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测度指标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指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1)03-0076-07
经济全球化,即便是从1870-1913年初露端倪时算起,至今已经历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进程。其间,在一系列有利的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知识、信息等有形和无形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全球统一大市场已初步形成。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世界经济正在日益融合为一个高度统一的有机整体。
考察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程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衡量指标,这些指标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了解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广度、深度及在历史变迁中的轨迹,而且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由“浅”到“深”以及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由“弱”到“强”的演变过程。从实际情况看,长期以来,在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时,一般惯用的测度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一)国际间交易障碍的消除是衡量经济全球化发展程度最基本的一个测度指标。一般地说,各国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以及人员、技术、信息的跨国界的流动方面的限制越少,说明经济的全球化程度越高。反之,如果国与国之间交易壁垒重重,则势必造成国际市场条块分割,阻碍经济全球化以及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发展。其中,一国关税税率的高低,尤其是有效保护率的高低体现着一国在贸易自由化以及全球市场一体化方面的程度。二战以后,在全球范围内,贸易与投资的壁垒在总体上不断降低,这首先表现为关贸总协定的成立为全球多边贸易自由化奠定了基础。在关贸总协定的主持下,经过八轮多边贸易谈判,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大大加快,1997年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率已从战后初期的50%降到3.8%左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水平也已经下降到12.5%左右。从目前来看,总体关税水平仍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因此,大幅度削减关税最能体现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其次,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以及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相继实行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大大促进了金融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8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1970-1997年,取消经常项目汇兑管制的国家由35个猛增至137个。1991-1996年间,各国政府一共对外国直接投资管理体制进行了约600次调整,其中95%是放宽限制的措施。对金融资本和实际资本放松或解除管制减少了跨国界投资中的人为障碍,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尤其重要的是,战后以来,技术进步突破了地理障碍对经济全球化的限制,成为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以信息与通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大大缩短了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降低了远程运输和通讯的成本,进而导致国际间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也相应下降。例如,目前的海运成本仅相当于1920年时的价格水平的1/3,空运成本从1950年以来已经下降了50%还多。1930年时,在伦敦和纽约之间打一个时长3分钟的电话需要花费240美元,而到1990年时通话费用仅为3.30美元(以1990年美元的不变价格计算)(注: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经济展望》,1997,16.)。也正是因为信息技术进步导致了交通运输和交易费用的大幅度下降以及信息和通讯成本的锐减,才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经营扩张活动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也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商品市场上,非关税壁垒依然大量存在。目前,全世界的各种非关税壁垒措施多达2700多种,尤其是在新增加的贸易保护措施中,形式多种多样,手段更加隐蔽。例如,各国对研究和开发的资助,实际上是一种政府补贴。这些研究和开发将使企业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以达到阻止外来商品进入的目的。国家采购协议同样是一种非关税壁垒政策,而且采购的项目越来越多,采购中的各项具体政策也更具有保护性。此外,日渐流行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也构成了发达国家阻止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入的最大障碍。
在劳动力市场上,鉴于世界各国移民法的严格限制,一般的劳动力在国际间不具有自由流动性。
(二)就国际间价格差异而言,如前所述,尽管当前关税和运输成本已明显下降,但是商品市场依然呈现出很大的分割性,因此,这反映在世界各国同一种可贸易商品的价格上,除了极少数商品(如黄金)之外,一价定理难以成立。由于购买力平价是建立在一价定理基础之上的,而一价定理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所以购买力平价也不是衡量国际间价格差异的理想指标。
