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杭州市钱江新城市民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史丁尹[1](2021)在《基于POI可达性的杭州城市居住空间和房价分异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居民的日常出行需求主要是从居住地出发,到达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等的发生地。因此,住宅的POI(Point of Interest,兴趣点)可达性是居住选址时优先考虑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不断对周边土地进行建设和开发,城市建成区成倍拓展,城市内部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不断凸显。与此同时,学区、地铁、景观等新兴影响因素,使得居住空间和住房价格的影响机制复杂化。本文首先通过GIS分析杭州城市居住空间从2006年到2012年乃至2018年的分布演变规律,细化研究居住空间分异情况,利用杭州居民出行调查数据进行社会因子生态分析,提取出了主导杭州市居住分异的因子。在此基础上,对住宅小区到城市中心、就业中心等相关POI的可达性进行测算,探究居住空间的演变与POI可达性之间的相关性和耦合性。另一方面,观察住房价格在时空维度上的变化,构建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探讨POI可达性对房价的动态影响。时空模型展现出了优于传统的地理加权模型(GWR)和混合地理加权模型(MGWR)的拟合优度。最后总结探究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的驱动机制。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所示:(1)对杭州市新建住宅小区区位分布及其变化进行统计研究,发现杭州城市居住空间沿着交通干线不断外拓发展,从单中心发展为多中心的分布模式。(2)杭州市居住空间呈现马赛克化的格局特征,居住分异的主导因子的提取以及集群聚类的分析表征出居住空间分异形成原因的复杂性。(3)GTWR回归结果表明,城市中心、就业中心、商业中心、学校、公园景点等POI的可达性都是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其对房价的影响存在时空异质性,近年来居民对于教育质量和交通便捷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4)城市房价分异不止于表达,也是推动居住空间演变的重要驱动机制,此外还有POI可达性的引导作用以及宏观层面外部因素的驱动作用,综合形成了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的复杂的驱动机制。
赵杰[2](2021)在《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评价与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开放空间作为承载城市居民各类活动的重要载体,其空间形式、功能都一直在发生变化,为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运用新技术对城市开放空间中的景观进行更新与优化,完成景观的数字化转型,是目前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建设进程中面临的新挑战。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所获成果如下:(1)以城市开放空间中数字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总结及实地调研,将目前城市开放空间中数字景观应用进行分类,并列举相应景观类型的景观实体,总结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诉求与数字化发展趋势。(2)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与因子分析评价法构建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综合评价体系,从建筑立面景观、多媒体景观、水体景观、景观设施4个评价层面对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进行综合评价,确定相应评价层所含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以杭州钱江新城开放空间为例进行数字景观综合评价,确定场地现有数字景观综合评价等级以及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得出目前数字景观综合评价等级F=3.709,空间整体景观效益为良好,并确定了钱江新城各开放空间数字景观满意度评价等级,为后文景观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3)通过理论研究与调研情况,结合公众反馈,归纳总结出时代背景下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建设需求,并提出相应的景观设计导则,从灯光景观、多媒体景观、水体景观、景观设施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景观优化设计方法。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开放空间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自由访谈、实际参与式调查等方式获取公众对于场地内现有数字景观的反馈,基于前文数字景观综合评价结果,结合开放空间现状和使用者行为模式,从多媒体景观优化,人文内涵优化,水景感知优化,建、构筑物优化和景观设施优化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优化途径。
黄胜孟[3](2021)在《滨江绿地植物景观调查研究 ——以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为例》文中认为城市滨江空间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城市滨江绿地作为城市绿地向城市水体的有机延续,对于城市以及人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植物作为城市滨水绿地内重要的景观元素,对其进行恰当的营造显得至关重要。经过综合考虑,研究选择钱塘江北岸上城段、江干段、下沙段3个区段的滨江绿道,以及之江船工业遗址公园、杭州解放纪念碑公园、白塔公园(白塔园)、CBD公园、市民广场-城市阳台区域、围垦(文化)公园在内的6个沿岸重要节点绿地进行植物景观调查。通过分析样地内植物景观营造的形式、特点以及就游人使用后情况对进行问卷调查,归纳总结出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滨江绿地现存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在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滨江绿地的研究样地内共调查到植物207种,隶属于82科169属,具体包括71种乔木、64种灌木、66种草本以及6种藤本植物。运用的植物种类数量从整体上来看是相对丰富的,但沿江不同区段内的植物丰富程度有所不同。单就滨江绿道而言,整体呈现出江干段>下沙段>上城段的现象。在对滨江重要节点绿地的植物多样性进行分析后,发现与滨江绿道的物种多样性分布情况相似,呈现出CBD公园>围垦(文化)公园>白塔公园(白塔园)>杭州解放纪念碑公园>之江船工业遗址公园的情况。结合现场调研的情况来看,发现越靠近中心城区的滨江绿地,其植物景观的营造就更为精细化,其群落构成也更加丰富。(2)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滨江绿地植物景观群落以“乔木+灌木+地被”型的多层结构为主,而在沿岸重要绿地的出入口、广场、观景平台等处则会出现“灌木+草坪”的简单复层群落结构。就各区段应用植物的观赏特性而言,大致呈现出观叶>观花>观干>观果的现象。其中,上城段目前存在常绿植物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植物季相变化的问题,从而导致滨江植物景观风貌相对单调的情况出现。(3)应用Landsat 8卫星遥感影像对滨江300m范围内的植被元素进行提取分析后,可以发现各区段的植物覆盖度呈现出延伸段(47.27%)>下沙段(45.01%)>上城段(43.62%)>江干段(35.46%)的现象。其中,西湖山林的植物群体景观对于滨江延伸段与上城段的植物景观风貌塑造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沙段滨江区域植物景观风貌的营建则得益于沿江大渠两侧气势恢宏的高大乔木群体组成的植物景观;而江干段滨江区域的植物覆盖度虽然相对较低,但与大气磅礴的城市建筑结合亦显得相得益彰。目前沿线各个节点绿地植物群落之间互相孤立,缺乏统一的引领与规划,因而无法在滨江沿线形成具有良好尺度感和连续性的滨江植物景观风貌。(4)通过滨江绿地游人使用后问卷调研数据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在自然因素方面,游人更为关注绿地内植物景观表现与自然空间构成的丰富程度。在人工因素方面,使用者表现得更为关注绿地内休憩设施设置情况、铺装设计的美观和合理性、内部交通的便捷程度、出入口设置的合理性以及标识系统设计的合理性等内容。而在文化因素方面,使用者则更加关注滨江绿地对城市文化的体现程度。