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及面临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及面临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冯君[1]2002年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及面临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当前信息化教育的深入开展,如何将信息技术和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把信息技术融和在学生的学习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对于深化学科教学结构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素质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的理解和传统观念、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地课程整合开展的情况层次不一,相当多的地区和学校在实践中存在大量问题和误区。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在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状况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目标、基本策略与模式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形式下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等问题。

魏永牛[2]2014年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能够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完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如何使信息技术能够更好的服务于课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首先讨论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和目标,从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等方面进行辨析;其次从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其适应性。通过调查和案例,分析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面临的问题,探讨相应的对策,促进自主性和合作性等学习方式的有效组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靳琳[3]2006年在《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都离不开信息化,同样信息化己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竞相出台了以教育信息化为特征的新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希望以此抢占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为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高等职业学校既承担着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承,又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地,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因此,高职学校必须实现信息化。作为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高职学校正面临着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最为深刻的教育教学改革,这场改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将对学校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那么应该站在怎样的层面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育的影响及引发的教与学的变革,如何推进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实践,以及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面临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是什么,等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作深入的思考。只有正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实践研究,才能保证我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保持正确的方向,才能保证我们在急剧变化的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主动地位,实现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有鉴于此,本文对高职教育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探讨。

张隐云[4]2011年在《农村英语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教育全面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教学资源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为了应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学科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采取了许多措施。目前我国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然而,农村英语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仍相当缺乏,已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也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从东源县的实际出发,采用访谈、调查和资料搜索的方法,深入学校调研,了解东源县初中英语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现状,发现该县初中在应用英语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时存在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等方面的问题,并就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归因和建议,最终对农村初中英语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以及师生有效应用英语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改进教与学提供借鉴和指导。