当今世界金融一体化的趋势加速了资本的跨国界流动,弱化了国际间金融资产的价格差异,并使各国间汇率与利率的关系日益紧密。在短期资本频繁流动的情况下,最能反映利率、汇率关系的经济指标莫过于利率平价了。利率平价分为套补和非套补的利率平价两种。套补的利率平价认为汇率是一种资产的价格,而资产是财富的一种形式,持有资产是将现期购买力转化为未来购买力的一种途径。因为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是经常变化的,并且由预期的变化所带来汇率的变化给国际资本的流动增添了许多不便,人们就有必要固定未来的汇率,从而实现其规避风险的目的,这就导致了套补的利率平价的产生。用公式表示为:(式中F为由远期合约所标定的汇率)。同时,因为外汇资产的预期回报率取决于货币存款的利率和预期汇率的变化。因此,当所有可自由兑换货币的预期回报率相等时,外汇市场即达到均衡,此均衡条件为非套补的利率平价,有公式表示为:(式中R为本国利率,R[*]为外国利率,E为直接标价的汇率。E[e]为市场对未来汇率的预期)。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货币利率的提高将使此种货币升值;(2)其他条件不变,预期汇率的升高将导致即期均衡汇率的上升,预期汇率的下降将导致即期均衡汇率的下降。
利率平价规定了短期汇率的波动界限,当汇率波动超出利率平价所规定的界限时,市场上投机者的套利行为会立即使市场恢复均衡,因此,它较好的反映在开放程度很高的外汇市场汇率波动的特点。在国际间大量短期资金不断流动的背景下,套补的利率平价可以使投资者在本国的金融市场上以R的利率借入资金,随之将其投资于外国金融市场并进行相应的套补措施,以获得无风险利润。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到快速流动的全球性资本将使主要的通货和金融资产之间的套利关系连续不断,导致全球短期实际利率的离散度降低。因此,套补的利率平价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始终占据主要位置,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测度指标。
由费雪效应γ[e]=R-π[e](γ[e]为预期实际利率,R名义利率,π[e]预期通货膨胀率)和购买力平价,可得出实际利率平价条件:γ[e,1]-γ[e,2]=(q[e]-q)/q(γ[e,1],γ[e,2]分别为两个国家的预期利率,q[e],q是预期实际汇率和实际汇率)即:预期的实际利率差异与预期的实际汇率变化相等。它指出,预期通货膨胀率差异加上预期实际汇率变化的百分比,就等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名义利率差异。因此,当购买力平价成立时,不同国家的预期实际利率在理论上就应该相等,只要人们预期产品市场将发生变动,预期实际利率在不同国家就不会相等,从而导致国际间价格产生差异。由于购买力平价测度效果不明显,实际利率平价衡量国际间价格差异的意义也不是很大。
最后,由于劳动力市场的条块分割,世界各国劳动力的工资差距相当巨大,因而无法体现要素价格的均等趋势。
(三)就国际贸易、金融资本与实际资本流量而言,战后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放松管制”、“金融深化”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趋势,金融全球化获得蓬勃发展。当前,在技术因素与制度因素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金融资产与实体经济相分离,导致跨越国境的金融资产流量急剧膨胀。据统计,目前每天大约有1000亿美元的资金在全球各地流转,全世界的金融交易量大约是商品(服务)交易量的25倍。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金融全球化(以金融资本流量在GDP中所占比重衡量)成为测度全球化发展程度的一个最主要的经济指标。
国际贸易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贸易总量和贸易金额增长、贸易种类增加、贸易范围扩大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表现出来。19世纪以来,全球贸易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势头,1820-1992年,全球贸易增长了540倍(Maddison,1995;Streeten,1989),其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870-1913年),全球贸易的年增长率约为3.5%,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50-1990年),这一比率增加5.8%(A.S.Bhalla.1998)。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贸易的年增长速度更是高达8%左右,而且这种趋势仍将继续下去。以国际贸易总量在GDP中所占比例这一方法进行考察,我们就会发现,战后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对贸易的依存度不断提高,例如,1950年时,全球商品出口占GDP的比例仅为7.1%,1973年,这一比例升至11.7%,1985年为14.5%,1993年则高达17.1%。可见,近几十年来,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既提高了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又巩固了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它不但加深了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程度,同时也显示出国际分工日益细密化的发展趋势。
对外直接投资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例如,1960年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累计额占世界产出的比率仅为4.4%,1975年达到4.5%,1980年为4.8%,1985年增加到6.4%,1993年这一比例猛增至9.2%。
应当承认,这些指标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世界经济逐步走向国际化、全球化的根本趋势,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些指标大多数只重视贸易、投资在数量上的相对变化,而没有对当前国际经济活动的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忽略了近几十年来国际贸易、投资乃至金融在活动主体、形式、构成以及性质等诸多方面所呈现出的实质性转变,因而很难准确反映出一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扩大和深化的客观事实。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度具体表现在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这三大领域内经济活动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上。
二
(一)在国际贸易领域内,近年来公司内贸易、中间产品国际采购、服务贸易以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大大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从而促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这主要表现为:
1.公司内贸易不断扩大
