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思想解放与广东发展——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年论文,思想解放论文,广东论文,改革开放论文,中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在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进行了根本性的拨乱反正,如同遵义会议那样,具有“开天辟地”之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以能获得如此巨大成功,根本原因是由于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报告,为随即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这个报告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规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指导思想。小平同志特别强调“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页。)小平同志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认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4页。)并把“实事求是”视为毛泽东哲学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小平同志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指导方针,不仅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发生了深远的巨大的作用,而且对21世纪及未来中国的发展仍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
思想变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变革的前导。思想路线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只有解决好思想路线问题,才能提出新的正确政策,首先是工作重点的转移,还有农村政策、对外关系政策,以及相应的一整套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人民焕发出空前未有的政治热情和巨大的创造性,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小平同志倡导和发展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思想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广东的党政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坚决冲破“两个凡是”的阻力和错误,清理了“四人帮”在文革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种种余毒及其“左”的思想影响,充分发挥了自身历史和地缘、人缘多方面的优势,率先实行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路线,担负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的重任,在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先行一步,因而彻底解除了50年代以来关门建设、体制僵化、迷信盛行的重要束缚,开拓出实现以四化建设为中心、加速经济起飞和社会繁荣发展的新的历史进程。经过全省上下的拼搏,终于风雨满征途地闯过了“四道大关”:
一是率先对外开放,创建经济特区,开拓了一条社会主义经济与现代世界经济联系和接轨的渠道,为耽误了20年的现代化事业“杀出一条血路”。
二是大力进行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正确解决了“姓社”、“姓资”、“公有”、“私有”的争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进行了股票、证券市场和股份制的实验。
三是放眼世界,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引进了大批资金、技术、人才,进出口贸易有了很大发展。
四是较早地实行科技兴省战略。遵照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示,陆续建立起“深圳科技园”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实行了“火炬”、“星火”计划,广州、珠海、中山等相继提出“科技兴市”。1995年全国科学大会后,广东省又提出“科教兴省”的战略,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使全省科技水平迅速进到京、沪之后的全国第三位的先进行列。
由于广东认真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省经济、社会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国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国民生产总值急剧上升,1997年达到7308.2亿元,比1978年的185.85亿元增长12.4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489元上升到1996年的9513元、1997年的10428元,均提前实现总量比1980年翻三番的目标。二是生产力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从1991-1997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24.8%,工业总产值平均递增28.3%,农业生产总值平均递增5.9%。三是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1997年突破1300亿元,连续七年居全国榜首。四是工商税收突破1000亿元,占全国工商税总额约1/7,连续6年在全国名列前茅。五是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断增大,从1987-1993年科技贡献率达36.2%,其中广州科技贡献率已达42%,从而使全省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大产业比例,已从1995年的16∶51∶33上升到1996年的14.08∶46.4∶38.8。据国家科委对1995年全国科技综合实力的评价,按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科技促进社会进步四方面指标统计结果,广东进入前三强,居上海、北京之后的第三位。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综合评价居全国第一,包括高技术产品产值(1997年达1200亿元)继续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二,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和效益提高等综合评价居全国第二。
其次,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变化。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广东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已经拥有了一大批“全国第一”工程。建起了1000多座桥梁,实现全省干线公路无渡口通车;公路通车里程达89631公里,高速公路714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50.3公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职工工资总额从1980年42.83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858.35亿元,职工年平均工资从1980年789元增加到1997年9698元,增长了12.29倍,其中广州职工工资达到13118元,深圳职工工资达到16531元。
再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重大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小平同志1992年春巡视南方的重要讲话,提出广东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庄严嘱托和两个文明都要搞好,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导,大大激励了广东人民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涌现出一批先进单位和英雄模范人物,文化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出版了一批精神文化精品。
