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理试题的启示_中国地形论文

一般地理试题的启示_中国地形论文

一道普通地理试题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地理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高考的临近,奋斗了12年的考生们仍在为最后一搏做着冲刺准备。然而,一次次文综模拟考试的成绩并不能令大多数文科考生乐观:书写大量的文字并没能带来预期的分数,成绩与答题的文字量总是成反比。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让我们一起以一道试题为例剖析其中的原因。

一、普通的试题

我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但具有一定趋向性。依据图表,简述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

海拔(m)

<200

200~500 500~1000 1000~2000 2000~4800

人 数量(万) 73345.1 19427.8 8647.510037.11590.8

口 比重(%)

64.9 17.2 7.7

8.9 1.4

面 数量(万km[2]) 144.597.2 162.5 39.9315.9

积 比重(%)

15

10.2 16.9 25 32.9

二、随意的过程

多数同学看到设问时,都会心中窃喜。考查我国地形特征,岂不是太简单了,如果这样的基础知识都丢分,还谈什么高考呀?在这样的心理驱动下,没有认真阅读图表,更谈不上认真审题,而是提笔就写,洋洋洒洒百十字,将我国地形特征及影响详尽描述如下。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西高东低的地势使我国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使我国对外联系便利;且利于海洋暖湿水汽深入内陆,带来丰沛降水,能够满足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河流在流经三级阶梯交界处产生巨大能量,为我国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五种地形齐全和山区面积广大还可以发展多种经营……。

解答完毕,同学确信满分已成定局。殊不知成绩与其梦想相悖,问题出在何处呢?我们尝试着按如下程序重新解题。

三、意外的思路

1.判读图表及题干文字,获取相关信息。从图表中可以看到以下信息:不同海拔在我国的面积及所占比例;不同海拔人口数量分布及所占比例。从题干中可知,关键词是“依据图表”和“及其”的“其”字。

2.调动头脑中关于中国地形已有的知识储备:描述某地区的地形特征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描述该地区的地势特征,包括海拔状况,地势起伏状况;②描述该地区地形类型的构成特点;③描述该地区的主要地形区特点。

3.将已认定的信息与原有基础知识储备整合,组织答题思维线索。表中给出的是不同海拔在我国的面积及所占比例,而并未给出能够概括地势起伏特征的信息,因此在答题中不需要描述地势特征,只需要表述地形特征即可。图表显示我国海拔在200m以下的地区有144.5万km[2],占我国面积的比重为15%,海拔200m以下的地形类型为平原,海拔200~500m地形为丘陵,海拔500m以上为高原或山地,从图表中的各海拔所占我国的面积比重可知,我国地形多种多样,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有些同学按照教材总结的知识解答为五种地形齐全是否正确呢?根据图表显示信息无法说明盆地的地形,因此答案应为地形多种多样,而非五种地形齐全。题干中的关键词“及其”是针对前一问而言,所以在答题时,应该针对地形特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描述,而不需要描述地势特征对自然或经济发展的影响。耕地面积小;适宜发展农、林、牧、副、渔、矿及旅游业的综合发展;交通发展的艰巨性应是我们思考的重点。

4.用准确的学科语言表述。

四、事后的反思

对比两种解题过程不难看出:(1)高考文综试卷中的地理第36题,分值大,综合性强,形式多样。解答这种试题,不能急躁,急于动笔,效果不佳。认真认定图文信息,并剖析信息的地理内涵,加强动态理性的思维过程,思维过程的科学性是试题得分的前提条件。应减少机械的书写过程,避免因无序的文字书写而耽误大量的时间。(2)原有知识储备是解题的基础,夯实基础知识至关重要。 在最后冲刺复习阶段,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梳理过程,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必不可少。(3)原有知识储备与新信息的整合, 建立全新情景下的试题解答知识线索是突破问题的关键。

五、高效的练习

明确了解题过程,可以精选题目进行练习。

材料:由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围绕京津的河北省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秦皇岛、沧州7 市组成的京津冀都市圈是中国沿海地区的核心经济区域之一。“成渝”即成都、重庆。

对比分析“京津冀都市圈”与“成渝”地区经济发展中资源、交通条件的差异。

解题提示:题干中关键词“对比”,因此解答时必须两个地区分别做答;“资源”和“交通条件”限制解题时只能围绕资源和交通条件两个方面比较,而不能将所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一一解答。

标签:;  ;  ;  

一般地理试题的启示_中国地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