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宫肌瘤的非手术治疗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黄毅[1](2021)在《不同POP-Q分度的盆腔器官脱垂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女性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患者在不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POP-Q)时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其病位、病性证素情况,从患者的基本资料中挖掘出有关联的影响因素,为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临床依据,以期更好地指导POP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及生活干预,为该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提供理论依据、临床经验及参考思路。研究方法在证素辨证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四诊合参、问卷调查、妇科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和临床资料收集等,进行信息采集、处理与分析。采用POP-Q对POP的女性患者进行分度,根据不同的POP-Q分度进行分组,然后应用中医健康状态辨识系统分析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分析病位、病性证素情况,并利用医学统计、生物信息学等方法进行分析,挖掘出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1.运用“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表”、“四诊信息采集表”,使用填写问卷的方式采集POP女性患者的四诊信息、临床资料。并将采集到的138例不同POP-Q分度的女性POP患者的四诊信息、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记录。2.通过妇科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了解患者的POP-Q分度情况并进行记录。将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分组,即POP-QⅠ度的POP患者为A组,POP-QⅡ度的POP患者为B组,POP-QⅢ度的POP患者为C组,POP-QⅣ度的POP患者为D组。3.采用证素辨证分析研究其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应用福建中医药大学证研究基地研发的中医健康状态辨识系统来分析POP女性患者的病位、病性证素特点及分布。4.研究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并进行相关的差异性分析。应用统计、生物信息方法,使用SPSS软件、Excel电子表格的筛选、公式计算、图表等诸功能,从患者的基本资料中分析挖掘出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有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研究共收集POP患者138例。包括POP-QⅠ度(A组)43例,POP-QⅡ度(B组)35例,POP-QⅢ度(C组)44例,POP-QⅣ度(D组)16例。女性POP的不同POP-Q分度的组别之间在年龄、BMI、会阴裂伤史及新产、手术史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次、子宫肌瘤史、高脂血症史、痔疮史的差异不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患者的多发年龄在36-49岁以及60-69岁,平均BMI为23.95,平均产次约为2次;不同POP-Q分度的组别与年龄、BMI、产次呈正相关(P<0.05),与会阴裂伤史、痔疮史及新产、手术史呈负相关(P<0.05)。2.POP女性患者的证素贡献度的不同分级之间在病位证素肾、脾、肝、胞宫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性病性证素气滞、血瘀、痰、湿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虚性病性证素气虚、阴虚、阳虚、血虚、气陷、气不固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按照频数高低,常见的POP女性患者的病位证素为:肾、胞宫、脾、肝、心、心神、大肠、筋骨。A组的病位证素为:肾、肝、脾、胞宫、心、心神;B组的病位证素为:肾、肝、胞宫、脾、心、心神、筋骨;C组的病位证素为:肾、胞宫、肝、脾、心神、心、大肠;D组的病位证素为:肾、胞宫、肝、脾、心。病位证素“肝”在不同POP-Q分度的组别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按照频数高低,常见的POP女性患者的实性病性证素为:气滞、血瘀、痰、湿、热、寒、阳亢、精亏。A组的实性病性证素为:气滞、血瘀、痰、湿;B组的实性病性证素为:气滞、血瘀、湿、痰;C组的实性病性证素为:气滞、血瘀、痰、湿;D组的实性病性证素为:气滞、血瘀、痰、湿。5.按照频数高低,常见的POP女性患者的虚性证素频数为:气虚、阳虚、阴虚、血虚、气不固、气陷。A组的虚性病性证素为:气虚、阳虚、阴虚、气不固、血虚、气陷;B组的虚性病性证素为:气虚、阳虚、阴虚、血虚、气不固、气陷;C组的虚性病性证素为:气虚、阳虚、阴虚、血虚、气陷、气不固;D组的虚性病性证素为:气虚、阳虚、气陷、阴虚、血虚。病性证素“气陷”、“气不固”在不同POP-Q分度的组别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常见的POP女性患者的证素组合性质(虚性证素、实性证素、虚实夹杂性证素)的分布中,不同性质的证素组合分布以虚性证素、虚实夹杂性证素分布为主。研究结论1.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证素分布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2.年龄、BMI、产次、会阴裂伤史对POP-Q分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影响,新产、手术史及痔疮史对POP一定程度上存在影响,子宫肌瘤、高脂血症史没有明确对POP-Q存在影响。3.POP在发生和发展中常常累计数个病位、病性,且相关病位、病性病变的程度因人而异。POP患者的病位相对集中在肾,病性相对集中在气滞、气虚。其中POP-QⅠ度的病位有肾、肝、脾、胞宫、心、心神,病性有气滞、血瘀、痰、湿,气虚、阳虚、阴虚、气不固、血虚、气陷;POP-QⅡ度的病位有:肾、肝、胞宫、脾、心、心神、筋骨,病性有气滞、血瘀、湿、痰,气虚、阳虚、阴虚、血虚、气不固、气陷;POP-QⅢ度的病位有肾、胞宫、肝、脾、心神、心、大肠,病性有气滞、血瘀、痰、湿,气虚、阳虚、阴虚、血虚、气陷、气不固;POP-QⅣ度的病位有肾、胞宫、肝、脾、心,病性有气滞、血瘀、痰、湿,气虚、阳虚、气陷、阴虚、血虚。4.不同POP-Q分度的POP的病性为虚证、虚实夹杂证,其中POP-QⅠ度至POP-QⅢ度的虚性病性比例不断提高,虚实夹杂病性比例不断降低;POP-QⅣ度的虚实夹杂病性比例较前提高。