二、巨大的精神财富
广东所以能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根本原因是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在党中央领导下,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地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勇于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突破了陈旧观念的束缚,树立了新的精神境界;克服了主观盲目性,增强了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自觉性。
一、敢闯难关,敢冒风险,敢为天下先,这是取得成功的重要精神动力。
小平同志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这高度精辟地概括了广东经济特区人民的精神风貌。有没有这种精神,对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人的主体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相互变换的过程。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就在于人的一切活动受思想观念支配。人“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因此,人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如何,关系到人的行为、社会活动的成败。十九世纪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总结了战争的血的经验教训,认为“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的锋利的刀刃。”(注: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88页。)这至今仍值得人们思考、借鉴。
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敢想、敢闯的精神,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
广东经济特区的成功,充分显示出敢想、敢闯、敢为天下先精神的胜利。敢为天下先是非常宝贵的品格。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人,第一个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的人是闯将。广东创办经济特区就属此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中共广东省委于1979年1月首次提出在广东创办经济特区的设想,得到了小平同志的热情支持。在小平同志“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号召鼓舞下,深圳、珠海等地的建设者们发扬了“开荒牛”的精神,努力拼搏,奋勇向前,闯过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难关,创造出“深圳速度”、“珠海模式”,使昔日的边陲小镇、海边渔村变成高楼耸立、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的海滨城市,为全世界所注目。在建设过程中,他们敢冒各种风险,敢闯各种必然王国,敢于向各种传统的陈腐观念宣战。正是他们,率先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道,提出和坚持“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方针;正是他们,大胆地吸收资本主义先进管理经验,积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正是他们,带头进行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率先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正是他们,带头与国外和港澳地区加强联系,为“再造几个香港”,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的“窗口”、“试验场”的作用开辟了道路。正因为这样,小平同志才写下这样的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1页。)
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顶住各种不正确的压力,勇敢地走自己的路,这也是敢闯、敢冒精神的体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说得好:“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页。)广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一切正确的科学的批评,广东人民都勇于笑纳和改正。可是,有些人把广东变成资本主义代名词,却大有商榷的余地。他们不知道广东人民既大胆地改革开放,又坚定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大胆地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因素,又坚决地摒弃和批判其腐朽的东西。
二、以“三有利于”为标准,突破旧陈规,创造新事物,在破旧立新的过程中求发展,这是取得成功的灵魂。
“敢闯”与“创新”是互相联系、互为条件的。“敢闯”是“创新”的前提,没有敢闯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创新”是“敢闯”的目标,没有创新,敢闯就没有意义,社会就不能发展。因此,“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江泽民语)
事物的发展过程,总是新陈代谢、除旧布新的过程。马克思主张在批判旧世界中创造新世界,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6页。)我国改革就是一种“在批判旧世界中发展新世界”的实践。“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2页。)广东20年来所以能在各方面有较快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具有创新、开拓精神,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一方面在观念上创新,坚持用“三有利于”标准观察事物。凡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事物,就追求,就支持;反之,就摒弃,就反对。他们摆脱了“恐资病”、“恐私病”的陈腐观念,具体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合理因素与腐朽之物,私有制中的积极成份与消极因素,采取“排污不排外”、“兴公不灭私”的态度,用扬弃方法,批判地吸收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中的合理的积极的成份,抛弃其腐朽、消极方面,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体制上创新,使新的观念、新的思想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广东人民富于创新精神,在体制上大胆改革,从而大大促进了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精神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广州市、深圳市等地的农村股份合作制(共有制),顺德、肇庆等地的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就是其中突出的例子。在1992年实行股份制前,顺德市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厂长负盈、企业负亏、银行负债、政府负责”,“人人有份、人人无责”的怪现象。那时政企不分,产权不明,经营不善,效率低下。再这样拖下去,必然使一些企业“健康不长寿”(效益暂时虽好,但不能长期维持),另一些企业“长寿不健康”(长期效益差,负债重)。顺德市委、市政府深感危机逼人,决心改革创新。1993年他们颁发了《关于转换机制、发展混合型经济的试行办法》,提出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混合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公有资产管理运营体制。他们改革了单一公有制的产权结构,对不同企业分别按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租赁、拍卖等几种形式转换机制。事实证明,他们的创新、改革是比较成功的。
