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邦定
常德市康复医院(精神科)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情感障碍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脑血管病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与心理干预,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后2周及4周,观察组的HAMD、HAMA及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B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情感障碍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神经功能与生活能力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帕罗西汀;心理干预;脑卒中;情感障碍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并发症较多,以情感障碍(焦虑/抑郁)最为常见,发生率约为20%-50%[1]。目前,临床治疗脑卒中后情感障碍多仅限于单纯应用药物治疗,往往难以获得满意疗效。我院对脑卒中后情感障碍患者在常规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治疗,并配合心理干预,获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情感障碍患者86例,均符合脑卒中临床诊断标准,无意识障碍、严重心肺肾疾病、严重精神障碍且生命体征平稳。入组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评分分别≥17分和14分。除外原发性情感障碍者、药物或酒精依赖者、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及失语症患者、对本研究用药过敏及近3个月内使用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55-82岁,平均(63.78±5.26)岁;病程14-65d,平均为(22.06±5.61)d;脑卒中类型:25例缺血性脑卒中,13例出血性脑卒中,5例混合型脑卒中。对照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50-85岁,平均(64.19±5.63)岁;病程20-71,平均为(23.12±5.97)d;脑卒中类型:27例缺血性脑卒中,12例出血性脑卒中,4例混合型脑卒中。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予以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同时予以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治疗,口服赛乐特20mg/次,2次/d;或者口服黛力新,1片/次,2次/d。
1.2.2 观察组
本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治疗,20mg/次,1次/d。由相同的神经科医生开展心理干预,30min/次,1次/周,连续干预6周。具体方法:(1)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针对性地予以安慰、鼓励和疏导,讲解疾病、治疗及康复相关知识,并指出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对于病情康复的影响,使其正确认识和接受病情,树立胜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2)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鼓励其宣泄自我情感,从而缓解其心理压力。(3)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使其维持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缓解不良情绪。(4)鼓励患者亲友积极予以患者关心和帮助,为其树立精神支柱,使患者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接受治疗。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末进行各项指标的评价:(1)情感障碍:应用HAMD量表评价患者的抑郁状态,应用HAMA量表评价患者的焦虑状态,得分越高为抑郁/焦虑症状越严重;(2)神经功能障碍: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3)生活能力:应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以( ±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焦虑和抑郁状态
治疗前两组HAMD及HAM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获得显著降低,并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NIHSS及BI评分
两组治疗前NIHSS及BI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IHSS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BI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后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均无异常,观察组1例轻度恶心、腹胀,1例头晕,1例轻度心悸,不良反应率为6.98%;对照组2例轻度恶心、食欲不振,不良反应率为4.65%。两组均未经特殊处理而得以缓解,均未影响疗程,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脑卒中后情感障碍是以情感持续显著高涨或者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精神障碍,患者多表现为焦虑和抑郁症状[1]。关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普遍认为与社会心理学以及神经生物学因素有关。其中,神经生物学因素主要认为病灶位于颞叶、额叶、基底节、海马、左侧大脑半球等位者在脑卒中后容易发生焦虑/抑郁[3]。同时,病灶导致肾上腺素与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以及其通道受损,亦可导致情感障碍[4]。社会因素为脑卒中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躯体功能障碍,导致患者生活无法自理,患者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状态而诱发情感障碍[2]。脑卒中后情感障碍是阻碍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主要原因,同时与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以及病死率升高等密切相关[2]。故在脑卒中尤其是合并情感障碍患者的脑血管疾病常规治疗过程中,介入抗抑郁抗焦虑治疗以及心理干预非常必要。
帕罗西汀是一种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同时兼具抗焦虑和抗抑郁双重功效,且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性较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脑卒中后情感障碍治疗药物[1]。其可直接作用于突触部位,促进突触间隙内肾上腺素以及5-HT的升高与传递,并可刺激运动神经功能的提高,进而促进组织功能的康复[2,3]。心理干预是临床治疗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主要是通过心理治疗联合认知疗法为主,配合社会支持系统等,提高患者对疾病与治疗康复的正确认知,并针对性地予以心理疏导,纠正其认识误区,协助患者建立胜病信心,促进病情康复[3]。祁丽丽等[4]研究表明,心理干预有利于患者掌握情绪反应控制方法,从而促进脑功能以及肢体功能的康复。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帕罗西汀治疗与心理干预,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HAMD及HAMA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显著,且降低速度更快。治疗后NIHSS也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BI较对照组显著提高,神经功能与生活能力改善更为明显,与熊永波等[5]报道一致。治疗过程中,除1例轻度恶心、腹胀,1例头晕,1例轻度心悸外,未见肝肾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情感障碍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情感障碍,促进神经功能以及生活能力的恢复,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军军,邵阿林.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J].江苏医药,2013,39(22):2777-2778.
[2]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1-89.
[3]陆雪松,陈青,姜亚军等.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偏瘫康复的临床疗效[J].临床荟萃,2003,18(5):259-260.
[4]祁丽丽,胡亚妮,来海欧等.脑卒中康复期情绪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心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5):761-762.
[5]熊永波,任小英.帕罗西汀、丁螺环酮及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29-30.
论文作者:陈邦定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9
标签:脑卒中论文; 患者论文; 障碍论文; 情感论文; 心理论文; 对照组论文; 焦虑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