张飞雁[5]2010年在《陕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的技术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在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正在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此来完成高职教育现代化目标。教育信息化浪潮带给了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在关于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研究中,陕西高职积极探索并取得来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教学理念的落后、教学资金的匮乏等原因导致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只停留在相关问题的表面研究上,在针对本省本校特点,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方面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和盲区。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以陕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现状为研究背景,采用质和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设计具体的调研问卷,选取对象进行调研,并在对数据处理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制约陕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效果的因素,至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实施方案。论文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问题提出与研究概述,包括研究背景、相关文献综述、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概述、研究的方法和研究数据的分析。第二部分为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关键概念界定。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并对所涉及到的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第叁部分是具体的调研与分析。包括了整个调研过程的设计以及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分析得出制约陕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效果的因素。第四部分是提升陕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效果的解决对策与实施方案,共提出了八项建议。第五部分是研究成果应用案例。主要介绍和分析了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应用案例。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反思。主要是研究结果的综述以及总结本次研究的局限和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隋晓冰[6]2013年在《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本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也从传统课堂走向了现代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2007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历程中,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为课堂教学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冲击,在学生、教师和环境层面都出现了一些与教改模式不协调的现象,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影响了教改模式的顺利实施。分析并解决这些失调问题,寻找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途径变得意义重大。基于这个目标,本文要梳理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给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哪些变化?(2)这些变化中的不协调因素是什么?(3)这些不协调因素的表现以及产生的根源是什么?(4)解决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失调现象的理论和原则是什么?(5)怎样建设一个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框架?笔者以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首先通过研读文献,利用定性的方法详细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以及计算机网络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其次,针对黑龙江省地方高校佳木斯大学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际,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研读校本课改文件、深度访谈及课堂观察等实际研究方法和手段,从宏观角度了解该校计算机网络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师生在课程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总结教学改革过程中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失调表现,按照本文界定的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概念:网络自主学习课堂、PPT面授课堂、网络课程选修课堂为研究调查范围,重点从学生、教师和课堂环境叁个角度归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失调问题,分析失调的原因,挖掘影响网络教学模式成功建构的制约因素。(2012黑龙江省大学英语课程评估作为重要佐证材料)通过实证研究,失调现象可从学生、教师、环境等叁个层面总结如下:1)学生层面的失调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观念和能力不强;缺乏良好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效果不佳(表现为:自主学习动机偏差;元认知策略缺失;出现情感焦虑现象;自主学习外部监控缺失)。2)教师层面的失调表现为:教师的教学信念与实际教学不符;教师信息意识与信息知识不匹配;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失调。3)教学环境层面的失调表现为:网络教学硬件环境与改革模式不匹配;网络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个性化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平台智能化程度不高;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与网络环境不协调;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协调,网络选修课堂生态系统出现失衡现象等。最后,在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优化五项基本原则,笔者在借鉴了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实证探索,试图构建一个“以教师发展、学生自主为核心,生态化课堂教学环境为支撑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框架”。以此框架,笔者试图为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失调现象找到优化的途径。此框架涉及教师发展、学生自主和课堂教学环境生态化叁个方面:(1)教师发展是指构建以优化教师教学观、教师信息素养、建立教学方法多元化理念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师发展框架,以此框架进一步强化教师自我发展和终生学习的理念,并提出教师自主、智能化教师发展平台建设、完善机构培训以及师培内容信息化等四项重要支撑内容。(2)学生自主是指建立以优化学生自主学习观、信息素养、学习动机、自主学习策略为内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框架。笔者建议从“显性”“隐性”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外语学习理论指导、学习策略培训;重视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情绪调节;提出了教师、班主任、教学管理员以及平台技术等全员参与的多元监控体系;创新地组成了一个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策略群,其中主要有5种大的策略范畴和12种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策略分支。(3)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构建是指优化硬件环境建设与服务、建设多元化、个性化、生态化软件环境的理念,提出了生态融合型多元课程设置、生态多元评价体系建设以及个性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等见解。本文以教改模式中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失调现象为切入点,在实证与思辨的基础上力求构建一个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框架。本文研究成果对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改模式的完善具有实际的参考和借鉴价值,针对学生终身学习、教师发展的理念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张彤[7]2016年在《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L中学“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构建》文中研究表明2004开始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于2012年在全国全面推行。伴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实施的研究也不断深化,但是基于学校层面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研究还不多。为此,本项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依据国家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稿)》(以下简称《方案》),以一个普通高中L中学为研究个案,考察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状况,分析课程实施中各种要素及其关系,探究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以期提出有效的实施高中课程的建议。本研究通过对个案学校L中学的课程实施状况的深入分析,剖析出学校层面课程实施的若干核心问题。为探索学校如何有效地落实国家制定的《方案》,L中学把握实施过程中的众多因素,以《方案》为依据,以学校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学校文化为依托,以学校现有条件和现状为基础,力争创造性地在学校层面做好课程体系构建,促进课程实施。L中学的课程实施是基于多年形成的学校理念与文化特征,以“构建唤醒心灵课程体系”为主线开展的。唤醒心灵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依据《方案》的要求,将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作为学校发展特色的灵魂,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同时满足社会和家长的需求。唤醒心灵课程体系落实体现在叁个维度:一是国家课程的自觉落实,力求保障学生发展的国家课程的全面落实,力求给学生较为充分的选择性,尤其是真正落实能体现学生个性化的课程,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才能真正达到全面的唤醒心灵;二是加大校本课程的选择性,通过建设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用以体现课程选择性,力求让每个学生追求自由,放飞心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叁是以自主为核心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此支撑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在课堂上的落实,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研究表明,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中,以课程体系构建为载体的课程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它保障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方向正确,也保障了过程中的调控和反思;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不能简单照抄照搬《方案》的要求,要构建符合自身理念的课程体系,形成有灵魂的课程规划,保障学校发展特色的持续;学校课程体系构建要依据学生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通过研究,初步探索出了学校层面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的一种模式,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将《方案》调试成一种适切的选择来构建课程体系,能够落实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能够体现学校的文化与特色,并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在研究中笔者还发现由于高中发展的限制因素众多而复杂,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方案》自身存在缺陷,如描述的清晰度不足等;行政部门在行动的引领、政策的给予、自主权的赋予等方面的力度不足;学校层面缺乏理念、自我规划意识淡薄等。