汪燕[2](2021)在《两种途径子宫肌瘤剥除术对患者妊娠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经腹及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并发症种类;探究经腹及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经腹及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对妊娠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不同途径的子宫肌瘤剥除术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选取2010年1月到2018年12月间收住院手术治疗的92例子宫肌瘤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子宫肌瘤经腹组46例和子宫肌瘤腹腔镜组46例,经过调查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研究因素为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发症种类,并将两种手术方式进行对比。第二部分是两种途径子宫肌瘤剥除术后妊娠分析,选取2010年1月到2018年12月间收住院手术治疗的92例子宫肌瘤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经腹组46例和腹腔镜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妊娠结局。结果:经腹组术中出血量为204.22±18.57m L,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为159.38±24.73m L;经腹组手术耗时为85.43±10.37min,腹腔镜组手术耗时为74.59±8.78min;经腹组术后住院时间为6.73±0.59d,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为5.8±0.47d;经腹组肛门排气时间为38.52±4.63h,腹腔镜组肛门排气时间为27.89±5.2h。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腹组术后阴道出血2例,占比为4.35%;切口愈合不良2例,占比为4.35%;尿潴留4例,占比为8.7%;皮下气肿0例。总并发症8例,并发症发病率为17.4%。腹腔镜组术后阴道出血1例,占比为2.2%;切口愈合不良0例;尿潴留0例;皮下气肿1例,比为2.2%。总并发症2例,并发症发病率为4.35%。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组、腹腔镜组例数各46例,经腹组备孕时间4.53±2.98年,腹腔镜组备孕时间4.03±3.12年,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组流产4例(占8.7%),腹腔镜组流产3例(占6.52%),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组早产5例(占10.87%),腹腔镜组早产4例(占8.70%),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组足月产37例(占80.43%),腹腔镜组足月产39例(占84.78%),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优于经腹组(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发生阴道流血、切口愈合不良、尿潴留及皮下气肿情况明显低于经腹组,并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两组患者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较经腹者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和术后并发症率降低的优点,两种手术方式对术后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
王丽燕,王兴红[3](2021)在《非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疾病之一,主要源于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部分患者伴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发生发展与情绪异常、生活方式等因素存在相关性。因子宫肌瘤好发于生育年龄,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萎缩或消退,提示其发生可能与女性激素相关,严重者可能导致不孕,因此对妇科医师而言,加强该疾病诊断治疗研究一直是重难点问题之一。本研究中笔者查阅了近几年子宫肌瘤的保守治疗方法的相关资料,对药物、介入治疗的方法、技巧及效果进行阐述。
王根生[4](2020)在《肌瘤螺钻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估运用肌瘤螺钻行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回顾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病例,50例未使用肌瘤螺钻(对照组),50例使用肌瘤螺钻(观察组),观察手术完成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率、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肌瘤残留、复发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100%;对照组手术成功率96%,2例需要腹腔镜辅助。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盆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盆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相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膀胱、肠管、血管损伤,均无肌瘤残留,对照组术后病率(2例(4%)),观察术后病率(3例(6%)),对照组术后复发率(3例(6%)),观察组术后复发率(2例(4%))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肌瘤螺钻在行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手术中安全有效
杨琳[5](2020)在《子宫动脉栓塞术对妊娠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瘢痕妊娠与产后出血对远期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检索2019年12月前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发表的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肌瘤、剖宫产瘢痕妊娠、产后出血对妊娠结局影响的相关文献。对纳入的文献进行筛选,提取相关的数据,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两组患者的妊娠率、自然流产率、足月活产率以及术后卵巢功能进Meta分析。结果:1、共纳入36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子宫肌瘤组共纳入24篇符合要求的文献,样本容量共计8620例,其中实验组6240例,对照组2380例;剖宫产瘢痕妊娠组共纳入6篇符合要求的文献,样本容量共计569例,其中实验组302例,对照组267例;产后出血组共纳入6篇符合要求的文献,样本容量共计729例,其中实验组296例,对照组433例。2、统计学分析结果:(1)UAE治疗子宫肌瘤术后患者血清中FSH水平上升,AMH水平下降,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但窦卵泡计数(AFC)较之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AE与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术后妊娠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自然流产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足月活产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UAE治疗瘢痕妊娠术后血清FSH、AMH水平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卵巢AFC下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UAE与病灶切除或清宫术相比术后妊娠率降低、自然流产率升高、足月活产率降低,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UAE治疗产后出血术后患者血清FSH水平较非UAE组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UAE术后患者妊娠率、足月活产率较未行UAE分娩的患者低,自然流产率较高,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可降低术后妊娠率,降低卵巢内窦卵泡计数;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瘢痕妊娠对未来妊娠结局无不良影响,对卵巢功能亦无不良影响;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出血对未来妊娠结局无不良影响,对卵巢功能亦无不良影响。对于患有子宫肌瘤未来有生育要求的女性来说,子宫动脉栓塞可能影响其未来的生育能力,选择需慎重。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瘢痕妊娠和产后出血对未来有生育要求的女性来说,使用较安全。
