元固肾、滋阴助阳,气滞血瘀者疏肝通络、活血化瘀,痰湿内阻者化痰除湿、健脾助运。其余各种证型随证候的变化合理应用不同的汤剂加减使用,中药汤剂都是自制。

2.3 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及餐后2h测量血糖。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及病症消失,血糖水平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及病症减轻,血糖水平趋于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及病症保持病态,血糖水平不正常。

2.4 结果

在治疗后的一年内,对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是,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药物副作用和糖尿病并发症的有4人,其他未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其生活质量也明显下降。而探讨组的患者治疗后没有药物副作用,出现轻微并发症的有1人,且由于患者学会用中医药养生,生活质量无明显下降。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社会常见病,据调查本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其生物效应降低(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高血糖为基本病理、生理改变的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综合征。其患者临床上常表现为多食、多饮、多尿(尿有甜味),疲乏少力,消瘦等三多一少的症状。若长久不能得到正确的治疗,则会造成全身多器官多系统不可逆转的损害,并且其往往会引发很多脏器的病变而导致多种并发症。近年来临床研究显示,用中医辩证的角度治疗糖尿病,不仅可以改善或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结合辨病用药整体调控,达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周玉清,岳晨妍,夏伟,等.中国西部地区基层医务人员免疫规划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7):737-738.

[2]郑雪英.基层免疫规划工作常见问题与对策[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1(4):72-73.

论文作者:徐本科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8

标签:;  ;  ;  ;  ;  ;  ;  ;  

糖尿病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_徐本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