三、以实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第一和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是成功的基础。
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广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就是在上述的科学思想指导下取得的。
以实践为基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是广东获得成功的一个特点。他们不喜欢搞无畏的、烦琐哲学的争论,坚信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解决。他们扎扎实实地干,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当然,广东人民不是只是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只懂实践,不懂理论。事实上,他们在实践基础上,苦心钻研,积极探索,发现了不少客观规律,在理论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特区理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理论、邓小平理论与广东实践的结合等等方面都有许多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建树。著名经济学家、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卓炯的商品经济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就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典型。在20世纪60年代,当我国理论界中的许多学者对社会主义社会还要不要保存商品经济争论不休之时,甚至认为搞商品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的声音叫得震天价响之时,卓炯却独具慧眼,在60年代初就深刻地指出:“在公有制度下,……这种商品经济的特点就是计划商品经济,它和私有制下的自由商品经济完全不同。”(注:卓炯:《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6页。)1984年他进一步说:“理论上要彻底一些,其实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也可以叫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见《伟大祖国的广东—广东社会科学四十年》,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这与小平同志1979年提出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1页。)的论断是完全一致的。应当说,广东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所以起步早,见效大,是和卓炯的理论建树分不开的。
四、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获得成功的诀窍。
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一个高明的领导者,往往善于分析客观实际各种复杂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适当的决策,从而领导群众绕过暗礁,克服困难,夺取胜利。毛泽东很欣赏灵活的领导艺术,认为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本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而采取及时的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即是所谓运用之妙。
广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根据广东的实际情况,创造性运用中央各项政策,确定适合当时、当地的决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高度地结合起来。
一是充分发挥地缘、人缘的优势。过去有些人把广东毗邻港澳、华侨众多视为关系复杂的是非之地。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省委和广大干部却深深懂得:广东毗邻港澳、华侨众多是广东地缘、人缘的优势,是广东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落实了华侨政策,施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激发了广大港澳同胞和华侨的爱国、爱乡的热情,为支援国家和家乡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是用好、用活中央政策。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用好、用活中央的政策,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广东人民善于把中央政策与本省实际结合起来,抓住机遇,快上大上,“审时度势”,扬长避短。
三是按照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制定不同发展战略,作出不同决策,这也是一种灵活的表现。广东省委、省政府认真研究了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不同的特点,从而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发展重点和发展步骤,并将广州市、深圳市作为全省发展的中心城市。这种因地制宜的指导方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广东取得成功的秘密就是“敢闯”、“创新”、“求实”、“灵活”八字。这是小平同志倡导和发展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具体运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生动结合的体现,因而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三、更上一层楼
广东省委、省政府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伟大目标和江泽民总书记对广东的殷切期望,提出今后五年广东的基本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增创发展新优势,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突出抓好“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和“可持续发展”三大发展战略,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交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份答卷,实现广东各项建设事业更上一层楼,为我省力争在下世纪初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如何增创广东发展的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当然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提出发展思路和对策,但我们认为,最根本最普遍的大思路大对策仍然是要坚持和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体来说,要注意下面三点:
一、继续发扬“敢闯”、“创新”精神,克服自满保守的情绪。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之点,就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发扬敢闯、创新的风格。敢闯、敢冒,不断创新,本来是广东人民的一大优点,是以往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精神动力。可是近些年来,这一优势有弱化之势,滋长了一种“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情绪。有些干部和群众对过去成绩沾沾自喜,不思进取;总是觉得别人比不上自己,缺乏向别地、他人学习的胸怀;满足于一得之功,一孔之利,缺乏“再上一层楼”的冲劲。所有这些思想行为,实质上是小农经济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反映。