同时,针对文化元素与植物景观、滨江绿地与空间功能、植物群落与亮点塑造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以期为今后城市滨江绿地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蒋成刚[4](2020)在《基于人性化的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研究 ——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板块”为例》文中认为居住区入口景观是居住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空间序列的起点,也是居住区居民使用最为频繁的外部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变化,城市居民在住房选择过程中越发重视居住区入口景观质量。从国内房地产行情来看,那些符合他们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居住区入口景观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可以说,“人性化”正好契合了我国的国情,是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基于研究背景,作者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板块”居住区入口景观为研究对象,以人性化设计理论为指导,聚焦“以人为本”,论述居住区入口景观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研究进展,融合人性化设计理论与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方法,指出当前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根据以上研究基础,最后提出构建“人性化”居住区入口景观的设计策略:(1)以居民为设计中心。明确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在设计前期就对居民的组成结构有所把控,结合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景观需求,合理评估并选择与其行为模式和心理预期相适应的方案;(2)整体性设计。将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纳入居住区景观规划体系,结合居住区入口空间范围合理规划交通流线和景观形式,为居民创造便利、协调的开敞空间;(3)个性化设计。运用形式美的相关规律对居住区入口景观要素设计进行优化,打造富有辨识度的居住区入口景观形象,便于居民识别、理解与记忆;作者希望论文对杭州市“钱江新城板块”居住区入口景观的人性化研究,能为我国未来城市居住区入口景观建设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参考。
张佳裔[5](2020)在《基于logistic分析的杭州城市公园游憩满意度评价》文中认为杭州市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处于全国前列。而现代城市必不可缺的组成成分——城市公园,对它的游憩满意度研究不仅能真实地反映出城市公园的设计、建造和管理水平,还能发现现存的问题,以求解决和提升。另一方面,logistic回归分析经常被国外运用于满意度评价,而国内园林景观领域还鲜有涉及。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理论上总结了国内风景园林学科主要运用的评价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工具;进而研究了园林景观的满意度评价常用的方法和领域,阐述logistic回归模型经常被国外学者用于研究满意度评价中。本文通过对公园满意度评价指标的梳理,构建了城市公园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实证调查了杭州市的四个典型的城市公园:西湖湖滨公园、钱江新城市民公园、城北体育公园和艮山运河-城东公园,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杭州市四个典型的城市公园的满意度因素,对杭州城市公园利用者满意度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在杭州市城市公园的满意度评价研究中,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是可行且适用的;(2)公园周边交通、公园内道路规划、公园老弱病残服务设施、公园座椅等休息设施、公园广场上的活动器械、文化内涵、地方特色、水体质量、园区卫生、管理养护、公共厕所、便利商店是影响杭州市城市公园满意度的显着因素,公园的面积大小、休闲氛围、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和安全性对于该模型不显着;(3)公园周边交通和公园内道路规划两指标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空气质量和绿化质量两指标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园区卫生和管理养护两指标间存在一定相关性;(4)杭州市城市公园的满意度评价结果和利用者的年龄有关,而与利用者的游览频率和性别无关。进一步,论文通过研究杭州市城市公园的影响满意度的因素提出了杭州市城市公园满意度的提升策略。
王倩华[6](2020)在《基于分形理论的城市天际线量化分析 ——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为例》文中提出城市天际线,是人们了解城市景观的重要途径,通过城市天际线,可以看到一个城市最完整、最独一无二的城市风貌特色,同时还能彰显城市人文内涵。近年来,伴随着各个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形象问题也愈发被重视,在当前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城市形象已经成为关注重点。随着现代城市科学规划和智能管理时代的到来,理性的整体规划、定量的评价标准以及精确的控制指标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核心,而天际线的量化分析便是其内容之一。但是目前在城市天际线规划控制设计方面,现有的相关控制设计导则仍然是比较不确定、不明晰的,缺乏客观、精确的量化指标。分形理论作为非线性几何学理论,用于描述不规则的形态,利用物体自相似的分形特征能将自然现象的几何形状阐述为基本元素。天际线本身就是一类具有自相似性质的自然分形体。将分形理论引入天际线研究,可以对天际线进行客观准确的量化分析。本文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城市天际线为例,借助分形理论和相关数学方法对其形态特性进行量化评价。运用“计盒维数法”,通过测算该天际线在宏观、中观和微观这三个层面上不同层次、不同分段的分形维数值,多维度对比计算得出的分维值,分析当前其天际线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得出的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分形理论在城市天际线规划控制和设计活动中的可应用性。基于分形理论,利用精确的数据对天际线进行量化分析的研究,可以将天际线这样一个动态变化的主观的要素用直观的数据准确的表示出来,通过对分维值数据的对比,能够快速具体的发现问题所在,并且有针对性的对城市天际线进行规划设计调整,引入分维值这样一个定量分析指标能够快速地优化天际线规划设计成果,以此形成精准的决策。同时,针对天际线的定量研究也给其评价分析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即为天际线的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详细的可供参考的数据评判点,有助于丰富城市天际线评价系统,并指导城市天际线设计与改造。目前我国城市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其城市设计手段和反馈更新机制也需要跟随城市发展的脚步不断更新,本文的研究方法一方面也为科学化编制城市规划设计导则提供了可能性。
刘明明[7](2020)在《基于POE方法的杭州市民广场公共艺术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市民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公共空间质量和市民公共活动的过程中公共艺术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市民广场的公共艺术更新却未能紧跟时代发展,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和标准。因此,本文利用使用后评价(POE)方法对杭州市的市民广场各类型公共艺术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寻找当前市民广场公共艺术存在的问题。探究市民广场公共艺术的优化策略,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促进城市更新建设的快速发展。本文以杭州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提出文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然后研究市民广场、公共艺术、使用后评价(POE)的理论概念和特征,得知使用后评价引入杭州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更新的必要性。以武林广场、西湖文化广场和钱江新城市民广场为研究样本,调查杭州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城市广场建设现状,利用理论推演法和探究研究法组织预评价因素集。根据市民广场的空间元素类型,将预评价因素集分为标志性公共艺术、植物景观公共艺术、休闲设施公共艺术、基础服务设施公共艺术四种更具针对性的使用评价指标,构建完善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评价体系,并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以使用者对广场公共艺术的需求和使用感受为核心,采用李克特量表法考察广场各类型公共艺术的使用情况。最终,依据调查统计结果,结合场地公共艺术现状,对杭州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研究分析,了解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和问题。确立杭州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更新优化设计策略,创造高品质的市民广场活动空间,为杭州的市民广场的空间营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
