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分析表述及其逻辑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基础理论论文,逻辑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门真正能称为“科学”的学科,应当具备研究对象的独立性、基础理论的系统完整 性和相对稳定性、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和规范性等属性。图书馆学要完成科学化进程并发 展成为一门公认的“科学”,就应首先对其基础理论进行凝练和逻辑构建,形成系统完 整而相对稳定的基础理论内核,为此,笔者已经进行了多年探索,提出过从抽象图书馆 学到分析图书馆学的定量建构思路[1-4]。本文进一步将定性与定量相综合,试图为图 书馆学建立简明扼要的理论结构。
1 参照系: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简要回顾
自从德国图书馆员马丁·施莱廷格(Martin Schrettinger,1772-1851)于1807年首次提 出“图书馆学”(Bibliothekswissenschaft)这一术语以来,图书馆学已有近200年历史 。近200年来,图书馆学理论进化中可以作为里程碑式的记录主要有[5-7]:
德国费里德里什·阿道夫·艾伯特(Friedrish Adolf Ebert,1791-1834)在1820年出版 的《图书馆员教育》一书和丹麦莫尔贝希(Christian Moltbetch,1783-1857)于1829年 出版《论公共图书馆》一书,将图书馆学体系结构系统化,从而建构出早期的艾伯特- 莫尔贝希图书馆学体系。
美国麦维尔·杜威(Melvil Dewey,1851-1931)1876年出版《十进制图书分类法》,并 于1887年创办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开始了图书馆职业培训;1928年,芝加哥大学 图书馆学院成立,标志图书馆学理论的规范化学术探索扬帆起航。
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芝加哥学派创始人之一巴特勒(P.Butler)教授 开始倡导图书馆学的“科学化”,在1931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导论》中,他提出:“图 书馆是将人类记忆传递于现今人们意识中的一个社会装置”、“图书馆是保存人类记忆 的一种社会装置”[8],这是历史上真正能成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第一个样本:由于 每个人贡献的知识都汇集到图书馆中形成社会记忆,每个人又都可以通过图书馆共享社 会记忆,整个社会就有了记忆能力,人类知识就能保存在社会记忆中得以延续。芝加哥 学派传人谢拉(J.H.Shera)说:“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而存在。图书馆是一个组 织,是一个保存和便于利用的文字记载系统。它是一种工具,在对任何社会和文化都非 常重要的交流网中起着联系的作用”[9,10],并进而提出社会认识论。这样,巴特勒 和谢拉的图书馆学思想,开启了西方主流图书馆学理论。
印度图书馆学者阮冈纳赞(S.R.Ranganathan,1892-1972)在1931年所提出的图书馆学五 定律或五法则(一、书是为了用的;二、每个读者有其书;三、每本书有其读者;四、 节省读者的时间;五、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11],影响甚为深远,得到了广 泛的认同,体现了图书馆的职业精神。虽然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从表面上看很通俗 ,但实际上却很深刻,它从根本上阐明了图书馆应该为之努力的目标,因而也一直被图 书馆界尊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经典之一。
约60年后,1992年,美国图书馆学家切尼克(B.E.Chernik)在《图书馆服务导论》一书 中提出“图书馆是为利用而组织起来的信息集合”之说,徐引篪和霍国庆在“图书馆学 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一文中将其界定为“资源说”[12],认为“资源说”无疑是一种 高级的理论形态,它内含“整理说”、“社会说”、“交流说”和“新技术说”等各种 不同层面观点的合理要素,既不排斥这些观点,也不能取代这些观点,但它又确确实实 是最接近图书馆本质的观点,并认为“从某种意义上,它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5年,美国图书馆学家克劳福特(Walt Crawford)和戈曼(Michael Gorman)合著了《 未来的图书馆:梦想、狂热与现实》一书,针对阮冈纳赞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定律”, 他们提出“图书馆学新五律”(一、图书馆服务于人类文化素质;二、重视各种知识传 播方式;三、明智地采用科学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四、确保知识的自由存取;五、尊重 过去,开创未来)[13],标志理论探索迈向新的世纪。
