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
前言: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构建有效问题情境,有着十分关键的影响与意义。构建有效问题情境,需教师基于人们教育的理念,满足学生数学思维发展需要,基于优化问题情境构建的前提,通过问题引领,使学生知识与经验等得到有效的调动,构建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过于氛围,鼓励学生实现积极创新与沟通协作,使个体创造能够同集体智慧产生有效的交融,教育培养学生主体认知建构能力的全面综合发展。
一、将问题情境生活化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同生活之间存在的非常密切的重要联系。将问题情境生活化,主要是问题情境同生活做出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并感受到生活问题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构建有效问题情境,应重视同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体会到乐趣。设计问题过程中,教师需基于学生认知结构体系为前提,设计学生通过思考与探索便能够解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学习自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教授“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知识内容,教师可通过同生活进行建模联系,运用多媒体构建生活化问题情境:“超市中摆放各不相同的商品,各个商品均贴有时间价格,如薯片3.50元,瓜子3.00元,可乐5.00元。那么以上数字均代表什么意识?”因为问题情境是学生日常生活之中接触较多的常见场景,不过学生并未予以足够重视和深入分析思考,通过较少课堂引导并做出提问,学生便会做出深入的分析思考,以此确保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联系生活构建有效问题情境,还能够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内容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强化学生灵活运用能力,使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得到有效增强。
二、将问题情境故事化
故事是小学生十分喜爱的内容,小学生对故事有着较高的兴趣热情。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此特点,将教材中存在的画面反映出的问题情境进行合理设计,编成合理的小故事,构建科学的故事情境,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身临其境。通过故事对问题做出科学设计,使课堂教学能够变得更加充满乐趣,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良好的兴趣,引发学生做出深入思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构建故事情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便会积极主动的对问题做出思考并做出正确解决,以此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对故事的科学设计,教师同样需基于学生心理特点,以学生认知能力水平为前提,设计满足兴趣爱好的内容,如此方可有效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兴趣,确保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增强。
比如,教授“两位数乘两位数”知识内容,教师可按照学生具体情况设计故事情境:“西天取经过程中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部分磨难则需通过智慧做出破解。某次师徒行经黑风岭,刚好在化缘过程中遇到免费吃饭的机会,不过必须要解答出数学题才能免费吃饭。”通过设计小故事,教师可将计算题做出提问,如25×5、38×7;73×8等。之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做出思考:“若想使唐僧师徒顺利得到免费吃饭的机会,同学生会怎样帮助他们?”通过故事情境的引导,学生便会积极主动的对知识做出学习,以此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增强。
三、将问题情境实践化
小学数学教学阶段,通过实践参与构建有效问题情境成为十分关键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对数学知识能够做出更加深入的学习与理解,同时,通过首脑共同参与能够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数学逻辑思维得到有效的教育培养。通过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便可提出问题使学生做出思考,以此确保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
比如,教授“长方形与正方形”知识内容,教师可安排学生在教学道具中找出正方形与长方形,使其说出图形的各自特点。当学生对图形做出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开展实践操作,快速制做出正方形与长方形。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阶段,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快速准确运用长方形制作标准的正方形?”通过实践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积极性,使其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结论: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构建有效问题情境应基于数学本质为基础前提。若想构建有效问题情境,教师务必对课文知识内容做出合理的把握,对学生生活经验与心理等做出准确把握,如此方可使有效问题情境的构建获得应有的效果与作用,使学生能够通过有效问题情境的构建对数学知识做出深入的学习与理解,对数学学习产生良好的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记忆与理解。
参考文献:
[1]李继芬.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7(2).
[2]黄美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7(40).
论文作者:雷文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1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故事论文; 数学知识论文; 能力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