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 一体推进——努力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先导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先导论文,新农村论文,精神文明论文,城乡论文,努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努力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要求育农民,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互动中不断进步。目前,苏州市、张家港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其余4个县级市均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在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用,深刻体会到只有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才能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协调发展。为此,苏州市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始终坚持做到八个“城乡一体”:
一是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规划,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条件。把科学规划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前提,努力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片区规划理念,优化城镇、工业、农业、居住、生态、水系等规划布局,大力推进“三个集中”,积极引导农村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建立统一的配套服务;引导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提高城镇人口集聚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引导农业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市2.1万个自然村已规划调整为2517个农村居民点,75%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56%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33%的农户迁入集中居住点。城乡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城乡空间布局明显优化,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是坚持生产方式改革城乡一体创新,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多年来,苏州市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动力源泉,加快推进“三置换”,鼓励农户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取得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良好成效。目前,“三大合作”组织累计达到2821家,持股农户占90%以上,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987元,村均收入389万元,90%的村超过100万元,98个村超过1000万元。5个县级市已全部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前4名。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坚持公共设施投入城乡一体完善,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搭建了平台。全市农村实现了村村通公交,镇15分钟内上高速公路,农村有线电视进村、电话到户覆盖率已达到了99%以上。依托镇党校、文化站、卫生院等设施,进一步健全了农村的教育文化中心、医疗健身中心、信息网络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按照基本实现城乡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着力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和结构,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按照“生态进城市,文明进农村”的原则,积极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全力推进农村“六个一”工程,完善农村文教卫生及商业等便民服务设施,抓好覆盖城乡的社会公共事业建设,新建扩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13个,覆盖率达88%。
四是坚持公共服务保障城乡一体统筹,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激发了动力。适应农村的发展变化,苏州市已初步建成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民社会保障面正在逐步扩大。在全省率先出台了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农村低保指导标准逐年提高,农民每月已达到230元。加快农保向城保并轨,农村劳动力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8.5%,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118万人,覆盖率达55.3%,老年农民社会养老补贴覆盖率达99.5%,昆山等地已全面实现城乡低保并轨。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过渡,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人均基金314元,最高的镇超过500元,昆山、吴中、工业园区、高新区等市(区)基本实现了农民持医保卡就诊看病。全市已初步构建了贯穿农民一生的医疗保险、就学保障、就业保障、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农业保险、创业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八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五是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城乡一体提高,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优化了环境。围绕建设“最佳宜居城市”目标,按照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环保型、古村保护型等五种模式,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近200亿元,建立459个市级示范村,19个省级示范村。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启动建设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组建再生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建设规划。仅去年,全市投入农村绿化资金36亿元,新增林地绿地12.2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达22%。目前已创建成全国环境优美镇50个、国家级生态村4个、省级生态村435个。全市农村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创建环境。
六是坚持群众文化生活城乡一体繁荣,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活力。以建立完善农村文化设施为重点,丰富农民的文体生活,不断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目前,全市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不仅实现了全覆盖,而且其硬件设施现代化、科普资料多样化、使用功能综合化,满足了农民学科技、学文化、长知识的需求。各地结合实际,推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如张家港市连续8年举办了“社区文化艺术节”,连续4年开展“文明百村欢乐行”送戏下乡、“千场优秀电影进社区”活动,并通过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形成了“长江颂”、“河阳情”、“东渡魂”、“香山韵”、“沙上风”五大文化品牌;常熟市组织开展了“文化惠民村村行”大型公益巡演行动,全市每个行政村每年送一场戏;太仓市不断丰富“文化百村行”、“社区艺术节”、“百团大展演”、“志愿者情暖娄城”等活动内容和形式;昆山市各乡镇每年都举办各类“群众文化艺术节”、“戏曲专场”、“民俗风情展示月启动仪式”、“水乡服饰展示”、“船娘唱歌比赛”等系列文化活动;吴江市建设了大批文化广场,连续多年开展十镇联动文艺汇演、十镇联映电影放映等活动,传播社会主义优秀文化。
七是坚持基层党建工作城乡一体加强,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保证。近年来,市委先后下发了《关于在农村进一步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关于全面深化农村“三级联创”活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并根据苏州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研究制订了创建工作百分制考核细则。五年来全市各级共选派2030名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帮助工作。选聘了2271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有效改善了村干部队伍结构,全面实现了“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全市以推进“先锋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发挥镇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共建立党员服务中心(站)1421个,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实现了全覆盖,省委组织部推广了市党员服务中心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八是坚持文明创建活动城乡一体联动,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了实效。苏州市在创建过程中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解决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通过办好事、办实事,使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看得见、摸得着,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了《苏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计划》和《苏州市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行动计划》。今年,市文明委组织召开了“全市城乡文明一体化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推广了一批农村创建工作的典型经验。坚持从农村和农民实际出发,通过舞台艺术、数字电影“四进工程”、“欢乐社区行”和“农民艺术节”等载体,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农民群众精神文化活动,陶冶农民情操,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各地注意结合实际,以文明镇村、生态镇村、卫生镇村、科普镇村等创建活动为抓手,主动探索具有地方个性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新载体。张家港市运用农村特有、农民喜闻乐见的“早市”和“夜市”,坚持举办“科技早市、服务街市、文化夜市、社区书市”,深受农民的欢迎;常熟市连续20年开展“新风杯”竞赛,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分解为文明创建、公共服务、环境建设等7大系列,成为落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的良好载体;太仓市大力推进“‘文明太仓’市民大行动”活动,培育了“百村乡风文明岗”、“文明示范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品牌;昆山市坚持开展“四结对”共建活动,即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与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吴江市发挥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以开展农村民营企业创建为突破口,每年开展“信用明星企业”评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