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理想的艺术:海峡两岸诗人的问答_文学论文

接近理想的艺术:海峡两岸诗人的问答_文学论文

靠近理想的艺术——两岸诗人问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岸论文,诗人论文,问答论文,理想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痖弦:请简述你从事文学批评(诗评)的缘起。

陈祖君:我自小喜欢读古典小说、古诗,祖父、父亲都曾担任过教员(父亲在民国时期 还担任过部队文官,写古诗词并写得一手好书法),家中藏书颇丰,记忆中主要是四书 五经、中国文学典籍(诗歌、诗话、小说)以及一些风水学的著作和历代书法作品,品种 较全,但新文学的作品较少。中学时代开始文学写作,填过古体诗词,与一批少年朋友 相互交流、赠答。大学时代参与创办文学刊物《相思湖》、《击潮》、《港湾》,组建 文学社团,写有大量诗歌和少许短篇小说、短论,并获得第二届当代大学生诗歌大赛优 秀作品奖。大三、大四的时候狠读文学评论及文学史著作,因为意识到如要写得更好, 应对中国新文学以来的历史及成绩有一番通盘的了解。开始时只注重写作技巧的演进, 后来才有对于作品的思想、风格以及整个文学史环境等因素进行观照的意识。对外国文 学作品和现代哲学、美学著作的广泛接触,也大多是在这两年开始的。

1994年到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着重读各国各时代各流派的文学研究专著和后现代文 化理论,1995年开始尝试文学评论(诗论)的写作。第一篇印象式的批评是《幽兰之叶— —简论无名氏》(刊台湾《国魂》杂志1995年5月号)。1995~1996年间还写有几篇评论 无名氏小说的文章,后因资料不足而暂时中断研究(按: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无名氏的 作品及相关研究在大陆仍是禁区,仅有少数几个学者通过港版著作秘密研读《无名书》 。当时20来岁的我通过朋友得以结识无名氏先生,读到《海艳》、《金色的蛇夜》、《 死的岩层》等一些他在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引起轰动的作品,一方面为他作品宏伟的建 构所折服,另一方面也愤慨于文学史家的不公,故撰文评论,但都较为粗浅——由于没 有得以读完他的所有作品,实也有些心中没底。1995年之后才由广州花城出版社及上海 的几家出版社相继出版了无名氏的作品,但直到今天,《无名书》6卷在大陆也还没有 出齐)。最早的论诗习作是递交给陈平原先生的《近代中国的文与学》课程论文及《“ 铁屋”里的呐喊到“石室之死亡”的宣告——论洛夫诗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后刊 《创世纪》杂志111期),获得陈先生的鼓励,信心大增。1998年起,我在大学中文系开 设“当代诗人研究”课程,主要讲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中国现代诗人(包括台港及 海外华文诗人)的创作,才开始了较大范围的诗歌批评和研究工作。

痖弦:你的文艺美学,受国内外哪些大家的影响?你的师承呢?

陈祖君:很难说得上是受了哪几个大家的影响。文艺批评著作刚开始读的是别林斯基 ,特别兴奋,尤其是他那种君临一切的气度、雄博的才力与广阔的视野,很有震撼力, 让人神往。继而读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及勃兰克斯的论著。中国的现代诗论 (评论)最先接触的是艾青与茅盾,继而是朱自清、闻一多、冯文炳、李健吾、梁宗岱、 李广田,然后是袁可嘉、王佐良、唐湜、朱光潜、宗白华等。但最初启发兴趣的是围 绕着大陆“朦胧诗”及“第三代诗”讨论的一些当代诗评家如谢冕、孙绍振、徐敬亚等 的文章,当时他们并没有专著,只一篇篇地读着,然后去找现代诗人、作家的论著来对 照分析。叶维廉、李欧梵等海外诗人、学者的著作(包括先生您的《中国新诗研究》)读 得较晚,几乎都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当代学人中郑敏、孙玉石、蓝棣之、任洪渊等人 的著作曾给我很大的启发。西方现代诗论在九十年代初只读到一些选本,九十年代中期 以后才较系统地接触的T·S·艾略特、艾·阿·瑞恰慈、威廉·燕卜荪、丁·希利斯· 米勒、哈罗德·布鲁姆等“新批评派”及“耶鲁四人小组”的著作,是与后现代理论一 起阅读的。对法国“超现实主义”理论的了解也是与台湾“创世纪”诗人群的诗歌实验 在大陆的介绍同步。大学时代及其后有几年时间喜欢艺术(当过五年乐队的小号手),绘 画及音乐论著也读过一些,喜欢波德莱尔、康定斯基与爱德华·汉斯立克(Eduard Han slick)……请原谅,都成列书单了。如果一定要说“影响”的话,李健吾、袁可嘉先生 的既充满艺术诗性又重于细部分析的评论可以说是曾对我有很大的震动;而单就“诗人 论”的体式而言,或受了茅盾等人的“作家论”的启发。