二战后,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跨国公司内部国际贸易发展迅速。据统计,在70年代初,公司内部贸易仅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0%左右,进入90年代以后,公司内部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领域里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跨国公司内部交易额约占同期全球贸易总额的1/3。公司内贸易之所以产生并逐步扩大,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战略的需要。是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规模不断增长的必然结果。遍布于全球各地的跨国公司系统内,母公司和子公司以及众多子公司之间,通过密切的内部联系,编织成一个全球性的经营网络,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置于其国际化生产体系之中,从而大大加快了全球生产一体化的进程。
2.中间产品国际采购迅猛发展
公司内部贸易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间投入品交易的同步增长。中间产品国际采购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显著提高,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中一直以最终制成品为主要交易对象的商品构成。中间产品的国际采购是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程度的逐渐加深应运而生的。同时,二战以后运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通讯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大幅度降低了运输成本以及企业内部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使中间产品的国际采购成为可能。从实际情况来看,实施采购的中间产品大都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征:第一,生产过程可以分解为多个相互独立的阶段(这就便于中间产品跨越不同的生产区域实施运输)。第二,每个生产阶段随着产品要素密集度的变化而使用不同类型技能的劳动力(这为非技术密集型生产活动从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必要条件)。可见,中间产品本身就象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产活动紧密地联结起来,从而促进了生产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3.国际服务贸易异军突起
二战后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使得服务业在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迅速增长,国际服务贸易正在取代商品贸易成为世界各国对外经济交往的重要内容。当前,国际服务贸易额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基本维持在20%左右。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拓宽了传统服务贸易的种类和范围,使得跨国界服务的可贸易性显著提高,从而产生了许多新型的服务项目,如远程医疗、教育以及跨国金融服务等。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的进步不仅促进了国际服务贸易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深刻地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性质。需要指出的是,服务贸易的发展与跨国公司全球一体化的生产经营密切相关,企业的国际化生产本身就创造了对国际服务贸易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对外直接投资日趋活跃以及跨国公司活动地域和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国际服务贸易必将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4.电子商务应运而生
电子商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成果在国际贸易领域内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逐步推广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电子商务的出现不仅减少了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国际贸易交易的不确定性,缩短了信息交流的时间,而且大大降低了商品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传输处理成本,提高了国际贸易企业的经营效率,从而促进了贸易全球化的发展。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据统计,1994年,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额为12亿美元,1997年增长了一倍,达到26亿美元,而1998年销售额则猛增到50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近20倍(注:资料来源:李晓东《电子商务——21世纪全球商务主导模式》载于《国际贸易问题》2000,(3),1.)。
(二)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跨国购并浪潮以及日趋盛行的跨国战略联盟已成为对外资本扩张中的两个显著的特征,在促进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表现为:跨国购并与跨国战略联盟空前活跃。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跨国投资规模的急剧增长,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反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纷纷采取措施,通过兼并、收购或强强联合等不同的方式实现企业资产的战略性重组,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全球市场份额,降低经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增强企业的资本和技术实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和国际竞争能力。这一时期,全球范围内跨国并购的规模巨大,数额惊人。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的数据显示,1987-1990年全球跨国兼并额的年增长率为21.0%,而1991-1995年,这一增长率则高达30.2%。1997年,全球跨国兼并总交易金额为2360亿美元,其中获得超过半数股权的兼并交易金额几乎占1997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总流量的3/5。1998年,全球兼并的交易额达4110亿美元,较上年增加73.9%。当前,跨国并购已经取代新建投资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海外扩张的主要方式,在当代国际直接投资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在国际金融领域内,战后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活动主体和融资方式急剧变化,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不仅扩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规模和范围,而且也改变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结构和性质。
