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强清 山东省平邑实小文化路校区 273300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和语文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全体学生“动”起来,教师要围绕学生转,教学内容的选择、评价方式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大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种学习方式力不从心,甚至事倍功半,常常带着疑惑徘徊于教改的边缘。上课时教师虽设法启发诱导,但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绕着老师转。即使有个别学生动起来,也没有改变死气沉沉的气氛;在合作交流时,同位之间“交头接耳”,如有所悟,不甚深刻;探究一个问题,简直是愣神,会的不发言,不会的更是无所适从,在教师的反复鼓励和耐心劝诱下,偶尔才迸溅出一点“小火星”似的答案。长此以往,教师不得不迷雾团团、信心殆丧,把自己逼成了“话霸”,成了课堂的主宰。老师要求学生背诵、默写、理解的知识一知半解,学生学得很累,老师也恨铁不成钢,每当学生考不好时,老师们常说:“这些知识我都讲了!”教与学矛盾重重,师生关系日益僵化。
这些症结的存在,都是因为教师没有安全领悟新课改理念、断章取义造成的。新课改强调: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反思,发展自身主体的过程,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教学理念,我们反复琢磨,抓住了实施新课改的契机,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松绑了人性,让学生在“自由、民主、平等、赏识、竞争”中茁壮成长。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了他们浓烈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了自信,真正尝到了当家作主的甘甜。学生的自主学习颠覆了传统的课堂结构,真正把教室变成了学堂,把教师推向了导师的位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落实新课改理念,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最佳学习方式,我运用三步教学模式——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构建了自主课堂。预习课上先让小组制订目标,师生再共同统一预习目标, 学生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学习目标。学生在课堂上或读写,或说唱,或表演绘画,或站坐,自律、 自重,主动参与,走出了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遇到疑问小组内、小组之间商榷,老师适时参与,收集整理学生预习后提出的重要与疑难问题,为展示课提供了依据。给学生一个展现的“平台”,让学生走向讲台讲述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老师穿插巩固。对疑难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师生评判。对当堂练习,及时反馈。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传统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里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致使许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现有的基础出发,结果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自主学习的异步性使不少学生脱颖而出,也使暂时落后的学生有机会得到教师较多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实践证明,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低效的。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个性发展空间,为学生创造自我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调控的机会。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咨询者。教师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状况和所需帮助做出判断,需要有适时适度指点的技巧,需要有与学生平等交流、组织、协调学生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和多边活动,既有师生互动,也有生生互动。生生互动又有个体互动、个体与群体互动、群体与群体互动,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为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我们把班级分成六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实行了混合编排,按学习成绩好、中、差,按性别、性格差异,按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以及思维的灵敏度编组。为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小组成员自主选择小组的名称、标志、口号等,共同的身份有助于激发小组成员对所在小组的归属感。
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要避免这种现象:不少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或做着与小组无关的事情,其原因在于教师只关注小组活动的结果,并不在乎小组活动的过程,因此,只要能够有人代表小组给出正确的答案,整个小组就顺利过关。对这些不参与的同学来说,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时不认真更容易暴露,在小组的掩护下逃避学习责任反而是安全的,这就导致了新的不平等。这样学生之间没有真正的合作,既不利于后进生的进步,也不利于优等生的发展,因为通过合作贡献和分享每个人的认识成果,可以使学习者对事物形成更丰富、深刻、全面的理解。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同学们对一篇课文的学习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各小组过滤出的疑难问题,学生不能直接看出它的答案,不能按现成的程序或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必须经过思考、探究去寻找新的处理方法,借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因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通过努力探究和老师的巧拨妙导,使能力提升、个性舒扬。主动探究式学习,无疑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要求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尝试和实践。
课上少有琅琅的书声,多有深、细、透的拆解,把一篇优美的课文演变成一节生物解剖课,打破了整体感,损坏了美感。老师对学生实在读不懂的地方或重点句段,应及时进行非常“科学”、细致的“拆解”,深入地“鉴赏”,精心地“把玩”,反复地“历练”,以致达到让学生“循例”,学会听说读写,“循例”自能达到“繁衍”大量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的学习提倡美读吟诵,它是心、眼、口、耳的并用,对培养语感、品味美韵、丰富情感有着“轻骑兵”的作用,容易达到书人合一的妙境。即使个别同学读得有些南腔北调,只要用心去读,也会自我陶醉,就能加速对课文的亲和,对精段妙句的领悟就不言而喻了。真是诵到极处是说话,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随心所欲,无艺之艺,不演之演,没有技巧才是最大的技巧,淡然而去,怦然心动,潸然泪下。读就是语文的“本”。有些学生有些误解,快中考了不能再背了,他们看不到这形远而实近的效果,体会不到“三分文章七分读”的妙境。
理念前展,方式转换,自主自信,合作探究,兴趣盎然,因势利导,课业减轻,成绩超前,教与学的流程良性循环,这种“绿色”课堂更有利于张扬语文的人文性,使语文这门课变得更加浪漫、有魅力,更加完美!
论文作者:林强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2月总第24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6
标签:学生论文; 小组论文; 教师论文; 互动论文; 自主学习论文; 方式论文; 自主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12月总第24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