痖弦:你认为最好的诗应具备哪些条件?最好的批评应具备哪些条件?

陈祖君:最好的诗是能在思想深处撼动你的诗。它应上升到一种生命(生存)哲学的高 度,当然它还须有最合身的“感性衣服”——语言感觉、必需的技巧以及一种纯然的现 代的韵味(例如冯至、卞之琳、穆旦、痖弦等)。它还必须简洁、节制、精致。大诗人最 起码应同时具有广度(题材的)和深度(思想的),并在这两者之上言及“艺术风格”。

最好的批评是文本批评与历史批评的结合体。它首先是主观的、感性的,甚至还是技 巧的,因为诗歌首先是一种艺术;其次,它又是理性的、历史的,它须有广阔的视野( 包括理论视野)和文学史的眼光,因为它甚至比进行创作更需要有历史感与整合力。

痖弦:你对大陆四十年诗歌的印象如何?

陈祖君:“文革”时期几乎完全荒废,后十年取得一些成绩。“文革”期间,单调的 “战歌”与“赞歌”充斥诗坛,现代诗的火种几近熄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现代诗人 坚持地下写作,留下了少量作品),七十年代末才得以复燃。八十年代文化开放以来, 世界各种文艺思潮再度涌入,诗坛上除“朦胧诗”外,年轻诗人们进行了各式各样的艺 术探索、实验,预示了一个多维的诗歌时代的到来。

痖弦:你对台湾四十年诗歌的印象如何?

陈祖君:五、六十年代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之后的成绩不甚理想。覃子豪、纪弦,“ 现代”、“蓝星”及“创世纪”诗人群,创造了台湾现代诗运动的高峰。七、八十年代 虽也有一些老诗人与中坚诗人写出力作,但已辉煌难再。八十年代之后,由于世界范围 内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转向,两岸诗人都自觉或无奈地进入了一个沉寂的多元探索时期, 虽不时有所突破,但几乎都没有像三十年代甚至五、六十年代(台湾)与八十年代(大陆) 那样的建树。

痖弦:汉语诗未来发展方向如何?你的预测?

陈祖君:我觉得它将更其知性化、都市化。城市痞子有了思想或接近于摇滚青年,而 诗人队伍中学子的增加势必会增强诗歌的知性成分。

现在大陆诗坛上“口语诗”的讨论正热烈,假若撇开已成为帮派意识的“知识分子写 作”与“民间写作”(这两个词的含义大大超过了单纯的“口语写作”)不谈,对中国新 诗史作一番考察,就可以发现凡是强调“口语”、“白话”、“好懂”的时代,不管是 基于文学革命还是基于普及(流行)、宣传,都不可避免地导致诗歌艺术质素的下降(当 然,若作为一种文化策略而强调“民族语言写作”、“方言写作”则另当别论,但也同 样存在着诗歌品位下滑的危险)。而三、四十年代的“现代”诗人群与西南联大诗人群 ,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现代诗人群,七、八十年代的朦胧诗人群,正是因为持守诗歌精 神的高贵及其作为文学艺术先锋的实验性质,才带来中国现代诗发展的一个又一个高潮 。以个体诗人而论,试对比臧克家、艾青及戴望舒等人的前后期作品便可了然。

九十年代以来,海内外的汉语诗人的学历普遍趋高,绝大多数诗人都读过本科,而硕 士、博士占的比例在不断上升,这就给诗歌写作的知性化提供了知识土壤和越来越多的 可能性。就是现在正在加入争论的中国南方、北方的诗人群,也基本上都受过或正在接 受大学教育,有一些甚至在大学里执教。另一方面,随着整个社会都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文化、城市文明必将成为生活在都市里的诗人们写作的主要题材,这甚至已经指日 可待。

痖弦:近几年国际批评思潮五花八门,请问有哪些思潮正冲击着中国及海外华人诗坛? 有无误导的情形?