1.国际融资证券化日益显著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多样化和金融工具的深化,以国际间债券和股票发行为主的直接融资逐步取代以银团贷款为主的中长期间接融资,形成了国际资本市场上证券化筹资为主的市场结构特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证券化筹、融资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已占据60%~70%的比重。据统计,1987-1993年间,国际债券发行总额从1808亿美元上升到4810亿美元,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所占的比重由45.7%上升到59.65%。其中,固定利率债券比例由30.72%上升到45.77%,浮动利率债券由3.29%上升到8.66%(注:资料来源:张幼文、干杏娣等著.金融深化的国际进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138)。证券融资所占据的主导地位同国际证券融资方式自身具有的一些突出特点与优势密切相关,诸如流动性增强,风险分散性高,融资条件较为便利等。其中,流动性增强是国际金融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使得资本流动逐步突破国家和地域的限制,并推动着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出现的金融国际化和自由化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发展为金融全球化浪潮。
2.金融衍生品交易急剧增长
六、七十年代开始的金融创新为投资者们提供了期货、期权、互换和远期协议等种类繁多的衍生工具。从而极大地刺激了国际衍生品市场的迅猛发展。金融衍生工具是在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金融风险大大增加的情况下,为投资者规避风险而设计出的金融创新产品,它产生的初衷是为了交易保值和防范风险,因而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并且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旺盛发展势头。这些金融衍生工具在其原生工具基础上进一步重新组合、衍生,形成了全球规模的巨大的交易市场。据国际清算银行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市场发展迅猛,金融衍生交易额呈现逐年上升之势。1990年全球金融衍生交易中未清偿的金额为22900亿美元,1994年已猛增到88380亿美元,1995年超过了10万亿美元。尽管金融衍生品具有外汇保值、发现未来利率和减少股票市场投资风险等一系列重要功能,但是,金融衍生交易也确实存在比基础金融交易更多的风险性,从而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较大的震荡性,特别是这些金融衍生工具以小搏大的杠杆效应十分显著,个人只需较少的保证金就可以进行规模巨大的投机活动,因而屡屡成为金融大鳄们手中理想的投机工具。跨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世界各国纷纷对资本项目管制的放松,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效应大大加快了全球范围内投机资金的创造和流动,从而导致金融衍生工具严重背离了交易保值的初衷,分散风险性让位于对风险投机利益的追逐,以至于最终异化成为一种风险和潜在风险都极其巨大的投机手段。尤其是近年来,大量资金频繁进出新兴市场国家,不仅扰乱了这些国家正常的金融秩序,而且也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为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3.机构投资者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活动主体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活动主体已不再是银行或其他金融公司,而是越来越多的诸如养老基金、对冲基金、共同基金、人寿保险公司等大机构投资者。在跨国界证券交易中,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日益凸显,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许多工业化国家中,居民家庭储蓄行为的多元化和金融业的开放使得机构投资者掌握的金融资产急剧上升,以美国为例,1990-1995年间,机构投资者拥有的总资产几乎翻了一翻,1995年达到11.87万亿美元。机构投资者之所以迅速成长,主要是因为机构投资者相对个人来说,具有较高的专业化的金融市场运作能力和金融资产管理能力。近年来,各类基金组织的投资流向发生了战略性的变化,为了规避其国内资本市场的风险,资本已经开始由国内市场向海外市场挺进,包括向新兴市场转移,其跨国投资活动异常活跃,这不但促使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还造成全球范围内的证券重新组合。
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衡量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广度与深度时,不仅应当重视近年来国际贸易、投资以及金融在数量上规模上的扩张,而且更需要深入研究一个世纪以来在三大领域内所出现的新事物、新变化,即:在国际贸易方面,应该重点研究公司内贸易、中间商品国际采购,服务贸易以及电子商务的产生、发展及其在全球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变化;在国际直接投资方面,应该重点研究跨国并购、跨国战略联盟相对于绿地投资的变化;在国际金融方面,应该重点研究融资渠道,金融工具以及金融活动主体的发展变化。因为这些变化从根本上揭示出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内涵,有利于我们透过世界经济发展的外在表象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实质,从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理论研讨朝着微观层面深入发展,所以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些发展变化,我们才能深切地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变迁及其发展程度的逐步提高。
标签:经济全球化论文; 利率平价论文; 贸易金融论文; 经济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金融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海外投资论文; 投资论文;