万铭[8](2020)在《基于3DGIS技术的杭州城市景观分析及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景观对塑造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也存在着城市景观千篇一律、自然山水格局和历史特色风貌受到破坏等现象。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土地开发者可以置城市风貌而不顾随意造型,使得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感到压抑、单调,降低了城市的宜居性和舒适度。原有的城市规划管理在城市景观控制方面的缺失以及技术方法的限制,也使得城市景观控制缺少相应的依据和手段。3DGIS技术的发展和以倾斜摄影测量为代表的三维数据生产方式的创新,给城市景观分析评价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相较于传统二维GIS而言3DGIS具有更好的可视化和空间分析功能,同时利用更加准确、真实的三维场景数据,可以使分析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客观。杭州是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园林城市,近年陆续出台了对景观风貌控制的政策性文件,为杭州城市特色景观风貌控制提供了依据。从开展三维景观评价的范围和建设项目类型,景观评价的基本要求、思路和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本文首先介绍了用于三维景观分析的空间分析技术方法,对国内外景观分析评价理论进行了梳理。然后结合杭州整体景观风貌要求,梳理了开展景观分析评价的方法。再结合三个具体项目的实践,以规划编审、重点地区项目、一般地区项目三个案例,具体说明了如何利用3DGIS开展景观分析评价。最后对景观分析评价进行总结和展望。
励天启[9](2020)在《城市快速路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基于杭州市秋石高架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日趋饱和,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显现,许多城市通过建设快速路来缓解交通压力。快速路不仅有着提高通行效率、完善路网结构等基础性功能,对城市交通可达性产生影响,还能带来外部经济效益,影响住宅价格。本文以杭州市秋石高架三期工程为例,探讨道路设施的建设对可达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由道路设施建设引发的可达性改变和房价之间的关系。本文的房价样本为秋石高架三期工程开工建设前(2012年)和竣工通车后(2015年)的二手房交易数据,并以武林CBD和钱江CBD为城市中心,测算了住宅小区到城市中心的交通可达性,分析秋石高架三期工程对交通可达性的影响;然后运用特征价格模型和双重差分法,按照秋石高架三期工程出入口可达性、杭州市快速路网出入口可达性以及城市中心交通可达性变化率三种方法将住宅小区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探讨秋石高架的建设对住宅价格的影响。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所示:(1)构建杭州市道路网络数据集。通过ArcGIS的网络分析,计算了住宅小区到城市中心的实际路网距离、实际通行时间,提高了可达性的表达水平。(2)秋石高架三期工程对城市中心交通可达性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秋石高架三期工程的开通能够显着地提升周边区域的交通可达性,尤其是到钱江CBD的可达性。此外,这种可达性的提升能够通过快速路网扩散到其他更远的区域。(3)秋石高架三期工程的开通会以交通可达性的改变作为中介因素影响房价。双重差分法的结果表明,秋石高架三期工程并不会直接对邻近的住宅产生显着溢价作用;相反地,秋石高架三期工程的开通会降低快速路网出入口附近的住宅价格。但是,因秋石高架三期工程的开通而出现武林或钱江CBD可达性大幅提升的住宅,其价格会因该高架的开通而显着上升。由此可见,高架路对住宅的溢价作用并不会直接通过邻近住宅的方式来产生,它会通过提升部分区域的交通可达性,并进一步对该区域的房价产生正向影响。
沈佳慧[10](2020)在《杭州市住宅地价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城市住宅用地价格是由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供求关系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指示器。自土地制度改革以来,城市住宅用地价格持续上升,不同城市之间价格水平差异明显,城市内部也会由于区位特征、交通设施、教育配套、环境条件等微观因素,造成地价水平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目前学者多聚焦于城市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的研究,鲜有对土地价格长时间跨度上的规律性研究,因此本文对城市内部住宅用地价格在空间分布上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这有利于揭示住宅用地价格的形成机理,也对政府调控土地市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检验和指导城市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5-2018年杭州市招拍挂的688个住宅用地交易数据,从楼面地价视角更直观地解读城市住宅用地价格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变化。首先运用HP滤波法科学合理的将土地市场划分为三个阶段,并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对杭州市住宅楼面地价进行无偏估计,建立数字地价模型,分析楼面地价圈层、方向、梯度的发展变化,引发对驱动因素的深层次思考。最后采用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揭示住宅楼面地价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发现:(1)杭州市住宅用地楼面地价呈现出显着的空间集聚状态,且集聚强度逐渐增强,也存在显着的空间差异,呈现出以西湖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具有连续性和方向变异性,城市多中心规划逐渐在楼面地价上体现,由原来的单中心向城市副中心过渡。(2)住宅楼面地价的影响因素存在空间异质性,除了地块自身属性容积率之外,还有区位特征、交通可达性、商业综合体、负面因素被资本化于住宅楼面地价中,CBD对杭州市住宅楼面地价的影响呈“西强东弱”格局,已运行和规划未开通的地铁线路对住宅楼面地价均有正向作用,并且已运行线路影响大于规划未开通线路,商业综合体在配套不完善区域对住宅楼面地价的影响更大,城市中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会对周边住宅楼面地价产生负面影响。(3)值得一提的是在土地出让阶段教育配套、医院、景区公园、文体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价值在住宅楼面地价中体现不明显,可见在土地出让阶段公共品的价值不能得到兑现,政府无法捕获公共服务设施所产生的效益。
二、杭州市钱江新城市民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杭州市钱江新城市民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OI可达性的杭州城市居住空间和房价分异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及论文提纲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章节安排 |
1.5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城市居住空间的相关理论 |
2.1.1 城市居住空间理论基础 |