李晶[8]2006年在《深入发展时期教育技术理论演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教育技术进入了“深入发展时期”。美国AECT1994定义的引入,对我国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学者在借鉴、吸收94定义的基础上开始了教育技术本土化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体系还未建立起来,应用理论体系也不完善。表现在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成果比较分散,成体系的研究比较少;对国外理论阐释比较多,结合我国国情、能够指导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比较少,这些都不利于我国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学科的成熟和发展。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近十年来已发表的教育技术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对教育技术发展的轨迹进行了回顾,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技术理论视角已从媒体论过渡到系统论和整体论,理论研究也由全盘接受过渡到了借鉴和创新阶段。本研究在总结我国近十年理论研究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廓清了我国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思考轨迹,即从定义出发,经过了实践检验和深思熟虑之后,开始思索本学科的本质、本体,进而规范学科理论体系的思考过程。同时指出现在教育技术理论研究领域还存在研究力量分散、缺少系统的研究成果;应用研究存在着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思路放不开,不能理解研究领域的开放性;教育技术理论体系不完善,影响专业健康发展;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强等现象。针对这样一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以期对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分析问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研究的对象、方法、过程,及对

赵宏[9]2007年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信息化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为基础教育的改革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了解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挖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寻求适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对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笔者本着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初衷,选择了甘南藏族自治州作为民族地区的代表。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深度访谈等方法,对甘南藏族自治州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做了全面调研,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发展对策,以期对甘南州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有所帮助。论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导论,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是对甘南藏族自治州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在本部分,对选取的20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现状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甘南藏族自治州中小学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第叁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提出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甘南州基础教育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第四部分是结论,在总结与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为笔者的后续研究确定了方向。