钟惠玲[6](2020)在《理冲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采用理冲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肌瘤病,观察并分析本治疗方案对气虚血瘀型子宫肌瘤患者中医症状的改善情况及其在缩小子宫肌瘤体积方面的疗效,探讨理冲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子宫肌瘤可能存在的作用机理,以探索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病安全有效的新方案。研究方法:将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诊断为子宫肌瘤,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的30例患者经知情同意后,纳入研究范围,并对其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研究,予理冲汤加减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子宫肌瘤大小、子宫体积大小及总体疗效等,所有观察指标均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对理冲汤加减及穴位贴敷药物作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本次临床研究的患者年龄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提示各年龄段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认为本次研究的患者经治疗后子宫肌瘤体积的改变与年龄无关。2.对研究对象治疗前后的子宫肌瘤体积进行记录分析,治疗前子宫肌瘤平均体积为3.51±1.73cm3,治疗后子宫肌瘤平均体积为2.52±1.56cm3,治疗前后子宫肌瘤体积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本方案缩小子宫肌瘤体积疗效确切。3.根据自制的中医症状积分表,对纳入的受试者进行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记录及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平均中医症状积分为15.37±5.85,治疗后平均中医症状积分为6.50±5.13,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理冲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4.治疗前后及治疗过程中对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估,未出现不良事件。研究结论:本次研究发现理冲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肌瘤疗效确切,可明显缩小子宫及子宫肌瘤的体积,且治疗后子宫肌瘤体积的缩小与年龄无关;理冲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可显着改善气虚血瘀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中对月经量多、经淡色暗、经行夹血块及经期小腹疼痛的改善效果明显;本治疗方法简便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宋琼[7](2020)在《行气消症方治疗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比较行气消症方和丹鳖胶囊在缩小肌瘤大小和改善临床症状两方面上的临床疗效,从而评判行气消症方治疗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患者的效果,为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的临床治疗提供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来源于2019年01月至2020年01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进行诊断并治疗的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中药行气消症方进行治疗,月经干净后第1天开始口服,一日一剂,早晚饭后温服,连服14日,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对照组予中成药丹鳖胶囊进行治疗,月经干净后第1天开始口服,一次5粒,一日三次,连服14日,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后,计算患者治疗前后肌瘤缩小的程度及伴随症状改善的程度,并根据疗效评定标准将其标准量化为临床数据,以统计学处理和数据分析的方法进行疗效的判定。结果:(1)治疗组治疗前后子宫肌瘤缩小的面积组内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行气消症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在缩小肌瘤方面效果明显;(2)对照组治疗前后子宫肌瘤缩小的面积组内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丹鳖胶囊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在缩小肌瘤方面效果明显;(3)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子宫肌瘤的面积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行气消症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缩小子宫肌瘤的效果优于丹鳖胶囊;(4)治疗组治疗子宫肌瘤总有效率76.67%,对照组治疗子宫肌瘤总有效率60.00%,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行气消症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疗效优于丹鳖胶囊;(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组内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行气消症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在改善伴随症状方面效果明显;(6)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组内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丹鳖胶囊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在改善伴随症状方面效果明显;(7)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行气消症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在改善伴随症状方面效果优于丹鳖胶囊;(8)治疗组治疗伴随症状总有效率80.00%,对照组治疗伴随症状总有效率66.67%,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行气消症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在改善伴随症状疗效优于丹鳖胶囊。