此外,中国图书馆学界众所周知的杜定友的“书—人—法三位一体”说、刘国钧的“ 图书—人员—设备—方法四要素说”和“读者—图书—领导与干部—工作方法—建筑与 设备五要素说”、宓浩等的“知识交流论”等[14,15],也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图书馆 学理论假说。
以上这些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说,构成了本文进一步探索的参照系。
2 一个轴心:资源-知识-服务
分析图书馆学基于实践抽象出理论概念,并采用分析方法建立理论模型,试图促进图 书馆学的科学化,由此提炼出的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轴心是“信息资源—文化知识—信 息服务(简称资源—知识—服务)”。
“信息资源”是对当今图书馆内收集保存的所有载体化信息的总称,既包括传统十大 文献信息源,也包括发展中的数字信息资源,以及以后可能出现的新型信息资源类型, 也就是说,可用“信息资源”概括过去的图书、期刊、文献和当代数字化资源,以及这 些资源的未来发展。
“文化知识”中文化二字既包含文化学鼻祖、英国学者泰勒(E.B.Tylor,1832-1917)在 1871年《原始文化》中提出的著名文化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 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 内的一种综合体”,同时也赋予其特定的三层含义:文字化、文献化、人文化。文字是 人类文明的重要基础之一,有文字才会出现用文字记录的信息载体;文字化的扩展是包 括图像、音频、视频等的多媒体化,多媒体化是文字化的延伸。而文献是知识客体—— 波普尔哲学中“客观知识”[16]的载体,文献中承载了文化知识,文献化本身也是一种 文化。所有文化通过人综合体现出现,就是人文化。人既是知识的主体,也是文化的关 键。
“信息服务”,就是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知识满足读者或用户的需求,将信息资源转 化出知识价值。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社会的向前发展,图书馆的服务不仅包括对读者或 用户个人的协助行为,也包含对全人类更高理想实现的促进活动。因此,克劳福特—— 戈曼“图书馆学新五律”中用第一定律“图书馆服务于人类文化素质”来表达这一图书 馆的重要使命。
“资源—知识—服务”不仅可以涵盖古代的“图书—藏书—读书”,也蕴涵了近现代 的“文献—治学—学习”,甚或现当代的“信息—管理—用户”,因此,无论过去或将 来,图书馆学研究的主线都围绕“资源—知识—服务”波动,“资源—知识—服务”构 成图书馆学研究的一条相对恒定的线索,这表明“资源—知识—服务”确实就是图书馆 学研究的轴心。“资源—知识—服务”不仅可以包容图书馆发展的历史演变、解释研究 现状,而且可以推论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的未来发展。
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对信息资源-文化知识-信息服务轴心的关注重心不同,可以形成 三大学派:
(1)信息资源主导学派:强调信息资源最重要,认为信息资源在图书馆中居于核心地位 ,并据此主张建立信息资源主导型图书馆(学)。
(2)文化知识主导学派:强调文化知识最重要,认为文化知识在图书馆中居于核心地位 ,并据此主张建立文化知识主导型图书馆(学)。其中又可分为两支派:认为人才是文化 知识的关键者可以形成重人才支派,导致人才主导型图书馆(学);认为技术是文化知识 的体现者可以形成重技术支派,导致技术主导型图书馆(学)。
(3)信息服务主导学派:强调信息服务最重要,认为信息服务在图书馆中居于核心地位 ,并据此倡导建立信息服务主导型图书馆(学)。
3 三条原则:书是基础、人是关键、用是目的
在上述一个轴心基础上,图书馆学应遵循的原则可以自然推论为三条,这就是:
第一原则:信息资源是基础。“信息资源是基础”包括了“文献是基础”、“书刊是 基础”、“书是基础”等命题,因此,以最早的信息资源形式——书作为代表,可用“ 书是基础”作为“信息资源是基础”的简化表述。同时,“书是基础(信息资源是基础) ”也点化了图书馆本体论[17]——图书馆存在的本质是基于以书为代表的信息资源。这 是对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中第二定律“每个读者有其书”、第三定律“每本书有其 读者”的概括。在理论上,“书是基础”揭示了图书馆的物质基础和图书馆学的研究对 象;在实践中,对以书为代表的信息资源的认识不同,可导致不同的信息资源收集或采 购策略。
第二原则:文化知识是关键。文化知识包括了图书馆中各类信息资源中蕴涵的知识和 各类工作人员承载的知识。蕴涵于载体化信息中的知识,是客观知识;人拥有的知识, 是主观知识;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在人的认识中得到统一,人成为知识的载体、文化的 关键,因此,第二原则也可以简化表述为“人是关键”。同时,“人是关键(文化知识 是关键)”体现了图书馆认识论[17]——通过人的社会文化活动来认识图书馆。这也是 对克劳福特—戈曼“图书馆学新五律”中第一定律“图书馆服务于人类文化素质”、第 二定律“重视各种知识传播方式”的综括。在理论上,“人是关键”表明了图书馆的精 神本质和图书馆学的研究重心,也是“以人为本”的学理基础;在实践中,对文化知识 作用的认识不同,将直接导致不同的人才配置和业务管理政策。