2.1.2 城市居住空间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
2.1.3 居住空间分异模式研究 |
2.1.4 居住空间分异动力机制研究 |
2.2 城市内部住房价格空间分异研究 |
2.2.1 城市住房价格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2 住房价格空间分异的驱动机制 |
2.2.3 住房价格研究模型的演进 |
2.3 住宅小区到POI的可达性 |
2.3.1 可达性定义 |
2.3.2 可达性测度方法 |
2.3.3 住宅相关兴趣点的可达性测算及其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
2.4 借鉴与启示 |
3 模型构建与数据选取 |
3.1 研究思路与逻辑 |
3.2 研究范围和数据基础 |
3.3 POI选取与可达性模型测度 |
3.3.1 住宅小区POI的选取 |
3.3.2 可达性模型测度 |
3.4 住房价格模型与变量 |
3.5 本章小结 |
4 杭州市居住空间演变与分异 |
4.1 杭州市居住空间格局演变 |
4.1.1 住宅小区分布密度演变 |
4.1.2 城市交通发展和住宅小区分布相关性 |
4.1.3 POI可达性与住宅小区分布相关性 |
4.2 杭州市居住空间分异 |
4.2.1 数据处理 |
4.2.2 主导居住空间分异的因子提取 |
4.2.3 聚类分析 |
4.2.4 杭州主城区社会空间分异的格局特征 |
4.3 本章小结 |
5 住宅价格时空分异:基于POI可达性的视角 |
5.1 住宅价格时空模型 |
5.1.1 GTWR模型构建 |
5.1.2 GTWR模型回归结果 |
5.2 POI可达性对住宅价格分异演变的影响 |
5.2.1 各个POI的影响分布变化 |
5.2.2 住宅价格分异机制的时空演变 |
5.3 本章小结 |
6 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的驱动机制 |
6.1 住宅价格分异与居住空间演变的交互 |
6.1.1 住宅价格空间分异演变 |
6.1.2 基于住宅价格视角的居住空间演变 |
6.1.3 住宅价格分异与居住空间分异的耦合 |
6.2 POI可达性对居住空间分异的推动 |
6.2.1 城市中心可达性与居住空间分异格局 |
6.2.2 邻里可达性与居住空间分异格局 |
6.2.3 教育资源可达性与居住空间分异格局 |
6.2.4 居民个体选择与居住空间分异格局 |
6.3 宏观层面的外部因素的驱动 |
6.3.1 国家和地方宏观政策因素 |
6.3.2 历史背景和城市规划因素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2)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评价与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互联网引发的设计思维模式变革 |
1.1.2 虚拟空间的兴起迫使实体空间的更新 |
1.1.3 景观审美取向的转变与数字景观的应用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实践意义 |
1.3 概念阐释与界定 |
1.3.1 城市开放空间 |
1.3.2 数字多媒体技术 |
1.3.3 数字景观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1 城市开放空间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1.1 国外研究动态 |
1.4.1.2 国内研究动态 |
1.4.2 数字景观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2.1 国外研究动态 |
1.4.2.2 国内研究动态 |
1.5 研究内容 |
1.5.1 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 |
1.5.2 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
1.5.3 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设计及优化方法研究 |
1.5.4 钱江新城开放空间数字景观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归纳法 |
1.6.2 实地调研法 |
1.6.3 跨学科分析 |
1.7 研究框架 |
2 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现状分析与趋势研究 |
2.1 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技术 |
2.1.1 5G通讯技术与物联网 |
2.1.2 LED灯光技术 |
2.1.3 互动投影类技术 |
2.1.4 音乐喷泉技术 |
2.2 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应用类型 |
2.2.1 建筑表皮媒体化应用 |
2.2.1.1 建筑表皮LED技术应用 |
2.2.1.2 3D墙体投影技术应用 |
2.2.2 多媒体景观应用 |
2.2.2.1 多媒体景观艺术装置 |
2.2.2.2 光影感应类景观 |
2.2.2.3 媒体化投影类景观 |
2.2.3 新型水体景观应用 |
2.2.3.1 观赏性灯光音乐喷泉 |
2.2.3.2 互动型水景 |
2.2.4 智能景观设施应用 |
2.2.4.1 休闲类设施 |
2.2.4.2 照明类设施 |
2.2.4.3 卫生类设施 |
2.2.4.4 环境监测类设施 |
2.3 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发展趋势 |
2.3.1 新兴技术引导下的景观多元化 |
2.3.2 注重景观感知与场所存在感的营造 |
2.3.3 城市景观设施智能化转型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数字景观综合评价体系 |
3.1 主成分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 |
3.2 评价因子的选取及层次构建 |
3.2.1 评价因子选取原则 |
3.2.2 评价层次构建 |
3.2.3 评价因子标准确定 |
3.3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与应用 |
3.4 钱江新城开放空间数字景观现状评价 |
3.4.1 评价对象选取 |
3.4.2 评价结果收集 |
3.4.2.1 建筑立面景观评价结果 |
3.4.2.2 多媒体景观评价结果 |
3.4.2.3 水体景观评价结果 |
3.4.2.4 景观设施评价结果 |
3.4.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钱江新城开放空间评价分析 |
3.4.3.1 评价公因子提取 |
3.4.3.2 评价公因子得分计算 |
3.4.3.3 钱江新城数字景观综合评价等级 |
3.4.3.4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及应用分析 |
3.4.4 钱江新城数字景观满意度评价 |
3.4.4.1 数据收集及分析 |
3.4.4.2 数字景观满意度评价 |
3.4.4.3 数字景观满意度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设计及优化方法研究 |
4.1 城市开放空间建设需求分析 |
4.1.1 空间功能的弹性集约性需求 |
4.1.2 景观体验的多元交互性需求 |
4.1.3 公众价值实现需求 |
4.1.4 空间符号化消费需求 |
4.2 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设计优化设计导则 |
4.2.1 指导思想 |
4.2.2 设计目标 |
4.2.3 设计原则 |
4.3 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优化设计方法 |
4.3.1 灯光景观优化设计 |
4.3.1.1 灯光与建筑结合 |
4.3.1.2 灯光与地表空间结合 |
4.3.1.3 灯光与景观结合 |
4.3.2 多媒体景观优化设计 |
4.3.2.1 景观材质选择 |
4.3.2.2 功能形式优化 |
4.3.2.3 互动反馈 |
4.3.3 水体景观优化设计 |
4.3.3.1 观赏性水景 |
4.3.3.2 可接触性水景 |
4.3.4 景观设施优化设计 |
4.3.4.1 技术革新 |
4.3.4.2 功能整合 |
4.4 本章小结 |
5 钱江新城开放空间数字景观优化设计策略 |
5.1 钱江新城开放空间概况 |
5.2 钱江新城开放空间优化策略导向 |
5.2.1 根据开放空间现状确定景观优化导向 |
5.2.1.1 改造利用场地低利用率空间 |
5.2.1.2 完善场地景观服务设施 |
5.2.1.3 优化水景互动模式 |
5.2.2 根据使用者确定开放空间景观特征倾向 |
5.2.2.1 使用者构成 |
5.2.2.2 使用者行为模式 |
5.3 钱江新城开放空间数字景观优化设计 |
5.3.1 多媒体景观优化设计 |
5.3.1.1 多样化投影载体选择 |
5.3.1.2 地表空间的优化 |
5.3.1.3 与商业步行街区的衔接 |
5.3.2 人文内涵优化设计 |
5.3.3 水景感知优化设计 |
5.3.3.1 数字媒体技术与的水景融合 |
5.3.3.2 提升水景小品交互性 |
5.3.4 建、构筑物优化设计 |
5.3.4.1 增强沿街建筑幕墙交互性 |
5.3.4.2 注重雕塑夜景表现形式 |
5.3.5 景观设施优化设计 |
5.3.5.1 创新设施艺术表现形式 |
5.3.5.2 设施功能整合 |
5.3.5.3 设施共享 |