结论:导师自拟方行气消症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疗效确切,不仅能缩小子宫肌瘤体积,并且在改善伴随症状如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经色经质、抑郁急躁、胸闷、乳胀等效果显着;治疗期间无一患者有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安全性高,因此本方从疗效及安全性角度考量,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朱亚兰[8](2020)在《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aparoscopic myomectomy,LM)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transabdomirml myomectomy,TAM)治疗子宫肌瘤的一般情况、围手术期特点、子宫肌瘤残留率、5年累计复发率、症状改善情况及妊娠结局,来比较LM及TAM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对LM治疗子宫肌瘤的优越性及安全性进行探讨,从而为临床提供选取合理手术治疗方式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地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同期行LM或TAM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为依据,筛选出355例作为研究对象。以两组一般情况、围手术期特点、子宫肌瘤残留率、5年累计复发率、症状改善情况及妊娠结局作为观察指标,使用SPSS 22.0软件对观察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比较LM组和TAM组患者年龄、盆腔手术史、术前存在不适症状比例,一般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LM组术中剔除的最大子宫肌瘤直径小于TAM组中最大子宫肌瘤直径,LM组中最大子宫肌瘤直径的最大值为15cm,TAM组中最大子宫肌瘤直径的最大值为25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组单发与多发肌瘤比例分别为54.4%、45.6%,TAM组单发与多发肌瘤比例分别为23.5%、76.5%,LM组的多发肌瘤比例明显低于TAM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组和TAM组残留率分别为12.6%、8.0%,对于剔除肌瘤数目≥4个者,残留率分别为8.3%(2/15)、0%(0/9),但比较两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M组手术时间短于TAM组,LM组术中出血量少于TA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M组与TAM组术中盆腔引流管放置率分别为11.2%、17.6%,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剔除肌瘤数目≥4个者,LM组与TAM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盆腔引流管放置率比较,两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M组与TAM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6%、7.1%,对于剔除肌瘤数目≥4个者,LM组与TAM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4%(2/27)、10.0%(4/40),两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M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于与TAM组,LM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TA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M组术后症状完全改善率为91.8%、妊娠成功比例为73.3%、5年累积复发率为30.5%,TAM组术后症状完全改善率为97.1%、妊娠成功比例为62.5%、术后5年累积复发率为34.1%,两组5年累积复发率、症状完全改善率及妊娠成功率,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剔除肌瘤数目≥4个者,LM组与TAM组5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58.3%(7/12),44.4%(4/9),两组差异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期均未发生瘢痕子宫破裂。结论:1.TAM与LM治疗子宫肌瘤均是安全、有效的。2.LM治疗子宫肌瘤具有对腹腔干扰小、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势。3.LM治疗子宫肌瘤的适应症是可以适当放宽的。4.LM不能完全替代TAM,TAM的适应证比较广泛,具有可剔除的子宫肌瘤直径较大、剔除的肌瘤数目较多等优势。5.肌瘤数目可能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风险因素,可进一步设计临床实验进行研究。
周立香[9](2019)在《子宫肌瘤患者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子宫肌瘤作为妇科良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现阶段,子宫肌瘤患者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尤其是随着腔镜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已成为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主要手段。而且近年来,非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越来越受到妇科医师和学者的关注,并且取得较大的进步,如药物治疗、超声治疗、射频治疗等。现就子宫肌瘤患者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李虎,胡丽娜[10](2019)在《子宫肌瘤的非手术治疗进展》文中指出子宫肌瘤是发病率高且发病机制不明的良性疾病。目前子宫肌瘤剔除术或子宫切除术是传统治疗最常用的方式,但对于要求保守治疗或有生育要求的女性,追求最佳治疗选择显得尤其重要。目前,GnRH激动剂/拮抗剂、选择性孕激素受体调节剂、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子宫动脉栓塞、高强度聚焦超声等非传统手术治疗从不同角度为子宫肌瘤的保守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二、子宫肌瘤的非手术治疗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子宫肌瘤的非手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POP-Q分度的盆腔器官脱垂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POP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1.流行病学 |