陈祖君:解构主义、女权主义、东方主义与“新左派”等或许都会冲击中国及海外华 文诗坛,前三者的力度或会大些。另外,“新批评派”、符号学和知觉现象学(也有人 称为:身体语言学”或“体质人类学”、“身体批评”、“器官叙事”等)等仍会对文 坛、诗坛产生影响。误导在所难免,但误读或也有好有坏。

痖弦:你对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的评价如何?

陈祖君:我认为中国三十年代的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难得的黄金时代。中国的现代小 说、现代诗、现代戏剧在那个时期均已确立(散文成熟得早一些)。

痖弦:可否谈一谈你从事文学批评观念上转变的几个过程?

陈祖君:大致有这么一个阶段:

社会学的——诗学的;

大而嫌空的基于理论的——针对具体作家作品实际的;

感性的——理性的;

现时的——历史的。

我不赞许那种空疏的“大气”,宁愿少一些“诗人的夸张”,多一点学者的谨慎细微 ,虽然不一定总能做到。当然也时有矛盾:即诗性与学究气,作品实际与学术框架的矛 盾。这或许也是所有从事诗歌批评、诗歌研究的学者共有的矛盾吧,一方面批评也是创 造,需要艺术的眼光与才情(尤其是诗歌批评,有人甚至认为纯然印象式的、“诗人气 质”的批评,才更接近诗),另一方面,诗歌研究又是文学史、诗歌史工作的一部分, 应严正、客观,遵守学术规范。所以基本上采取的是两种思路;对同代诗人,重于“批 评”;对已在文学史上作出杰出贡献的前辈诗人,重于“研究”。

痖弦:目前广西师范学院成立了新诗研究所,请简介一下如何?

陈祖君:广西师范学院华文诗歌研究所由资深教授卢斯飞先生与我筹建,于2000年5月 正式成立。本所聘请一些学院内外的诗人、学者及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的教授、讲师 担任研究人员,近两年来申报了一些科研课题,已开始了对台港文学(现代诗)的研究并 取得初步成果(譬如卢斯飞教授对台湾现代诗歌及东南亚客家族文学的研究、我的台港 现代诗歌研究等)。主持学院的华文诗歌讲座与现代诗选修课程,邀请了一些内地的专 家来讲座。因为经费与资料有限(与海内外的诗人的联系也还做得不够),目前尚不能大 幅度地拓展研究领域,开展广泛的诗歌交流活动,计划中的诗学刊物也还不能如期出版 。本所除了关注海外华文诗歌的发展外,对大陆现代诗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绩,发表 了多篇关于李金发、戴望舒、穆旦、绿原、昌耀等诗人的研究专论,近期又侧重于两广 (主要是广西)现代诗人、作家的研究,计划出版相关的文学史、诗歌史著作。

痖弦:你的学历、经历如何?

陈祖君:大学本科,进修了部分研究生课程。一直没有离开过学校,在县里上小学、 中学,1985年在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上大学,然后留校,教附中、预科,进修(北京大 学中文系)后1996年9月调入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恋爱、结婚、生子,也还是没离 开校园,夫人也在大学中文系教书(中国古代文学)。本人现为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 现当代文学教研室讲师、华文诗歌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痖弦:你的人生观?

陈祖君:这个问题太大,不好作答。就我的职业和爱好来说,我觉得美好的人生应该 有好的诗、好的音乐,生存的意义在于去解读和创造好的作品,靠近理想的艺术。

标签:;  ;  ;  ;  ;  ;  ;  

接近理想的艺术:海峡两岸诗人的问答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