谢娟[10]2013年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审视》文中研究说明“已经在此”的现代教育技术,为了“自我显现”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化教与学的价值所在,必须通过被“应用”。在海德格尔那里,这正是技术的“去蔽”方式的体现。事实上,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现代教育技术“本身”,而现代教育技术仅存在于某种应用的情境里,只有被“应用”,才能将其“此在”展现为“所是”。可见,应用才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生命力之所在,离开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教育而言,只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虚构和摆设。因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离不开对其应用的剖析,这正是本文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为一个整体而进行分析的原因所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是建立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将有助于促进教育发展的现代教学媒体等工具的使用原则、方法、技巧、规律等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情境中,从而完成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向其成果转化的过程,达成优化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事实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就是现代技术的教育应用,是现代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体现。而这种应用作为一种行为状态,其本身无所谓善恶。当人们意识到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活动中而给教育带来很大程度上的改造之后,才逐渐发现技术应用带来的人文关怀的缺失、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以及道德失范等伦理问题,表现出对现代技术的“控制忧虑”。如今,技术应用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不再单纯是一个与理性和逻辑相关的范畴,同时也进入了伦理学的意识形态领域。易言之,一旦涉及技术应用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对教育者、受教育者等所造成的影响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就被赋予了伦理价值。正因如此,本文才得以从伦理学的视角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系统的思考。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伦理思考,就是将伦理学的人文向度引入技术的教育应用领域,运用伦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资源,寻求应对现代技术应用带给教育的伦理问题的策略。其主要内容包括:理清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伦理的关系,论证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伦理研究的可行性;选择合适的伦理学理论及视角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人文分析,寻求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应然追求;总结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实然现状,探寻伦理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分析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提出应对建议。具体来说,本文主要内容由五部分组成,分别对应的章节如下:第一章,厘清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探寻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的内在关联、总结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基本含义、论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内蕴等,解答“伦理审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何以可能”这一基本问题;第二章,选择中国传统技术伦理、马克思技术伦理、当代责任伦理和教育伦理等与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伦理理论,从中获得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哲学思考的伦理资源与启示,并为伦理应然和伦理实然的分析做好铺垫;第叁章,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之目标的确定、过程的实施、结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伦理应然的追寻,指出应用目标应体现教育性、规范性、责任性的伦理要求,教学媒体的选择、师生关系的协调、教学内容的呈现等应用过程应遵循伦理规范的约束,应用结果应进行伦理评价等;第四章,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思路,对伦理色彩笼罩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进行整体把握,总结合乎伦理和不合伦理的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具体对电子书包、网络教学、高校课堂教学中的技术依赖等现象进行伦理分析,并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目标、过程、评价叁个方面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伦理实然与伦理应然之间的差距;第五章,分析实然与应然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是: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伦理学对技术应用关照的不足、信息化时代道德教育的不力等。结合原因分析,从明确教育技术伦理研究范围、强化道德教育途径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伦理对策。从研究内容可见,本文旨在对现代技术应用带给教育的影响进行伦理学层面的理论辨析,进而给出某种操作性的指南或策略构想,所以理论思辨是核心工程,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内容的不同辅以访谈、调查等质的研究方法,以及对相关文献载文数量的统计与分析等量的研究方法。无论如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教育问题。在技术问题上,它不可避免地走向技术哲学的思想渊源,而技术哲学的伦理学转向又将其指向技术伦理学的研究方向上。作为教育问题,它又必须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因而必然受到教育哲学的滋养。而教育伦理学对教育的伦理精神、伦理关系等哲学探讨,为技术的教育应用提供了伦理研究的思路。然而,国内外相关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对“教育技术伦理”的关注程度远不及对“网络伦理”、“信息伦理”、“计算机伦理”的关注,部分研究将“技术伦理教育”错误地等同于“教育技术伦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应用带给教育伦理的影响将越来越大,而教育必然要正视这一现实。所以,不论是技术学的视角,还是教育学的视角,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研究,都是当今时代的前沿课题。不仅如此,国内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多散见于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且大部分是从技术操作的层面关注其具体的应用,系统的理论分析并不多见。这些研究表现出重工具使用而轻人文关怀的价值倾向,而且这种倾向大有加剧之势。而本文主要以教育哲学(教育伦理学等)、技术哲学(技术伦理学等)为基本思想来源,立足中国传统技术伦理思想、马克思技术伦理思想、责任伦理思想和教育伦理思想,较早地尝试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系统的伦理思考,不仅分析了其伦理应然追求,而且考察了它的伦理实然状态,并对伦理应然与伦理实然之间的差距给予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构想。同时,本研究将理论思辨贯穿文章始终,立足教育现实,对几种情境下的教育技术应用(如电子书包、网络教学、高校多媒体课堂教学等),采用访谈、案例等研究方法进行了具体的伦理分析,使得本文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不同于前人对教育技术应用的探讨。总之,以伦理学为理论基础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而进行的人文关怀并不多见,系统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应然追求、考察其实然现状并给出应对建议的文字更是少之又少。这正是本文的创新之体现。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系统的伦理考究对于应对教育技术伦理问题、彰显教育技术的人文特性、弥补教育技术的道德规范理论研究的缺空、丰富伦理学的研究内容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首先,从技术批判的视角,有助于警示人们关注技术应用带给教育的伦理问题。教育研究者要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负荷的伦理价值,在承认其动力性的同时,不能忽视现代技术在教育应用中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与危机,尤其是伦理问题。其次,从伦理学的视角,有助于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规范应用。通过以人为本、以道驭技、负责任使用等伦理思想的规约与指导,帮助教育工作者树立应用教育技术的责任意识与操作规范,这是对教育技术之伦理基础与价值意义的领域化追问,也为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的土壤。最后,从教育学的视角,有助于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内在的伦理价值及其体现,寻找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所需的伦理秩序和规范,能够使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性及其所代表的文明与进步,增强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道德认同感。这属于对教育技术进行的元研究,有利于充实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

参考文献: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及面临问题与对策的研究[D]. 冯君. 东北师范大学. 2002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D]. 魏永牛.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析[D]. 靳琳. 天津大学. 2006

[4]. 农村英语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D]. 张隐云. 广州大学. 2011

[5]. 陕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张飞雁. 延安大学. 2010

[6].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D]. 隋晓冰.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7]. 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L中学“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构建[D]. 张彤.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8]. 深入发展时期教育技术理论演变的研究[D]. 李晶.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6

[9]. 甘南藏族自治州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赵宏.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10].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审视[D]. 谢娟.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及面临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