5.3.5.4 构建线上智慧景区服务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与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钱江新城数字景观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论文图表索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滨江绿地植物景观调查研究 ——以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3.1 城市滨水区 |
1.3.2 滨江绿道 |
1.3.3 城市公园 |
1.3.4 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国外滨水空间的研究进展 |
1.4.2 国内滨水空间的研究进展 |
1.4.3 国内外滨水空间建设案例分析 |
1.4.3.1 美国哈德逊河河岸公园第五段景观区 |
1.4.3.2 上海黄浦江杨浦区段滨江空间 |
1.5 研究区域概况 |
1.5.1 区位概况 |
1.5.2 地貌水文 |
1.5.3 气候条件 |
1.5.4 土壤条件 |
1.5.5 岸线变迁 |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6.2.1 文献查阅法 |
1.6.2.2 案例分析法 |
1.6.2.3 实地调研法 |
1.6.2.4 数据统计法 |
1.6.2.5 多学科交叉法 |
1.6.2.6 使用后评价法 |
1.6.2.7 归纳总结法 |
1.6.3 技术路线 |
2 滨江绿地植物景观研究 |
2.1 滨江绿地整体风貌特征 |
2.1.1 山水田园段 |
2.1.2 中心城市段 |
2.2 滨江绿道 |
2.2.1 上城段绿道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
2.2.1.1 滨江绿道整体概况 |
2.2.1.2 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
2.2.1.3 植物多样性分析 |
2.2.1.4 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
2.2.1.5 植物景观风貌分析 |
2.2.2 江干段绿道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
2.2.2.1 滨江绿道整体概况 |
2.2.2.2 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
2.2.2.3 植物多样性分析 |
2.2.2.4 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
2.2.2.5 植物景观风貌分析 |
2.2.3 下沙段绿道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
2.2.3.1 滨江绿道整体概况 |
2.2.3.2 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
2.2.3.3 植物多样性分析 |
2.2.3.4 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
2.2.3.5 植物景观风貌分析 |
2.2.4 不同区段滨江绿道植物景观对比分析 |
2.2.4.1 植物构成情况对比 |
2.2.4.2 植物空间营造对比 |
2.2.4.3 植物景观季相对比 |
2.3 沿岸重要节点绿地 |
2.3.1 之江船工业遗址公园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
2.3.1.1 节点绿地概况 |
2.3.1.2 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
2.3.1.3 植物多样性分析 |
2.3.1.4 出入口植物景观分析 |
2.3.1.5 主要节点植物景观分析 |
2.3.1.6 外围空间植物景观分析 |
2.3.2 杭州解放纪念碑公园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
2.3.2.1 节点绿地概况 |
2.3.2.2 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
2.3.2.3 植物多样性分析 |
2.3.2.4 出入口植物景观分析 |
2.3.2.5 主要节点植物景观分析 |
2.3.2.6 外围空间植物景观分析 |
2.3.3 白塔公园(白塔园)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
2.3.3.1 节点绿地概况 |
2.3.3.2 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
2.3.3.3 植物多样性分析 |
2.3.3.4 出入口植物景观分析 |
2.3.3.5 主要节点植物景观分析 |
2.3.3.6 外围空间植物景观分析 |
2.3.4 CBD公园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
2.3.4.1 节点绿地概况 |
2.3.4.2 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
2.3.4.3 植物多样性分析 |
2.3.4.4 出入口植物景观分析 |
2.3.4.5 主要节点植物景观分析 |
2.3.4.6 外围空间植物景观分析 |
2.3.5 市民广场-城市阳台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
2.3.5.1 节点绿地概况 |
2.3.5.2 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
2.3.5.3 植物多样性分析 |
2.3.5.4 出入口植物景观分析 |
2.3.5.5 主要节点植物景观分析 |
2.3.5.6 外围空间植物景观分析 |
2.3.6 围垦(文化)公园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
2.3.6.1 节点绿地概况 |
2.3.6.2 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
2.3.6.3 植物多样性分析 |
2.3.6.4 出入口植物景观分析 |
2.3.6.5 主要节点植物景观分析 |
2.3.6.6 外围空间植物景观分析 |
2.3.7 重要节点绿地植物景观对比分析 |
2.3.7.1 植物构成情况对比 |
2.3.7.2 植物景观风貌对比 |
2.4 滨江绿地植物景观与整体风貌的联系 |
3 滨江绿地游人使用后评价 |
3.1 使用后评价 |
3.2 问卷设计 |
3.3 问卷发放与回收 |
3.3.1 问卷发放地的选择 |
3.3.2 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
3.3.3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
3.4 问卷反馈结果分析 |
3.4.1 使用者基础信息构成 |
3.4.1.1 使用者个人特征 |
3.4.1.2 使用者行为特征 |
3.4.2 双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
3.4.3 小结与讨论 |
3.4.3.1 自然因素方面 |
3.4.3.2 人工因素方面 |
3.4.3.3 文化因素方面 |
4 滨江绿地植物景观优化建议 |
4.1 滨江绿地植物景观现存问题 |
4.1.1 文化元素与植物景观方面的问题 |
4.1.2 滨江绿地与空间功能方面的问题 |
4.1.3 植物群落与亮点塑造方面的问题 |
4.2 滨江绿地植物景观优化建议 |
4.2.1 探寻植物文化元素,提升滨江植物的景观内涵 |
4.2.2 重视绿地服务功能,营造宜居宜游的绿色空间 |
4.2.3 突出植物景观特色,打造尺度宜人的滨水绿带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2.1 研究的不足之处 |
5.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图附录 |
附录B 表附录 |
附录C 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滨江研究样地植物名录 |
附录D 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滨江绿地推荐植物名录 |
附录E 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滨江绿地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4)基于人性化的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研究 ——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板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综述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对象 |
1.1.3 研究目的 |
1.1.4 研究意义 |
1.1.4.1 理论意义 |
1.1.4.2 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收集法 |
1.3.2 多学科分析法 |
1.3.3 实地调研法 |
1.3.4 归纳推理法 |
1.3.5 实证研究法 |
1.4 研究重点及章节安排 |
1.5 技术路线(见图1.1) |
2 居住区入口景观概念综述 |
2.1 居住区入口景观相关概念释义 |
2.1.1 居住区概念释义 |
2.1.2 居住区入口空间概念释义 |
2.1.3 居住区入口景观概念释义 |
2.1.4 居住区入口景观有关人群概念释义 |
2.1.4.1 房地产开发商 |
2.1.4.2 居住区居民 |
2.1.4.3 景观设计师 |
2.2 居住区及居住区入口景观发展历程 |