1.2.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
1.3.诊断 |
1.4.治疗 |
2.POP的传统医学研究概况 |
2.1.病因病机 |
2.2.中医治疗 |
3.立题意义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研究对象 |
1.2.研究方法 |
1.3.诊断标准 |
1.4.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信息采集 |
2.1.基本信息采集 |
2.2.体格测量指标 |
2.3.POP的确诊及进行POP-Q分度 |
2.4.四诊信息采集 |
3.数据库的建立 |
4.统计学的处理 |
5.研究结果 |
5.1.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分布情况 |
5.2.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 |
5.3.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BMI分布情况 |
5.4.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孕产分布情况 |
5.5.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相关病史分布情况 |
5.6.POP患者的证素分布情况 |
5.7.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证素分布情况 |
第三部分 讨论 |
1.POP患者的POP-Q分度的基本情况及分布特点分析 |
2.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年龄分布特点分析 |
3.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BMI分布特点分析 |
4.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孕产分布特点分析 |
4.1.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产次分布特点分析 |
4.2.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会阴裂伤史分布特点分析 |
5.POP患者的相关病史分布特点分析 |
6.POP患者的证素分布特点分析 |
6.1.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病位证素分布特点分析 |
6.2.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病性证素分布特点分析 |
7.本次研究对POP治疗方面的指导意义 |
8.总结与感悟 |
9.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的地方 |
9.1.本研究的创新点 |
9.2.本研究不足的地方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盆腔器官脱垂的中西医临床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两种途径子宫肌瘤剥除术对患者妊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简介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综述 子宫肌瘤与妊娠的相关思考 |
参考文献 |
(3)非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观察随访 |
2 药物治疗 |
2.1 米非司酮 |
2.2 醋酸乌利司他 |
2.3 醋酸特拉司酮(Proellex) |
2.4 LNG-IUS |
2.5 GnRHa制剂 |
2.6 来曲唑 |
2.7 中药治疗 |
3 介入治疗 |
3.1 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术 |
3.2 高强度超声聚焦消融 |
(4)肌瘤螺钻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保留子宫的子宫肌瘤治疗方式选择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子宫动脉栓塞术对妊娠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综述 |
1.2.1 子宫动脉栓塞术(UAE)的研究进展 |
1.2.2 UAE影响妊娠结局的可能机制 |
1.2.3 UAE治疗子宫肌瘤 |
1.2.4 UAE治疗瘢痕妊娠 |
1.2.5 UAE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 |
1.2.6 UAE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检索策略 |
2.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2.4 文献质量评估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2.1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表 |
3.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3 UAE对患者术后妊娠率的影响 |
3.3.1 UAE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妊娠率的影响 |
3.3.2 UAE对瘢痕妊娠患者术后妊娠率的影响 |
3.3.3 UAE对产后出血患者术后妊娠率的影响 |
3.4 UAE对患者术后自然流产率的影响 |
3.4.1 UAE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自然流产率的影响 |
3.4.2 UAE对瘢痕妊娠患者术后自然流产率的影响 |
3.4.3 UAE对产后出血患者术后自然流产率的影响 |
3.5 UAE对患者术后足月活产率的影响 |
3.5.1 UAE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足月活产率的影响 |
3.5.2 UAE对瘢痕妊娠患者术后足月活产率的影响 |
3.5.3 UAE对产后出血患者术后足月活产率的影响 |
3.6 UAE对患者术后血清FSH水平的影响 |
3.6.1 UAE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血清FSH水平的影响 |
3.6.2 UAE对瘢痕妊娠患者术后血清FSH水平的影响 |
3.6.3 UAE对产后出血患者术后血清FSH水平的影响 |
3.7 UAE 对患者术后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AMH)水平的影响 |
3.7.1 UAE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血清AMH水平的影响 |
3.7.2 UAE对瘢痕妊娠患者术后血清AMH水平的影响 |
3.8 UAE 对患者术后卵巢窦卵泡计数(AFC)的影响 |
3.8.1 UAE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卵巢AFC的影响 |
3.8.2 UAE对瘢痕妊娠患者术后卵巢AFC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4.1 子宫动脉栓塞术 |
4.2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 |
4.3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 |
4.4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出血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理冲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子宫肌瘤的认识 |
2 子宫肌瘤的中医治疗 |