第三原则:信息服务是目的。图书馆存在的价值,最终通过信息服务体现出来。信息 服务,也就是要让读者或用户来利用图书馆,因此,“信息服务是目的”也可以简化表 述为“用是目的”。同时,“用是目的(信息服务是目的)”体现了图书馆价值论[17]— —图书馆对于人和社会的价值主要就是能被“用”。这也是对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 中第一定律“书是为了用的”、第四定律“节省读者的时间”和克劳福特—戈曼“图书 馆学新五律”中第三定律“明智地采用科学技术提高服务质量”、第四定律“确保知识 的自由存取”的综合。在理论上,“用是目的”指明了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和图书馆学的 研究方向;在实践中,对信息服务作用的认识不同,将直接导致不同的读者—用户服务 方略。
“书是基础”、“人是关键”、“用是目的”三原则相结合,形成图书馆基础理论中 比较稳定的理念内核,既能解释从藏书楼到图书馆的历史演化,也能说明图书馆的未来 发展。信息资源、文化知识与信息服务相综合,就构成了结构—功能—效用一体化的图 书馆,正好符合图书馆的分析定义。这也是对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中第五定律“图 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和克劳福特—戈曼“图书馆学新五律”中第五定律“尊重 过去,开创未来”的总括。因此,“书是基础”、“人是关键”、“用是目的”三原则 相结合,既可以作为图书馆学核心理念,也可以作为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和克劳福 特—戈曼图书馆学新五律中图书馆学核心精神的简明表述。
4 五类模型: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集成
一个轴心、三条原则已经建立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定性分析内核,但如果仅仅是一 个轴心、三条原则,则缺乏定量分析的方法论途径,这也正是过去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留 下的最大问题。而在分析图书馆学思想基础上,用以下五类模型作为一个轴心、三条原 则的量化支持,就能完成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集成。
4.1 单参量模型
单参量模型以一个单一的理念为核心或基础建构图书馆模型,在数学表示上就是一个 变量,可以用符号(X)表示,当X = “图书”,就构成“图书中心说”或“图书基础论 ”;当X = “文献”,就构成“文献中心说”或“文献基础论”;当X = “知识”,就 构成“知识中心说”或“知识基础论”。虽然这不是严格意义的数学模型,但却是用符 号将过去基于单一理念提出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统一在分析框架下的一种方式。
4.2 双参量模型
引进两个变量R和S,令R代表信息资源、S代表信息服务,S/R可以表示信息服务相对于 信息资源的数量比率或价值比率,该比率大于1时,表明信息服务相对于信息资源有增 值;反之,该比率小于1时,表明信息资源的投入大于信息服务的效益。
信息资源R可视为图书馆的输入信息i,信息服务S可视为图书馆的输出信息I,因而也 可用i和I作为双参量,并可直观地想象i流经图书馆后变成I,于是可引入一个图书馆函 数L,使:
iL = I (1)
亦即:
L = L(i,I) = I/i(2)
这就是抽象图书馆原始模型和图书馆函数的来历。(1)和(2)式中的图书馆函数L体现了 图书馆吞吐信息的能力:当L>1时,表明信息流经图书馆后有增殖,图书馆对信息有增 强效应;而当L<1时,表明信息流经图书馆后有衰减,图书馆对信息有阻塞效应;若L = 1,则图书馆形如虚设,对流经信息不起作用。图书馆学研究就是要力争使L>1和避 免L<1。
这就是双参量数学模型为图书馆学提供的新见。
4.3 三参量模型
用R、K、S分别代表信息资源、文化知识、信息服务,如果按照信息资源R形成文化知 识K、又依靠信息资源R和文化知识K提供信息服务S的思路,则R、K、S三参量之间形成 一个复合函数:
S = S(R,K) = S(R,K(R)) (3)
该函数将信息资源R作为基础变量、信息服务S作为目标变量,体现了“信息资源是基 础”、“信息服务是目的”两个原则的涵义。但该函数没有体现出“文化知识是关键” ,如果一切围绕文化知识K考虑,则信息资源R和信息服务S均应根据文化知识K来选择和 施行,在数学上可表示成:
于是,综合(3)和(4),三参量数学模型应是一个在(4)约束下优化(3)的运筹优化模型 :
其中opt代表优化;s.t.是subject to的缩写,代表约束条件。
这样,运筹优化方法就通过三参量模型自然地被引进到图书馆学研究中。
4.4 四参量模型
将技术T从知识K中独立出来,用L = L(i,I)作为外观图书馆函数,用N = N(K,T)作为 内观图书馆函数,L和N处于动态平衡时就得到图书馆基本方程:
N(K,T) = F[L(i,I)]
(6)
或:
L(i,I) = f[N(K,T)]
(7)
其中F和f表示函数关系。这就是抽象图书馆和分析图书馆学基本方程,是一个四参量 数学模型。
若用资源R和服务S为变量的另一外观图书馆函数W(R,S)代换L = L(i,I),则图书馆方 程可写成:
N(K,T) = F[W(R,S)]
(8)
或:
L(R,S) = f[N(K,T)]
(9)