2.2.1 居住区入口景观发展溯源 |
2.2.2 居住区规划理论发展进程 |
2.3 我国居住区入口景观建设状况 |
3 居住区入口景观与人性化设计理论概述 |
3.1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概述 |
3.1.1 构成要素 |
3.1.1.1 建筑 |
3.1.1.2 广场 |
3.1.1.3 道路 |
3.1.1.4 铺装 |
3.1.1.5 景观设施 |
3.1.1.6 地形 |
3.1.1.7 水景 |
3.1.1.8 植物 |
3.1.2 分类方法 |
3.1.2.1 按功能要求分 |
3.1.2.2 按平面形态分 |
3.1.2.3 按空间布局分 |
3.1.2.4 按交通方式分 |
3.1.2.5 按景观风格分 |
3.1.2.6 按立面造型分 |
3.1.3 功能特点 |
3.1.3.1 安全防卫 |
3.1.3.2 交通组织 |
3.1.3.3 形象标志 |
3.1.3.4 交往休憩 |
3.1.3.5 过渡空间 |
3.2 人性化设计概述 |
3.2.1 人性化设计的理论兴起 |
3.2.2 人性化设计的相关特点 |
3.2.2.1 以情动人 |
3.2.2.2 以义感人 |
3.2.2.3 以名诱人 |
3.2.3 人性化设计的实现方法 |
3.2.3.1 形式要素设计 |
3.2.3.2 功能特点设计 |
3.2.3.3 个性化设计 |
3.2.4 UCD设计理论 |
3.3 人性化设计融入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 |
3.3.1 人性化设计理论融入的必要性与创新性 |
3.3.1.1 必要性 |
3.3.1.2 创新性 |
3.3.2 人性化的居住区入口景观的内涵 |
3.3.2.1 满足居民的生理需求 |
3.3.2.2 满足居民的安全需求 |
3.3.2.3 满足居民的交往需求 |
3.3.2.4 满足居民对美的需求 |
3.3.2.5 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
3.3.3 相关学科阐述 |
3.3.3.1 景观设计学 |
3.3.3.2 建筑设计学 |
3.3.3.3 环境行为学 |
3.3.3.4 景观生态学 |
3.3.3.5 人居环境学 |
3.3.4 影响因素 |
3.3.4.1 人为因素 |
3.3.4.2 自然环境 |
3.3.4.3 社会背景 |
4 杭州市“钱江新城板块”居住区入口景观现状调查 |
4.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4.1.1 杭州市钱江新城概况 |
4.1.2 “钱江新城板块”概况 |
4.1.3 调研居住区的建设情况 |
4.2 调研居住区入口景观现状分析 |
4.2.1 近江家园居住入口景观调查 |
4.2.1.1 近江家园居住区概况 |
4.2.1.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
4.2.1.3 调研数据分析 |
4.2.2 望江家园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
4.2.2.1 望江家园居住区概况 |
4.2.2.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
4.2.2.3 调研数据分析 |
4.2.3 凤凰南苑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
4.2.3.1 凤凰南苑居住区概况 |
4.2.3.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
4.2.3.3 调研数据分析 |
4.2.4 绿城·春江花月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
4.2.4.1 绿城·春江花月居住区概况 |
4.2.4.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
4.2.4.3 调研数据分析 |
4.2.5 倚天·盛世钱塘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
4.2.5.1 倚天·盛世钱塘居住区概况 |
4.2.5.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
4.2.5.3 调研数据分析 |
4.2.6 和谐嘉园-南苑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
4.2.6.1 和谐嘉园-南苑居住区概况 |
4.2.6.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
4.2.6.3 调研数据分析 |
4.2.7 运新花苑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
4.2.7.1 运新花苑居住区概况 |
4.2.7.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
4.2.7.3 调研数据分析 |
4.2.8 万科·大家钱塘府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
4.2.8.1 万科·大家钱塘府居住区概况 |
4.2.8.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
4.2.8.3 调研数据分析 |
4.3 调研总结 |
4.3.1 对调查结果的横向比较 |
4.3.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人性化问题 |
4.3.2.1 景观要素缺乏人文关怀 |
4.3.2.2 景观空间使用效率低 |
4.3.2.3 景观形象缺乏个性化 |
4.3.3 针对调研居住区的人性化改善建议 |
4.3.3.1 近江家园 |
4.3.3.2 望江家园 |
4.3.3.3 凤凰南苑 |
4.3.3.4 绿城·春江花月 |
4.3.3.5 倚天·盛世钱塘 |
4.3.3.6 和谐嘉园-南苑 |
4.3.3.7 运新花苑 |
4.3.3.8 万科·大家钱塘府 |
5 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设计策略 |
5.1 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设计目标与原则 |
5.1.1 人性化设计目标 |
5.1.1.1 发挥景观功能 |
5.1.1.2 体现人文关怀 |
5.1.1.3 满足个性需求 |
5.1.2 人性化设计原则 |
5.1.2.1 整体规划原则 |
5.1.2.2 生态环保原则 |
5.1.2.3 安全开放原则 |
5.1.2.4 经济适用原则 |
5.1.2.5 艺术设计原则 |
5.1.2.6 文化发展原则 |
5.2 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设计方法 |
5.2.1 人性化方案构思 |
5.2.1.1 明确设计任务 |
5.2.1.2 明确设计规范 |
5.2.1.3 明确服务对象 |
5.2.2 人性化方案总体规划 |
5.2.2.1 将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纳入居住区总体景观规划 |
5.2.2.2 根据居住区入口规模确定交通流线规划 |
5.2.2.3 基于居住区入口周边环境状况合理营造景观风格 |
5.2.3 人性化方案详细设计 |
5.2.3.1 居住区入口景观个性化形象打造 |
5.2.3.2 居住区入口景观要素人性化设计 |
5.2.3.3 居住区入口景观地域文化符号应用 |
5.3 实证研究—杭州某小区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设计 |
5.3.1 居住区概况 |
5.3.2 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方案设计构思 |
5.3.2.1 设计背景分析 |
5.3.2.2 设计理念形成 |
5.3.3 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方案总体规划 |
5.3.3.1 居住区入口景观空间范围基于居住区总体景观规划 |
5.3.3.2 居住区入口交通流线规划基于居住区入口空间范围 |
5.3.3.3 居住区入口景观风格基于居住区入口周边环境 |
5.3.4 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方案详细设计 |
5.3.4.1 居住区入口景观个性化形象设计 |
5.3.4.2 居住区入口景观要素人性化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实地调查问卷 |
附录B 学术论文与社会实践记录 |
致谢 |
(5)基于logistic分析的杭州城市公园游憩满意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图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目的与创新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创新点 |
2 国内外城市公园游憩满意度评价研究进展 |
2.1 相关概念 |
2.1.1 城市公园 |
2.1.2 游憩空间 |
2.1.3 满意度 |
2.2 相关理论 |
2.2.1 环境心理学 |
2.2.2 环境行为学 |
2.2.3 景观游憩学 |
2.3 公园景观评价研究综述 |
2.3.1 发展简述 |
2.3.2 主要评价内容 |
2.3.2.1 满意度评价 |
2.3.2.2 资源评价 |
2.3.2.3 可达性评价 |
2.3.2.4 舒适感受评价 |
2.3.2.5 植物景观评价 |
2.3.2.6 生态评价 |
2.3.3 主要评价方法 |
2.3.3.1 层次分析法(AHP) |