3 西医对子宫肌瘤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4 子宫肌瘤的西医治疗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史采集 |
2 诊断标准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2.3 中医证候积分评分表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剔除标准 |
2.7 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治疗方法 |
3.2 观察节点 |
3.3 观察指标 |
3.4 随访记录 |
3.5 安全性检查 |
3.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4 疗效评定标准 |
4.1 子宫肌瘤疗效评定标准 |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4.3 临床总体疗效评定 |
5 研究结果 |
5.1 研究资料的一般情况 |
5.2 一般资料 |
5.3 疗效评价 |
5.4 脱落率及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理冲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肌瘤理论依据 |
2 理冲汤加减方药分析 |
2.1 组方分析 |
2.2 药物分析 |
3 穴位贴敷理论探讨 |
3.1 穴位贴敷机制分析 |
3.2 穴位贴敷对子宫肌瘤患者临床症状疗效分析 |
3.3 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可行性 |
3.4 穴位贴敷的不足 |
4 理冲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肌瘤机理探讨 |
4.1 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
4.2 活血祛瘀,散结消症 |
5 理冲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子宫肌瘤的可行性 |
6 结果分析 |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7)行气消症方治疗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中医症候评分标准及病情分级标准 |
1.4 病例选择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临床研究设计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不良事件及访视安排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6 统计学处理和数据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病例入组情况 |
2.治疗前可比性分析 |
3.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 |
4.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子宫肌瘤的研究进展 |
1.1 子宫肌瘤发病的高危因素 |
1.2 西医对子宫肌瘤发病机制的认识 |
1.3 西医治疗子宫肌瘤的现状 |
2.中医学理论依据 |
2.1 中医对子宫肌瘤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现状 |
3.行气消症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 |
3.1 行气消症方的组成 |
3.2 导师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的经验介绍 |
3.3 行气消症方的方药分析 |
4.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子宫肌瘤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LM组与TAM组术中情况分析 |
2 LM组与TAM组术后恢复情况分析 |
3 LM组与TAM组术后随访情况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子宫肌瘤非手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子宫肌瘤患者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手术治疗 |
1.1 子宫切除术 |
1.2 子宫肌瘤剔除术 |
1.3 宫腔镜电切术 |
1.4 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 |
2 非手术治疗 |
2.1 期待治疗 |
2.2 药物治疗 |
2.2.1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
2.2.2 米非司酮 |
2.2.3 芳香化酶抑制剂 |
2.3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 |
2.4 射频消融术 |
(10)子宫肌瘤的非手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治疗 |
1.1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
1.2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 |
1.3 选择性孕激素受体调节剂 |
1.3.1 米非司酮 |
1.3.2 乌利司他 |
1.3.3 Vilaprisan与Telapristone |
1.4 其他 |
2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 |
3 子宫动脉栓塞术 |
4 高强度聚焦超声 |
5 结语 |
四、子宫肌瘤的非手术治疗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POP-Q分度的盆腔器官脱垂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研究[D]. 黄毅.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两种途径子宫肌瘤剥除术对患者妊娠的影响[D]. 汪燕.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非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研究进展[J]. 王丽燕,王兴红. 中外医学研究, 2021(05)
- [4]肌瘤螺钻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的临床研究[D]. 王根生.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5]子宫动脉栓塞术对妊娠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D]. 杨琳. 吉林大学, 2020(08)
- [6]理冲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D]. 钟惠玲.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7]行气消症方治疗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宋琼.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疗效比较[D]. 朱亚兰.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9]子宫肌瘤患者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J]. 周立香. 医疗装备, 2019(16)
- [10]子宫肌瘤的非手术治疗进展[J]. 李虎,胡丽娜.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9(08)
标签:子宫肌瘤论文; 腹腔镜手术论文; 子宫肌瘤中医疗法论文; 怀孕论文; 妇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