改革开放以后,许多人看到“天外有天”的大千世界,市场经济的风云激荡,天拓了人们眼界,小农经济思想受到巨大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几千年的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对世界的经济、科技发展现状和趋势不甚了解,因而视野比较狭隘,目光比较短浅,容易满足已有成就,并且害怕竞争、害怕失败,存在“守成”、“自足”的心态。破除“小富即安”的思想,提倡干大事业,求大发展、力争上游、不断开拓的第二次创业精神,是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课题,是广东“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思想保证。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深刻认识不进则退、自满即损的深刻涵义,加深认识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危害性,提高不断开拓、积极进取的意思。
为了增强开拓进取的精神,要着重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强化“科教兴粤”战略的认识,大力推动知识经济化、经济知识化的知识经济的进步,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从根本上开拓人们的视野,增强不断创新的追求,并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增长点,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二是强化以改革促发展的意识,加大改革力度,争取在企业体制改革、机构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科教兴粤战略”、“外向经济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私营经济、加强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有新的进展,新的突破,交出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份满意的答卷。三是提高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认识,完善人才机制,做好人才的教育、发现、选拔、使用、提高、考察、引进等各方面工作,力求做到人才荟萃,贤者云集,能者尽其智,弱者退其次,各尽其能,各施其才,为振兴中华、发展广东而贡献其力。
二、战略上藐视困难,战术上重视困难。
正确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基础。然而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征途中布满荆棘,道路坎坷曲折,需要我们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和百折不挠的克服困难的精神。
从国际来看,金融危机持续时间长,危害大,波及面广,对我省的经济发展、进出口贸易产生了不少消极的影响。从国内来说,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部分国有企业活力不强;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地区发展差异还明显存在,城乡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人口增长给经济发展、资源带来巨大压力;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的状况,人民群众还不满意,贪污腐化、奢侈浪费等现象仍在蔓延滋长。面对着以上种种困难和挑战,人们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知难而退,悲观消极,对前途失去信心,总是怨天尤人;另一种是战略上藐视困难,战术上重视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对困难认真克服。
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我们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战无不胜的人民解放军,有10多亿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多年积累的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我们完全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我们战胜1998年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就是明证。因此,在战略上要藐视困难,保持乐观主义精神。另方面又要看到我们面临的种种严峻的困难和挑战,要在战术上重视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加以解决。当前要特别强调要有压倒一切困难的勇气。要象朱镕基总理说的那样,哪怕前面是“地雷阵”、“万丈深渊”,也要“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要发扬“抗洪精神”,干部身先士卒,共产党员冲锋陷阵,不怕牺牲,坚持到底,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要大力宣扬高建成等英雄模范为了人民而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崇高的精神境界,用他们的光辉形象激励自己,战胜各种困难,做好本职工作;要变困难为勇气,变压力为动力,使各种不利因素向有利因素转化;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的错误思想,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艰苦奋斗的必要性。
三、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决策的盲目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严格要求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使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这是最高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一般来说,我们广大干部都比较注意深入群众,深入实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然而也要看到,有些干部缺乏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修养,加上害怕艰苦,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以致做出了不少违反客观规律的傻事。例如盲目地搞“房地产热”、“开发区热”,使我省耕地资源急剧减少。在“七五”和“八五”期间,我省耕地每年都减少2.89万公顷,至1995年底,全省耕地面积仅剩下231.73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0.034公顷,不及全国人均耕地数一半。近年来经省委、省政府纠正,情况有明显好转,但仍须防止“旧病复发”。又如有些领导干部对国内外情况若明若暗,甚至漆黑一团,仅凭个人或少数人脑袋拍板。他们只顾眼前,不思长远;只顾局部,不虑整体;只求数量规模,不讲质量、效益;报喜不报忧,不敢反映真实情况;喜欢“大而全”,轻视“小而精”;只想当鸡首,不愿当牛后。结果频频失误,造成工程开张之日,就是关门破产之时。
最近,中共广东省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组织了大批领导干部和各条战线骨干,对关系广东全局的十个大问题进行为期数月的深入调查,并经过反复研究、修改,写出具有较高质量的调查报告,然后逐步转化为各方面决策文件,指导实际工作,收到很好的效果。这就是从实际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从群众中来再回到群众中去的领导艺术和决策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今后要根据不同情况,继续坚持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决策的方法,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克服主观盲目性和形而上学片面性。
我们深信,只要我们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会不断推向前进,灿烂光明的前景就会一步一步地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标签:改革开放论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