2.3.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3.3.3 美景度评价法(SBE) |
2.3.3.4 ASG综合法 |
2.3.3.5 SWOT分析法 |
2.3.3.6 TDCSI与 ASCI模型评价法 |
2.3.3.7 使用后评估法(POE) |
2.3.3.8 重要性-表现程度评价法(IPA) |
2.3.3.9 结构方程模型(SEM模型) |
2.3.4 主要评价工具 |
2.3.4.1 遥感系统RS |
2.3.4.2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 GIS软件 |
2.3.4.3 SPSS |
2.3.4.4 SWMM、PCSWMM、XPSWMM水文模拟 |
2.4 公园满意度评价方法 |
2.4.1 几种满意度评价的运用 |
2.4.2 Logistic模型与满意度 |
2.5 综合评述 |
3 城市公园利用者满意度评价体系构建 |
3.1 利用者满意度指标的确定 |
3.2 调查问卷设计 |
3.2.1 内容设计 |
3.2.2 样本选择 |
3.2.3 调查方法 |
4 杭州城市公园利用者满意度评价实证分析 |
4.1 调查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1 调查利用者的基本属性 |
4.1.2 调查问卷的分项统计 |
4.2 杭州城市公园利用者满意度差异分析 |
4.3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
4.3.1 logistic回归分析满意度的原理 |
4.3.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模型检验 |
4.3.2.1 对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做出零假设 |
4.3.2.2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的变量显着性检验 |
4.3.2.3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系数的Omnibus检验 |
4.3.2.5 模型的指标的相关性矩阵 |
4.3.2.6 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满意度与年龄 |
4.3.2.7 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满意度与游览频率 |
4.3.2.8 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满意度与性别 |
4.3.3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模型检验 |
4.4 结果与讨论 |
5 城市公园利用者满意度提升策略 |
5.1 重视老弱病残孕服务设施及标识引导 |
5.2 设计足够的休息座椅 |
5.3 适当增加娱乐活动器械 |
5.4 宣传公园的地方特色 |
5.5 给公园的廊架装上顶盖 |
5.6 考量公园的公共厕所数量 |
5.7 注意便利商店的情况 |
5.8 小结与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基于分形理论的城市天际线量化分析 ——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1 国内外城市天际线研究综述 |
1.5.2 国内外分形理论研究综述 |
第二章 城市天际线理论研究 |
2.1 城市天际线的概念与分类 |
2.1.1 城市天际线的基本概念 |
2.1.2 城市天际线的分类 |
2.2 城市天际线的构成要素 |
2.2.1 自然要素 |
2.2.2 人工要素 |
2.3 城市天际线的功能 |
2.3.1 城市形象的直接展示功能 |
2.3.2 城市文化的传递功能 |
2.3.3 体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
2.4 城市天际线的设计原则 |
2.4.1 美学原则 |
2.4.2 总体性原则 |
2.4.3 可持续原则 |
2.4.4 动态性原则 |
2.4.5 独特性原则 |
第三章 城市天际线的分形特征及分维计算 |
3.1 分形理论概述 |
3.1.1 分形的定义 |
3.1.2 分维的定义 |
3.2 计盒维数法 |
3.3 城市天际线的分形特征 |
3.4 “成熟”城市天际线分维值 |
第四章 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天际线整体特征分维测算 |
4.1 研究区域及概况 |
4.1.1 研究区域 |
4.1.2 区域概况 |
4.2 城市天际线的分维计算方法 |
4.2.1 数据采集与模型建立 |
4.2.2 图像处理 |
4.2.3 计算 |
4.3 天际线的分维测算结果分析 |
4.3.1 宏观尺度分形量化与分析 |
4.3.2 中观尺度分形量化与分析 |
4.3.3 微观尺度分形量化与分析 |
4.4 小结与建议 |
4.4.1 本章小结 |
4.4.2 建议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7)基于POE方法的杭州市民广场公共艺术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
1.3.1 使用后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
1.3.2 公共艺术评价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
2.1 市民广场相关理论 |
2.1.1 概念界定 |
2.1.2 市民广场的特征 |
2.2 公共艺术相关理论 |
2.2.1 概念界定 |
2.2.2 公共艺术的特征 |
2.2.3 公共艺术的类型 |
2.3 POE评价体系相关理论 |
2.3.1 POE的概念界定 |
2.3.2 POE的特点 |
2.3.3 POE的研究方法 |
2.3.4 POE评价因素集构建方法 |
2.3.5 杭州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引入POE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杭州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POE评价体系构建 |
3.1 公共艺术POE评价因素集构建影响因素 |
3.2 公共艺术相关评价因子基础理论研究 |
3.3 杭州市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现状研究 |
3.3.1 杭州市的市民广场的变迁 |
3.3.2 杭州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现状分析 |
3.4 杭州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评价体系设计 |
3.4.1 公共艺术预评价因素集 |
3.4.2 杭州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评价因素集 |
3.4.3 评价目标 |
3.4.4 评价原则 |
3.4.5 数据分析方法及评价等级确定 |
3.5 杭州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POE调查问卷设计 |
3.5.1 调查问卷结构设计 |
3.5.2 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3.5.3 问卷数据有效性检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杭州市民广场公共艺术POE分析及满意度评价 |
4.1 武林广场公共艺术使用后评价 |
4.1.1 使用者基础特征分析 |
4.1.2 标志性公共艺术分析及满意度评价 |
4.1.3 植物景观公共艺术分析及满意度评价 |
4.1.4 休闲设施公共艺术分析及满意度评价 |
4.1.5 基础服务设施公共艺术分析及满意度评价 |
4.1.6 访谈结果分析 |
4.2 西湖文化广场公共艺术使用后评价 |
4.2.1 使用者基础特征分析 |
4.2.2 标志性公共艺术分析及满意度评价 |
4.2.3 植物景观公共艺术分析及满意度评价 |
4.2.4 休闲设施公共艺术分析及满意度评价 |
4.2.5 基础服务设施公共艺术分析及满意度评价 |
4.2.6 访谈结果分析 |
4.3 钱江新城市民广场公共艺术使用后评价 |
4.3.1 使用者基础特征分析 |
4.3.2 标志性公共艺术分析及满意度评价 |
4.3.3 植物景观公共艺术分析及满意度评价 |
4.3.4 休闲设施公共艺术分析及满意度评价 |
4.3.5 基础服务设施公共艺术分析及满意度评价 |
4.3.6 访谈结果分析 |
4.4 杭州市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综合评价 |
4.4.1 市民广场整体评价 |
4.4.2 市民广场对比分析 |
4.4.3 评价因子综合分析 |
4.4.4 整体问题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杭州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优化设计策略 |
5.1 杭州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优化设计原则 |
5.2 杭州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优化设计策略 |
5.2.1 武林广场公共艺术优化设计策略 |
5.2.2 西湖文化广场公共艺术优化设计策略 |
5.2.3 钱江新城市民广场公共艺术优化设计策略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基于3DGIS技术的杭州城市景观分析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城市景观和景观分析评价的意义 |