只是其内容涵义已经变化。
由于文献[1-3]对分析图书馆学的基本模型和基本方程已有较多讨论,这里就不再重复 。
四参量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抽象图书馆的内外关系和平衡结构,是建立图书馆方程的较 好模型。
4.5 五参量以上多参量模型
对于五参量以上多参量模型,在数学处理上可先用关联矩阵R确立参量关系,如:
R = (r[,ij])[,nxn]
(10)
其中r[,ij]表示参量i和j之间的数量关系,其信息可以不对称。然后可考虑参量间相 互作用及其变化,并用线性变换等方法进行研究。
综而观之,信息资源—文化知识—信息服务的综合集成和一体化是图书馆存在的基础 ——没有信息资源,图书馆就失去源头活水;没有信息服务,图书馆就失去存在价值; 没有文化知识,图书馆就失去维系核心——信息资源、文化知识与信息服务相辅相成, 构成图书馆的“三位一体”。但是,这个带有分析基础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资源 —知识—服务三位一体”已经超越了杜定友先生纯粹定性的“书—人—法三位一体”假 说,体现了理论进化的“螺旋式上升”发展模式。王子舟先生近年通过图书馆学概念体 系中基本概念与核心概念的变化,分析出图书馆学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认为影响 图书馆学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发展的全球化、网络化、知识化等,图书馆学发展的趋 向是研究重心向知识领域转移、学科发展从细化走向整合、学术理性由技术倾向人文、 研究特点呈现理论与应用并重,以及学科建设更加注重本土化等[18,19]。上述分析图 书馆学基础理论既继承了传统图书馆学理论中的“书—人—法三位一体”思想,也整合 体现了当代图书馆学的核心理念向信息平台和知识平台迁移的进化,正好体现了全球化 、网络化、知识化时代图书馆学理论的拓展。
5 图书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推广本文的逻辑结构思想,可用“轴心—原则—模型”模式分析图书馆学与相关学科 的关系,其中关系最密切的学科,首推情报学、档案学、传播学。
就情报学基础理论而言,也可以概括出“一个轴心、三大原则、三个模式”,一个轴 心是“信息资源—信息传播—信息服务”,三大原则是“信息资源是基础、信息传播是 关键、信息服务是目的”,三个模式是指信息传播的三种技术模式:“信息波动传播模 式、信息扩散传播模式、信息接触传播模式”[20]。
就档案学基础理论而言,也可以概括成“一个轴心、三大原理、两个模型”,一个轴 心是“档案来源—文件运动—档案服务”,三大原理是“文件生命周期原理、全宗原理 、价值原理”,两个模型是“文件运动模型、文件连续体模型”[21]。
对于传播学来说,也可以归纳出“一个轴心、三大原则、三个模式”,一个轴心是“ 传媒—传播—受众”,三大原则是“传媒是基础、传播是关键、受众是目的”,三个模 式是“单向传播模式、双向传播模式、互动传播模式”[22]。
从研究轴心的变化可见以上学科之间的“亲缘关系”程度: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之间显 现出最紧密的联系:其轴心是“两端”相同、“中间”相异——图书馆学关注的核心是 “知识文化”,情报学关注的核心是“信息传播”;当把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时,档 案学与图书馆学在研究轴心上也存在“两端”交叉;传播学与图书馆学则在研究轴心上 隐性交叉(受众也是信息服务的对象)并覆盖情报学研究轴心的“中间”环节,因而传播 学也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近邻学科。
同理,可将物理学的研究轴心归纳为“物质结构—物质运动—物质机理”;可将化学 的研究轴心归纳为“分子结构—分子变化—分子设计”;可将经济学的研究轴心概括为 “资源配置—商品交换—财富分配—社会消费”;可将管理学的研究轴心概括为“组织 —计划—决策—指挥—协调”;等等。并可由此比较相关学科的理论内核和“亲缘”程 度。
6 小结
以信息资源—文化知识—信息服务(资源—知识—服务)为轴心,用信息资源是基础(书 是基础)、文化知识是关键(人是关键)和信息服务是目的(用是目的)作为三原则,加上 单参量模型、双参量模型、三参量模型、四参量模型和五参量以上多参量模型作为五种 基本模型,就构成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分析内核,简言之,就是“一个轴心、三条原则 、五种模型”。这一结论不仅可以概括历史上已有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并解释图书馆 学研究现状,而且可以用于研究未来图书馆学的发展。作为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一 个轴心、三条原则、五种模型”基本符合系统完整性和相对稳定性的期望。
用“一个轴心、三条原则、五种模型”作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内核,是运用分析图 书馆学的结果,分析图书馆学通过结构—功能—效用分析获得的图书馆分析定义,正好 与“一个轴心、三条原则、五种模型”相表里。这不仅为图书馆学找到了一个分析性理 论基础,而且可以提供一个理解图书馆学的良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