1.1.2 城市景观评价的政策和机制背景 |
1.2 现状问题 |
1.2.1 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景观问题 |
1.2.2 传统景观分析技术手段有限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3DGIS技术和景观分析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3DGIS技术进展 |
2.1.1 传统GIS的不足 |
2.1.2 3DGIS发展 |
2.1.3 三维数据的发展 |
2.1.4 基于不同数据源的景观分析数据融合 |
2.2 3DGIS空间分析方法 |
2.3 国内外景观分析评价研究 |
2.3.1 国外景观分析评价相关理论研究 |
2.3.2 国内景观分析评价相关理论研究 |
2.3.3 国内外3DGIS技术在景观分析中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杭州城市景观分析与评价的依据与方法 |
3.1 景观分析的依据和原则 |
3.1.1 分析依据 |
3.1.2 基本原则 |
3.2 分析方法 |
3.2.1 分析重点内容及要素梳理 |
3.2.2 场景建立 |
3.2.3 视点路径选择 |
3.2.4 技术评价要求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杭州的景观特征及3DGIS应用城市景观分析评价实践 |
4.1 杭州市总体景观风貌特点 |
4.1.1 特色风貌保护区 |
4.1.2 其他风貌建设要求 |
4.2 景观分析评价应用于规划编审实践 |
4.2.1 控规及选址论证阶段的景观分析评价 |
4.2.2 单个项目层面景观分析评价 |
4.3 重点地区的景观分析评价实践 |
4.3.1 拟建项目概况 |
4.3.2 景观分析评价的依据、要求、原则 |
4.3.3 分析重点内容及要素梳理 |
4.3.4 视点模拟效果 |
4.3.5 分析结论 |
4.4 一般地区的景观分析评价实践 |
4.4.1 项目概况 |
4.4.2 景观分析评价的依据、要求、原则 |
4.4.3 分析重点内容及要素梳理 |
4.4.4 技术方法及视点模拟分析 |
4.4.5 分析结论与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5.2.1 创新点 |
5.2.2 不足之处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9)城市快速路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基于杭州市秋石高架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案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3 技术路线及论文提纲 |
1.2.4 研究创新点 |
1.2.5 可行性分析 |
2 文献综述 |
2.1 可达性 |
2.1.1 可达性定义 |
2.1.2 可达性研究的应用领域 |
2.2 交通基础设施对可达性的影响 |
2.2.1 城市道路网络 |
2.2.2 轨道交通系统 |
2.3 城市道路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
2.3.1 房产价值资本化理论研究 |
2.3.2 城市道路设施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 |
2.3.3 城市快速路对住宅价格影响研究进展 |
2.4 本章小结 |
3 模型构建与数据选取 |
3.1 可达性模型构建与数据选取 |
3.1.1 可达性测度方法 |
3.1.2 可达性模型选择 |
3.1.3 杭州市CBD选择分析 |
3.1.4 交通阻抗计算 |
3.1.5 插值分析 |
3.2 房价模型构建与数据选取 |
3.2.1 特征价格模型 |
3.2.2 双重差分法 |
3.2.3 变量与数据 |
3.3 秋石高架三期工程概况 |
3.4 研究时间范围选取 |
3.5 本章小结 |
4 快速路建设对住宅小区交通可达性的影响 |
4.1 住宅小区到武林CBD可达性演变 |
4.2 住宅小区到钱江CBD可达性演变 |
4.3 本章小结 |
5 交通可达性对杭州住宅价格的影响研究 |
5.1 基于特征价格模型的交通可达性影响 |
5.1.1 模型优选和检验 |
5.1.2 特征价格模型结果分析 |
5.1.3 交通可达性对房价的影响 |
5.2 秋石高架三期工程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
5.2.1 按到秋石高架的出入口的路网距离分类 |
5.2.2 按到高架路网的出入口距离分类 |
5.2.3 按城市中心可达性变化率分类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城市快速路对住宅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梳理 |
作者简历 |
(10)杭州市住宅地价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住宅用地价格持续上升,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 |
1.1.2 杭州作为典型的成长型城市,具有研究代表性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土地价格的相关理论 |
2.1.1 地租地价理论 |
2.1.2 供求理论 |
2.1.3 区位理论 |
2.1.4 相关理论评述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土地价格时空演变研究 |
2.2.2 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研究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 |
3.1 研究区域 |
3.1.1 杭州市概况 |
3.1.2 研究区域、时间跨度选择 |
3.2 研究数据 |
3.2.1 数据收集与整理 |
3.2.2 影响因素与数据量化 |
第四章 杭州市住宅地价时空演变特征 |
4.1 时间演变分析 |
4.1.1 住宅用地成交概况 |
4.1.2 住宅用地市场阶段划分 |
4.2 空间演变分析 |
4.2.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 |
4.2.2 空间自相关分析 |
4.2.3 克里金(Kriging)插值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杭州市住宅地价影响因素研究 |
5.1 数据预处理 |
5.2 影响因素的选取 |
5.2.1 相关性分析 |
5.2.2 逐步回归分析 |
5.3 一般线性回归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一般线性回归结果 |
5.4 地理加权回归(GWR) |
5.4.1 方法介绍 |
5.4.2 地理加权回归结果 |
5.4.3 各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空间数据库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杭州市钱江新城市民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OI可达性的杭州城市居住空间和房价分异演变研究[D]. 史丁尹. 浙江大学, 2021(06)
- [2]城市开放空间数字景观评价与优化设计研究[D]. 赵杰.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2)
- [3]滨江绿地植物景观调查研究 ——以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为例[D]. 黄胜孟.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4]基于人性化的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研究 ——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板块”为例[D]. 蒋成刚.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5]基于logistic分析的杭州城市公园游憩满意度评价[D]. 张佳裔.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6]基于分形理论的城市天际线量化分析 ——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为例[D]. 王倩华.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7]基于POE方法的杭州市民广场公共艺术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D]. 刘明明.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8]基于3DGIS技术的杭州城市景观分析及评价研究[D]. 万铭. 浙江大学, 2020(01)
- [9]城市快速路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基于杭州市秋石高架的实证研究[D]. 励天启. 浙江大学, 2020(02)
- [10]杭州市住宅地价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沈佳慧.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